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援朝戰爭,為什麼平壤戰役一打響,褪去朝鮮裝束露出明甲的明軍能讓日軍嚇破膽?

射程2200米


在平壤之戰中,明軍主帥為李如松統率四萬大軍。戰爭還沒開始,日本軍隊就先膽怯。日軍雖然裝備了鳥銃,而明軍此時雖然單兵裝備不如日軍,但奈何明軍火炮巨多,且明軍四大邊鎮的精銳都被戚繼光訓練整編過。日軍雖然據守平壤城,但被明軍的火力優勢優勢壓的抬不起頭來。

戰神李如松的部下祖成訓耍了一個詭計,利用日軍輕視朝鮮軍隊,先派朝鮮軍隊攻打南城門,這時再親子率領一隻化妝成朝鮮軍隊的明軍跟在朝鮮軍後面,日軍看到南城門突然冒出大股明軍嚇破膽子,因為在第一次平壤戰鬥中,明軍雖然中了日軍埋伏,但是憑藉著兵強馬壯,明軍付出二三百人的傷亡從日軍包圍圈中衝出來,日軍死傷的人數比明軍還多。日軍第一次見到明邊鎮軍隊兇悍的戰鬥力,而現在這些兇悍的軍隊竟然已經突破南城門,平壤又被團團圍住,日軍只能依靠城內房屋進行巷戰的殊死抵抗。

為了降低日軍的抵抗決心,李如松派人送信給日軍守城將領小西行長要求他放棄防守平壤,讓出一條生路來。結果日本人真相信了,又在唯一的退路被明軍騎兵圍追堵截,死傷慘重。


陸棄


在1592年,明軍第一次以副總兵祖承訓3000遼東明軍攻打平壤的時候,雖然遭到700日軍火繩槍手伏擊,損失300多人失敗。

但是日軍小西行長軍團長還是說:“誰說明軍很弱小(你們朝鮮人欺騙我們說明軍不能打)?他們非常能打!今天他們雖然敗歸,但那是勝負在天,命中註定的事情,其實他們很難抵擋!”

實際上,也說明,日軍對遼東明軍的強悍戰鬥力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雖然,石田三成、增田長盛、大谷吉繼三奉行和小西行長都勸阻豐臣秀吉,想要打敗明朝是不現實的。但是,抱著僥倖心理,豐臣秀吉還是想繼續冒險。

但是第2次平壤戰役,李如松親自出戰,明軍遼東邊軍,戚家軍等等精銳盡出。本來,日本很輕視半島軍隊的戰鬥力,而明軍祖承訓等部隊在盔甲外面都套上了朝鮮軍隊的服裝,日軍根本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

也就沒有投入主力防禦,但是突然間,上百門虎蹲炮、大將軍炮、佛郎機炮一起開火。攻勢猛烈,遠超日軍想象,本來是極度輕視,突然就變成了排炮轟擊,日軍頓時發生了極大的恐慌。

朝鮮史載:“戰雲蔽日,血光沖天,天朝軍隊前者伏而後者至矣,累屍而上,未見有歇。”日軍完全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明軍無論將,還是兵都很勇敢,薊鎮遊擊吳惟忠左臂被炸斷,胸口多處負傷,依然揮刀衝鋒。

主將李如松更是2次負傷,2次重新站起來指揮戰鬥。李如松在戰後致朝廷的戰報中稱:“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戰後, 明軍乘勝追擊,一氣收復開城及平安、黃海、京畿、江源四道,倭寇退守王京。


深度軍事



說實話,萬曆援朝之戰,日本雖然在戰役層面上輸了,但是在戰鬥層面日本戰損比和明軍相差不多,甚至最後日軍還取得了萬曆援朝中最大的一場勝仗,七萬明軍被六萬日軍打敗了。

公正來說,明軍在騎兵和火炮上對日軍有絕對優勢;而日軍在火槍以及築城上有領先於明軍。

這麼說,明軍和日軍,誰在戰場上準備充分,誰就會獲得戰場上的優勢。

以明日兩軍第一次接觸的平壤之戰為例。

明軍將領祖承訓率三千騎兵輕信了朝鮮方面的情報,說平壤只有千餘日軍,祖承訓大概是想爭取頭功,所以無視朝鮮官員的警告,是的,雖然朝鮮方面情報說平壤只有千餘日軍,但是朝鮮官員還是警告了祖承訓不要輕信情報,結果祖承訓不聽,帶著三千騎兵就大模大樣進了平壤城。

結果平壤有兩萬日軍在等著祖承訓。

而且日軍普遍裝備火槍,又依託平壤房屋,對明軍騎兵進行伏擊,結果祖承訓以及三千騎兵慘遭伏擊,被日軍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祖承訓麾下勇將史儒戰死,另有兩個千總陣亡,雖然《明史》上說祖承訓“僅以身免”,但是根據朝鮮方面史料,祖承訓三千騎兵,馬匹損失了一千多,士兵陣亡了三百多,最後還是順利的撤出了平壤。

而同樣是以少打多,以騎兵打日軍優勢步兵的碧蹄館之戰,因為李如松之前因為祖承訓的戰敗,對日軍戰鬥力有一個比較準確的估計,所以雖然還是在劣勢地形(山溝)與日軍優勢步兵作戰,但是這一次明軍帶著火炮,所以雖然是4000騎兵對陣17000日軍,但是這一次明軍不但從容退去,而且戰損比應該是還要比日軍優秀的,因為參與此戰,受到較大損失的立花宗茂再也沒有“出場”過,由此可見明軍的戰損應該是低於日軍的。

總的來說,明軍因為騎兵和火炮優勢,所以在朝鮮戰場上基本上是處於優勢的,當然這個優勢其實也不大,因為明軍補給也不足;而日軍因為沒有剋制明軍騎兵的好辦法,所以不得已只能用步兵數量上的優勢來抵消明軍犀利的騎兵。


不過明軍也因為準備不足,結果造成蔚山慘敗,7萬明軍輸給了6萬日軍,但是必須要說明一點,蔚山之敗不是明軍戰鬥力不行,而是明軍在巨大優勢之下又犯了輕敵的錯誤。結果被日軍翻盤,至於傷亡,當時明朝自己說損兵2萬,但是有一種說法是國內想和談,所以估計誇大了蔚山之敗傷亡人數;另外一種說法是明軍陣亡4000多人,相比7萬明軍其實不算多。

雖然明軍大多時候佔據戰場優勢,勝仗次數也多於日軍,但是明軍很悲催的是最後一次會戰,泗川之戰明軍董一元部因為攻城時火炮炸膛,結果引起連鎖反應,竟然全軍就這麼崩潰了,被日軍島津義弘、立花宗茂打的很慘,董一元三萬軍隊損失了至少一半還多。

這一次敗仗和蔚山之敗一樣,屬於運氣不好,但是這種大規模會戰兩輸兩次,每次都是潰敗,實在是太丟臉了。


總的來說,在朝鮮的明軍人數上一直是少於日軍的,但是明軍因為有騎兵和火炮的優勢,所以在總戰鬥勝負上是遠遠超過日軍的,殺傷日軍總數應該也是佔優的;但是明軍兩次會戰都是運氣因素髮生了潰敗,所以要比一次性殺傷敵軍人數的話,恐怕就是日軍佔優了。

綜上所述,明軍與日軍應該是6:4開這個比例,明朝略微佔據優勢,但是要說明軍讓日軍“嚇破膽”,真的說不上。


蘭臺


萬曆年間的援朝戰爭,可以說是打出了我大國風采,也是明朝最為風光的一次戰爭,作為宗主國的明朝,通過幫助朝鮮擊退日本,讓日本侵略世界的幻想,遲遲推後了三百年的時間才敢顯露。

那麼題目中所說的平壤戰役是什麼情況,又在整個援朝戰爭中起到了什麼作用?還有就是,為什麼脫掉朝鮮裝束的明軍能讓日軍嚇破膽呢?下面請聽小太陽一一道來。

豐臣秀吉發動戰爭

1592年,平定了日本內亂的豐臣秀吉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以及給因為分封不滿的武士們一個交代,打算遠征世界,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土地,在3月份組建九個軍團共計14萬人發起戰爭。

他看準了朝鮮當時李氏家族剛剛當家,但是羽翼未豐,朝鮮內部十分混亂的局勢,以朝鮮不願借道讓日本攻打明朝為由發起了對朝鮮的戰爭,當時日軍在釜山登登陸,僅僅兩個月就攻克並佔領平壤。

朝鮮求救

之後朝鮮國王來到明朝交界處,派出多批使臣前往大明,希望通過勸說明朝皇帝以及各個大臣,讓明朝發兵支援朝鮮,最開始的皇帝和大臣們討論認為是朝鮮和日本合謀想要攻打明朝,所以並不出兵。

後來朝鮮國王言辭誠懇並且願意徹底依附明朝,明朝這才派兵,但是也並不是上來就把日本打敗了,僅以平壤為例,明朝就和日本打了兩次,雙方各有勝負。

平壤第一戰

當時在朝鮮使臣的多次請求下,明朝派遼寧副總兵祖承訓率領5000騎兵渡過鴨綠江(為什麼只派遣5000士兵呢,因為開始的時候平壤城內只有1000多人駐守),但是到了之後才發現,日本又多次派兵增援使得平壤城內的駐守日軍達到了一萬多人。

因為兵力差距懸殊,明朝還是攻城的一方,導致祖承訓一日之內大敗退到大定江,之後渡過鴨綠江回到明朝遼東境內。

回國之後的祖承訓總結了一下失敗的原因,認為有糧草不夠;對敵兵力預估錯誤;指揮權不專一以及朝鮮士兵臨陣脫逃等原因。

平壤第二戰

^平壤戰役

有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後,明軍開始有戰略性的組織兵力,而且對於進攻的時間和策略都有了充分的準備。

第一次平壤戰役因為兵力不夠,再加上朝鮮官員的催促,出兵到達朝鮮僅僅一個月就開始攻打平壤,導致大敗,但是第二次就不同了,是在萬曆二十年就開始駐守遼東,過了大半年才開始進攻。

本次攻打平壤的兵力也十分充足,前後共集結了3.52萬人,步兵,騎兵,炮兵等各個兵種應有盡有;而日本只有小西行長率領的日本第一軍團共計1.5萬人駐守平壤城。

^虎蹲炮,能射出百枚鉛彈

武器裝備上,當時日軍只有刀,火繩槍以及弓箭等武器,而明軍不光帶來了冷兵器輕火器等,還帶來了幾百門火炮,弗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等。

明軍在開始攻打的時候,採取四面圍城的戰略,東南北三方是明朝的軍隊,西方雖然也是明朝部隊,但是卻佯裝朝鮮軍隊進行進攻。

日軍“嚇破膽”

日軍在抵禦進攻的時候,也會觀察敵軍動向,發現只有西面進攻的是朝鮮軍隊,因為之前攻打朝鮮的時候,朝鮮軍隊潰不成軍,所以日軍對於他們十分的輕視,當是當明軍脫下身上朝鮮軍的偽裝之後,日軍才發現上當了,四面攻擊的都是明朝部隊。
至於題目中說的嚇破膽,可能是因為日軍本來還認為就算打不過,還可以從西面突圍逃跑,但是發現四周都是明軍後,覺得後路沒有了才會害怕吧。

二次戰爭大捷

當時戰爭情況十分複雜,明軍雖然已經圍城,但是後方還是有其他的日本軍隊在增援的路上,而城中的小西行長還拼死抵抗,很難攻下城池,但如果再不成功,很有可能被敵人來個反包圍,所以負責人李如松讓日本戰俘寫信給小西行長棄城投降。

小西行長回信要求李如松撤去包圍,讓他們出城,李如松明面上撤去包圍,暗地裡在日軍後退的路上設下埋伏,在日軍逃跑的路上伏擊,成功讓日本第一軍團丟盔棄甲,大敗而逃。

通過平壤戰役的勝利,重創日軍第一軍團,收復了平壤讓日軍撤退到漢城,而且朝鮮的半壁江山因為這次戰爭也快速收回,徹底擊碎了日本想要征服朝鮮之後再攻打明朝的幻想。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平壤戰役,打出了明朝的威嚴,也讓東南亞的和平時代延長了三百年。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萬曆朝鮮之役,明軍參戰的主力是遼東鐵騎,當時世界最強的陸軍部隊,戚家軍屬於剿匪部隊,跟遼東鐵騎不一個凳次,遼東鐵騎人數始終保持在三千,精悍騎兵搭配機動炮兵,騎兵裝備的是三眼銃、弓箭、馬刀,已經是脫離肉搏近戰,打蒙古騎兵都是吊打。那時的日軍沒騎兵,將領騎的馬跟狗似的,平均身高不到一米五的步兵,面對人高馬大的精悍騎兵,後者還是遠程攻擊閃電戰,場面相當於國足踢德國隊。

萬曆皇帝哪麼昏,打豐臣秀吉輕飄飄,關鍵是保證了遼東鐵騎的後勤補給,建州女真造反,遼東鐵騎輕鬆將其滅了,抓了努爾哈赤到兵營當奴隸。大明從根上說忘於了東林黨,神宗後期東林黨勢力抬頭,削減了對江南富商的稅率,斷了遼東鐵騎軍餉,導致遼東鐵騎成色下降,後金乘機崛起。天啟皇帝繼位,魏忠賢幹掉了東林黨,用從江南富商身上刮來的錢,建了關寧鐵騎,本來能滅了後金,可惜崇禎上臺,全面重用東林黨,殺了袁崇煥,又給了後金機會,等崇禎上吊自殺,東林黨帶頭投降了滿清。


柳條箭


萬曆朝鮮戰爭是萬曆三大徵之一,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對日本、朝鮮半島也是一次很大的影響。
但如此重要的戰爭,在明代史書上的記載卻不是很多,而且萬曆朝鮮戰爭中,明朝調動軍隊最多的時候,人數不過8萬,而相比之下,豐臣秀吉所率領的日軍數量卻有十多萬,雙方根本就不成正比。
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大明王朝在日本眼中,一直都是龐然大物。
豐臣秀吉一同日本以後,由於其採取了適當的策略,使得日本國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在勢力極度膨脹之下,豐臣秀吉的野心也跟著一塊膨脹,妄圖建立一個亞洲帝國,然而想要建立一個大國,就必須要有及其廣的國土面積,另外也是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併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
所以豐臣秀吉制定的計劃中,先征服朝鮮半島,再征服中國,可以想象,這個策略一直影響著日本,一直到二戰時期,日本始終都是沿著豐臣秀吉的規劃一步步的走。
明朝雖然強大,但是隔壁的李氏朝鮮卻陷入內鬥,因此對於豐臣秀吉來說,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
在初期豐臣秀吉的逐漸進軍中,李氏朝鮮根本不敵,全國八道全部丟失,僅剩下平安道以北。
即便是進兵順利,但日本內仍不乏有人認為,要小心警惕大明的威懾,有人曾勸說豐臣秀吉小心從事,但由於進軍順利,豐臣秀吉雖然明知道大明軍隊比朝鮮軍隊更強,他仍然決定要冒一次險。
同樣李氏朝鮮也認為,如果沒有大明王朝的幫助,想要復國基本上不可能。
在千呼萬喚之下,大明王朝果然派出了軍隊,但也只有區區1000多人。
明朝一開始認為,朝鮮是和日本同謀,想要攻取遼東地區,在李氏朝鮮反覆請求之下,才最終確認,於是決定派遣援軍,不過要打仗顯然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尤其是軍需補給等等,在遼東地區集結的明軍。
但朝鮮為了讓明軍趕快出兵,謊稱日軍只有千餘人,本來按照明軍計劃,要等所有的部隊集結以後再出徵,然而禁不住朝鮮方面反覆懇求,於是決定率領先頭部隊出擊。
《宣宗實錄》記載,這次出兵是由參將戴朝弁與遊擊史儒,士兵只有1029人,馬匹1093匹,加上後來陸續趕到的部隊,人數2300多人。
朝鮮方面除了要求大明儘快出兵外,還想要軍事指揮權,說白了就是讓大明王朝出兵,然後讓他們的大將指揮。
哪有這麼好的事情,不過也可以理解朝鮮的行為,他們是害怕大明出兵以後,堅決不撤離。
與此同時,日軍也似乎並未做好和明軍交戰的準備,雙方這第一戰,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打到一塊去。
明軍第一戰只有區區2000多人,遭遇日軍上萬人攻擊,傷亡慘重,事先情報根本就不清楚,朝鮮為了讓大明多出兵,謊報日軍就只有千餘人,後期更是物資補充也都不齊全。
而日軍在交戰初期,也當大明軍為朝鮮軍來打,等到第一次交手以後,雙方這才真正的視彼此為對手。

漫步史書


萬曆年間的援朝戰爭,原本日本根本沒有把朝鮮軍隊放在眼裡,在他們勢如破竹的攻勢下,朝鮮軍也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1592年,明軍第一次以副總兵祖承訓3000遼東明軍攻打平壤的時候,日軍初次接觸明軍,明軍遭到700日軍火繩槍手伏擊,損失300多人,初戰失利。實際上日軍在獲得這一勝利之後,雖然知道明軍的實力遠勝朝鮮軍,但是卻也生了輕慢之心,認為明軍雖然優秀,卻也沒有朝鮮宣傳的那麼厲害。

第二次戰爭,明朝方面派出了駐紮遼東的最強選手、最精銳力量--李如松帶領的戚家軍,戰爭開始的時候,明朝軍隊都套著朝鮮軍隊的制服,很讓日軍看不起,驕矜之心頓起。突然上百門虎蹲炮、大將軍炮、佛郎機炮一起開火,攻勢猛烈。頓時把日軍打蒙了,遠超日軍想象,本來是極度輕視,突然就變成了排炮轟擊,這種巨大落差讓日軍產生了巨大的恐慌。

  朝鮮史載:“戰雲蔽日,血光沖天,天朝軍隊前者伏而後者至矣,累屍而上,未見有歇。”明軍在取得戰爭先機後,紛紛脫掉朝鮮軍服,露出了明朝軍服,日軍頓感上當、措手不及。

而且明朝將士作戰英勇、氣勢如虹,悍不畏死。薊鎮遊擊吳惟忠左臂被炸斷,胸口多處負傷,依然揮刀衝鋒。

  

 連主將李如松都在一線衝鋒廝殺,負傷2次,2次重新站起來指揮戰鬥。李如松在戰後致朝廷的戰報中稱:“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戰後, 明軍乘勝追擊,一氣收復開城及平安、黃海、京畿、江源四道,倭寇退守王京。

其實日軍本身對明朝就有一種敬畏,只不過第一次戰爭讓他們生了輕慢之心。在第二次戰爭中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風驟雨般的打擊之下措手不及,又看到之前以為的朝鮮軍隊突然變成了明朝軍隊,更是有了已經陷入包圍的震懾,這才慌亂不已,潰不成軍。


謝金澎


這個說法有點意淫,日軍可能嚇一跳,但不可以嚇破膽。而且明朝援朝抗倭戰爭打得並不順利,但結局完滿。

開局不利

先頭部隊是由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的五千精兵,都是東北漢子,個個長得高大孔武,騎著高頭大馬,突然出現在平均身高一米五幾的小日本身邊,那肯定會嚇一跳,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的是長了明軍的士氣,壞的是增長了明軍傲氣。

祖承訓去之前就沒把小倭寇放在眼裡,認為小個子拿把破鳥銃成不了大事,明朝天兵一到,嚇也嚇個半死,一定會殺他個片甲不留。

祖承訓得到情報,平壤日本守軍大都調往京城,平壤城空虛,覺得機不可失,認為倭寇小腦袋沒有什麼計謀,於是想都沒想率軍衝向平壤城,很輕易地攻破城門,殺入城中,與日軍展開巷戰。明軍先頭部隊以騎兵為主,如果在開闊地打仗日軍不是對手,但是打起巷戰明軍施展不開,吃大虧了,戰馬跑不起來,日軍打的是麻雀戰,不與明軍正面接觸,而是利用城中的建築物作為掩護,居高臨下向明軍放冷槍冷箭,明槍易躲暗箭難防,5000明軍精銳被700多日軍打得摸不著北。

明軍派李如松增兵

首戰失利後,明將李如松率4萬多大軍親征朝鮮,雙方再次在平壤展開攻防戰。當年火器已經相當發達,日軍用的是鳥槍,射程遠,在明朝算是現代化武器了。但明軍有攻城利器大炮,威力無比。

日軍抵擋不住明、朝聯軍猛烈進攻,平壤城被攻克。日軍敗逃朝鮮都城。

豐臣秀吉病死為戰爭畫句號

之後的戰鬥明軍並不順利,碧蹄館戰役、南原城戰役、島山戰役等都損失不小,後來明、朝聯軍穩住陣腳後,雙方互有勝負,呈膠著狀態。

戰爭的轉機是日本一代梟雄豐臣秀吉忽然病死,日軍開始撤軍。大明朝海軍發威,發動露梁海戰,消滅日軍上萬,打得倭寇200年才恢復元氣,為萬曆抗倭援朝戰爭畫上了完滿的句號。


聾王異史


這個故事發生在明軍重創倭寇,取得平壤大捷時期。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100多年軍閥混戰的歷史,完成了統一。打下了江山肯定要論功行賞,但日本久經戰亂,豐臣秀吉根本拿不出像樣的賞賜,滿足武士們的要求,於是他打起了鄰居——朝鮮的主意。

1592年4月,豐臣秀吉集結了十個軍團近16萬人進攻朝鮮。而此時朝鮮因常年內訌、武備廢弛,僅一個月就幾乎全境淪陷。於是朝鮮國王李昖遣使向“宗主國”大明求救。

明朝廷接到求救國書後準備出兵,於是詢問倭寇有多少兵力。朝使臣們竟回覆只有1000多人和少數“朝奸”,大明朝廷震驚不已,1000多人就能佔領朝鮮?經反覆詢問後,朝使臣仍堅持此觀點,這點人不是分分鐘剿滅嗎?

1592年6月,遼東副總兵祖承訓受命率精銳騎兵2300多人渡過鴨綠江進軍朝鮮。結果7月17日當明軍一到平壤,就遭到倭寇包圍。


祖承訓一下懵圈了,不是說1000多人嗎?而現在平壤光倭寇就有17000多人,還有為數眾多的“朝奸”隊伍。2000多明軍面對十倍之敵,結果可想而知,除祖承訓和少數親兵突圍外,幾乎全軍覆沒。

首戰告敗後,明朝廷決定再次出兵朝鮮。但這個時候面臨兩個問題:首先朝鮮已被完全打殘,無法提供大軍糧草,而大明籌集糧草需要時間。其次到目前為止,仍不清楚倭寇兵力。

為拖延時間,大明派遊擊將軍沈惟敬赴平壤談判,順便打探倭寇軍情。不過沈惟敬並沒有摸清倭寇的具體兵力,隨後回報約五萬人左右。

1592年10月,大明令陝西提督李如松領精兵四萬開赴平壤。此時平壤守軍是倭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兵力18000人。

李如松觀察完地形,摸清敵情後,下達了作戰命令:薊鎮遊擊吳惟忠、遼東副總兵查大受領兵攻打攻打北門;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西門;祖承訓領兵攻打南門。


為防止倭寇拼死抵抗,李如松留出東門讓倭寇逃竄。再安排李寧和查大受領兵沿途埋伏。李如松考慮到平壤城易守難攻,強行攻城必定傷亡慘重,於是授祖承訓一條妙計。

1593年1月18日,攻打西、北門的明軍先行隱蔽。攻打南門的祖承訓部隊偽裝成朝鮮軍在城門叫陣,什麼時候朝鮮的“渣渣軍”都敢如此囂張?小西行長勃然大怒,馬上派兵出城教訓一下這幫“朝鮮軍”。

當倭寇打開城門出來決戰時,“朝鮮軍”突然脫掉軍服,露出了亮閃閃的明軍盔甲。倭寇頓時大驚,隊伍也亂了陣腳。祖承訓趁機率軍一頓猛烈砍殺,不久南門城破。

祖承訓得手後,西、北門百炮齊鳴,殺聲四起。經過一下午的激烈戰鬥,倭寇西、北門相繼失守。當天夜裡,大勢已去的倭寇在小西行長的帶領下向南門突圍。不料路上又遭遇伏兵,又多留下了幾百具屍體。

這次戰鬥明軍大獲全勝,殲滅倭寇近萬人,而己方僅陣亡790人。平壤戰役後,明軍趁勝追擊,再創倭寇。1593年6月,無力再戰的豐臣秀吉遣使到大明議和,第一次援朝戰爭結束。




花木童說史


哪裡有嚇破膽一說

1592年到1593年,萬曆朝鮮之役打響,在平壤就發生了四次城市爭奪戰,當時日本太閣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配合攻明為由,正式發動對朝戰爭。當時的漢陽很快被日軍攻陷,並且一直打到如今的開城,偏安於平壤的朝鮮朝廷處於一片恐慌之中,不得不率大臣逃離平壤,嚮明朝求救。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國家之間的熱武器運動戰。平壤戰役打的很艱難,在小西行長率領日軍兵臨平壤城下之時,朝鮮守軍毫無還手之力。



當時明朝的萬曆皇帝得知朝鮮遭受日本入侵,決定派並協助朝鮮抗擊日軍。軍隊的調集主要是從遼東征集的。 當時的祖成訓在得知平壤被日軍攻陷之後,便率軍南下,準備協助朝鮮收復平壤。日軍軍力自知不敵,便埋伏在平壤城各處。大明軍攻破平壤,在街道上與明軍巷戰,最終明朝火槍部隊全軍覆沒。當時祖成訓逃回這場戰鬥的失敗,也震驚了當時的萬曆皇帝。為此決定派出大軍支援朝鮮。



這一場戰爭,與其說是明朝軍力不敵,不如說是明朝疏忽大意。在明朝重新組織部隊的時間內,朝鮮軍隊再一次被日軍擊敗,但是朝鮮海軍在海洋補給線上給日軍騷擾起到一定的作用。日本補給線過長,並無法保持補給線的完全暢通。也牽制了日軍的進一步進攻,但是對平壤的反攻,卻被小西行長擊退。幾個月之後,明朝派將領李如松率43000名明朝軍隊趕赴朝鮮,試圖突襲平壤。另一方面,與小西行長談判拖延時間。結果日軍措手不及,李如松發動全面進攻,平壤城被明軍收復。



其實豐臣秀吉所發動的這一場戰爭,自始至終,豐臣秀吉也沒有親臨前線,而是委任小西行長作為前線總指揮。其實日本並沒有害怕明軍相反,日本自認為應該統一東亞。在這場戰爭前的100多年中,來自日本各島的武士在中國沿海大肆侵犯。在日本人看來,這些武士都是國內政治鬥爭失敗的武士,到了中國的東南沿海,憑藉武力燒殺搶掠,這也給中國以巨大的殺傷力。當這一事件在日本國內大肆吹噓開來以後,日本開始輕視這個曾經的宗主國。



豐臣秀吉所發動的這場戰爭,自始至終他都認為明軍不可怕,反而可以戰勝,當然日本的估計是錯誤的,其實作為前線總指揮的小西行長更有發言權。兩國國力尚無法相比,但是在軍隊素養上並沒有太大差距。這也是為何日本在侵略戰爭失敗之後,並沒有元氣大傷的原因,其實這場戰爭表面上勝利的是朝鮮和明朝,但就歷史的發展而言,勝利者當屬日本,當然,從短期來看,日本國內因為這一次侵略戰爭的失敗,導致豐臣秀吉政權的倒臺。



但實際上,豐臣秀吉的倒臺與豐臣秀吉的死亡與這場侵略戰爭並沒有直接關聯,依然是日本國內各種大名勢力之間的權力爭奪。若論失敗,只能是說豐臣秀吉偷雞不成蝕把米。對於日本整個國家而言,這一場侵略戰爭並沒有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影響,反而加快了日本統一的腳步,德川幕府建立。朝鮮無論如何都是這場戰役當中傷亡和損失最大的一方。甚至到後來後金崛起,朝鮮也一直無法對其進行有效抵抗。更不用說能為明朝處理貨有所幫助。



對於明朝而言,其實這場戰爭也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影響,除了在財政方面動用了本不屬於自己的成本。後金軍隊也學到了一些東西畢竟這場戰爭在東北亞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說是萬曆三大徵,實際上抗日援朝的這場萬曆戰爭所動用的軍隊和中央政府對於這場戰鬥的重視都遠遠比不上其他兩場戰鬥。萬曆皇帝自始至終認為這是一場低烈度的邊境戰爭。但不可否認的是,明朝政府到中後期所暴露出來的短板,以及軍隊調用所暴露出來的頹勢盡顯無遺。雖然表面上贏得了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