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户不再为滞销农产品发愁

让农户不再为滞销农产品发愁

“正常情况下,养到80、90天就要出栏,现在已经养了160多天。”三山区华杨禽业养殖基地养殖户徐修红面对1.5万只压栏土鸡一脸无奈;“往年正月正是销售旺季,而今年平均下来,每天销量只有几只。”芜湖县湾沚镇三元村养鸽大户宗寿林同样难掩郁闷。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相关农产品滞销问题备受关注,家禽养殖业尤为突出。连日来,我市出台一系列指导意见,强化落实属地责任,加强技术指导和产销对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在摸清底数、建立农超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千方百计搭建产销桥梁,切实帮助种养大户排忧解难,保障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丰产难丰收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把一切都打乱了。往年价高不愁卖,今年降价求销路。”广大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们不禁发出感慨。

开年以来我市部分农产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滞销。据市农业农村局的不完全统计,蔬菜、水果市场需求量降低,导致量减、价低格局。如草莓销售价格同比下降40%以上;家禽存栏945万只,亟待出售活禽压栏412.45万只;水产品存塘约10750吨。

“这1.5万只压栏土鸡已经养了160多天,再往后,它们也不长肉了,每天光喂养还要消耗3500元,成本在不断增加。”3月10日,在华杨禽业养殖基地,记者看到,徐修红精心养殖的生态土鸡体格健壮、羽毛光滑。然而,“丰产”却没为他带来“丰收”的喜悦。

“鸽子主要销往高淳、溧阳、马鞍山一带,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对外销路阻断了,本地市场需求量也跟不上。”三元村养鸽大户宗寿林告诉记者,肉鸽满产月均出栏量为7000—8000只,现在减少了一半。芜湖县养鸽协会会长陶光能坦言,当前肉鸽的销量只有往年的10%。协会已经组织自救,减少出栏量,挑选一部分作为后备种鸽,即便如此,待售肉鸽仍以每天2000只的数量在增加,协会内滞销肉鸽达到了15万只。

记者采访获悉,自1月23日起,我市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停止活禽交易,合肥、安庆、铜陵等市以及长三角周边地区也都禁止活禽交易。由于我市没有现代化禽类屠宰企业,屠宰冻储能力有限,导致大量家禽压栏。同时,用工难且劳动力价格较高、交通限制、市场需求量较往年大幅减少都是当前种养业稳产保供存在的瓶颈。

铺设产销“快速路”

疫情期间,让百姓“菜篮子”拎得稳是一项民生工程。一场助农“战疫”已加速打响 。针对农产品产销对接和民生保障等问题,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活动,指导各县区调查了解销售不畅的在田在库农产品品种、数量及区域分布情况,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农超、农批对接,推动物流端与生产端对接。

为了保障农产品流通,我市成立“菜篮子”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调度办公室,开通24小时服务电话,发放车辆通行证100多张,做到随到随开。市农业农村局、市总工会、市扶贫办联合发出倡议,引导鼓励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开展“爱心认购”,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消费。3月11日上午,一场助力解决滞销农产品的消费扶贫动员会拉开序幕,奇瑞、新兴铸管、供电等35家企业积极响应,当场与家禽、水产、蔬菜等10多个农业经营主体、种养殖大户达成认购意向。

“4000斤菜薹有着落了,两天内就能运走!”南陵县晓骏蔬果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郭晓骏说,气温升高以来,菜薹开花加速,如果不是政府及时搭建平台,这些菜就要烂在地里了。3月11日上午,推进冰鲜禽交易工作会议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会上,我市明确取消活禽交易,建立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冰鲜上市”的全链条屠宰、流通和经营新模式,引导广大市民改变消费习惯。

记者走进我市定点家禽屠宰企业——光亮水产禽业看到,吊挂工段和室内车间都在紧张有序工作,大量活鸡、活鸭等待着上流水线屠宰。企业负责人舒月亮介绍,该公司日屠宰能力5万只,3月9日达到1.5万只,是复工复产以来的最高值。为了保证光禽品质,属地鸠江区政府派驻4名兽医,对进场禽类情况、宰杀情况实行24小时分班检验,检验合格的,分批次开具检疫合格证明,佩戴二维码“脚环”才能上市。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通过联合多方资源,借力“互联网+”,本地农产品销路逐渐打开。目前,约359家蔬菜、水果、畜禽生产经营企业直销信息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益农信息社平台、市农业农村局门户网站、《乡约鸠兹》公众号对外发布。通过与市商务局协调,精准掌握2个本地蔬菜批发市场、16家超市和13家农贸市场的消费需求,促进30多家市场经营主体与100余个生产经营主体成功对接,助农户每日销售蔬菜等产品约100吨。同时,利用电商平台,采取团购、直供配送、零售等方式增强农产品市场供应能力。利用手机小程序、在微信朋友圈买菜,成为新时尚。

图为华亮禽业工作人员将集中宰杀的活禽放入冷库进行低温保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