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肖申克的救赎》:以希望的力量,打破人生的枷锁

我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激动,以至于不能静静地坐下来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获自由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人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即将揭开未来神秘面纱的激动心情。我希望跨越千山万水握住朋友的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梦中的一样蓝:我希望。 ---艾利斯·波德·瑞德

艺术最珍贵之处在于,它从未脱离生活。与其赞扬它高于生活,不如称赞其是现实生活的写照。1995年诞生的《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样一部处处引人共鸣、深思并让人深受启发的佳作,20多年来,它向一代又一代人深刻地诠释了关于生活的希望与生命的价值。

只不过,压抑的监狱题材与当时美国浮躁的时代氛围大相径庭,所以,即便《肖申克的救赎》被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音响奖等多项大奖提名,却与所有奖项无缘。但幸好,时间是揭开杰作面目的有力方式。近年来,《肖申克的救赎》一直居于电影榜单的NO.1,在豆瓣被打出9.7的高分,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对希望与自由的思考,对个体价值的体悟,并让人从中感悟出生命的救赎之道。

《肖申克的救赎》长达142分钟,但每一秒都弥足珍贵、有意义。导演从容不迫地向我们讲述,一个银行的副总裁安迪蒙冤入狱后,策划一场近20年的越狱经历。而这看似”辉煌“的行动背后,暗藏着每一个鲜活生命对生活最基本的“希望”与对人生价值最根本的尊重。

豆瓣9.1《肖申克的救赎》:以希望的力量,打破人生的枷锁

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制度化的特殊背景,来展现人在“时间流逝、环境改造”这样的大环境下的脆弱与无奈。你会看到一个残酷、压抑的环境是如何精确而结实地对个体进行毁灭,你也会看到本该在监狱中荒度余生的人,是如何凭借自身对生活的希望,以及聪明才干,将日子过的有滋有味,让生命自在地散发着独属于自己的价值。

对监狱里的每一个人来说,狱中生活都是一场漫长的煎熬,唯独安迪将这份艰难困苦转化为能够救赎自己的希望与力量,这样的行为看似疯狂,却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人生价值的真相:“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希望”这一主题是如何贯穿整部电影,延伸至我们的内心,疗愈伤痛,给予力量,点亮人生的价值。


01 个人的希望,源于对现实的认清、乐观的心态、内心的充实、对自己能力的笃定和踏实的行动

故事的起因是银行副总裁安迪的妻子与情夫被杀,安迪被律师诬陷入狱。就这样,一位典型的青年才俊来到了有着“把信仰寄托于神,把贱命交给监狱长”宗旨的肖申克监狱。

眨眼间,安迪前半生的种种辉煌如泡沫般幻灭。他和来到这的每个人一样,接受畜生般的清洗、除虱后,如新生儿一样赤身裸体来到狭小的牢房,开始新的人生。事实上,大多数人在那一刻,就已经了结自己的人生,他们心如死灰,空荡荡的躯壳里只剩下无穷尽的悔恨和崩溃。而安迪一声不吭,仿佛身披隐形衣,与这个本就不属于他的地方相隔绝。

我猜,安迪是恐惧的,不过,乐观的他通过审视自身所处的环境,找到了对抗恐惧的事情。在监狱的第一晚,爱好地质学的他就发现监狱的墙存在质量问题,容易被挖掘,也许能挖出一条逃生通道。心中的希望,就此燃起。

达尔文曾说:“乐观是希望的明灯,它指引着你从危险峡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着你的理想永不泯灭。”

安迪对待现实的理智、乐观的心态,都给人以希望的启示。生活中,当我们不如意、低迷、失败时,我们很容易失去冷静分析现状的能力,仿佛被蒙了双眼般落入抱怨与自弃的陷阱中,我们缺少的恰恰是遇事不慌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如果说,清醒地认清现实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燃起希望的基石,那么,巩固这份希望的”502粘合剂“,则是安迪的能力与他对这份能力的笃定。

监狱里,安迪凭借银行家的知识与经验,帮狱卒和典狱长逃税和洗钱;还有他对地质学的热爱与深究,助他挖出了一条在别人眼中不可能的越狱通道;更有那份持之以恒的耐心与一丝不苟的本性,让他在压力和时间的折磨中,完美布下越狱这盘大棋。

但一直以来,有不少人质疑这部片子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为什么安迪墙上那么大的洞都没被发现?万一有人来跟他同住呢?万一有个人和他换了牢房呢?

这些问题在原著小说中都有明确的回答,虽然电影没有表现出来,但我认为这正是影片对现实最真实的精妙映照。这些细节虽令人细思极恐,一不小心,安迪的越狱计划就会被曝光,

但它们不正是我们做一件事时,必须承担的未知风险吗?没有什么事情是万无一失的,风险的存在,就是用来剔除一些没有资格获得成功的人。当然,安迪的成功的确离不开"幸运"二字,毕竟,幸运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不过,获得这份好运的前提是”行动“。

在别人眼里,安迪或许是个过于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但事实上,他是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兼行动派。这也是希望最强大的力量所在,能推动人不断迈向目标。监狱生活从来都不是什么童话故事,它像是一个残酷、无情、自私的主人,以各种方式压榨着狱中所有人。是希望,支撑着安迪采取行动,对抗着他内心深处那些因糟糕环境激发出来的消极影响。

在希望的火光下,安迪开始有条不紊地行动。他总是能在最理所当然的场景中,向什么都能搞到的瑞德购买想要的东西,比如在下棋时故意提到西洋棋,以自己想做棋子为由,索要石头;又因自己对地质的喜好,购买小锤子;还在看电影时,借由大伙对女明星的兴奋,购买海报,遮挡越狱出逃的通道。每一步,都自然而精妙,天衣无缝,让人毫不起疑。

行动,是绵延希望、战胜恐惧、实现自由最好的方式。对于个体来说,自由大致分为两种: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 精神自由,指的是个人在特定环境下自身内心的思维可以自由的展开
  • 身体自由,在法律上来说,又称人身自由,指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人身和行动完全受自己支配,有不受非法拘禁、逮捕、搜查和侵害的自由。

莎士比亚说:“有力的理由造就有力的行动。”而安迪就是将内心强有力的精神自由造就出在束缚的监狱里,难能可贵的身体自由。

除此之外,还有安迪内心始终存在的美好,比如音乐。他是这样描述的:“有音乐才不会忘记这个世上有些地方是这些高耸的石墙关不住的,还是有些东西在人们内心,是他们这些人碰不到、夺不走的,完完全全属于你的——希望。”

豆瓣9.1《肖申克的救赎》:以希望的力量,打破人生的枷锁

由此可见,安迪个人的希望信念,是源自他对现实的清晰认知、乐观的心态、内心的充实、对自己能力的笃定和踏实的行动。这可能是大多数人难以做到的,毕竟,怯懦、逃避、听天由命是容易、也最舒服的人生态度。但安迪用他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希望于生活来说,是强大且珍贵的力量,人生低谷也不过是巅峰的前奏。


02 希望是可传递的温暖,以光的方式,照亮每个人的内心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安迪是强者,更是圣者。他用心中那份小小的希望燃起全监狱人心中的希望,并掀动整个监狱的改变。这份能量远超我们的想象。

几十年来,安迪总是通过各种微妙的机会,让自己与伙伴感受片刻奢侈的自由与希望。

户外劳动时,安迪凭自身的学识帮助监官逃免税收,请伙伴们每人喝3瓶冰啤酒,仿佛他们在做正常工作般,有劳有得。影片中没有明确安迪这么做的目的,或许他是想收获友谊、或许他只是想感受短暂的自由。但至少,那一刻,他将心中对自由的渴望与希望传递给了他的伙伴。

还有一次,安迪在狱警的办公室里,擅自使用监狱的广播,为狱友们放起了《费加罗的婚礼》。那群整天劳累于黑暗中的人已经不知多久没有听到这样悠扬美妙的歌声,即便他们听不懂歌词寓意,也依旧能感受到歌声中难以言喻的美。音乐仿佛插上了翅膀,直上云端,带领他们越过监狱的高墙,飘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体验无限的自由。

豆瓣9.1《肖申克的救赎》:以希望的力量,打破人生的枷锁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曾写道:“艺术是什么?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安迪利用艺术这种巧妙地魔力将心中说不明也道不清的希望准确地传递给所有人,勾起他们好好生活的希望,燃起人人内在本就有的生命力。此刻,安迪救赎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更是无数颗早已迷失自我的心,还有无数个被打落至尘埃中的底层人。

不仅如此,更疯狂、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数年时间里,安迪每周坚持给州参议院寄信,因而获得每年500美元的支持。于是,他用这笔钱接洽读书会、慈善团体,买入旧书,将原本臭烘烘的储藏室改造为新英格兰最棒的监狱图书馆。每一位狱友都能在这里接受知识的洗礼,甚至考取高校的文凭,当我看到那场景时,我差点以为那是是大学图书馆!

豆瓣9.1《肖申克的救赎》:以希望的力量,打破人生的枷锁

当然,监狱是个固执腐朽的地方,给人的固化也是如此。尽管安迪做出了很多努力,还是有人认为希望是危险可怕的东西,而且这个人还是安迪最好的伙伴——瑞德。

瑞德在听到安迪对希望的认同时,气愤地反驳:“希望能让人疯掉,希望在牢里没什么用,你最好还是认命吧。”

豆瓣9.1《肖申克的救赎》:以希望的力量,打破人生的枷锁

好在安迪没有生气,他仍心怀希望地送给瑞德一个他曾经熟悉的乐器,希望以艺术的美燃起瑞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信念。我想,安迪可能知道,

瑞德的愤怒只是他恐惧的面具。他仍需要时间,耐心地瓦解瑞德因害怕而为自己在心中建起的高墙,帮助他感受美好生活的可能性,让他心甘情愿地冲破那阻碍自己追求美妙新世界的障碍。

电影的最后,安迪也用宁静舒适的海边生活向瑞德证实了自己的话没有错:希望是件美丽的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死的。


03 希望的最终目的,是打破“恐惧与自弃”的牢笼,以希望与行动完成对自己与他人的救赎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一个人向别人推荐《肖申克的救赎》说,《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影片太好看啦,里面那个叫肖申克的人真厉害!

看似有趣的段子,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对啊,这部片不叫《安迪的救赎》或其他任何人的救赎,而是整个监狱的救赎。

有意思的是,监狱是赎罪的地方,却在无形中施加了一份人性的另一种看不见的、普世的“原罪”——对人生的麻木。影片中,瑞德的一番话就借由监狱很好地描述了这份原罪:

“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

豆瓣9.1《肖申克的救赎》:以希望的力量,打破人生的枷锁

一位卑微的老人,布鲁克斯.海特伦,正是典型的代表。他在监狱里负责打理图书馆。但在服役50年,获得假释出狱后,因习惯了监狱里的体制而无法适应外面瞬息万变的新世界,最终绝望地自杀。这是失去自我的崩溃体现,也是体制化的悲哀之处。如果说宇宙中真的有平行世界的概念,那老布一定是瑞德的另一生活版本。瑞德很幸运,因为安迪一直在给他希望,这才有了电影结尾处,瑞德与安迪在太平洋的岸边相逢,开启理想中的悠闲时光。

其实,生活里有太多的“布鲁克斯”。看似自由的我们,也生活于一些僵硬的规定与制度下,通过在有限的世界里寻找短暂且易逝的快乐,来麻痹自己的精神与灵魂,逐渐失去自我。

这不是耸人听闻,类似的戏码,每天都有人在上演:“名校毕业生堕落啃老”、“被迫下岗的体制内人员的绝望”、“宁愿996也不愿选择月薪更高的自由职业的职场人”......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自由的代价,便是失去安全感。”

没错,自由有着令人害怕的一面!

因为从小到大,我们习惯了被人管教、习惯听从别人的安排来过自己的人生。所以,在自由与安全感的单选题面前,即使我们身处一边抱怨自己被掌控,一边渴望自由的窘境中,我们也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安全感”。我们擅长用环境遮掩自己的怯懦,逃避、堕落仿佛无可厚非,是人云亦云般的“正确”选择。可当你抛弃自己生活的那一刻起,时间真的会偷走你的才能,然后无情地丢弃你。

男主安迪在监狱中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上帝的化身,他带着希望与自由的信念降临于肖申克监狱,这个本和大多数监狱一样充满颓废、绝望的地狱。无论是私密精准地计划越狱,还是为狱友建造精神食粮,安迪所做的一切,都直指一个目标——完成对人的救赎。

监狱禁锢人们的四肢,恐惧拴住众人的内心。安迪用知识与艺术带来希望与自由,逐步驱散这个监狱里的阴霾。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原本萎靡不振的每个人都能因此在绝境中看见希望,直面悲惨的遭遇,然后以亲身行动来一场漂亮的绝地反击,找回自己生命的意义。

豆瓣9.1《肖申克的救赎》:以希望的力量,打破人生的枷锁

结语

经典电影的意义,在于每次都能让人深思出新的意蕴。

这是我第5次看这部影片,每次感受都不同,但不变的是那份能在我人生至暗时刻给予我希望的力量。

我反复问自己,如果我不幸落入了肖申克监狱中,我会是一名合格的囚犯,还是一位心怀希望的自由人?

我选后者,愿你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