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魏晋风骨流芳百世,人们一提到魏晋时期,往往想到的就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这些在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不过,提到魏晋风骨,却不得不说一样药物,其名为五石散,在魏晋所谓的士族之中可以说是风行一时。相信大家对于五石散的第一印象应该是来源于鲁迅先生,先生就说过因服散者皮肤容易磨破,故当时的衣状趋于宽大;衣服不能常洗因而多虱,扪虱而谈竟传为美事;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着木屐。鲁迅先生的内容正确与否,这里不做讨论,毕竟这是一篇反讽当代的演讲。但有一点是没有错的,五石散,在魏晋时期确实十分盛行,这是不容质疑的。

一.历史中的五石散

何晏说过:“服五石散, 非唯治病, 亦觉神明开朗。”何晏,这位谈虚论玄的大家可以说是五石散盛行的第一推手。其实五石散这剂药方可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在《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扁鹊在见蔡桓公时曾说“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这里的针应该指的是针灸,石应该就是石制药散,不过这么解释可能是有些牵强附会了,这里只是想说明五石散可能起源的很早。

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史记》记载: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 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 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 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 亟勿服。色将发臃。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 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 故中热, 即为阴石柔齐治之; 中寒, 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曰: "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 然必审诊, 起度量, 立规矩, 称权衡, 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 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 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 阴形应外者, 不加悍药及鑱石。"

在这段记载中,已经明明确确的出现了五石散,并且提到了扁鹊,从这段记载也可以看出五石散可能起源于先秦时期,至少在西汉,这一药方已经成型。

再回到何晏这里,魏晋时期五石散的盛行,是从何晏开始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 “ 寒食五石更生散方, 旧说此药方上古无比, 汉未有何候者行用”巢元方也曾说:“寒食之疗者, 御之至难, 将之甚苦, 近世尚书何晏. 耽好声色, 始服此药。”不管怎么说,何晏药头的地位是逃不脱,他与王弼,夏侯玄这两位同是谈虚论玄的高手,三人合力,将五石散浸入了魏晋风骨之中,从他们哥仨之后,你不嗑散,你都不好意思在魏晋士族圈子里混。

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对于五石散成风之因,前人已经有了较好的总结:

1.美容,何晏有玉人之称,夏侯玄有玉树之誉,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是吃了某种药才这么英俊潇洒,你会不会心动?况且五石散吃了确实能让皮肤变白,这后面会有具体解释。

2.治病,五石散对于畏寒之类的寒性病都有不错的疗效,确实能改善一些身体的不适。

3.壮阳,宋代苏轼曾说: “ 世有食钟乳乌咏而纵酒色所以求长年者, 盖始于何晏。晏少而富贵, 故服寒食散以济其欲。”在魏晋时期,可以说上层人士的生活是十分荒淫的,毕竟当时社会并不发达,人们能做的事也不多,不高尚也是可以理解的。俗话说的好,只有累死的牛,没有耕坏的田,士族们田多地广,自然身子吃不消,而纵欲伤身不仅影响身体健康, 甚至会有性命之危, 于是服五石散便成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手段。

4.延年益寿,当时正值五胡乱华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朝不保夕,更值道教盛行,五石散的成分又均为道教中的延年益寿的上品药,自然大受时人追捧。

5.体验快感,这一点就比较微妙了,给人精神上带来快感的东西向来是人们难以抗拒的,为什么当今社会毒品都屡禁不止呢,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皇甫谧说: “ 近世尚书何晏, 耽声好色, 始服此药, 心加开朗, 体力转强, 京师翁然, 传以相授。”心加开朗,这一个词,恰到好处的就点出了五石散对人精神上的影响,《全晋文》卷二十六载, 东晋名士王羲之在《杂贴》中谈到“ 服足下五色石膏散, 身轻行动如飞也” 也可为证。意即为服散后,有轻飘欲仙、腾云驾雾的感觉, 至少可以暂时超脱尘世的纷争, 体会片刻的惬意。总之,能让人精神舒爽的东西很难不盛行起来。

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6.赶时髦,这个就很好解释了,从众心理是人们的常态,在当时,那些名士就是人们心中的楷模,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自然也是件很风雅的事情,甚至连那些社会底层的穷人也对服食、行散艳羡不已, 以致有冒充服散者, 闹出笑话。《太平广记》卷二四七引《启颜录》说, 后魏孝文帝时, 有一个人躺在闹市口,翻来覆去地叫喊发烧, 引来人们围观。有人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 “ 我石发” 。同伴问: “ 你何时服了石药, 现在得以石发? ” 这个人说: “ 我昨天吃饭, 米中有石。”

7.避祸法门,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很多人利用服散不当来避官,避祸。如陈敏作乱时, 诈称诏书, 任命贺循为丹阳内史。贺循推辞说“服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 他借“药发”放浪,拒绝与作乱江东的陈敏合作,弄得陈敏只好作罢。总之五石散在魏晋时期可以说是风靡一时,直到隋唐时期都还有解散方的存在。

二 .考古发现中的五石散

由于五石散多盛行于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对于五石散这种易耗的药品来说难以保存,故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较少且缺乏具体的考古报告。但我们还是能从这仅有一些资料中窥见五石散的大概面貌。

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盒子里装的神秘药丸,就是东晋名士趋之若鹜的五石散

先从两汉时期说起,正好在一南一北两座汉墓中都有发现五石散的痕迹。先说北方那座,山东巨野红土山西汉墓,在该墓中,就发现红棕色颗粒形状的丸状物内外同色, 有砂粒夹杂。直径约7毫米,每丸重1克。共有10O余粒。经成分测定含二氧化硅55.09%,三氧化二铁13.85%,三氧化二铝18.66%,氧化钙1.33%, 氧化镁0.92%,氧化钾2.27%,氧化钠1.55%,硫0.042%,以及烧失量5.82%。是以铁、铝为主的硅酸盐物质。(11)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曾对丸状物进行鉴定: “药丸内含有锰、铁、铅、镁、硅、稼、铝、钙、铝、钦等元素, 其中以镁铝、钦、硅含量较多”。原报告编者”认为很可能是丹药或即五石散”。并且在出土这些药丸的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制药相关的器物后室后壁二层台南端陈放约十三种器物, 大部和制药有关。如: 漆衣铜盆, 内装有朱砂、蚌壳和药粉; 铜柞; 铜臼; 铜药匙; 擂石; 擂盘 , 出土时上面有药粉。因此, 丸状物被推定为药丸是不无根据的。据《史记· 孝武本纪》记载, 西汉时期炼丹术已经存在。从后人辑录的《淮南万毕术》中, 还可以窥见一些汉代人炼丹术的常用物品及丹药性能等情况。汉宋《周易参同契》首先记载炼丹的最重要的设备“丹鼎”, 是炼丹所用的鼎炉。西汉墓所出的药丸又与鼎、盆等医具同出, 因此, 可将药丸进一步推定为五石散。

据医书记载五石散的主要成分为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紫石英主成分为氟化钙, 颜色呈紫色或紫黑色。白石英为氧化物类矿物石英, 主成分为二氧化硅, 颜色为无色或白色。钟乳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颜色为白色。硫黄的化学成分为硫,颜色呈黄色。赤石脂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 颜色为红色。那么五石散含有的主要元素应为钙、铝、硅、硫等。该丸状物如果是五石散, 则应含有大量钙、硫、铝、硅等,这恰恰与前面鉴定的结果相符合,因此该药丸应该为五石散。

再来说说另一座汉墓,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中也有关于五石散出土的信息,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建都番禺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号文帝,公元前137 年至前122 年在位,是秦统一岭南名将赵佗之孙。该墓于1983 年6 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1999年5月正式开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石散发现于该墓的西耳室,该耳室也是该墓葬随葬器物数量最大,品类最多的一个室。根据发掘报告记载“药石有辰砂、铅块、紫水晶、硫磺和孔雀石, 代表五色, 总量有数公斤, 配备药具铜柞、铁柞和铜臼。执在汉墓中也不多见。”虽说跟后世的五石散配方有些许不多,但不难看出这些是较早期的五石散。

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魏晋时期墓葬中有具体五石散出土的信息墓葬有两座,但由于考古发掘报告的缺乏,大多的信息来源于网络的收集,这两座墓葬分别为高嵩墓和王丹虎墓,想高嵩墓当年贵为考古十大发现,却十余年没有出具体的发掘报告,不得不说是是一种遗憾。

在1965年。当时的考古发掘人员在象山的东晋大墓里发现了一类以前从未出土过的丸状物,它们有米粒大小,通体红艳,看上去直径0.4~0.6厘米,每颗重量也不一,大的有0.468克,小的为0.275克,平均每粒重约0.372克。

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王丹虎墓中的红色颗粒

当时一共发现了200多粒这种东西,部分已成粉末,刚发现的时候,它们放在一个直径约10厘米、圆形的漆盒内,就放在墓主人的头部位置,可见它们对墓主人来说是十分钟重要的。古墓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的,王彬的长女,字丹虎,死的时候58岁,由于终生没嫁人,死后就葬在了父母坟的右边。从墓志看,王丹虎死于东晋升平三年(359年),这个时期正是炼制金丹及士大夫阶层倡导服食盛行的时代。服食就是服石,也就是服用五石散。

1998年发现的高崧家族墓也有这种药丸的身影。1998年6月17日,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新校区在道路施工中发现一处六朝砖室墓群。对这一砖室墓考古发掘在当年轰动一时,并被列入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当时一共发掘了3座砖石墓,砖墓规模较大,全长7米以上,墓葬形制为凸字形单室墓,出土了金器、铜铁、玉石玻璃、琥珀、水晶、陶瓷等文物200余件。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样与王丹虎墓中的东西一样,那就红色丸状物,只是和王丹虎墓出土情况不太一样的是,丹药摆在墓主人的手边,在右侧手臂附近,还有一个精致小巧的鎏金带盖银鼎,像是专门用来盛放丹药用的。但是,这些药丸由于氧化很快就成了粉末。虽说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对这些药丸进行相关的鉴定,但根据历史记载,很难说这些药丸不是五石散。

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高崧墓中的鎏金带盖银鼎

总之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五石散虽然不多,但足以证明历史中确有其物,五石散并非是文学创作中的虚假产物,而是与我们的先人息息相关的一种药物,它确确实实存在于魏晋时期的名士风流之中,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药物。

三.五石散药理分析

对于五石散究竟有没有毒,这点应该不用考虑,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更何况吃的是五种石头。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先考察下五种主要原料的药效:

石钟乳:温肺气,状元阳,下乳汁。主治虚痨咳喘,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通等。

白石英:温肺肾,安心神,利小便。主治肺寒咳喘,阳痿,惊悸善忘,小便不利等。

石硫磺:壮阳,杀虫。主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

赤石脂:涩肠,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生肌。主治遗精,久泻,便血等。

紫石英:镇心,安神,降逆气,暖子宫。主治:虚劳惊悸,咳逆上气,妇女血海虚寒,不孕等。

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就仅仅从中医药理来看,魏晋士人为什么吃五石散已经昭然若揭了,里面的药物几乎都有壮阳的作用,绝对是能让人龙精虎猛的,不过此药君臣即为不和,一味的全是阳性的药物,本来的作用应该是治疗体寒的,壮阳并非其本意。这就与伟哥的情况很相似了,伟哥本来是心脏病的药,不过有些心脏病人自觉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以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发现了其另外一种作用,不过伟哥的副作用可比五石散小多了,一个是心理上的依赖,一个心理生理上都离不开,还是现代医学比较发达。单看五石散这五种主要成分,就可以发现这药是极热的,吃完之后冬天可以穿夏衣自然可以理解,常年上火自然也会导致精神恍惚,皮肤敏感。突然停药更会导致整个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说它吃了上瘾在药理上是可以解释的通的。

换个角度来看,用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看五石散,五石散中有制毒成分的有两个,一个是紫石英,一个是石钟乳。

先来说说紫石英,紫石英即萤石萤石的主要成分是氟化钙。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的氟对神经兴奋性的传导和酶系统的代谢等均有促进作用。过量的氟则对人体有毒害作用,其中以牙齿、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受累最为明显,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乏力、嗜睡、恶心、呕吐、腹泻等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由于氟与钙、镁有着特殊的亲和力,人体内富钙组织器官(骨骼和牙齿)由于高氟的侵害,会表现出特殊的牙齿和骨骼氟中毒的症状体征。

虽说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要把握一个度,毕竟它是微量元素,吃多了自然有害处古人很难做到把摄入的微量元素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往往造成中毒。但初服寒食散时的疗效又让人对它深信不疑,于是便把中毒看作是失节度

所致。《外台秘要》说:“寒食诸法,服之须明节度。明节度则愈疾,失节度则生疾”总之,以古人的能力而言,做到合理摄取微量元素,这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制毒的成分就可怕了,石钟乳根据产地不同,里面的砷含量也会不同,砷我想大家都会有个概念,那就是砒霜,港片中常见的杀人灭口的利器。砷的急性中毒表现是咽喉、食道及胃肠烧灼感, 腹泻、腹痛、头痛、恶心、呕吐、口喝、面部发绀、血压迅速降低, 病情严重时可迅速死亡。砷中毒是蓄积性的, 可导致骨质疏松,肾、肝、脾、肌肉和角化组织(如头发、皮肤和指甲)的损害。这与服用五石散的状态也是不谋而合的。另外还有一点,砷确实可以美白肌肤,古时青楼女子常用其来美容,不过轻则绝育,重则死亡。

总之,不管从中医角度和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五石散,确确实实是有毒的,也确实会让人产生依赖性,但对于是否会让人精神舒爽,飘飘欲仙,这个就没法判断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没有办法对其进行临床实验,也没有该药方较精确的配方。不过对于这种历史上盛名鼎鼎的淫邪之药,还是消逝在历史长河中比较好。

四.小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对五石散进行了探究,目的是希望能从真正意义上来认识五石散,五石散确实有毒,但那也要看怎么来用,如果体寒多病的人服用,确实是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的。当然五石散以矿石药为主剂,药性峻猛,易伤正气,即使治病,亦须辨证准确,用药精当,不可过当, 否则贻害无穷。《诸病源候论》中就有记载“予兄文安公镇金陵,秋暑减食。医者汤三益教服石丸。已而饮啖日进, 遂加意服之。越十月而毒作,衄血斗余.自是数数不止,竟至精液皆竭而死。时珍窃谓洪文安之病, 未必是石毒发。盖亦因其健啖自恃,厚味房劳, 纵恣无忌, 以致精竭而死。夫因减食而服石,食既进则病去,药当止矣。而犹服之不已, 恃药妄作, 是果药之罪欤?”恃药妄作一词真可谓是精辟,道尽了滥服五石散而造成的贻害,对于五石散,古人早已说过: “人有强弱有耐药,若人羸弱者, 可先小食,乃服,若人强者,不须食也。”

总之,对于五石散,我们不能一味的用片面的眼光去看,就算它真的一无是处,它也是我们中华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在研究魏晋时期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其作用。其实我相信当时已有人认清服五石散的并非清流,这里就借鲍照的拟行路难来做全文的结尾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五石散滥用下的魏晋风骨

关注并回复“学习”有福利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