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運動一萬步相當於多遠的距離?

PATER9527


走一萬步

大概七八公里

一天一萬步

單說距離,可能沒啥概念

你可以帶入一下學校操場,看看要多少圈

看看我記錄的數據

5.88公里走了8734步,用時一小時三十四分,消耗259千卡熱量。

一萬步

約等於等於跑步六公里

大概一個小時才能完成

大概消耗四五百千卡熱量

而各種小吃外賣的隨便一個就要一兩百

大家看看下面那表,上面標了常吃的幾種外賣小吃的熱量

吃一次能把消耗的熱量都補回來

我在這裡勸各位少吃,多動,如果你現在為了吃外賣而有有罪惡感,我!我我!請交給我給您處理掉hhhhh

如果你是不常運動的人

走一萬步,腿絕對酸。

這邊建議您走完之後揉腿,不然小腿會變粗。






無所畏懼的啊嘻


經過多數統計,得出結論是:正常情況下微信運動1500步為1公里。

當然,每個人身高不一樣、步伐大小不一樣,結果會有一定的誤差。


我身高1.81米,平常走路也不喜歡走快,我走路的速度也就比散步快一點兒。自從用了微信動動後,也是天天關心“計步排行榜”。

記得2018年3月份,我開始走路減肥,那是上下班都是走路(家離單位1公里左右)、晚上吃完飯後再去散步1.5小時,星期天休息喜歡帶孩子們出去玩,也需要走很多路。那段時間的微信計步中,我每天最低都是1.5萬步,星期天出去玩時走路多,能達到小3萬步。

天天走路這麼多步,究竟有多少公里?我也非常關心。有一次星期天的早上,我帶孩子坐公交車到白馬寺,孩子說中午想吃唐寺門的好廚房大盤雞。我說:“如果我們走著去,我就請你們吃大盤雞”?孩子們同意了,於是開始從白馬寺往回走。

我想做到心中有數,於是先從手機百度地圖上查看白馬寺距東花壇的距離(因為在唐寺門吃完大盤雞,我們還要走到東花壇乘坐公交車,唐寺門距東花壇1公里多,二站路),手機百度地圖顯示二者相距10公里。

10公里不算遠,於是開始往回走,往回走時我先看了一眼微信計步數,當時底數是4998步。邊走邊玩,累了休息,走路二個多小時到唐寺門了(走路8公里多了),然後在好廚房吃了大盤雞,稍作休息後,開始走最後一段路,走到東花壇時,我手機上微信計步顯示為20158步,也就是說這10公里的路程,我大概走了15158步。平均下來就是1500步1公里。

過了一個多月後,我又一次帶孩子去白馬寺,孩子還是想吃大盤雞,我們又一次從白馬寺走到唐寺門吃大盤雞、然後再走到東花壇坐公交車,依然是15000多步。

經過二次白馬寺到東花壇10公里計步測試,得出的結論是我走1500步為1公里。


因為每人個子高低不一樣、步伐大小不一樣、走路快慢不一樣,所以走1萬步的公里數都不一樣。

你可以選擇一條你知道距離的路(比較學校的跑道,一圈多少米是固定的),用微信計步器,你到固定距離的路上走一圈,看看顯示多少步。如果怕一次測試不準確,可以多測試幾次。如果每次測試中微信計步相差不多,那你就可以推算出你的1萬步能走多少公里了!


人在風上走


成年人步幅大概在65cm,由於男女有別、大個小個有別,我們擴展一下,普通人的步幅在55cm~75cm之間應該合適。

10000步的距離:

10000步×55cm/步=550000㎝=5.5㎞

10000步×75cm/步=750000㎝=7.5㎞

所以你微信上走10000步等於走了5.5~7.5㎞距離

有人說10000步基本就是10000m即10㎞,更正一下,步幅達到1m的人真的不多,不行你劃1m距離試試,普通人正常情況下1步跨不了1m。







收藏老頭


每天晚上10點45分左右,微信運動都會發給我一條消息,內容是今天的微信運動排名。每次看著別人都是兩萬多步甚至是三四萬步佔據著幾百位朋友的首頁,內心都表示很羨慕。這些人,每天怎麼有那麼多的時間走了這麼多步,一天3萬步,至少得走20公里吧,怎麼走的?

我們應該先看一個公式,“一萬步≠一萬步”。有調查數據顯示,成人每天的生活步數平均約有2000~3000步,因為微信運動是根據手機的重力感來技術的,彎腰撿東西、在車上顛簸一下,都可以讓手機根據重力感應認為我們是邁出了一步。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他的精確度不是很高,我們日常的計算應該減去這種生活步數。所以,一萬步並不等於一萬步。

至於正常的健走的話,2約等於1.5米,1萬步就是7500米,但是實際上我們正常走路的時候步幅並沒有那麼大。再根據年齡、身高和腿的長度的不同,一萬步大概就是六點五到七點五千米之間吧。

像小編自己,平均的數據在1400步/千米,所以我的一萬步也就相當於7.1公里左右。下面這張圖,是我的手機上顯示的數據。步數為14077不,距離顯示為10.1公里,和算起來就是1400步/千米。


小小魔方工作室


我想,這是一個有趣的討論。成年人來說,日常行走每一跨步大概有60~70釐米的長度距離巨多,那如果是10000步,大概也就是6~7萬步一公里那樣。

就以個人一週的步行數據為例,一週累積行走25.1公里,總計步數36970。按照換算(36970/25.1),大概就相當於每公里行走1472步;然後折算回一萬步公里數(10000/1472),大概就是每一萬步行走了6.79公里。

但我們知道的是,每個人的行走方式會有所差異。就好比健走的話距離會更長些,有可能每一萬步能走出7~8公里那樣的距離。況且根據身高步長的差異性,每個人的萬步公里數差距可能也會有所差異。

以上的數據統計來源於運動手環。一般來說手環的計步準確性相對微信步數來說應該是還要精準一些的,手環通過感應加速度配合算法進行計步精準度也更高。在實際體驗中,以手環為基準,每萬步步數統計大概會與微信步數相差一兩千步。

不過手環的計步精準度也是相對而言。事實上你也可以發現,即便是坐著的狀態,通過手臂擺動或甩臂伸腰之類的動作也有可能觸發計步。這樣就好比是步數“作弊”的說法,如果刻意為之,那一天坐著不動可能也有不少步數。但一般不會有人那麼無聊吧。正常來說一天沒出門,屋內來回走動也納入計算,可能步數也就500步那樣吧。

微信運動計步是手機內置了振動傳感器或協助處理器,根據這些設備的震動頻率來儲存數據,計算步數。換言之,就是人在步行時重心都有一點上下移動,傳感器和協作器感應到這種重心移動並進行記數。

因而普遍上認為,微信運動計步也是相對準確的。但為何手環跟微信步數大概有10%的步數差異?手環是隨著帶著的,而手機未必。有所差異也能理解了。


IT小眾


以我們女生為例:平常穿高跟,大概三步不過一米。去公園散步穿運動鞋,大概兩步一米一左右。那麼五萬步,大概在兩萬三千米左右。換算過來23公里。這需要4小時左右的運動量。前提你中間還不能停歇。所以一天走五萬步,不是很閒,就是很無聊。




凝月冰瀾ccc


長跑或快走1萬步,相當於多遠的距離?這當然沒有標準答案。姚明的一步和鄧亞萍的一步,肯定相去甚遠。即便是同一個人,跑步時快速移動的一步,和散步時慢悠悠的一步,相差也會非常大。

就以御行君為例,我查了一下自己的運動App中的記錄,某次正常步行時的平均步幅是76cm,另有一次慢跑的平均步幅是88cm,但在一次5公里的長跑中,我的平均步幅卻又是110cm。諸位看官可以像我一樣,用運動App做自動記錄,時間久了,自然對自己的步幅大小會有清楚地瞭解。

此外,步幅的大小隻是快走或跑步鍛鍊時的一個因素,如果要探討一下快走或跑步的鍛鍊效果,顯然不能只關注在“步幅”一個因素上。

連續一萬步,快走和跑步的鍛鍊效果都不錯!

運動是一種連續性的身體活動,也只有保持一次運動中的連續性,運動效果才能達到並有效累積。比如想用有氧運動減肥的人,最好一次能達到30分鐘以上,因為運動時間的長短和身體有效燃脂供能的時間相關,超過30分鐘後燃脂供能佔比才成為主流,超過50%。

此外,每週的運動頻率的保證也非常重要,它也和運動效果的累積有關。每次應至少達到3次才行。御行君的建議是達到3至5次,每次至少30分鐘,但新手在適應期(約1個月)可以從15分鐘、20分鐘開始,運動強度也可以低一些,可以從快走入手。

國家體育總局給出的運動時長建議則要求更高,在《全民健身指南》中對於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有不同的建議:

超重人群,每天45至60分鐘,每週5至7天。
肥胖人群,每天60至90分鐘,每週5至7天。
骨質疏鬆者,每天有氧運動30至60分鐘,每週3天以上。

假設鍛鍊者每次步行60分鐘,每分鐘90步,步幅為75cm,則1小時步行距離約為4公里左右。假設進行了一次1小時的慢跑運動,每分鐘180步,步幅為90cm,則1小時跑完的距離約為9.7公里。只要運動心率控制在合適的水平上,就能取得良好的運動效果。

零散一萬步,聊勝於無!

就像大多數不明就裡的人,將減重等同於減肥一樣。自“微信運動榜”闖進我們的生活,許多人也將“日行萬步”作為健康的標準。不是常說現代人缺乏運動嗎?好吧,現在每天多走幾步,比如在辦公室裡多走幾步、在家裡多走幾步,或者去附近的市場購物多走了幾點,終於完成了萬步的目標。

然而,這些零散的、毫無系統性的累積而來的步數,頂多在熱量的消耗方面有點作用。不少人會認為,動了總比沒動好。就熱量的消耗而言,普通步行每小時耗能約為150至200千卡,快走大致可以提升到200至300千卡的水平。然而,普通的一份二兩的蛋炒飯就有150至200千卡的熱量,紅燒肉則高達500多千卡。

而且,熱量的消耗並不完全等於脂肪的消耗,零散的步行或者臨時跑步幾分鐘,對於實質有效消耗脂肪幾乎沒什麼幫助。這也就是為什麼不進行專門的鍛鍊,又不控制飲食,幾乎沒有可能減肥成功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零散而成一萬步的情況下,無論總的累積而成的距離是長還是短,從健康和鍛鍊角度來看,都沒有多少意義!

高質量運動最有意義,距離長短不是關鍵!

什麼叫“高質量”?適合自己當前體能,有足夠的運動時長、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

以上述定義來看,是不是要走一萬步或跑一萬步不重要,首先要適合自己。比如剛開始運動的人,體能和心肺功能都較差,那麼每次快走10分鐘、20分鐘都可以,以後再慢慢增加。而對於已經鍛鍊了幾年的鍛鍊者,每次跑5公里、10公里或許才更適合某個階段的健身要求。

此外,只要你準備開始運動,至少就應考慮運動時長、運動強度、運動頻率這三個基本因素,孤立地只考慮一點,運動效果就會大受影響。那些每天沿著小區道路散步的大爺大媽們,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因而大概率無法從散步這樣的低強度運動中獲得理想的鍛鍊效果。

微信運動榜的作用,更多的是促使人們能夠多一些行走的動力,而實際的運動效果如何,卻與這所謂的“運動榜”並沒多少關係。“日行萬步”的目標,扔了吧!


御行健身


45000步差不多四十多公里不到五十公里,因為我走過。在北京市區兩天走了50+公里,在天津市區走了七十公里。



迷迷糊糊的阿富先生


感謝您的閱讀!

能夠每天堅持一萬步的人,估計也很難。我們不慌回答這個問題,我反而想和大家聊聊微信到底測距離準不準?到底它的原理是什麼?

我們知道目前的手機有很多傳感器,比如:超聲波距離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 、陀螺儀等等。那麼,這些傳感器到底是哪些決定了微信運動呢?

微信運動記錄的是步數,不是距離。這一點必須瞭解,我自己實驗過,拿著iPhone進行測試,同樣的距離,一個是大步跨,一個是小步走,我們發現小步走的步數更多,而大步跨的步數更少。可見即使相同的距離,微信的步數也是不一樣的。

記錄步數的原理。手機內置了振動傳感器、陀螺儀等硬件傳感器以及或芯片處理器的協助,它們會根據手機在我們身上震動的頻率來儲存數據,比如我們人在走路的時候,重心是向下偏移的,這個時候傳感器和協作器將重心移動的數據傳給微信。

準確嗎?不準確的,比如我們知道的,它是測試步伐、不是測試距離;其次,我們自己在走路的時候,並沒有帶手機,手機自然不會記錄了。

題主問題:一萬步到底是多少?一步的大小大約在0.5-0.6米左右,一萬步大約在5000米-6000米左右。不過,因為微信的記步是不精準的,所以總體是有誤差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每天6000步,是走路最健康的步數!

補充:微信運動怎麼打開?在搜索“微信運動”關鍵字,然後再點擊“微信運動”公眾號,關注就可以。注意:iPhone中的微信,是通過iOS系統中的健康來進行數據採集的。


LeoGo科技


首先了解一下微信運動和微信計步原理。

微信運動,是騰訊開發的一個類似計步數據庫的公眾賬號,用戶關注微信運動公眾號便可查看自己每天行走的步數,同時也可以和其他用戶進行運動量PK或點贊。微信計步的操作方法很簡單,用戶只需要搜索微信運動賬號並關注即可,之後你每天攜帶手機行走的運動量會自動導入到排行榜中。

微信運動計步器原理是依託手機內置的振動傳感器或協助處理器,通過手機重心的移動來實現計步的功能。從這個原理上看,微信計步在走路時是非常準確的,但在騎自行車時就不準確。我騎自行車3.5公里,大約記500步,估計是我登了500圈。從原理上分析,坐地鐵和公交車時,因為手機重心沒有改變,不會計步。

步數和距離的關係,我自己測過好幾次。我經常圍著一條固定路線散步,出發時記錄步數,散步結束時也記錄步數,步數確定後,再到百度地圖上測距離,這樣重複過好多次。

我得出的結論是1400到1500步一公里,這個結果和人個子高低(步幅大小)、走路快慢(走路快時步幅偏大)、走路時的心情(心情影響快慢)等因素有關。因為走路時不可能是直線,我在地圖上量的時候是直線,所以,實際上一公里的步數接近1400步。

我還反覆做過這樣一個測量,邁大步時,大約3步是2米,施工時估算距離用。按這個結論一千米大約就是1000×(3/2)=1500步。當然,這個結論和身高,步幅大小有關。

綜上所述,採用1450步為一公里較為合理。微信一萬步大約相當於:10000÷1450=6.89公里,這個數據我認為誤差不會超過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