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嚮往的生活成為別人“販賣”生活的方式

完整的石磨石碾,整套釀酒器具的釀酒坊,竹桌竹凳和草莓葡萄大棚,每隔一段距離就有沙包、 鐵環等傳統器具……很難想象這樣的農莊佈局出自退休廣告設計師王長財之手。在他辦公室的藍綠色小木板上,“新鄉村計劃”五個字格外顯眼,周圍錯落有致地印有 “農耕” “磨坊” “園藝” “養老”“生態”“互助”等字樣。


你嚮往的生活成為別人“販賣”生活的方式


因疲於“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和日益頻繁的酒場應酬”,2012 年王長財決定棄商歸農,計劃在青島七級鎮打造一座屬於自己和更多人的養老農場。在他看來,“如今的養老不應是每天在養老院中重複簡單的生活,而應迴歸田園,在自給自足中汲取樂趣。”在這樣的觀念下,王長財在即墨七級鎮開建了他的“小蝸牛農莊”。取名小蝸牛就是“慢”的意思,他對農莊的定位並不是養老院, 而是一種互助養老、 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的生活方式。


為了擴大銷售渠道,王長財從去年開始在微信朋友圈裡開賣葡萄等莊園自種水果。今年,他還準備通過眾籌等互聯網全新營銷模式把莊園的食堂建起來。


三代人的養老方式


為什麼爺爺輩們能夠安詳地離世,而父輩這一代在老年時卻因疾病不得不接受化療?王長財看到身邊兩個典型例子,一個是岳父岳母長居城市養老,岳父因癌症去世,岳母也被查出得了癌症;而另一個是他自己的母親現在每天還在老家種地,畝數不多,但足夠吃用,因為“閒不住”,身體也沒什麼大的毛病。 至此, 他也開始思考老人應該有的養老方式。


“當時做農莊一來是自己真的喜歡田園生活,二來也是出於健康養生的考慮。”用自然農法的虔誠和用電商的輕模式思維去發展莊園,這是王長財的小蝸牛農莊的一大特色。記者在瀏覽他的朋友圈時,經常會看到王長財曬親朋好友相聚一堂的溫馨以及農莊裡採摘新鮮水果的愜意鄉村生活。


“做農莊最初目的是為了養老。”王長財表示,回鄉開一個私人農莊,也為他以後養老著想。


你嚮往的生活成為別人“販賣”生活的方式


據王長財介紹,為生計所迫,他的父輩在闖關東時舉家遷到東北, 而王長財也在黑龍江出生。身為林業工人的後代,他自小對土地田園有著格外深厚的感情。中專畢業後,王長財也成為一名林業工人。1993 年,他應聘來到山東即墨食品廠,1998 年工廠破產後,他開始從事辦公用品批發。來到青島後, 王長財和父輩的闖關東一樣, 為了生存幹了很多行當。


“現在生活寬裕,家人在海邊有居住的房子,也都有車,手裡也有一些閒錢,我就想著乾點別的自己喜歡的事情。”家人想重新換房子居住,但是遭到王長財的反對。對於一直有著田園情節的王長財而言,他想用這 300 萬的資金建一個農場,做一個 50 畝地的新鄉村試驗場。


對於王長財而言,成立農莊首先面臨的是家人的反對,妻子和女兒都不支持他的做法。在朋友的幫助下,王長財的農莊慢慢地發展起來。家人看到王長財在一直堅持著打理農莊,她們也慢慢認可和支持他的工作。他說:“剛開始,我老婆和女兒都不願意過來, 堅持到了第三年, 家人也理解了, 也開始過來幫忙了。”


會員制的農莊模式


“我們不是建養老院,最終要建會員制的農莊,不全部對外開放。 ” 王長財表示, 小蝸牛農莊區別於傳統的採摘園,農莊裡的產品會進行網上銷售,接受朋友圈的預定,雖然農產品熱賣但也並不會為此擴大種植規模。他們不是靠農業賺錢,提倡的是互助養老,在這裡能夠有自給自足的收穫感,能開啟一種新的生活理念和養老模式。


按照規劃,農莊裡的老人不需要別人伺候與服務,完全通過自給自足,自娛自樂的方式養老。他解釋道:“如果老人進來了,每天大家一起工作 3 個小時,剩下的時間比如喜歡木工,我們有木工坊,可以製作東西或者教學生。如果盈利了,集體分配,若盈利 100,集體分 50,個人拿 50。”


這是農莊互助養老的模式, 也是其大體的發展方向。“小蝸牛農莊並不是對所有人開放,只是身邊的一些朋友。”在最初對農莊進行定位的時候,王長財有過糾結,如果定位成採摘園那就必須要有特色, 如果定位成養老院, 投入又很大。“剛開始定位成非商業的運作模式,要有情懷。”


老人進入農莊是免費的。王長財的希望是,“將來這裡是老年人最有趣的養老地點。不管你會畫畫、下棋、焊接還是木工,只要能用一技之長為農場做點什麼,就不用支付任何費用。”他希望老年人可以在這裡自耕自種、自娛自樂。


你嚮往的生活成為別人“販賣”生活的方式


農場裡每一扇門的上方和兩側,都貼有王長財創作並書寫的對聯。為了學習釀酒,他曾跑到浙江去學習。“師傅七十多歲,十分支持構建這個養老農場,把最愛的釀酒工具都送我了。”他表示,今年農場就要新建木匠坊和鐵匠坊,希望以後來這養老的老人什麼都不買,就可以很好地生活。


互助養老的方向很好,既有情懷又沒有商業化,但農莊的生存發展靠什麼來維繫?王長財介紹:“我一直在堅持互助養老的方向, 前幾天有朋友前來入股, 我也沒有吸納資金。”在他看來,只有做出成績了,讓人看到效果了,才好談融資問題。據瞭解,農莊今年剛剛收支平衡。對於農莊的運作,王長財表示也沒有怎麼去運作,而農莊也沒有作為他的一項事業去做,“那樣太累。”


採摘是體驗田園生活的一種形式。為了讓人們更好地享受採摘樂趣,王長財從不限制遊客進出棚的次數。“採摘累了就到棚外玩兒會,讀讀書,喝喝茶,做會兒遊戲,放鬆舒適地享受下慢生活。”


證書不能用錢“買”


在王長財看來,電商為農產品擴大了銷售渠道和營銷方式,打破了信息的閉塞,但做農業必須沉下心來,產品質量過硬,然後再借助電商錦上添花。他表示,重點要生產出好的農產品,搞農業必須不急不躁,對於能夠用錢買到的證書堅決不要。


他對記者說道:“要想走遠還是要靠產品!沒有好產品即使再整情懷、再整包裝都不行。”


小蝸牛農莊成立至今,其在產品的銷售上沒有做過任何活動,雖然農莊有采摘園,但對於產品的銷路王長財也並不擔心。“我現在不是太急躁,不怕在做的過程中沒有利潤怎麼辦,心裡想著只要堅持就好了。一方面經營模式不是以採摘為主,另一方面是產品的質量有保證,不愁銷路。”


在最初農莊的規劃上,王長財特別反對以採摘為主,但是農莊又離不開採摘。在他的構想中,農場一定是十個人或二十個人的會員制農場,比如有 100 萬元的銷售額,可以直接成員內部消耗,而不需要再向外部售賣。


為保證口感質量,王長財常常外出學習種植管理知識並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來農場工作。家住萊西的曲海華就是其中一位。“在種植技術上他從不馬虎糊弄。”他這樣評價王長財:“他賦予了這座農場特殊的文化符號,只為幫助更多人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


從一開始做農業,王長財就有一個理念,生產自然健康的農產品,絕對不使用農藥和膨脹劑等化學藥品。


今年小蝸牛莊園的葡萄賣到38元一斤,依然供不應求。因為農莊的葡萄品質比較好,當地政府也經常把小蝸牛農莊的葡萄作為招待使用。在王長財看來這也是對農莊品牌的一個宣傳。


“好吃”最重要


不管電商如何發展,對於產品,王長財的心裡面都有一杆衡量的秤——好吃,最通俗但也最重要。


“不管是政府還是百姓,吃過後都讚不絕口,這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我們前三年堅持對了,什麼活動也沒有。”王長財表示,搞農業種不出好產品,說別的有什麼用?


據王長財介紹,去年農莊的葡萄產量有 1 萬斤,今年的葡萄產量有 2 萬斤,但農莊不會因為好賣而去擴大規模,反而會縮小規模去提高品質。從生產上抓品牌效應,從規模上逐漸完善農莊的基礎設施,在種植上,我們考慮到了老人的特殊性,慢慢向理想境界上去靠。


如今,農場裡的水果在朋友圈供不應求,前來採摘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去年購買葡萄的客戶袁女士對記者說: “他 (王長財)對品質的要求高於利益的要求,我的很多朋友都成為他的免費宣傳員了。”據袁女士講述,她在第一次去的時候,農場主的親力親為,讓她分不清誰是老闆,作為消費者他們非常認可和支持小蝸牛農村互助養老、自給自足的理念。


七級鎮鎮長王偉對記者表示:“小蝸牛農莊從成立到現在,很少主動向政府提要求,為了鼓勵農莊的發展,政府目前主動給了農莊 15 萬元的資金支持。”


對於小蝸牛農莊的未來,王長財表示,今年想搞個眾籌,把農莊的食堂建起來,未來要把農莊做成國內的典型案例,而不是大眾的採摘園。


據介紹,小蝸牛農莊今年準備進行眾籌建食堂,“每 1股 5 萬塊,總共 20 多股。食堂和養老結合,提供農莊成員們的一日三餐,這一部分和生產沒關係。”在王長財眼裡,小蝸牛農場不僅僅生產自然食品,更是在販賣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