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和董寿平都吃过太平油粉饭

作者丨曹建民

人们对于吃,总有一种执着,在汾城,就有这么一道美食,让我以及远离故乡的汾城人总是魂牵梦绕——那就是油粉饭。

在外漂泊的汾城老乡,每每想到它独特的味道,就会打心底涌起浓浓的乡愁。

欣闻油粉饭成为临汾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心中有感,写此文以慰藉心中思乡之情。

郑板桥和董寿平都吃过太平油粉饭

“油粉,打油粉了!”

“油粉,打油粉了!”

早起,还懒在炕上的我,正享受着温暖的被窝,熟悉而悠扬有节奏的叫卖声,由远至近,慢慢传来。

——“孬娃,你吃油粉饭吗?”

母亲在院子里隔着窗户,跟我说着话。

——“晌午咋们吃油粉饭吧!你多少年没有吃过啦?”

——“油粉饭,好吃啊!”

多年来,回家总是匆匆忙忙,而且冬天里回家过年更是五个手指头可以数得过来。

——“好啊!叽格晌午就吃油粉饭。”

我一边爽快的答应着,一边快速起床,准备去街上买油粉。

——“哪里的油粉呀?”我问母亲。

——“这孩子,连你叔叔的声音都没有听出来呀!是西圪瘩上的你卢三叔卖油粉呀,他也好长时间没有出来卖油粉了,现在都定点给史村那边和街上饭店送。快去,要不就没有啦!”

母亲说。

我记得上大学那年吃过一次油粉饭,那时候,买一份五角钱一大马勺的油粉,熬上一大锅,油粉饭还没有做好,那特有的香味已经传的老远老远了,半个村子都知道你家在吃油粉饭了。

卢三叔是我爷爷奶奶辈的远亲了,来往的少但很亲。卢家据说民国年间到现在就一直开作坊,专门做豆腐、绿豆粉条、绿豆凉粉和油粉了,与南贾刘村、西贾西村号称太平(汾城)三大粉坊。

出了院子到街上,老远就跟三叔打着招呼:

——“三叔,给我打一勺油粉。”

——“孬娃,你回来着呀?哎呀!没有油粉了。”

三叔看着已经卖空的水桶,尴尬地对我说。

——“那就算了,晌午吃别的吧,我还以为这次总可以吃到油粉饭了。”

——“你好长时间没有吃过了吧?这门着吧,你在偓咧㩐着,我回去看看,准备送饭店的能不能给你匀点。”

说完就急匆匆地往西圪瘩村走去……

晌午,终于吃到三十几年没有吃的油粉饭了!

“外是额喔家乡最好吃的东西!好吃死了!”说起油粉饭,汾城人一脸的自豪。

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老先生也喜欢吃太平县的油粉饭。据考证,董寿平老先生小时候在南高村刘家住过,而且第一任妻子就是南高刘家人。

汾城吃油粉饭究竟从什么年代开始?为啥吃油粉饭?老辈人说:不许顾。那就是没有办法考证了。

油粉饭在民间又称“穷富饭”。实际上,最早是穷人饭。

太平县(民国改为汾城县)地处临汾盆地西南汾姑高地土肥水美,农耕发达,除小麦棉花主要农作物外,各种豆黍杂粮种植普遍。用绿豆、红薯等做粉面、粉条、豆腐的作坊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

传说在的一个大户人家,拥有田产万顷,油坊、粉坊数间,富甲平阳。但历来勤俭,有陶唐遗风。在冬季每日餐食只有两顿,东家如此,长工也不例外,遇到荒年更是如此。

一日晚上,一长工饥饿难耐,看到前日东家作坊里留下的一盆发酸的粉汤(做粉条漏下的粉水),便烧火煮开粉汤,并把一些剩菜等倒入一块煮。

结果,粉汤的香气四溢,不仅惊醒了其他长工,更是惊醒了东家,大家被这样的饭食惊呆了。

后来主家特许长工用这些粉汤煮菜,并配给一些豆子的杂粮去吃。再后来,逐渐逐渐地就演变成今天的美食油粉饭了。

第一回吃油粉饭,总是感觉到这饭是不是有点馊了的味道,但是吃过以后腹内舒美,竟然意趣令人回味。

尤其是做好的油粉饭放到下一顿再热热吃,那就更不得了了,香啊!美啊!久久难以忘怀。

油粉饭原先流传在太平县一带,包括今天的汾城、赵康、西贾、南贾、贾岗、永固、丰盈以及新绛县汾河北岸原太平县域等地。

现在地域要大很多了,听说河东一带,甚至临汾、曲沃、侯马、稷山等地的老百姓也喜欢上这个美食了。

据老辈人说,唐朝的李世民也曾喝过吃过油粉饭呢。

传说在隋末,王世充大军追杀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准备到临汾郡(平阳)躲藏,路过太平县。一老妪倾其所有,为李世民擀了一碗面条,下锅煮面时,发现无水,遂把打粉剩下的浆水作为煮面水用之。盛面到碗中,一股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李世民吃罢,连连称好。

唐王朝建立后,李世民每每不能忘怀在太平县吃过的粉汤煮面和恩人,唐太宗把现在太平县这块地方封给大将尉迟恭,让他着人寻访老妪,并宣旨到宫中,再做这种面食,加之御厨的调理,加入了肉鲜食物等,味道和吃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御赐命名“油粉饭”。

所以,油粉饭在民间才称作“穷富饭”。当然,油粉饭也就传到陕西长安等地了。

自打油粉饭出现后,经过太平县百姓的家家户户的改造、传承、创新,出现了上千种做法,可以说每家每户的味道可能都不会完全相同,但微酸醇香的独特风味永远不会变。

太平县的人常说,油粉饭之妙,一在酸,酸中带馊的怪味;

二在烫,大口吃面,小口吸溜吸溜地喝汤;

三是用滚烫的油泼辣椒,那红红的辣辣红油,放到油粉饭里,辣得舌尖发麻,辣里溢香,香中渗鲜,鲜里溢酸,酸中含咸,各种滋味尽在其中。

相传,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途经太平县,万历年太平知县武成(陕西人)赶紧将其请进县衙,渴求墨宝。

文大才子一番推脱。县老爷私下里问书童,才子有什么嗜好。书童说,先生无所好,素喜酸,但不喜欢米醋那样的酸,而是婉转柔和的酸。

县太爷左思右想,不知怎么才能如才子的意?正在此时,平时给太爷送凉粉的张三到了。张三听说此事,大包大揽。

他挑来一桶发酵的粉浆,让太爷尝尝,果然不错。厨房的大师傅将油粉放入锅中,缓慢地扬沫,沫散尽了,油粉也烧开了,放入淘好的小米、大豆、绿豆、花生豆熬煮成粥,放入海带、猪肉、粉条、萝卜条等蔬菜煮七八成熟,下入面条,面条煮熟后调味烫葱花,就可以出锅了。

文大才子人未进屋已闻见酸香味,端起碗,吃一口,辣中带香,越辣越喝,越喝越烫,最后满头大汗,连干三大碗。乘着兴致,提笔挥毫,龙飞凤舞。直至现在,被刻成石刻的文征明墨宝,还存于汾城文庙内呢。

这个故事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实际上,这个“古”肯定是假的了,文征明嘉靖年就去世了,不要说他从来也没有到过山西,不可能给后代万历年的太平知县武成留有墨宝,更不要说吃过油粉饭了。

但诗书画旷世独立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确确实实吃过油粉饭是真的。

郑板桥年轻时曾在太平县赵康尉家做过西席(私塾教师),并书“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碑刻(真迹尚存)笔力古朴,劲道逼人,敦正绝伦,别具一格。

油粉饭,不是普普通通的饭食,油粉无油,营养丰富,好吃。这道美味的家常饭食,如果再搭上些小菜一二,如凉拌香菜、红萝卜丝、黄瓜片等,不一而足。

郑板桥和董寿平都吃过太平油粉饭

陶富海先生有诗云:

绿豆酸浆油粉饭,

山珍海味尽齐全。

一钵下肚舒肠胃,

开胸顺气又寿年。

老家山西欢迎您到山西研学旅行

郑板桥和董寿平都吃过太平油粉饭

交由老家山西V平台原创首发的作品,可以接受

“打赏”了~

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我们

郑板桥和董寿平都吃过太平油粉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