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江蘇這所"雙一流"高校就是最盛產院士的大學之一!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一個學校所擁有的院士數量,是評價學校學術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國家"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

蘇州大學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他們分別是——

(按當選年份排序)

阮長耿

或許,江蘇這所

阮長耿,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醫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血液學——血栓與止血的研究。1981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血栓與止血研究室,研製成功我國第一組抗人血小板、vW因子等蘇州(SZ)系列單抗,其中5株單抗被確認為國際血小板研究的標準試劑。在血栓與止血領域裡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結構與功能、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以及單抗導向診斷與治療等進行了系統的創新性研究。

王志新

或許,江蘇這所

王志新,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醫學部特聘教授。主要進行分子酶學、蛋白質化學及結構生物學研究。他將數學和生物學研究緊密結合,獨樹一幟,系統地研究和解決分子酶學和結構生物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在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特別是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理論和方法發展及推廣應用方面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系統且深入地研究了MAPK等信號通路中重要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活力調控的分子機制。

潘君驊

或許,江蘇這所

潘君驊,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蘇州大學現代光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後期提出大望遠鏡二次凸面副鏡新的檢驗方法,並實際應用於蘇聯6米望遠鏡和我國 60釐米望遠鏡及2.16米望遠鏡的副鏡檢驗;60年代至70年代,在研製我國大型靶場光學設備的過程中發明了一套重要的光學加工和檢測技術,解決了各種光學非球面加工的關鍵技術難題。

李述湯

或許,江蘇這所

李述湯,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與技術領域國際著名科學家,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院長、納米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長期致力於金剛石、納米材料、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的研究。提出了製備高質量外延金剛石薄膜的方法;提出了氧化物輔助生長的機制;提出用電偶層的概念解釋金屬/有機界面能帶的突變;提出了"高溫NPB"有機電致發光器件製備新方法。

柴之芳

或許,江蘇這所

柴之芳,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放射化學家,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院長。長期從事放射化學和核分析技術研究,倡導分子-中子活化分析發現一些與生物滅絕事件有關的地質界限銥異常和異常銥的多種化學種態,豐富和發展了著名的地外星球撞擊理論建立了鉑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新方法,從而實現了細胞、亞細胞及分子水平的微量元素分析並用堆中子合成了新型全碳富勒烯二聚物。

劉忠範

或許,江蘇這所

劉忠範,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能源與材料創新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納米碳材料、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和納米化學研究,在石墨烯、碳納米管的化學氣相沉積生長方法研究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開拓性和引領性的工作,是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納米碳材料研究團隊之一。近年來在石墨烯研究領域不斷取得重要突破,推動了石墨烯領域的快速發展。

李永舫

或許,江蘇這所

李永舫,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州大學材化學部教授。長期從事光電功能高分子領域的研究工作,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共軛聚合物給體、富勒烯和非富勒烯n-型有機半導體受體光伏材料以及電極界面修飾層材料、導電聚合物電化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通過共軛支鏈來拓展聚合物共軛程度;提出通過使用富電子的茚雙加成來提高C60的LUMO能級的思想;開發了低成本和高效的聚合物給體光伏材料PTQ10。

于吉紅


或許,江蘇這所

于吉紅,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名譽主任。長期從事無機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與製備化學研究。在分子篩多孔晶體材料的結構設計與定向合成研究中作出重要創新性貢獻:創建了限定禁區設計分子篩結構的新方法,解決了特定孔道結構設計的難題,預測了分子篩的可能結構,發現並提出了判斷分子篩結構可行性的局域原子間距規則;提出了基於模板誘導、雜原子取代、計算機輔助設計合成特定孔道結構多孔晶體材料的若干新途徑。

或許,江蘇這所

在長期辦學過程中,蘇州大學培育出了一批批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獨立之人格、社會之責任"的卓越人才,為社會輸送了包括30餘位兩院院士在內的無數精英棟樑,為國家建設與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注"蘇州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211工程"、"2011計劃"首批入列高校——蘇州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蘇州大學官網,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