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54年的汉武帝,却花44年去打匈奴,为何揪着匈奴不放?

无止境2


西汉王朝被认为是我国的历史上的最伟大王朝之一,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的积累,强大的国力在汉武帝刘彻的时代开始展现。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这期间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在攻打匈奴,有人统计时间不下于44年,可以说汉武帝就像平头哥一样,不是在打匈奴,就是在准备打匈奴的路上。



汉武帝在继位之初,就开始着手制定反击匈奴这一国策,从马邑之谋开始,汉武帝就把理政的重点放在了反击匈奴上,一直到了其晚年阶段,看到因为战争导致国力凋敝,人民困苦,才在最后几年放下了这一国策,转为主要使用外交手段治理匈奴。


那么汉武帝倾举国之力攻打匈奴值得吗?从其历史意义上看是非常值得的,而从中华文化和汉民族的形成方面来看,那就更重要了。

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时期,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带的农耕民族极少有和平时期,每个朝代都有很多战争,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原政权就经常性地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所以才有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秦朝的蒙恬北征。


汉朝建立之初,也是时刻都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刘邦北征时曾经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知道了匈奴并不好对付,刘邦之后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北方边关一带经常性地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打击。

汉武帝决心改变这种局面,所以他在巩固了统治基础之后,便以四世之积蓄,举倾国之力量,发民族之激愤,挥摧坚之重锤,遣良将以挞伐,碾强虏于大漠,经过漠南之战,河西之战与漠北之战,汉军彻底击溃了匈奴的军事力量,使之一蹶不振,300年中再无力量对抗南面的大汉王朝。



汉武帝北击匈奴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仅对汉朝而言,这大大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基础,使得来自北方的强大威胁得以解除,并且大力拓展了汉朝疆土,匈奴在汉朝的打击下远遁漠北,漠南之地尽成汉土。


汉武帝统治的时代被称为“汉武雄风”,那个时代正是中国人扬名四方,威震世界的时代。汉武帝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强大威胁,也使得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民族有了长期稳定的发展时期,汉民族才作为主体民族在我国得以形成并巩固下来,汉语言和文化也同时得以增强并有了大发展。

而如果没有汉武帝此举,类似后来的五胡乱华,金朝灭宋,元朝灭金和南宋、清朝入关等事件很可能将提前上演,那么作为我国最大民族的汉族将很难积淀出足够的文化和凝聚力,历史也或将因此被改变,因此,仅仅是反击匈奴这一点,就能体现出汉武帝刘彻的卓越历史功绩,后人将其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也是实至名归的。



文史大世界


汉武帝从上台不久就开始打匈奴,一直打到晚年时期还在和匈奴作战,前后经历了四十多年。而且他的将军也换了几拨,从前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到后期的李广利、李陵,都已经是两代人了,汉武帝还在和匈奴打仗。

如果说,匈奴对汉朝一直存在威胁,汉武帝与匈奴作战,也说得过去。但实际上,自从卫青、霍去病多次打击匈奴后,他们对汉朝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汉武帝还要继续和匈奴作战呢?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汉武帝长年累月与匈奴作战,让汉朝的国力受到了巨大的损耗,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点,汉武帝自己也意识到了。他在晚年的时候,曾下过一道《轮台诏》,后世普遍认为这是汉武帝下的“罪己诏”。在这份“罪己诏”里,汉武帝对他的西域政策进行了反省。这说明,汉武帝也对他一直与匈奴纠缠不休有些后悔。那么,当初汉武帝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汉武帝剧照)

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古人的角度来思考。

一、开疆拓土是国家主题。

我们现在非常肯定“文景之治”的政策,包括“文景之治”时期对匈奴的政策。实际上,古人并不是这种观点,他们并不认为“文景之治”外交政策是好的,是讲和平的,而是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的匈奴政策是懦弱的,是因为打不赢,才勉强那样。如果打得赢,他们一定会打。

汉文帝曾经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说,你没有遇到打仗的时候,要是遇到了,封一个万户侯太简单不过了。汉文帝说这个话,其实就是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没能力和匈奴打仗,要是有能力,肯定也是会打的。

汉景帝曾经把五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封为侯,为此,还和周亚夫闹了矛盾。其实,他们的核心问题是,周亚夫想打仗,但是汉景帝不想打,只想招抚。也不是汉景帝不想打,而是他知道打也打不赢。如果打得赢,他一定会打。

到了汉武帝时期,有这个打仗的国力了,因此,他也就要坚持不断地打。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征伐是古人的一个主题。让国家的地盘变大,让国家的臣民变多,是作为一个君王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是看国家当时的实力强不强。如果实力强大的时候,他一定会对外征伐,绝对不会停顿下来的。

(周亚夫剧照)

二、建功立业是人生理想。

在古人的价值观里,人一生下来,就应该建功立业。作为大臣,就是要通过建功立业封侯。作为君王,就要通过建功立业让四海归附。

但什么样的作为才叫建功立业呢?我们今天所讲的,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但是古人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并不认为富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反而认为富裕是祸害,重要的是“安贫乐道”,也就是说安于贫困,还要顺服统治。

古人所谓的“建功立业”,就是要打仗,要征服别的国家。刘邦曾经和大臣们立下一个“白马之盟”,规定,非刘姓不能封王;非建功,不能封侯。也就是说,封“王”,那是血统问题,是没办法改变的,追求也追求不过来的。但是封“侯”,则是大家都可以想法实现的。而封侯,就要建功。要建功,就要征伐。

这种思想,既是一般大臣的,当然也是君王汉武帝的。对于汉武帝来说,打击匈奴,扩大疆域,那就是莫大的功绩。

(攻打匈奴,图取其意)

三、光宗耀祖是君王道德。

古人认为,祖宗创建了一片基业,作为子孙后代,必须把这份基业守住。守不住,将来百年之后,是无法前去面对列祖列宗的。

如果不但能守住基业,还能够扩大基业,那将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也就是说,你这样做,是在给祖宗长脸,是在给整个家族长脸。这在作为家族社会的古代,显然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虽然汉武帝已经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但是,他还需要光宗耀祖,而把匈奴打出去,把西域那一块纳入大汉的版图,那就是汉武帝建立的不朽功勋,是最为体面光彩的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花费大半生的时间打击匈奴,是有着深远战略思考的。概括来说,主要是有四点:第一,处于北方草原的匈奴经常南下劫掠汉地百姓,甚至威胁汉朝京师安全;第二,到汉武帝登基时,汉朝的国力已经非常强大,足够支撑发动对匈战争;第三,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想建立大功业;第四,争夺西域主导权。下面就这几点展开介绍。

原因一:北方匈奴严重威胁汉朝安全

从汉朝立国开始,匈奴就一直是其最大威胁。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匈奴冒顿单于将刘邦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若不是靠贿赂冒顿的阏氏(妻子),大汉朝的高祖刘邦恐怕就要死于平城,立国四百余年的汉朝将不复存在,华夏的历史也将彻底改写。自那之后,刘邦意识到由于中原内地常年战乱,经济倒退,民生凋敝,武力解决匈奴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决定采取和亲政策,维护边境安全,说白了送人又送钱。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至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66年时间里,汉朝总共给匈奴单于送去了10位宗室公主,另丝绸、粮食、珍宝无数。然而,这堪称屈辱的代价并没有换来边境的安宁。虽有和亲协议,但匈奴时常背信弃义,侵入汉朝边境,抢夺财物,劫掠百姓。以下是史料记载中有关匈奴侵略汉地的部分记录:“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吕后时期,匈奴两度侵入狄道;汉景帝时,匈奴侵入上郡、雁门等边关重镇;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14万骑兵入侵汉地,直抵宝鸡凤翔一带,离汉都长安仅剩200里,几乎一日可下,京师震恐。后来汉军虽经苦战数月将匈奴兵逐出汉地,然而却因国力等原因未能杀出国境,扩大战果,自此之后匈奴更加骄横。

实际上,匈奴和中原王朝的恩怨可以追溯到汉朝之前的东周战国时期。当时的赵国由于地处北方,时常被匈奴侵略,苦不堪言。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匈奴人的侵扰,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这才逐渐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占据上风。秦灭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并在北方边境长期驻守一支二三十万人的强大长城军团,专门用以防御匈奴,可见匈奴军队战斗力之强。后来秦末天下大乱,匈奴趁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逐渐形成大型帝国,成为中原的更大威胁。

可见,对于汉武帝来说,匈奴与汉朝的矛盾既是国仇,又是家恨,甚至可以说已经超越了朝代的界限,上升到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恩怨和对抗的层次。作为中原王朝天子的汉武帝,怎能不认真对待呢?



原因二:汉武帝登基时,汉朝的国力已经非常强大

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即位,在他之前,汉朝已立国61年,这期间虽然也有“七国之乱”等插曲,但经过高祖、吕后,特别是文帝和景帝的休养生息和励精图治,国力日渐充实。非常值得称道的千古治世“文景之治“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后世给汉武帝即位前的这段治世予以极高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文景时期“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意思是说,当时的社会非常繁荣,达到了钱多的用不完,粮食多的吃不完的地步,只能烂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评价“文景之治“为“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可见,经过汉初61年发展,祖辈们给汉武帝留下的是一个富足稳定的汉朝。国富民强,国力鼎盛,足够发动对匈战争,历史给了汉武帝舒展拳脚的条件。



原因三: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

刘彻(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16岁登基,在位时间长达54年,在位时长仅次于清康熙和乾隆。为了彰显其功绩,后人给刘彻的谥号是孝武皇帝,但通常会把孝字省略,直接称武皇帝,汉武帝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刘彻被称为武帝,但他的雄才大略,绝不仅仅体现在武力上。实际上,汉武帝在位期间的文治武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思想极具前瞻性,开创和推行了新的立国思想,任用能臣良将,四面出击开疆拓土,给华夏民族带来了新的思潮,也极大地拓展了华夏民族的活动空间,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虽然取得前无古人的成就,但汉武帝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晚年颁布《轮台诏》,承认自己连年征战已经令人民生活困苦、国库空虚,并决定立刻推行休养生息国策,让汉帝国从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外战争状态调整到发展经济的状态。可以说正是汉武帝的文武全才,成就了华夏民族的那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底气。后世史学家一致认为他有资格位列中国最伟大帝王行列,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成为是华夏民族永远的骄傲。


那么汉武帝主要施行了哪些政策呢?在治国思想上,汉武帝刘彻敏锐地认识到汉朝自高祖刘邦以来沿用了近60年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等基本政策已经不再适合于当时的国情,遂起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积极进取而又开放包容的儒家思想为基本治国思想,这一国策几乎被后世所有朝代沿用,影响极其深远。在人才方面,汉武帝不问出身,任人唯才,兴办太学。武帝时期出现了大量能臣良将,文臣有桑弘羊、董仲舒、张骞、霍光等,武将有卫青、李广、霍去病等,一时间群星闪耀。在对藩王政策方面,汉武帝吸取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经验教训,开创性的使用推恩令,不断分化各个藩王的实力,最终化整为零,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各地藩王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这位能力超强的大汉天子,刚好碰上了国力鼎盛的时代,祖辈已经给他积累的足够的本钱。试问,有这么好的条件,又面对着长期的弱势地位和屈辱,一心想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汉武帝怎能不有所作为?而更加巧合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北方匈奴的国力也发展到了顶峰,其实力东到大海,西到中亚,至武帝初年已成为蒙古草原上强盛的巨无霸国家,主导了东亚、东欧、中亚腹地的国际秩序。汉武帝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对强大的匈奴发起挑战。如此看来,汉匈两大帝国的碰撞不可避免。


原因四:争夺西域主导权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汉朝要想打通前往西方世界的商路即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就必须先夺取河西走廊(今甘肃),而要保证河西走廊以及丝绸之路的长期安全又必须控制广大西域(今新疆)。然而,北方强邻匈奴已经先于汉朝一步占据了河西走廊并控制了西域,它不可能乖乖地将控制权让给汉朝。这样,地区内的两大强国在这一区域就出现了利益的重叠。汉朝为了达成自己的战略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跟匈奴发生冲突。所以,汉匈之战不仅是复仇之战,也是一场事关国家利益的生死争夺。谁在这场战争中获胜,谁就能获得国际话语权,谁就能通过输出国家的软硬实力主导国际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匈战争也是一场事关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战争。


总结

一代雄主汉武帝,生逢其时,他从父亲汉景帝手里接过了一个强大帝国,同时上天也给他安排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匈奴。这个对手给他的祖先带来了太多的屈辱,给他的百姓造成了太多的苦难,这个对手更是横亘在汉帝国崛起道路上的拦路虎。深谋远虑的汉武帝怎么能放弃这个洗刷耻辱、彰显国威、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汉民族的耻辱似乎注定就是轮到汉武帝来洗刷,汉民族的荣耀似乎注定该由汉武帝来发扬。


哈达博士


要正确的描述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匈奴是绕不过的一道坎,汉武帝在位54年期间,整整花了44年去打匈奴,可以说,为了抗击匈奴,消弭北方的大患,汉武大帝整整耗费了两代人的青春。

汉武大帝为什么留住匈奴人不放呢?这主要有国仇家恨两方面的因素。


匈奴人在秦朝的时候被蒙恬打得落花流水,到了秦梦农民大起义的时候由于,实力强劲的九原秦军,进入内地,讨伐起义军,这才使得被打出翔来的匈奴人缓了一口气,并且趁着秦军调防逐渐做大。到了大汉帝国建立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汉朝边境上的心腹大患。

白登之战,刘邦率领大军被围,要不是中华计王陈平的妙计,很有可能,刘邦就交代在匈奴人的手里了。这一战也让刘邦正视了匈奴人的威胁,认识到汉朝现今的国力不足以抗击匈奴,他们只能采取和亲的方式,通过嫁公主来换取廉价的和平。

可是区区一个公主就能填满匈奴人的贪欲吗?明显不能。虽然汉朝人愿意俯首做小低三下四,但是匈奴人可没有什么契约精神,每年该打的秋风还是一次不少。


更有甚者,匈奴单于曾经写过一封挑衅意味极重的信件给当时值汉朝国柄的吕后。刘邦去世以后,他的遗孀吕后就成为了太后,成为了这个大汉帝国真正的掌权人,整个大汉帝国都是这个女人说了算。对于汉惠帝刘盈,几乎就不存在的。

然而,当吕后权势滔天之际,来自北方的匈奴冒顿单于写来了一封求婚信,他表示,自己是一个寂寞的君主,吕后也是一个寡妇,肯定也很寂寞空虚冷,双方都无法取悦自己,那不如交换资源,互相满足。

这封信写得极其粗鄙不堪,满朝文武皆以此为耻,但是吕后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她知道汉朝目前最大的任务是休养生息,培养国力。

如果为了一时之气和匈奴大打出手,对于整个国力的培养不利,最后她不得不用低三下四的口气回复了这封极具挑衅色彩的求婚书,虽然两国没有因此爆发战争,但是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汉武帝刘彻每次听到这么一个屈辱的故事,他都恨得牙痒痒,这让他在心中下定决心要收拾匈奴。


另一方面,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大涨,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甚至马匹也不缺。在文景之治时,如果长安人骑一匹母马出游是会被看不起的,后来经过汉武帝的马政政策,汉军拥有了大批合格战马,所以真的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汉朝具和匈奴打大仗的实力。

有了实力,正是可以一雪前耻!汉武帝刘彻刚刚登基的时候年轻气盛,他一心想报仇!他打算对匈奴动手,而且汉武帝的作战思想和以往的汉家皇帝不同,他主张彼能往吾亦能往,他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这在以往处于弱势地位的汉军是不敢想象的。

汉武帝是幸福的,他的时代拥有两位能够最大程度契合他战术思想的天才将领卫青和霍去病!在这两位天才的指挥之下,打的匈奴人节节败退,随着汉军实力的逐步增强,在草原上的战争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汉军成为了猎手,而匈奴人成为了被汉军撵的到处跑的老鼠。

辉煌的战绩,又给了汉武帝无穷的信心,能够下决心一次又一次的征讨匈奴。匈奴人在汉武大帝的打击之下, 从当初那个强大的草原帝国逐渐衰弱,最终,在后世被分化瓦解,汉武大帝功不可没。


历史评说


汉武帝为什么能和秦始皇并列为秦皇汉武,除了他们两个人年代相近外,历史功绩也是非常相近。


匈奴对于汉朝的欺压,导致匈奴始终汉朝的第一威胁,而且匈奴还是汉朝开拓西域的最大障碍。匈奴从很早就开始欺负汉朝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就在白登山被围困过,刘邦死后,匈奴的大单于还给吕后写信,要吕后嫁给他,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汉朝初期国家弱小,不得不顺从匈奴,还要经常送女子出关外和亲给自己争取时间,这样的屈辱是中国人受不了的。如果是印度人,经常被别人欺负,可能他们就忍了,然后印度人会自己安慰自己,说自己低种姓的人,如果这世安心受欺负,下一世就能转生为高种姓的人。中国人没这个受欺负的习惯,从汉朝起就不喜欢被人欺负,老子暂时打不过匈奴,就慢慢攒钱,希望儿子能收拾匈奴,不用再把自己的姑娘送给那些骑马的野蛮人。


这就是汉武帝要坚定不断去讨伐匈奴的历史和心理背景。汉朝被匈奴欺负了七十年,汉朝就忍了七十年,然后默默积蓄力量,到了汉武帝这一代,国家终于积攒够了力量,可以一举打垮匈奴,为北方边界消除威胁。用一代之力,得万世之功,所以即使汉武帝不打匈奴,汉武帝的子孙也会去攻打匈奴。

七十年忍辱负重的积蓄,让汉武帝有能力对匈奴开展反击,而且匈奴还威胁汉朝对西域的开拓。对西域的开拓是汉武帝对中国历史的另一大贡献,你能想象没有西域的中国吗?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汉武帝都必须去攻打匈奴,为了国家的安宁也好,为了西域的开拓也好,和匈奴的战争必须要打。


西山讲历史


我来回答下。

1

汉武帝在位54年,和匈奴打了44年,这个说法,并不是持续的打了44年,而是两者之间来回战斗耗损了44年才终于结束。这一点得明白,如果连续打44年,早就完犊子了。

2

汉武帝在位时,实力摆在面上,有能力打,有经济基础,可以周旋。而且汉武帝在位期间,名将如云。

李广,卫青,霍去病,这些大将,给了汉武帝底气。

3

匈奴实在过分纠缠了,从汉高祖开始,匈奴就汉朝就已经开始打,只不过那时汉朝根基不稳,高祖的策略是和亲,能不打就不打,不打是因为实力不够。而到了汉武帝,已经忍了好几代了,汉朝又送人又送钱的,但匈奴屡屡进攻,一味忍让不是办法,到了汉武帝,已经是结怨很深,所以干脆打到底,不留后患。




武林之低手


汉武帝从元光六年(前129年)起,对匈奴发起了历时四十四年的战争,但取得决定性战果的,是著名的“三大战役”。

河南之战,一举收复河套地区;河西之战,进一步压缩了匈奴的生存迂回空间,并设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大概在今甘肃及内蒙阿拉善;彻底令匈奴远遁漠北的,是漠北之战,霍去病一直追击到外蒙肯特山及贝加尔湖,令匈奴胆寒。经过这三战,历时八年,匈奴主力尽失,再也无力组织对西汉的大规模进攻。



汉武帝为何追打匈奴,不依不饶,因为汉匈不两立,自从刘邦建立汉朝,匈奴对汉朝就不断的袭击、抢劫、屠边。伴随汉武帝成长的,也是匈奴对汉朝的血腥和凌辱。

自从刘邦被匈奴围困大同白登山,侥幸逃脱后,就定下了“和亲”的对匈政策。这种外交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虽然和亲的公主很多都是宫女冒充的“假公主”,但用女人换和平这种方式,无疑十分屈辱,这是无法容忍的。



刘邦去世后,匈奴冒顿单于曾给吕后写了一封极具侮辱性质的信,要吕后做他的情人、侍寝。吕后被气的发抖,但又不能翻脸,只好以“老身年老,牙齿都掉了,如此会玷污你的,我汉朝也无过错,就放过我们吧…”又送了些财宝美女了事。匈奴的嚣张,汉朝的屈辱,到了何种程度。



为何汉朝在武帝之前对匈奴的态度都是忍气吞声呢?因为穷。西汉立国后,之前的连年恶战,经济已频临崩溃。天子的驾乘想找毛色一样的马都无法找到,至于将相们上朝,只能乘坐牛车。这种状况,能维持国家稳定已经不易,没有力量发起大规模战争。

而经过汉初的修生养息,文景之治后,国家的粮食多的吃不完,已经变质,仓库里穿钱的绳子都烂掉。解决匈奴的时机成熟了。



汉武帝揪着匈奴不放,除了仇深似海。还有个原因,匈奴对汉政权的威胁太大。匈奴占据的河套地区,距离西汉都城长安不过千里,匈奴骑兵纵马奔袭,路程不过两日。这简直就是枕头边上放的尖刀,为了保证汉朝的安全,也为了大汉基业能永续相传,必须追打匈奴直至其彻底失去对汉朝的威胁。那时的雄汉扬威,想想都血热。


史海寻踪


汉武帝几乎是耗费了毕生精力来与匈奴进行决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忍无可忍,不需再忍。众所周知,汉朝初年对匈奴施行了近七十年的和亲政策,这都是因为汉朝不得已。首次和亲是在著名的“白登之围”后,刘邦看清楚了当时的局势——根基未稳的汉朝根本就无力与匈奴对抗,所以采取了刘敬(即娄敬)的建议,开始与匈奴和亲。吕后时期,冒顿单于给吕太后写了一封充斥着羞辱性的“求爱信”,樊哙当即表示自己要率领十万精兵“横行匈奴中”,但吕太后最终听取了季布等人的建议,忍受屈辱,继续和亲。和亲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执行下去,但是汉朝初年的和亲政策,完全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匈奴根本就不会因为和亲而停止南侵!汉朝嫁过去十几位公主,只是白白的助长了匈奴的嚣张气焰而已。

屈辱求和的局面总会被打破的,而汉武帝正好是这么一个人。

第二、汉朝的确已经有了与匈奴争衡的资本。汉朝刚刚建立之时“自天子不能具醇驯 , 而将相或乘牛车”,经过前面几任领导人的休养生息以及鼓励生育、鼓励养马政策的坚决执行,汉武帝即位之时已经是“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有马就意味着可以发展骑兵,有了骑兵就意味着可以长途奔袭,也就意味着防御可以转变为进攻。

第三、汉武帝不只是和匈奴过不去,他是和一切与大汉对抗的政权过不去。汉武帝在位期间与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楼兰等国都有战争,但是这些小国基本上都比较容易臣服,只有匈奴是打了还要打,那只能奉陪到底了。


国史通论


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汉武帝执政期间,前中期都非常勤勉刻苦,后期汉武帝脾气古怪,又是会滥杀无辜,汉武帝自幼十分聪明,在兄弟姐妹中脱颖而出。

汉武帝执政的时候,汉朝刚刚经历过文景之治,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都处于一个较高的高度,汉武帝又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很想做一番事业,但是留给他展现才能的空间就只有军事了,此前的六位皇帝,从来没有哪一位能彻底的击败匈奴,就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也曾有过白马之围,险些丧命于匈奴之手,刘邦连项羽都打败了,却折在了小小匈奴的手中。

汉武帝满满的不服,他大力发展武力,不惜一切代价要大败匈奴,也正是因为汉武帝的决心,使得不少人自幼习武,通过征战沙场而被加官晋爵,这其中,有三位军事天才,分别是卫青,霍去病,李广,卫青作战,稳中求进,稳扎稳打,持续推进,匈奴擅长偷袭,但碰到卫青这样的打法,也无可奈何,霍去病是三人中功劳最大的,他擅长长途奔袭,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他率几千轻骑大败匈奴几万大军,霍去病被称为少年将军,他的年少轻狂,血气方刚使得匈奴闻风丧胆,也是霍去病对匈奴的打击最大。李广并没有卫青那样稳,也没有霍去病那样险,他在三人中对匈奴打击的最小,也一直不被汉武帝赏识,但他是后世评价最高的,留下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千古名句。

汉武帝虽然全力发展军事,但他在政治上也没有懈怠,重用董仲舒,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总得来说,汉武帝是一个比较贤明的皇帝,缔造了汉武盛世。


史诗历史


非常正常,汉武大帝时期,唯一能对强汉构成威胁的就只有匈奴。

长城之外,草原之上,游牧民族生活艰苦,黑灾白灾频繁,为了生存就只能南下寇边,掠夺中原王朝的财物子女。而中原王朝也一向视草原民族为心腹之患,千百年来纷争不断。

战国后期,匈奴崛起,称霸草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的入侵,构筑长城。刘邦得国,一时膨胀,跟匈奴硬扛,导致白登之围,最后靠贿赂匈奴单于的女人,才得以脱困。之后的几十年,大汉就靠和亲政策才维持表面的和平,但是匈奴仍然时常寇边,掳掠汉人财物。

时光如梭,历史进行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两帝时期的修养生息。汉武帝时期,国力昌盛,行推恩令解决了诸藩王之患,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内患,就只剩下了外地,此时唯一能对大汉构成威胁的就是草原上的匈奴。而汉武大帝也不想将汉人的江山寄托在女人身上,于是从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马邑之谋开始,汉匈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期间涌现出了卫青霍去病等诸多名将,汉匈战争总体上以汉王朝占优,基本上解除了大汉北方疆域的威胁。但是,草原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使得匈奴始终未被消灭。因此终汉武一生,都在与匈奴不断作战,并且派大军凿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