怎么了李白?这样写敬亭山,也不是你的风格呀?

公元762年的一天,一位头发和胡子都已经花白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行走在通往安微宣城敬亭山的路上。山脚下,老人停下了脚步,抬头望了望眼前的这座敬亭山,嘴里发出了一声轻微的叹息,然后,在一块平滑的青石上坐了下来,久久地凝视着这座山。

他的目光,时而落在苍翠的树上,时而又跃上山头,一会儿看高飞的鸟儿,一会儿又看悠闲的白云。更多的时候,他的目光停留在山的某一处久久不动,不知道在想什么。

怎么了李白?这样写敬亭山,也不是你的风格呀?

这位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白,就是那位狂放不羁,那位“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的李白,那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而眼前的这位观山老人与人们想象中的李白简直判若两人。再看看他这次观山后写下的这首《独坐敬亭山》一诗,更是令人不可思议,如果不标明作者的名字,谁能相信这首诗竟然是李白写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中描绘的是这样一个简洁的画面:许多鸟儿都走了,一片孤云也悠闲地飘远。山看着我,我望着山,总好像看不够似的。

怎么了李白?这样写敬亭山,也不是你的风格呀?

诗中的人物,分明就是一个苶呆呆的形象,又象是禅师打坐的样子,好象和印象中的李白根本就不搭边呀!

李白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也写出许多名诗来,堪称写山的高手。“噫吁嚱,危乎高哉”,他写《蜀道难》,形容山的雄险是多么的有气势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登这山比登天都难。你看李白这架势,大呼小叫、手舞足蹈的样子。这才是李白的性格在诗中的反映。

他写庐山之高却不直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用瀑布之高来反衬庐山之高。他把夸张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这体现出了他个性的张扬。

甚至连梦中的山,也是高大挺拔的样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还没见过天姥山,只是听别人说过而已。但是,他能按自己性格特点来想象此山。

怎么了李白?这样写敬亭山,也不是你的风格呀?

再来看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也是看山,但李白眼中的天门山,是山的形状的特殊性,象打开的两扇石门一样,江水从中间流过。诗中扬溢出的情绪是热烈的。

李白的诗写了那么多的山,但情绪都是热烈的,体现的也都是昂扬向上的乐观心态。唯独这首《独坐敬亭山》,情绪与以前写山的诗来个大逆转,出现了强烈的反差。情绪出奇的静,象是默默无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李白诗风的这一变化,古今有许多人都看出来了,但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没个确切说法,只能是凭猜想了。

《李诗直解》认为,“此独坐而有目中无人之景”。《诗法易简录》中则认为此诗“不独处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但是,这些评论只指出此诗之妙,至于李白为什么这么写,都末提及,因此,还没有评到根本上。

倒是《唐人绝句精华》有一段评语,似乎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首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此评认为李白此诗究竟为什么这样写,俗人很难猜解,个中原因,只有山知道了。

怎么了李白?这样写敬亭山,也不是你的风格呀?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李白写出这么一首与以前风格迥异的诗?他与敬亭山又有着怎样的情结?

敬亭山位于安微宣城县境内,它虽然没有三山五岳的名气,倒也算得上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名山。它的名,是因为有历史文化的附加。南齐的谢朓曾经任过宣城太守,写过《游敬亭山》一诗。因为这首诗,敬亭山从此名声大噪。

一、和谢朓的神交

李白在安微的十年间,曾经七次到过敬亭山,并留下许多诗文。除了这首《独坐敬亭山》外,另一首《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写得也很出色,其中有“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的句子。李白之所以钟情于敬亭山,山美只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因人而爱山,有点爱屋及乌的意思。

李白祟尚谢朓,祟尚谢朓人生的旷达,。谢朓的《游敬亭山》一诗在描述山景的奇妙之后,抒发了无视功名,以山水为乐的达观的人生追求。诗的末句是这样写的:“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其意思是说,既然皇恩己尽,对我来说已不复存在,那我换一种人生活法总不会错吧。

怎么了李白?这样写敬亭山,也不是你的风格呀?

李白欣赏的也正是谢朓的这一点。谢朓遭过贬,李白与他有着相同的人生遭遇,因此,对待人生的见解相同,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共同语言。因此,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他才会写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著名诗句。看,二人的见解多么相象,简直是如出一辙了。

诗词创作中,“用典”和“化用”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称之为手法也可。但是其境界却有高下之分。形似、意似、神似,这应该是境界区分的评判标准,最高的境界应是神似。

千万别误会,上面字体加黑的话,并不是谁的名言,是本人的心得和体悟。李白深得谢朓一诗的精神内核,化用得不露任何痕迹,这就是神似。难怪李白这般崇拜谢朓了。

喜欢山,这只是表面現象,崇尚人,才是实质。李白虽然和谢朓从未见过面,但二人算得上是“神交”。二人的诗,表达的是同一精神追求,人生态度是难得的高度一致。

李白在敬亭山前独坐,他面对的不是山,而是谢朓。是他与谢朓在进行着一场跨时空的思想交流,这一交流,无须用语言,只默默的相视,便达到心灵勾通的目的。

怎么了李白?这样写敬亭山,也不是你的风格呀?

二、对玉真公主的暗恋

把敬亭山人格化,是李白这首《独坐敬亭山》的艺术手法,这是公认无疑的。但是,把此山比作什么人,看法却是不尽相同。如前所述,敬亭山即为谢朓,多人认为比较合理,因为李白与谢朓在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上毕竟有高度的相似性。

但是,也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敬亭山即玉真公主。

李白的一生,是狂傲不羁的一生,这是天性使然。论写诗,他没服过任何人,他佩服的人有两个,踫巧都姓谢,一个是南齐的谢朓,另一个是东晋的谢灵运。谢朓自不必说了。还是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中,李白有“篷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青发”之句,这是对谢脁的肯定。

李白对谢灵运的肯定,同样表现在诗中,就是在那首传世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留下了“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句子。穿着和谢灵运一样的木鞋登山,可见李白对谢灵运佩服的真有点五体投地的味道。

怎么了李白?这样写敬亭山,也不是你的风格呀?

但是,与敬亭山有关的还有一人,这人出身显赫,并且还是个女性,这便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与李白也有特殊的关系,两人都信道教,玉真号无上真,李白的号为青莲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信道的人。从这一点上看,李白与玉真算得上是道友。

开元十七年,两人初次见面,李白便为玉真赋诗一首,夸玉真美若天仙:

《玉真仙人诗》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诗写的一般般,无非就是夸玉真公主就是个仙人罢了。但有一点,李白写这首诗,绝无迎合之意,他是真为玉真的美丽而倾倒,对玉真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玉真公主也十分羡慕李白的才华,在她哥哥玄宗面前不断给李白说好话。玄宗给了李白翰林学士一职,其中也有玉真的一份功劳。

怎么了李白?这样写敬亭山,也不是你的风格呀?

说李白面对敬亭山就是面对玉真公主,这未免有些牵强,事实上,玉真是否来过敬亭山,史料中并无此记载,至于说玉真死后就葬在这里,更是一种传说。真实的情况是,玉真死后葬在灵都观北平阳洞府前,这确是史实,因为在《新唐书.诸帝公主》中有记载。

李白与玉真公主有过交往,这倒是史实,前面提到的《玉真仙人诗》可为证明,李白还写过一首《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也可为证。原诗在这里就不作展示了,感兴趣的人可找来一读。

玉真公主是否来过敬亭山,因无史料可查,不宜做定论,但不等于说没有这种可能。因为玉真从十五岁便开始游道,敬亭山属于道教名山,太宗年间,山上便建有弘愿寺。玉真来过敬亭山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民间传说有时是有一定根据的。

怎么了李白?这样写敬亭山,也不是你的风格呀?

假如玉真公主真的来过敬亭山,那么李白诗中面对的敬亭山,所拟之人就该是玉真了。玉真死于762年,李白也死于762年,虽是同年,但玉真先于李白而死。得知玉真己死的消息后,李白郁郁寡欢,借敬亭山这一道教名山,并把此山拟人化看作是玉真,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敬亭山是谢脁的化身还是玉真公主的化身,两者的可能性都有,而且两者的判断理由都很充分。一个是精神上的祟拜偶象,一个既是道友又是梦中情人;一个早己作古多年,一个刚刚去世不久。两相比较,把敬亭山看作是玉真的化身,做一番深情的对视,这种解释的理由应该更充分些。因为在诗的字里行间,还隐着一个情字。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这个判定权就交给读者了。总之,李白就坐在那里满怀深情地与敬亭山对视,千年不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