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題

青年紀德在日記裡寫下他年輕時的心態:“在我的生活中,沒有一件事是持續不斷的,沒有一件事是固定不變的,我有時相似,有時相異,交錯無已……”

紀德(1869—1951)一生寫了六十年的日記,以上的話是寫於年輕時代的。

誰沒有年輕過?年輕是一個幻想和夢想的年齡,也是一個多變的年齡。今天有滿腦子的宏圖大計,明天可能是一腦子的空白;今天的興趣和嗜好,可能在明天遭厭惡和唾棄……

這個年紀是一個變化的年紀,有時是緩變,有時是劇變,甚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因此,這也是一個矛盾的年紀。

紀德說:“只有在變動中,我才能尋得自我的均衡。”

這句話有點哲理的味道。變是流動的,在流動中,才可以凸顯生命的真諦,正如一道清水,流動才見明澈;不流動,便是一泓死水,死水是暗淡的。

青年是嘗試的、求變的、奮鬥的年齡。

中年如果人生是一道流水,那中年就是瀑布和激流彙集的地方,呈現跌宕起伏後的和緩。因此,人生和事業的轉折點往往是從這裡開始,這往往是劇變後的轉折。

人到中年,也是人生長河中的中流,不急也不緩,沒有翻江倒海的怒潮,也激不起狂飆式的旋渦。

莎翁說:“你既非鶴髮,也不是童顏,只不過一個飽餐後的酣夢——夢想著人生的兩邊。”

急風暴雨式的少年和青年已過去了,壯年和老年還在前頭,不遠也不近。絢爛歸於平淡,中年是在絢爛的尾聲和平淡中開始的,這也是事業的開始。

如果說青年是事業的建基階段,中年則是事業走向穩定和發展的階段。穩定,因而世故。過去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和稜角,被現實生活逐漸磨得圓滑光亮,因而,開始體味到世態炎涼。當事業失意、命途多舛、一股酸水往上湧時,就會想到郁達夫的兩句詩:“生死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老年老年是從白髮開始的。我想,白髮是人生理上的一次質變。人到青年、中年,生理上也有變化,但沒有到老年變化得大。

流水經過高處而下,噴雪迸珠之後,到中游,河床變得寬敞而開闊,水流速度也平緩了,再到下游,已緩慢得有沙泥的堆積。老年是流水中的下游,新陳代謝明顯地遲緩了,遺下的是衰老的跡象,白髮是其表徵。

李白描寫白髮的詩寫道:“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將白髮喻作人生的愁思,這是從生理的變化而言。有時白髮也不一定是衰老的跡象。從心態來說,有人老心不老的說法。人老,心態是青春的,有活力的,這不是真正的老;人不老,心態是老的,暮氣沉沉的,泛不起一點漣漪,這才是真正的衰老。

正如一位西方心理學家所說:“不要管年紀,老不老,看你的心境。”

人生.三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