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中國製造數字化如何發展?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製造業面臨重大沖擊,部分企業無法按時復工復產,訂單不能正常交付,業務量銳減。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月中國製造業PMI指數大降至35.7%,創歷史新低,甚至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

疫情的衝擊終會結束,但是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將會持續,那麼後疫情時代,中國製造數字化發展又會面臨怎樣的格局呢?

01 從口罩生產看製造企業柔性化生產和數字化轉型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口罩一時間成為市場上的緊缺物資。

能夠在特殊時期進行口罩生產的企業,大都擁有自動化、數字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線,以便於在復工生產的同時避免人員聚集造成疫情的擴散。

與此同時,除了傳統的口罩生產商之外,以富士康、上汽通用五菱、長盈精密為代表的製造企業和以利元亨、拓野機器人等智能製造系統集成企業也迅速加入到口罩生產隊伍中。

後疫情時代:中國製造數字化如何發展?

這些跨界廠商依託強大的柔性化生產能力和數字化基礎支撐,在極短時間內形成口罩產能。

柔性化生產系統,是指因可預期或不可預期之變更而允許一定程度上的產品變更且可自動化生產的工程製造系統。

柔性化生產系統之所以可以達到不同程度的彈性,與該系統的組件及其數字化程度有關。

柔性製造系統主要的特色在於生產過程中更換產品類型時,並不需要頻繁更換生產機械,只需要依託其靈活的組件和完備的數字化生產系統修正系統參數,便可以滿足多樣化的產品需求。

因此柔性生產的背後,是企業數字化的轉型的成果。在疫情危局下,能夠第一時間進行再生產,真正體現了以生產智能化為支撐的柔性生產和生產系統數字化在應對短期大量多樣化產品需求時所發揮的作用。

02 從企業復工看智能化工廠引領的智能製造風潮

勞動力的短時間內緊缺,可以說是爆發於春節期間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製造業最大的影響。

國內勞動年齡人口總數連年下滑,對於原本就存在勞動力不足的企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但痛定思痛,這也許會成為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的另一種動力。

後疫情時代:中國製造數字化如何發展?

面對疫情的逐步控制,製造業企業如何穩步有序的恢復生產成為了無法迴避的話題。

在勞動力缺失、防護裝備短缺、人群對於人員密集型生產產生恐慌情緒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傳統制造業的產能恢復面臨著較大的危機。

也使得眾多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更有可能迎來全球供應鏈代替而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後果。

03 疫情是行業之危,數字化轉型是企業之機

疫情的到來,使得眾多中國製造企業面臨被迫停產的窘境,而全球製造業的發展不會因為任何區域性的停工而停滯不前。

包括豐田、現代等多家企業已經開始緊急擴大在本國內和東南亞的採購規模,以應對中國製造企業的產能不足,這將對中國製造企業在全球製造業供應鏈中的地位產生較大的挑戰。

面對可能存在的產能替代危機,需要國內製造企業以更加前瞻的佈局去應對國際形勢的變化,以保證我國製造業在國際競爭中繼續保持獨特的優勢。

後疫情時代:中國製造數字化如何發展?

面對這樣的情況,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才是企業自救的良藥。

新上榜“燈塔工廠”的寶鋼股份上海寶山基地工廠就在應對疫情中展現了獨特的優勢:覆蓋全廠的智能化生產系統不僅提升了生產效率,更在特殊時期,實現了疫情防控和穩定生產的有效平衡。

富士康的“熄燈工廠”通過工業互聯網、智能製造的導入,已經實現了完全自動化,不需要人工參與也可以完成生產。

不論是富士康還是寶鋼,能夠在危急時刻逆流而上的企業都是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先鋒,突如其來的危機可能會進一步加快企業轉型的步伐。

工業互聯網將繼續通過工業經濟全要素鏈、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支撐製造業數字化轉型,進一步通過不斷催生的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重塑工業生產製造和服務體系。

而工業互聯網發展的重點,將下沉到產生工業數據的生產一線,以邊緣計算為主要方向助力工業數據的智能化流動,以雲邊協同的形式更加精準的服務工業企業以及工業互聯網上的各類需求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