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演赤壁之战你会怎样对抗诸葛亮?

翁董威


其实我们引用史料也好,列图也罢,都属于“纸上谈兵”,如果不谈水文,气候,地形,看似分析到位,却谬误频频。不妨想想,长江在地图里只不过是一条线而已,江面的宽窄,水流是否湍急等各种重要因素都无法获知。能从图上看到军队的大致动作,却根本不知道其中详细的环境,能从史料得到记载,却无法真正看到军事斗争里“地利”的变化。

答主在这里尝试结合地理,以周瑜的视角,详细梳理一下“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9月,曹操接受了刘琮的投降。冬十月,便将一封信函送到了孙权与东吴众人手中: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寥寥三十字,却意味深长:

1. 最近本人遵照公正舆论,讨伐朝廷罪人——将孙权定性为朝廷罪人,进行正义的讨伐;

2. 军旗麾盖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投降——给孙权竖立榜样,指明前途;

3. 现今正在训练八十万水军——对孙权进行力量威逼;

4. 要与孙将军在你的吴县打猎——吴县即今江苏苏州市,属于当时孙权集团的政治中心,在吴县打猎,是对孙权进行最后的通牒。

此时,东吴众说纷纭,在张昭,秦松主张投降之际,鲁肃与周瑜共同站了出来,力主孙权决战,最终周瑜给孙权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周瑜从驻地回来,就在朝堂上作了长篇发言。他面向孙权,针对众人,严肃说道:“虽然曹操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质却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具有不寻常的军事雄才,凭借父兄开创的事业,据有江东,辖地纵横几千里;士兵精锐而且足够使用,物资充足,英雄人物乐于为您效力。就应当横扫天下,为汉朝除去这个奸凶;何况曹操亲自前来送死,怎么可以迎接他呢?”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

接着周瑜又具体分析敌我形势:“现今北方既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成为曹操的后患;而且他放弃鞍马,凭借舟船,与江东一争高下,这原本就不是中原军队所擅长的本事;再说如今气候严寒,曹军的战马没有草料;驱赶中原将士长途跋涉于南方的水乡,不服水土,必定要生疾病。以上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操却冒险违背;因此擒杀曹操,就在今天!”

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

这一段分析,合情合理,客观准确。但是耍嘴皮谁都会,驳斥也好,分析也罢,都属于务虚,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和勇于担当,也只能变成无用的清谈。

而周瑜此刻却与一般的豪言壮语,嘴上功夫不同。而是在危难时刻,曹军号称百万的情况下,向孙权请战的实际行动:“我请求得到精兵三万,向西挺进,保证为将军您击败曹操!”周瑜奉命于危难,言行一致,勇于承担重任,这一点也是我非常敬重其人的原因之一,遥想几年前,周瑜才帮助孙权掌事,带头行臣子礼,如今又以切切实实的行动,去为国家分忧解难,怪不得孙权也感叹的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

周瑜在此刻为年轻的孙权挺直了脊梁骨。当晚,周瑜根据自己掌握的情报,为孙权对比双方的力量说:“众人一听到曹操来信说有“八十万”大军就恐惧不已,简直可笑。其实曹操带领的北方兵,不过十五六万,而且长久在外体力疲乏;而他得到的荆州投降士兵,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心思还很复杂。如此的军队,人数多也不可怕。有精兵五万,我足以制服对方,希望将军不要过虑了!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战争一触即发,然而提到赤壁之战,众人的分析却只停留在赤壁此节上,却忽略一个重要关节,就是在赤壁之战两年前的江夏之战。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亲自率大军长途奔袭,一举攻占陆口的麻屯和保屯。请记住这两个重要的地名,后续它们将发挥价值。周瑜在江夏之战中不直接进攻黄祖,而是先拿下了这两个地方,能够两面夹攻黄祖,而两年后即建安十三年(208)春,周瑜指挥水军扬帆西上发动总攻,直指黄祖盘踞的沔口。黄祖大本营则建造了偃月垒,即半月形的营垒,位于沔口附近的高地上,在今武汉市汉阳区汉水西岸的龟山一带。

从长江开来的周瑜水军,要想接近营垒,必须先从沔口进入汉水,再上岸进攻。黄祖如何扼守这至关重要的沔口,也就是汉水进入长江的水口呢?

黄祖打造了两艘当时的重量级战船,叫做蒙冲,即装有防护甲板的大型战舰,横着停在水口两岸。每艘船上配精兵五百,两艘加起来一千名弓箭手,凭借甲板掩护,使用强弓大弩向外发射利箭,形成坚固屏障,将孙吴水军有效阻挡在水口之外。

周瑜临机应变,吩咐董袭、凌统前去清除障碍。二将各带一队敢死勇士,身穿双层铠甲,驾驶小型快船,飞快奔向两艘蒙冲中间的水道。董袭最先穿过水道,到达蒙冲的船尾。他带头挥舞锋利的吴刀,砍断粗大缆绳,蒙冲顿时摇摇摆摆漂往长江下游。随后凌统如法炮制,两艘蒙冲便在水口消失,门户大开。

周瑜指挥大军抢入汉水,上岸对黄祖偃月形营垒发起猛攻。黄祖抵挡不住,向北逃奔,被孙吴骑兵追上砍杀。至此,黄祖势力彻底铲除,孙吴的西部边境,向西拓展到了江夏郡的陆口一线。

江夏之战的重要性,就在于为半年之后的赤壁之战,做好了两方面的准备:

1. 提高了东吴水军于当地的作战能力,军队有充分的时间熟悉水文,地利。

2. 东吴控制的地势扩张到了陆口一线,进攻与防御时战场的主动权更加大。

而在双方赤壁决战之前,实际上还有一场带有热身性质的遭遇战。曹操的船队,在此次遭遇战失利之后,才引退到北岸驻扎。说明在遭遇战发生之前,曹操并没有在赤壁的北岸停留扎营。但是周瑜一方,则先已在南岸站住脚且进行了有效的防守,在此次防守战中甚至一度占据了上风。

这就说明周瑜一方先驻守在这里的南岸,等待曹操到来之后,再发动遭遇战,迫使曹军在北岸停下扎营。既然先已在此恭候,那么将赤壁作为决战之地,就是周瑜联军主动做出的选择。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

前面提到,周瑜攻占陆口的麻屯和保屯,其军事价值还不限于两面夹击黄祖,因为赤壁就在陆口旁边!两者都在长江南岸边,相距仅有十里左右。

而周瑜主动将战场选在这里,好处则有四条:

1. 周瑜攻灭黄祖后,陆口已经成为孙吴辖境西端最大的军事据点,在自己的地盘上迎战对手,可以得到后方强大的支援。

2. 陆口本来就有麻屯、保屯两处军事营垒,之后又经过两年打造,防御能力大为增强,背靠坚强屏障,进攻占有优势。

3. 赤壁所在的长江南岸江岸,是地势陡峭的连绵山冈,敌方难以在此停船登岸发起进攻,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4. 赤壁对岸的乌林一带,是广阔而低洼的沼泽湿地,古代著名的云梦泽就在这里。当年的洪湖赤卫队其活动根据地也在这一带。这种沼泽地带,兵法中则称之为沮泽,属于必须立即离开的几种险恶地形中的一种。水草丛生的沮泽,属于圮地之一,碰到圮地要迅速离开。圮者,溃也。就是使军队崩溃的地方。

“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圮地则行。”

——《孙子兵法·九地篇》

周瑜迫使曹操在赤壁北岸驻扎,充分利用地形,让曹操在“使人崩溃”的地方去立足,在地利上占尽了先机。

而经过实地考察后,我们还会发现此处水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湍急。

长江此处的江段,先从西南流向东北,一流过赤壁,就急剧转向正东。赤壁上游,江面宽度在一千五百米左右;而赤壁下游,则猛然扩大到三千米以上;唯有赤壁所在的江面,仅有一千一百米左右,如同哑铃的手柄,中间小而两头大。

由于江面迅速收窄,流速随之增大,因而水流非常湍急。加上流过赤壁的水道又猛然右拐,转向正东,汹涌的水流冲击北岸受阻,对后则形成强力的冲顶,使得赤壁江段的水势更加湍急复杂。

在此操纵非机动的传统木船,要对敌作战,冲锋转弯,绝非短期可以实现。而孙权集团的水军,却习以为常,日日在此地训练,如履平地。曹操的军队来自北方,占领江陵后临时驾驶,只上船训练了几十天,如同在驾校中刚刚学会了点火起步,就放到水情如此险恶的长江之上,同孙权集团的水军去较量。我们甚至大胆猜测,假设周瑜黄盖不用火攻,也能维持己方不败。

而事实上,周瑜先前发动的防守式的遭遇战,就是对曹操水军的一次测试。周瑜非常谨慎,先试探对手的真正实力如何,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测试的结果如何?

一测之下,对方的弱点完全被暴露。由于水情险恶,驾船功夫太差,二十多万人的船队又过于庞大,此情此景,黄盖便对周瑜说:曹操的军队把这么多船驾驶得一团糟,全都船头碰船尾挤在一起,一把火就会烧得他们狼狈逃窜。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

而在长江上用火攻,周瑜和黄盖早有默契配合。建安四年(199)十二月,二人就随同孙策,火烧黄祖。

“火放上风,兵激烟下,猋火所焚,前无生寇。”

——《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裴松之注引《吴录》

战后孙策向朝廷报告说的“火放上风”一句,很值得注意。黄祖所在的沔口,又称夏口,位于从西南流向东北的长江北岸,对于江面而言是西北方的位置。寒冬十二月,从江面上向西北方的北岸发起进攻,竟然占据的是上风头。

凡用兵,须知五火之变也,火发于内;火发于外;火发于上风;火发于兵静者;昼风久,夜风止。

——《孙子兵法 火攻篇》

说明什么?说明此时江面吹的是东南风!冬天应当吹北风,为何会起东南风?

并非《三国演义》中所说诸葛丞相借到的,而是因为北风掠过江面吹向南岸,被高峻江岸一阻挡,就会转向。由于江岸是西南朝东北走向,正北风就会转向成正东风,西北风则正好变成东南风。而赤壁所在的江岸,正好与沔口的江岸一样,也是从西南流到东北,而且南面江岸还比沔口更加陡峭。北风越大,被阻挡之后吹回来的东风也就越大。

周瑜在陆口、赤壁此地作战驻扎,整整两年,对此处江面风向的变化了如指掌。冬天起北风,就一定会有东风;起西北风,就一定会有东南风。一旦东南风起,对岸曹军就如同九年前的黄祖,不仅风帆饱满,船行如箭,而且可以风助火威,吹向对方。

由此可见,周瑜选择此处作为接战曹操的战场是有诸多考量的,在长江上认真仔细的做了许多功课。最终得以与黄盖配合:诈降曹操,等待风向,实施火攻,东南风起,火烧战船,曹操从华容县境内云梦泽的泥泞中狼狈而逃,曹操军中又由于水土不服,发生了疫病,天时,地利尽失,而周瑜则取得了预期中的完胜。


古书新说


说起三国赤壁之战,主角虽然是吴与魏,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场战役的最大赢家是诸葛亮,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做得一件事争议颇多,那就是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原本是曹操想招降东吴共灭刘备,没想到被诸葛亮一番游说,到最后变成了东吴抗拒曹操的一场大战。

赤壁之战中东吴名将周瑜排兵布阵的同时诸葛亮也在调兵遣将,火烧赤壁后曹操一败涂地,这时诸葛亮安排张飞赵云将曹军马匹钱粮都抢走,战果基本“私吞”得一干二净

虽然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一切布局与决定都无可挑剔,但最终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这件事却引起了较多的争议,大多数人认为诸葛亮放走曹操是为了让东吴有所忌惮,维持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也有人认为放走曹操是使得蜀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放走曹操原因大致有三,一为让曹操牵扯东吴好使蜀国在夹缝中发展,二为防止北方大乱抵御不了西凉入侵,三为关羽解开心结。其中一、二都有理有据,第三则稍有牵强。但诸葛亮放走曹操真的能如同他所设想的那样吗?

如果当时诸葛亮下令杀掉曹操,那么北方必然会大乱,而曹操的军队在赤壁之战中近乎全灭,北方势力中的爱国之士此时起兵将对刘备这位“皇叔”大有帮助。

更何况曹操一死,西凉大军就可能趁机攻打许昌,而曹仁、曹丕等曹操子嗣虽然智谋超群,但论说带兵打仗肯定不如曹操,此时蜀国再趁机夺取北方,在“复国卫国”的大义上更占先机,而东吴却只能干看着,既不能帮也不能打,不然必然引起天下不平。

刘备本来之前被曹操打的苟延残喘,诸葛亮这一招可谓是空手套白狼,凭一张嘴游说东吴抗击曹操,不仅把刘备从被曹操灭掉的可能性中拉了出来,夺去了曹操很多物资,顺便把周瑜的荆州和襄阳拿到了手里,还把周瑜气个半死,这巨大的成功,不废吹灰之力就把整个局面逆转,若在此局面上再减少曹操这名强敌,最终一统三国的究竟是谁还不好说。

如果你处在诸葛亮的位置上你会如何做呢?看如此多谋略家、阴谋家在战场上尔虞我诈,你是否也有一颗悸动的心?是否想自己也切身地投入一场战斗中?也想像诸葛军师一样操纵一场赤壁之战?《率土之滨》就是一款能满足你各种奇思妙想的战争策略游戏。

《率土之滨》是一款还原最真实三国的游戏,在这里你将真真切切的参与、指挥一场战争,在这里你可以扮演任何你喜欢的角色,你可以学诸葛亮上演一场空城计,可以实现自己心中设想的一切战略。你可以发展国家,征战四方,甚至一统天下。这是一个恢弘的三国大世界,高度还原了真实军政战略环境。





小柒柒说


赤壁之战是三国中的一个重要战役,是为天下三分打下了基础,如果赤壁之战不胜,那么将不会有三国鼎立,而是大魏统一了。而闻主没有明确说明,可能一时疏忽,那么就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来说了。本人才疏学浅,只表表自己的意见。

《三国演义》 :在三国中我认为是不可能对抗的。因为诸葛亮是展现出一副‘ 半人半仙’的样子。赤壁之战取胜的主要因素是火。而在三国中,因曹操兵是北方人,军队不习水站。所以看准这一点,庞统献计用铁链连住战船,堵住了战船的避。献此计时曹操也怀疑,因知不会起东南风,所以才不怀疑。谁知诸葛亮做法,借来了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因此曹操才会败。


刘备为二弟三弟报仇被火也烧败了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其他的有诸葛亮草船借箭,使曹操损失十万弓箭,大大减少了军队实力。(众所皆知水上作战靠远距离作战,近攻几乎不可能。

三国志:在三国志中根本没提风的事,是可以防止的,当时造船业发达,为风帆船,可利用风帆船,那为什么还是败了,可以分为三点

其一,有一股傲劲,刚收复荆州,相当于打了胜仗骄傲了。

其二,不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好打跑刘备,又听说吴有降合之意,打着必胜信心来的。

其三,这是主要原因。不在于曹操本人,因为是北方士兵,还没有训练成熟,孙权,刘备抢夺了先机,率先开战。士兵没有准备充足,因而失败了。

回到本题,只要在远一点儿的地方扎寨,再准备充足一点儿,哨兵营远一点儿。信息灵通一点,应该是不会被打败的。

并且,对于此战李白有诗曰:

“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渺云生


正史里赤壁之战联军总指挥是周瑜,诸葛亮只是促成联盟,而且曹军战败的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和瘟疫。

站在曹操的立场上最佳方案就是听从贾诩等人计策休养生息。毕竟刚取得荆州,且后方也是小规模的叛乱不断,先巩固后方才是首要任务,攻取凉益,那时候恐怕东吴就真的不战而降了。


人类起源


楼上依旧没人,我来说说。

如果是说的周瑜,怎么对抗诸葛亮呢?

第一,让他在十天内打造一百万支箭,仍然立军令状,诸葛亮是不是会一夜白头呢?说不清楚,但这个任务是肯定完不成的。

第二,让他在都督府居住,一直都在,随时请教他问题,这样就会掐住刘备的喉咙,不敢去取荆州,这样东吴在赤壁之战胜利后,就迅速强大,进而成为最大的诸侯。

第三,一定要限制诸葛亮的活动空间,不要让他和东吴的文臣武将有任何接触的机会,那么诸葛亮就会失去最大的优势“能言善辩”。只要他不出来祸祸,周瑜就不会有“既生瑜何生亮”,也不会英年早逝。

如果是曹操,怎么对抗诸葛亮呢?

一,不要管他,直接按照自己既定的战略方案,该训练训练,该打过去就直接打。没什么值得犹豫的。

二,不断派人使离间计。诸葛亮当时在野的人望并不高,也不算世家大族,在当代人的眼里没有背景的人说的话多是不靠谱的。所以离间计会取得好的效果。周瑜就不会依着诸葛亮的话来等东南风,那么火攻的计划就不会实施。

三,不断派人刺杀诸葛亮,直到杀了他为止。诸葛亮一介书生,派个七八个高手不计代价的杀他,那绝对是妥妥的。即使杀不了也会把他吓得躲在屋内不敢出来,还怎么实行他的计划?

历史的车轮不停的前进,如果给机会给周瑜或者曹操,那么就绝对不会有诸葛武侯了。


白云山水居


曹操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分别是:第一是劳师远征将士疲惫,军心不稳。荆州刘琮投降以后,贾诩曾经劝过曹操让曹操整顿军队出榜安民找机会再图东吴。但是曹操没有听,而是直接选择了和东吴开战。此时的曹军虽然人数上占据优势,但人员混杂,有青徐之兵、吕布降兵,袁绍降兵,荆州降兵,再加之前和刘备开战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军心未稳,可以说是强弩之末,这为后来的大败埋下了隐患。

二,错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曹操生性多疑,不小心中了周瑜的离间之计。错杀了自己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而自己手下的将士大多来自北方都是步兵,没有人带过水军。匆忙之中只好让于禁和毛玠来统领水军。这两个人也都是旱鸭子,用人如此岂有不败。

三是听信了庞统,庞士元的连环计,把自己所有的战船都连成一片。因为曹操手下步兵不习水站,在船上会晕船,为了让士兵们适应船上的活动,所以把所有的船只用铁锁连成一片。这样增强了稳定性,却丢失了机动性,为东吴水军攻击找到了破绽。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骄傲自满。俗话说骄兵必败,这话不无道理。赤壁之败的曹操和夷陵之败的刘备是何其相似。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眼看天下就要尽收自己的囊中。手下雄兵不下百万,战将上千员,手下谋士更有荀攸,荀彧,贾诩,程昱等大谋士。可以说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要粮草有粮草要地盘有地盘。和夷陵之战之前的刘备是何其相似,当时刘备刚取完益州,汉中,地广人多,兵精粮足。阿瞒难免开始飘飘然然飘飘,开始自以为是,不听忠言。这也是为什么曹操会那么轻易的中了周瑜的离间计和黄盖的苦肉计,杀了自己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相信了老黄盖投降。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郭嘉虽然是曹操手下最信任的谋士,就算是当时他在曹操身边,赤壁之战也不一定能赢。因为当时曹操已经自认为天下无敌,已经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再者曹操当时虽然没有郭嘉,但是曹操手下还有很多谋士,贾诩,荀彧,荀攸,程昱,难道他们什么都没有看出来吗?就算是看出来了,其实也没用,因为就算是去劝曹操他也不会听。你说是不是?如果是我以上错误都不会犯 我有战将千员 谋臣无数 定能取胜



张文才天若有情


真正的赤壁之战的统帅是周瑜,你不会真的相信有借东风吧。。。

苏轼那会儿都说“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今功劳被抢了,衣服也被抢了,就剩下个小妾,还在电视剧里差点被抢,周瑜都能给气活过来。


甲申十七年


如果重演赤壁之战,曹操一方在轻易取得荆州后应该巩固胜利成果,经营好荆州,先收服汉中张鲁,得陇望蜀,进军益州拿下刘璋,整合汉中益州兵力顺江之下,再与荆州兵团会战赤壁,到时候东吴和刘备手到擒来。秦灭楚和元灭南宋都是这个打发,长江上游打下游胜率较高!


Bao


如果重演赤壁之战,你不用对付诸葛亮。

真正的赤壁之战,应该叫赤壁乌林之战。小战赤壁火烧乌林。

并且这场战争的主演是曹操、周瑜、黄盖没有诸葛亮。

献计火攻的是黄盖

诈降火烧乌林的也是黄盖(没有苦肉计)

蒋干中计没有,草船借箭没有,借东风也没有,更没有庞统献连环。

草船借箭的是孙权,这场仗五年后借的。是不小心借的,也不是有预谋的,是船差点被曹操射翻,灵机一动调转船头又被射了另外一边,没有稻草人,也没有酒和菜,孙先生是去探曹营部署的。

东风不用借逆风也能冲过去,乌林在下游。

曹军的船是两船用木板连一起,只是两两相连,没有铁锁,更没有庞统。

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仿照元末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写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陈友谅的好朋友。

所以重演的话你可以忽略诸葛亮。




孤山老叟


我觉得真正的赤壁之战的统帅是周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