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前段時間寫了一篇關於“高考生與陪讀母親發生衝突”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有一位自稱是高中生的網友留言:我知道父母特別愛我,為了我他們甚至願意獻出生命,但我煩他們、恨他們,我知道自己不該有這種感覺,但就是控制不住。

還有一位網友說:“我對父母的感覺是又愛又恨,他們在我心中的地位無人能替代,但我對他們的恨,也是真真切切的。”

中國式父母,會為孩子傾盡所有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為了讓嗷嗷待哺的孩子不缺少營養,擁有工作的母親會毫不猶豫地辭掉工作,專心陪伴孩子;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收入不高的父母,省吃儉用,連生病了都不捨得去醫院,卻捨得花重金給孩子報“最好”的興趣班、輔導班,給孩子請“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孩子能進入重點小學、重點中學,父母不在乎尊嚴,放低身段到處請託;為了給孩子提供好的後勤服務,父親或母親不惜放棄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全職陪讀。

中國式父母,在孩子身上毫不吝嗇自己的財富和時間,為了孩子的成長和學業,他們可以傾盡所有。因為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他們把親子關係放在夫妻關係或所有其他關係之上,他們工作是為了孩子,賺錢是為了孩子。總之,他們活著就是為了孩子。這種毫無保留的付出,如泰山壓頂,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壓迫感。

父母“不求回報”的愛其實最自私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中國式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成長和學業,他們為孩子提供著生活和學習兩個方面的全方位支持,他們儘量讓孩子吃好穿好,同時也盡最大努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學習資源。

表面上看,他們對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實際上,他們是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了孩子身上,他們期待孩子成長為自己心中理想的“優秀精英”。這個期待的存在讓他們試圖控制孩子的一切,他們不計成本地讓孩子在自己設計好的路途中絲毫不差地走下去,他們要求孩子必須金榜題名、必須事業有成、必須結婚生子,只有這樣,孩子才對得起自己毫無保留的愛,否則就是不懂事、不孝順。

但父母以愛之名行使控制權,就墜入了一個可怕的誤區:他們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物”,他們在用自己的思想和世界觀塑造孩子,而孩子沒有選擇的餘地。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有這麼一個案例:

一位成績優秀的高二學生,突然在深夜離開了家,留給父母一張紙條:我恨你們,我走了。父母急切地向老師和鄰居求救。他們怎麼也想不明白,一個平時聽話懂事、專心學業的孩子,怎麼會恨他們,怎麼會說走就走?

當找到了孩子,父母歇斯底里的怒吼著,而孩子只是靜靜地看著,等父母平靜下來,準備帶他回來,他用堅定的口氣告訴父母:“我不回去”。雖然旁邊的老師介入協調,孩子依然很絕情,他直接對父母說:“從現在開始,我就沒有家了”。

剛才表現得還很憤怒的父母,瞬間就軟弱下來,他們哀求著孩子,孩子卻無動於衷。他們對孩子說“我們哪裡做錯了,你怎麼這麼沒良心”;而孩子只是站在那裡冷冷地笑。

這對父母認為自己做得都是對的,他們把愛獻給了孩子,應該得到孩子的體諒和關心,他們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這正是當父母的悲哀之處。

極端而自私的愛,終於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兩年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四國高中生比較研究課題組發佈了《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報告》。該課題組對蒐集到的3228名中國高中生、1519名美國高中生、1705名日本高中生和2015名韓國高中生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中國高中生從父母那裡獲得的情感支持在四國中最低,只有8分,而韓國、美國、日本高中生分別比中國高中生高11分、5分、2分。

中美日韓四國的父母,恐怕中國的父母為孩子操心和付出的精力高居首位。不僅如此,若根據家庭收入支出的比例算,中國父母為孩子學業花費的經濟成本也是最高,將其他三國的父母遠遠拋在後面。然而一個血淋淋的事實就是:中國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卻極少被孩子感知到,也很少能獲得來自孩子的愛的反饋。


“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傾盡所有,卻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我們不得不思考,為何得到父母無限的愛的孩子,卻變得很冷血?撥開中國式父母的思維,我們就會發現,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極端而自私,他們很少聆聽孩子的傾訴;他們想當然地為孩子做任何決定;他們幾乎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待問題,這樣只會讓父母與孩子的內心距離越來越遙遠。倘如此,父母就算把心掏出來給孩子,也會被孩子丟棄之。“中國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就是,傾盡所有,卻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如何讓愛不極端、不自私、不可怕?如何與孩子建立“愛而無恨”的健康型親子關係?這都需要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