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大怒当场摔杯子?

汉史趣闻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在和司马懿对持三个多月以后,带着他的未完成的心愿,病死于五丈原的军营中,这一年诸葛亮54岁。



诸葛亮自从二十七岁跟着刘备,直到五十四岁,诸葛亮整整为蜀汉操劳了二十七年,诸葛亮去世这年,距离刘备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17年,诸葛亮可以说为蜀汉鞠躬尽瘁的一辈子,一辈子任劳任怨。


公元223年,刘备由于年老体衰,病逝于白帝城,在他临终之前,他放不下自己的儿子刘禅,这时候,他把诸葛亮和李严叫在床前,千叮咛万嘱咐的,让这两个人一定要辅佐好刘禅,最后刘备竟让自己的儿子刘禅认诸葛亮作“相父”当刘禅跪下的那一刻,诸葛亮的心都要碎了,诸葛亮满含热泪的看着刘备离去,他发誓哪怕就是自己拼了这条老命,也要保住后主刘禅,要保住先帝刘备创下的这份基业。

刘备由于生子比较晚,他去世的时候最大的孩子刘禅年仅17岁,刘理和永更小,诸葛亮自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他不敢有半点差池,他更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在蜀汉上下所有的大事小情,刘禅一切听诸葛亮的安排没有半点意义。



关于诸葛亮北伐,刘禅其实是不愿意的,但是他为了不让相父不高兴,还是违心的准许了,诸葛亮两袖清风,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家产,任何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关于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下令他抄其家产的事情,历史必须要严谨,刘禅对诸葛亮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也绝对不会再其相父刚刚去世,就是让人下令查抄其家产。


总结:都说“扶不起的阿斗”其实刘禅是大智若愚,只有装疯卖傻才能保住其身家性命,在三国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作为一个皇帝能得到善终,这是多么大的智慧。


佳宁说历史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使他当场摔杯子?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编必须向大家澄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网友们,千万别被电视骗了,刘禅在位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独立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在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出现过一个权臣,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叛乱,是三国时期最稳定的国家,后来刘禅投降也是十分正确的选择。所以历史上的刘禅不是演义、评书里的那个刘禅,不过是文人集团为了标榜自己,而吹嘘诸葛亮,而刻意忽视、丑化的刘禅。诸葛亮自己评价刘禅是: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翻译过来就是: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 当然刘禅再能,也得听卧龙诸葛亮的。话说诸葛亮在位时,根本没有刘禅什么事,刘禅想干点啥都不行,孔明没事就把刘备搬出来压刘禅,没事就说先帝怎么样,先帝怎么样,一篇短短的出师表,先帝出现了14次,可见刘禅作为皇帝是多么的憋屈。

刘禅好不容易把诸葛亮熬死,可是在蜀国,诸葛亮的影响力非常大,诸葛亮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清廉的人。《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去世前留给刘禅的信中写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这话的意思是,我家里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土地,子孙衣食无忧。作为一个丞相,诸葛亮就这么点家产,刘禅心想:丞相,不对吧,你肯定吃了我刘禅不少回扣吧,所以刘禅派人去清查清查诸葛亮的家产,想借贪污之名把诸葛亮搞臭。

野史传闻,刘禅当时抄诸葛家,是因为官宦黄皓怂恿,但是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因为黄皓在诸葛亮去世十多年后,他才掌握了权力。

根据史料记载,小编认为刘婵查诸葛亮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诸葛亮是有些瞧不起刘禅的,认为刘禅就是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刘备去世时,刘婵才17岁,好玩是年轻人的天性,刘禅当然不以为然,二是诸葛亮与刘禅政见不同,刘禅不好打仗,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而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抱负,非得举全国之力多次北伐,搞得民不聊生,而且蜀汉都听了丞相的,刘禅心里有气。三是诸葛亮死后的风头依然胜过了皇帝。刘禅查诸葛亮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诸葛亮死后,很多人给他立了祠堂,后来还有人建议给他弄宗庙。宗庙那时可是皇家独有的,刘禅憋了一肚子火。

那么刘禅在诸葛亮家中发现了什么,让他龙颜大怒,摔了杯子?

刘禅想搜诸葛亮的家,其实是想压一压诸葛亮的风头,如果能在诸葛亮家中搜出些财宝和悖逆蜀汉政权的事情,那么诸葛亮的就会被骂,他刘禅就能坐稳头把交易,可是派下去的人什么都没查到,事实证明诸葛亮是个能臣、忠臣、廉臣。刘禅的目的没有达到,十分窝火,所以一气之下,摔了杯子。

刘禅气归气,也没有给诸葛亮网罗罪名。在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刘禅聪慧过人、能隐忍,懂得权谋之术,审时度势,爱民不惜自损,其奈不得天时、人合,空有地利尔。刘禅头像后,"乐不思蜀"成为笑柄,其实这印证了刘禅的聪慧,《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大意是正因为刘禅的没心没肺乐不思蜀,才让司马昭放了刘禅一马,没有杀他。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刘禅寿终正寝,完成了他的使命。


葛大小姐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一世清廉,为蜀国尽职敬业,生前的财产也就800棵桑树和15顷土地,连穿着的衣服都是赐封的。

至于刘禅下令清查家产,怒摔杯子一事,不过是后世的传言。传言说后主刘禅听闻小人言,说诸葛亮贪污,家产肯定不止上报的这点儿,而且诸葛亮作为权臣,刘禅也是忌惮的,先主刘备曾留下遗言,如果诸葛亮不满刘禅,可以随时废黜。因此刘禅下令去查清诸葛亮的家产,而事实上,诸葛亮真的就只有这么些家产,刘禅得知真相后,才明白诸葛亮说的不假,怪自己误信小人诬陷,错怪了诸葛亮,对自己的行为羞愧难当,为此大怒当场摔了杯子。



按照历史发展,诸葛亮死后,蜀国就如同失去了主心骨,对刘禅来说是一场考验,没有了谋臣,一面需要稳定军心,一面又需要助长威信。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先是将禁止发丧,让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的慢一点,也给自己争取国家稳定的短暂时间。在这个时候,如果刘禅真的去清查诸葛亮的家产,实际上是不利于自己建树威信的,一来寒了那些敬重诸葛亮的臣子和百姓们的心,二来也对不起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诸葛先生。


刘禅是感激诸葛亮的,因此诸葛亮死后,他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承袭了武乡侯的爵位,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并且在诸葛瞻17岁的时候,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诸葛亮三代人都为刘家尽心尽力。


狂热历史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去世前留给刘禅的信中写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诸葛亮这话的意思是,我家里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土地,子孙衣食无忧。作为一个丞相,诸葛亮就这么点家产,让人有些难以相信。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派人抄了诸葛亮的家,知道真相后,刘禅大怒,摔了杯子。难道说诸葛亮不是清官,家里藏了东西,还是由于其他原因惹怒了刘禅呢?


刘禅既然叫诸葛亮相父,为什么还要抄了诸葛亮的家?

刘禅是个无能的主,但是他并不昏,道理还是懂的。野史传闻,刘禅当时抄诸葛家,是因为官宦黄皓怂恿,但是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因为黄皓在诸葛亮去世十多年后,他才掌握了权力。

其实刘禅抄诸葛家,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眼中有刘备,但刘禅在他眼中还是那个只会斗蛐蛐的阿斗。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提到刘备,说刘备给刘禅攒下了家业,留下了大臣,最后刘禅却让“益州疲弊”,没能经营好家业。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是有些瞧不起刘禅的,认为刘禅就是一个典型的“啃老族”,不思进取。


第二,当诸葛亮与刘禅政见不同时,蜀汉竟然听了丞相的,悖逆了皇帝。

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其实这并不是刘禅的意思。刘禅曾经就问诸葛亮:“既然曹魏不来攻打我们,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北伐?”由此可见,刘禅是不愿意北伐的。按理来说朝廷里皇帝和丞相意见不同时,往往是皇帝占了上风,可是刘禅并没有什么人支持。

就是刘禅立皇后,娶小妾,也要听诸葛亮的,时间久了,刘禅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第三,诸葛亮死前清廉的陈述,让诸葛亮的风头胜过了皇帝。

诸葛亮在蜀汉十分得人心,在他死前,他又告诉刘禅自己没钱,但是也不要管自己的子孙。这更是让诸葛亮收获了不少粉丝,诸葛亮死后,很多人给他立了祠堂,后来还有人建议给他弄宗庙。宗庙那时可是皇家独有的,刘禅能不生气吗?

那么刘禅在诸葛亮家中发现了什么,让他龙颜大怒,摔了杯子?


刘禅在诸葛亮家中看到了清廉,但是正是这清廉惹怒了他。

刘禅想搜诸葛亮的家,其实是想压一压诸葛亮的风头。如果刘禅能在诸葛亮家中搜出些什么,那么诸葛亮的名声就臭了。

可是令刘禅吃惊的时,真的就像诸葛亮说的,诸葛家除了八百棵桑树和十五顷土地,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这下刘禅可要背负骂名了,他能不生气吗?能不摔杯子吗?

诸葛亮是为能臣、忠臣,但是他忘记了臣子总要给皇帝一些出风头的机会。


斯幽说历史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在他去世前,曾给刘禅报告说自己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良田十五顷,子孙后代的衣食皆能自给自足。这点家产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或许非常丰厚,但对于贵为丞相的诸葛亮来说,是不是太“薄”了一点呢?

在诸葛亮死后,朝中有人进谗言说诸葛亮中饱私囊、家藏万金。刘禅一开始还对此嗤之以鼻,但久而久之,流言听多了也不禁怀疑起了诸葛亮。



他派人彻查诸葛亮留下的遗产,结果发现除了诸葛亮生前所说的“桑八百株、良田十五顷”以外并无其他的收入,就连诸葛亮的家人也穿着粗布衣裳。刘禅为此勃然大怒,气得连摔了好几个杯子,重重地惩罚了那些造谣的人,此后再也没有人向刘禅进诸葛亮的谗言了。为了怀念诸葛亮,刘禅还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刘禅气得摔杯子,主要是因为自己怀疑了诸葛亮的清白。诸葛亮是刘备的托孤之臣,亲手辅佐刘禅登基,并为蜀国南征北战,最后死在北伐途中,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史书记载,公元223年刘备讨伐东吴大败,败退回永安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后不久就病逝了。在他临终前,亲手嘱咐诸葛亮匡扶幼主,甚至还说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其子不才,君可自立”这样的话。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原文记载为:“章武三年春(公元223年),先主(刘备)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後事,谓亮曰: ‘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诸葛亮便辅佐幼主刘禅登基,稳定朝政,继续奉行“东和孙权、北拒曹魏”的策略,使得蜀汉王朝得以稳定,刘禅得以顺利登基。刘禅是诸葛亮亲自拥立的,如果没有诸葛亮的一片忠心,也就没有刘禅后来的地位,所以刘禅十分敬重和感激诸葛亮。因此,刘禅在调查诸葛亮的遗产后感动大怒,是因为有人诬陷了诸葛亮的清白。


世界人文通史


诸葛亮本来该斩!必须该斩!

他是一个好战分子,灾难制造者,五次伐魏,中原大地战火不断,人民生灵涂炭,尸骨露野,水深火热,次次以失败告终,他将蜀国一步步推向衰落与死亡,最终亡国。

诸葛亮实际上是个无恶不作的大奸臣,双手沾满华夏儿女的鲜血,跟董卓区别不大,都是半斤八两,死在诸葛亮手上的人,远多于董卓。

一些愚昧之人,歪曲真理,大肆鼓吹诸葛亮是何等的雄才大略,何等的足智多谋,何等的忠心于国,实际上,这些人分不清好歹,奴性十足,又被假像洗脑严重。这些人大多喜好拍马屁。

历史假像蒙得了世人百千年,但不能永远蒙蔽世人。



用户创维


刘禅的确对诸葛亮心怀不满,有两点可以佐证:

其一,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奔丧。

古人有礼,死者为大,奔丧是完全合乎情礼的行为,然而诸葛亮刚刚驾鹤西去,三军便接到了刘禅的密令:“禁止奔丧”。

《三国志谯周传》有载:“亮卒於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诸葛亮死于交战之中,谯周得知消息后,即刻出发前去奔丧,然而等他抵达后,刘禅却下了诏书,禁止奔丧,全军上下,唯独谯周提前赶到,完成奔丧之举。

从“诏书禁断”四个字可以看出,这是刘禅亲自下达的命令,而“禁断奔丧”,虽然也是诸葛亮生前的意思,为的是防止他的死讯传出,容易被魏军利用,以此扰乱蜀国军心,但抛开这一点,即使单独为诸葛亮举行秘密葬礼,于情于理也没有丝毫不妥,且不需要告知天下,只是简单举行一番仪式,表达对于他一生所做贡献的敬仰与恭送即可。

然而刘禅却下令禁止奔丧,这也就意味着除去唯一前去奔丧的谯周,几乎无人为诸葛亮送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禅对诸葛亮是心怀不满的,毕竟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在整个蜀国朝野的话语权并不重,甚至达到事必征求诸葛亮意见的程度。

我想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君王,能心甘情愿让谋臣把持朝政,即使这位谋臣是先王刘备万分信任的诸葛孔明,但归根结底他也只是“臣”,刘禅则是“王”。

其二,诸葛亮西去后,全军乃至民间均呼吁为其立庙,以表彰其生前卓越功绩,然而刘禅再次予以拒绝,甚至不听取相关意见。

以研究古代人文著称的文献《襄阳记》中,曾有如下记载:“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仅看最后四个字“后主不从”,便可了解刘禅大概的旨意,“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说的正是诸葛亮刚刚离世,各地官吏与百姓便请求为其立庙,然而刘禅却对此不予理睬。

他给出的理由其实也很正确,汉朝时便规定只有皇帝驾崩才能立庙,其余人等,一律无此待遇。

然而之后由于民间舆论太过猛烈,各地百姓不断请求为诸葛亮立庙,刘禅眼看民意难违,最终只得为其立庙,以平民息。

综上所述,刘禅对于诸葛亮的确心怀不满,毕竟刘禅在位早期,诸葛亮始终大权在握,虽然他并无谋反之意,但对于刘禅来说,整个蜀国朝野并非自己一人说了算,之前刘禅年纪尚幼,对治理国家等同无知,自然大事小事皆言听计从于诸葛亮,然而随着刘禅年纪渐长,欲望与权力不断扩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在某些关键问题上难免就会对诸葛亮心生异见。

而之后刘禅带人抄了诸葛亮的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如果刘禅当真对诸葛亮深信不疑,自然也不会轻易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从而做出抄家之举。

为泄心头之恨,刘禅思索半天,最终决定给诸葛亮扣一顶贪赃枉法的帽子,但既然要定罪,就必须得拿证据说话,于是下令清查诸葛亮的全部家产。

然而找遍诸葛亮全家上下,却并未找到贪污物证,与此同时,刘禅看到了诸葛亮亲自给他写的一封书信,名为《自表后主》,信中提到: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这句话可以总结为,诸葛亮声称自己并无多少财产,只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田地十五顷,子子孙孙完全可以凭借这些家产自供自足。

刘禅起初对此表示不信,结果下属在清查过后,如实禀报称,诸葛亮确实只有八百株桑树与田地十五顷。

得知这一结论后,刘禅发现与诸葛亮的家产与他信中提及的分毫不差,刘禅因而对自己恼羞成怒,认为完全找不到能抹黑诸葛亮的把柄,由此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摔了杯子。

总体而言,刘禅对于诸葛亮是又爱又恨,爱的是蜀国没有诸葛亮,就如同马失前蹄,恨的是诸葛亮在世时对朝野操控太深,一度威胁到刘禅的地位。

所以不管怎么看,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感情都是极其复杂的,你说他恨诸葛亮,的确恨过,说他爱诸葛亮,他也爱之深切,不惜在诸葛亮死后,重用他的儿子诸葛瞻。

诚然我们后人看待古人的角度,也只是通过流于后世的史料去推测,具体当时如何,正如那句名言所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钱品聚


阿斗之才,其实远高于诸葛亮的,刘备是千年一出的大英雄,其子怎么可能真的那么昏庸无能呢。

首先在这个北伐态度上,诸葛亮坚持北伐,六出祁山痴心不改,但阿斗就对北伐并不感冒,只是不敢明目张胆的反对。其实阿斗是对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嘛,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嘛,四川本来就是有利于防守的地方,你有四川的防守地利不用,老是去北伐进攻魏国导致国力消耗一空是蜀国亡国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亡国之君一般就算对方国君宽宏大量不杀你,大部分都是郁郁寡欢而死的,阿斗的乐不思蜀其实不光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保住了自己的衣食无忧,可见阿斗之情商不是一般的高。那不然你又能怎么办?只有让对方感到自己对你没有任何威胁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嘛。


混水摸鱼2046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去世前留给刘禅的信中写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诸葛亮这话的意思是,我家里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土地,子孙衣食无忧。作为一个丞相,诸葛亮就这么点家产,让人有些难以相信。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派人抄了诸葛亮的家,知道真相后,刘禅大怒,摔了杯子。难道说诸葛亮不是清官,家里藏了东西,还是由于其他原因惹怒了刘禅呢?

刘禅既然叫诸葛亮相父,为什么还要抄了诸葛亮的家?

刘禅是个无能的主,但是他并不昏,道理还是懂的。野史传闻,刘禅当时抄诸葛家,是因为官宦黄皓怂恿,但是这种说法不太可靠,因为黄皓在诸葛亮去世十多年后,他才掌握了权力。

其实刘禅抄诸葛家,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眼中有刘备,但刘禅在他眼中还是那个只会斗蛐蛐的阿斗。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提到刘备,说刘备给刘禅攒下了家业,留下了大臣,最后刘禅却让“益州疲弊”,没能经营好家业。用现在的话说,诸葛亮是有些瞧不起刘禅的,认为刘禅就是一个典型的“啃老族”,不思进取。

第二,当诸葛亮与刘禅政见不同时,蜀汉竟然听了丞相的,悖逆了皇帝。

诸葛亮先后六次北伐,其实这并不是刘禅的意思。刘禅曾经就问诸葛亮:“既然曹魏不来攻打我们,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北伐?”由此可见,刘禅是不愿意北伐的。按理来说朝廷里皇帝和丞相意见不同时,往往是皇帝占了上风,可是刘禅并没有什么人支持。

就是刘禅立皇后,娶小妾,也要听诸葛亮的,时间久了,刘禅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第三,诸葛亮死前清廉的陈述,让诸葛亮的风头胜过了皇帝。

诸葛亮在蜀汉十分得人心,在他死前,他又告诉刘禅自己没钱,但是也不要管自己的子孙。这更是让诸葛亮收获了不少粉丝,诸葛亮死后,很多人给他立了祠堂,后来还有人建议给他弄宗庙。宗庙那时可是皇家独有的,刘禅能不生气吗?

那么刘禅在诸葛亮家中发现了什么,让他龙颜大怒,摔了杯子?

刘禅在诸葛亮家中看到了清廉,但是正是这清廉惹怒了他。

刘禅想搜诸葛亮的家,其实是想压一压诸葛亮的风头。如果刘禅能在诸葛亮家中搜出些什么,那么诸葛亮的名声就臭了。

可是令刘禅吃惊的时,真的就像诸葛亮说的,诸葛家除了八百棵桑树和十五顷土地,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这下刘禅可要背负骂名了,他能不生气吗?能不摔杯子吗?


该拼搏的年纪就该拼搏


所谓的“在诸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了什么真相后,使刘禅当场摔杯子”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到底有没有想着清算诸葛亮,或者说收拾诸葛亮的家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生前曾上表说自己没有多余的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也都是朝廷赐封,即使这些也够自己的儿子自给自足了,没有多余的财产。这算是诸葛亮主动上报个人财产,刘禅信不信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诸葛亮至死也是如此,更是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将自己葬在定军山,只需要挖一个洞,够自己的棺材放进去就可以了,并且就穿自己平常的衣服入葬即可,不要放任何随葬品。

然而,一些好事者编出了刘禅因不满诸葛亮生前对他的严加管教,在诸葛亮死后,派人清查了诸葛亮的家产,企图对诸葛亮进行清算。然而,清查的结果是跟诸葛亮生前上报的一模一样,这让刘禅大吃一惊,并且极为羞愧,当场摔杯子。然而,这一切纯属谣言。那么,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家人,有没有想着要清算诸葛亮呢?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让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承袭了武乡侯的爵位,并且在诸葛瞻17岁的时候,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瞻。后来,诸葛瞻进入朝堂,由于诸葛亮的原因,诸葛瞻一路升迁。后来,更是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再后来,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领兵出征,最后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沙场,刘禅开门投降。诸葛亮三代人都为他老刘家尽忠了,真可谓满门忠烈。

总之,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像其他的皇帝们对于像诸葛亮这样的顾命大臣进行政治清算,但是刘禅也并非对自己的“相父”诸葛亮毫无怨言。实际上,在诸葛亮死后,蜀国的百姓们纷纷要求给诸葛亮立庙,但是刘禅以此违背礼制而不允许,百姓们只好每年在道路上私祭诸葛亮。后来,直到263年,蜀国马上就要灭亡的时候,在朝中大臣的请求下,刘禅这才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可见,刘禅对诸葛亮这位相父还是有所不满的。只是阿斗不傻,他知道朝中大臣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外面更有手握重兵的姜维,他作为一个光杆司令,不敢造次,只能继续装傻充愣,维持现状,伺机而动。因此,他不仅没有对诸葛亮进行政治清算,相反还拉拢收买诸葛瞻等一帮旧臣,同时还扶植宦官黄皓,与姜维基本在朝堂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相互制约,而他自己居中调节,从而逐步掌握国家大权。所以说阿斗不傻,我们长期以来都小看他了。各位,你们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