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創造健康的心理環境

心流,創造健康的心理環境

覺者看世界(恆生資管集團 副總裁 何伏)

當你在學習或者工作的時候,可能要磨蹭半天才開始幹活兒;面對複雜的問題,好久都沒辦法進入狀態。稍微有點動靜,就受干擾了。有個信息來,你就不自覺玩手機去了···

到了吃飯時間,恨不得第一個衝出去;困了、乏了,不用提醒,你自動選擇休息。要是有其他的事情找你,你內心還有點小歡喜,不是我不想學,實在是有其他事情要做···

當你打開遊戲界面,你根本不需要調整狀態,幾乎可以一秒進入心流,很快注意力就高度集中了,甚至在玩的過程中,別人叫你,都聽不到,抗干擾能力超強。

而且,當你打的正帶勁的時候,根本不會想著吃飯時間到啦,要吃飯啦;太累了太耗費腦力啦,要休息啦。要是誰有事叫你,你還特煩。

這樣的遊戲氛圍才是激動人心的,才能讓人感受到快樂與滿足,不是嗎?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幸福與否,並非被社會控制或受基因驅使,而是取決於心靈如何過濾,以及如何闡釋日常體驗。

幸福人生,是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的,但是,獲得幸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何時最幸福?

人們的幸福感來源於內心的和諧。當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時候的內心體驗是最和諧的,這是最優的一種生命體驗。

這些最優體驗通過日積月累,會彙集成一種掌控感——說得更貼切些,是一種能自行決定生命內涵的參與感——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幸福”的狀態。

只有學會掌控意識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體驗,從而到達幸福的彼岸。

幸福之所以難能可貴,是因為宇宙初創時不是以我們人類的舒適安逸為準則的,加上人們的慾望很難滿足,追求知足長樂也是阻礙重重。

同時,幸福這種好的生存狀態,只是一種附帶現象。

因為我們直接追尋的並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變得複雜後,在這個複雜的過程中,找到樂趣的狀態—幸福。

幸福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縱,而是取決於我們對外界的詮釋。

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不可求。

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入於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

好的身體,是一個人巨大的財富。如果你沒有一副健康的體魄,無論做什麼事情,你都沒辦法全力以赴。

所以說,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是一個懂得珍惜時間的人,他會在健康的時候做一些應該去做、一定要做的事情,而不會把最重要的事情留在無法把握的未來。

同時,他也會珍惜自己的健康,他不但會注意保持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還會為自己創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

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後者甚至比前者都更為重要。

那麼,如何創造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會選擇宗教修行,有的人則會選擇以各種非宗教的方式,在生活中鍛鍊心靈、疏導情緒,比如看一些好書,經常與智者交談,與別人證得的智慧來薰染自己的心靈,等等。

這些方法都很好,應該選擇哪一種,僅僅視乎你的偏好與需要。

心流,是人們獲得幸福的一種可能途徑。

心流,是人類普遍生活本質的存在,但不是恆常的現象,而是人在生活中苦苦掙扎的瞬間展現的靈光。

心流,產生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心流體驗,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是最高級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它並不是哪些人的專利,哪怕你是深處痛苦和挫折中,也依然可以獲得心流。因為它是一種我們可以參與其中,並能自行決定生命內涵的過程。

主觀體驗不只是人生的一個面,它就是人生。一個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心流的人,就是能用意識控制自己主觀體驗的人。

我們看到,只有懂得如何把無助的狀況轉變為新的心流活動,並加以控制的人,就會自己找到樂趣,並在考驗中鍛鍊得更堅強。

心流,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並且擅長的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體驗到心流,比如玩遊戲、閱讀、爬山、游泳、打球、演奏樂器還有工作的時候。

通俗點講,心流就是人們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種心理狀態,如自媒體人在寫稿時、程序員在敲代碼時、設計師在做圖時等都可以產生心流,而人們處於這種情境時,往往不願被打擾,即抗拒中斷。

這時,我們的生命中就出現了太陽。這個太陽將一直照耀著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一天又一天遠離諸多負面的情緒,在面對生活中的許多順境與困境時,都能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要以為只有順境時才能體會到心流,逆境中,甚至是最艱難時刻也可以體驗到。因為這種狀態是我們自己控制並創造出來的。

換句話說,像癌症病人這樣遭受不幸的人,並不會必然與幸福絕緣。如果病人們能在痛苦或壓力中,掌控自己命運,那他們的人生自然豐富、幸福和璀璨。

只是這樣的過程,需要他們掌控自己的意識,為達到心流狀態創造條件。

心流的產生往往符合三大原則:目標清晰、即時反饋、挑戰與技能匹配。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挑戰與技能的匹配,也就是說心流的產生是依賴於個人能力與這個事件挑戰難度的匹配。

1、自身技巧水平較低時:

面對挑戰水平中偏高的事情,我們就會對這件事感到不同程度的擔憂、焦慮;面臨挑戰水平較低的事情,我們就會對這件事感到無聊,同時又做不好這件事,很容易讓我們陷入一種“徹底的無感”裡。

2、自身技巧水平中等時:

面對挑戰水平較高的事情,我們則會被“被喚醒”,有興奮感、緊張感,會被激勵,向心流狀態邁進;可面對挑戰水平較低的事情,我們就會覺得太無聊。

3、自身技巧水平較高時:

當挑戰水平也較高,我們就比較容易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進入心流;挑戰水平中等,我們則會感覺到對此事有“掌控感”;而挑戰水平較低,我們做起來會感到放鬆,顯得毫無壓力。

心流狀態的獲得,即幸福與否,取決於我們內心是否和諧,而追求內心和諧,唯有從掌握意識開始。

因為獲得心流背後的更大邏輯是,我們要通過鍛鍊控制自己的意識,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跟社會上五花八門的商品和課程不一樣的是,它非但不會引起你的諸多欲望,能夠幫助你遠離那些腐蝕靈魂的汙染源,而且你還不用為這種唸誦和信仰付出任何金錢與物質的代價。

海量信息對於人們意識中的目標和結構產生的威脅,將導致內心失去秩序,這就是“精神熵”。只有降低“精神熵”,創造出意識的新秩序,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幸福感。

只要有一顆真誠、嚮往的心,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進入心流狀態。

1、去嘗試更多的事情。

在為喜歡的事情努力時、當內在動機存在時,人們會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而只有通過實踐去嘗試做一件事,你才會真正知道自己對它的感受,靠想象、分析和測試都是並不能真正幫你做到這一點的。

2、設立明確而具體的目標,並主動尋找反饋。

當目標越明確時,人們對於自己能否勝任就越清晰,也越能夠專注地努力,而不會左顧右盼、猶豫拖延。而尋找反饋,能夠幫助人們根據反饋做出及時的調整,避免反覆碰壁而消耗熱情與精力。

比如我們在玩遊戲時,目標是清楚可循的,如組合圖形、尋找寶物、累積分數、打下敵機、打死怪獸等;其次,每個遊戲動作的成敗皆立即得到回饋,每局的成敗皆立刻揭曉,大部分遊戲成敗是即時可知的。

3、另外,在完成某一項具體的任務時,以下的小技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拆分任務,清除雜念。將一個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具體的子任務,併為子任務分配時間,形成進度清單。

在每次開始一項任務時,對照清單,明確自己目前的進展。

這樣也能幫助我們清除雜念——因為我們只需按著進度走即可,無需多想,只要把事情做了就好。

減少外界的干擾。處於心流狀態的人是不願被人打擾的,容易造成干擾的環境也很難讓自己進入到心流狀態,所以需要了解哪些東西容易對自己造成干擾,並提前阻止,例如將手機調至靜音模式、找一個相對封閉安靜的空間等。

深呼吸、白噪音、輕音樂、或者冥想等都被認為是很好的準備工作,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進入狀態。

最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心流”更多時候是一種在回溯中才能被意識到的狀態,而這正是因為如此,處於心流中的人,是投入而忘我的,甚至喪失了對自我意識、感官,乃至對周圍時空的覺察力,當然這也因人而異。

所以,當我們太過刻意地想要去尋找心流時,可能不僅會破壞隨時出現的心流,還會適得其反。

從熱愛到投入,從投入到忘我,此乃心流的基礎核心。所以有時候,忘記自己,就跟看見自己一樣那麼重要。

修行,實際上就是在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心靈,遠離一些雜念與情緒的糾纏,讓自己的心充滿安詳、快樂、嚮往等正面力量,遠離慾望、煩惱、貪婪、仇恨等諸多的精神毒素。

心流為一種將個體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使心流發生的活動有以下特徵:

1、我們傾向去從事的活動。

2、我們會專注一致的活動。

3、有清楚目標的活動。

4、有立即回饋的活動。

5、我們對這項活動有主控感。

6、在從事活動時我們的憂慮感消失。

7、主觀的時間感改變--例如可以從事很長 的時間而不感覺時間的消逝。

8、不斷優化的障礙,我們對於所從事的活動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戰的,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練習來增加完成障礙的能力。

以上項目不必同時全部存在才能使心流產生。

但也有一些方式使得一群人可以在一起工作使得每個個體都能達到心流的狀態。

這種工作群體的特徵包括了:

1、創意的空間排列。

2、遊戲場的設計。

3、平行而有組織的聚焦。

4、目標群組聚焦。

5、現存某項工作的改善(原型化)。

6、以視覺化增進效能。

7、參與者的差別是隨機的。

長此以往,這些善的東西就會慢慢變成你的習慣,甚至形成你的性格,影響你的每一個選擇,從而構成你的命運。

日常生活中的修煉,對於抓住死亡的良機達成解脫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種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學習,沒有平時的修煉,不要說死亡來臨,一點點小病或者小小的意外就能讓你一下子亂了方寸。

例如,有的人一發現自己的血壓突然變高,就開始惶恐不安;有的人僅僅覺得醫生面色沉重,就變得如坐針氈;有的人只要聽到一句具有刺激性的話,血壓就馬上飆高。

所以說,如果沒有平時的調心、控心,你就不可能生活得安詳、快樂,更不可能在死亡來臨時保持一種隨順的心態。

你應該明白,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一切都是這樣的,沒有例外。

世界上沒有永恆的肉體,沒有永恆的生命,只有永恆的真理。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各種因素組合而成的,遲早也會因為各種組合的解體而壞滅,所以任何東西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個性,世界上也沒有永恆不變的存在。

當你明白這個真理時,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沒有你執著的東西。一切都是記憶,記憶的本質就是幻化、夢境。

它像水中的月亮,風中的霧,你找不到,抓不住。我們留不下任何東西,一切都在不斷變化著。

就像你想用手抓住空氣一樣,抓得再緊空氣也會流走;也像你手裡握著水一樣,握得再緊水都會蒸發。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這樣。

當你明白修行的真理,得到這種智慧時,就有可能在臨終之前做到“鎮定自如”。

從現象學角度來說,意識是某些我們能感覺到,而且有能力引導其方向的事件,諸如情緒、感覺、思想、企圖等。

而這些我們看見、感覺、想到、渴求的事物,可以看作是我們所能操縱利用的資訊。

因此,我們把意識可以看作是經過刻意排列組合的資訊。我們人類就是根據這些資訊,加以評估後,由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

由此說來,意識反映的就是我們心目中的人生。我們從出生到死亡,聽見、看見、覺得、希望的東西及遭受的痛苦的一切的總和,都是意識帶給我們的,它與主觀體驗的現實緊密相關。

心流體驗,除了與意識相關外,還與注意力有關。

因為控制意識,最明顯的指標就是我們能隨心所欲地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心流體驗就是需要專注在目標上,如果沒有這種專注,我們就無法獲得最優體驗。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無價之寶,就是注意力。

注意力,即是負責從眾多的資訊中挑出相關的資訊,以及從記憶中抽取相關的參考數據,然後評估事件,並決定採取正確的對策。

它不僅決定哪些事物能進入意識,還要帶動其他心靈活動,比如回憶、思考、感覺,以及做決定。因此,注意力就是一種“精神能量”。

這種精神能量,我們人類可以控制,它隨我們使用的能量變化而變化,也是改善體驗品質的最重要的工具。

只要我們能通過控制意識,進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我們就可以找到快樂的源泉,即有可能獲得幸福。

清空大腦,每次只專注一件事情。

做一件事之前,雜念太多,往往影響效率,在多重干擾的狀態下,精力及心智的損耗,遠遠大於專注狀態。

這就需要清空大腦。把與當前任務無關的事統統放下,只專注於當下。

腦子裡記著的,想著的,要做的,只能是當前正在做的事情。

可以把專注事情寫在便利貼上,貼在顯眼處,一眼就能看到的位置,時刻提醒自己,避免走神。直到當前任務完成,再換上下一個專注任務貼上。

這點非常重要。我們說,進入心流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好不容易產生心流了,就要設立保護傘,避免心流被破壞。清理周圍的干擾因素,有利於心流的持續。

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認真觀察我們的意識和思維,不難發現我們每個人的大腦裡時刻萬馬奔騰,無數的念頭此起彼伏,處於失控的狀態。

當我們明白、快樂地活著,能夠離苦得樂的時候,就得到了世間法的利益。而出世間法的利益,即一種最為徹底的解脫,則大多借助死亡來實現。

對於一個真正的智者來說,就算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他也依然能控制自己的心靈,他仍然是自由且快樂的。

然而確定人生的意義,即找到足夠凝聚精力的目標,找到人生的方向,這才是進入心流狀態的首要條件。

當你確立了人生方向,各種生命活動就能匯聚成統一的心流體驗,意識就呈現出一片祥和。

無論做什麼,遭遇什麼,你都不會把精力浪費在悔恨、焦慮、恐懼和罪惡感,而是始終投入在有益和有價值的方面,發揮所長,迎接挑戰。

而內心的力量與平靜,就是內在井然有序的最佳體現。

內在井然有序的人,不會害怕出乎意料的事,甚至不懼怕死亡,因為他活著的每一刻都有豐富的意義和精彩的內涵,大多數時候都樂趣無窮。

信仰,不管是宗教信仰、哲學信仰、人生信仰、社會信仰等,其實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讓心有序,讓精神能量得以凝聚,而不再混亂,這就是“心流”的概念。

但僅僅只是信仰還遠遠不夠,比相信更重要的是“行動”,唯有行動,即迎接挑戰,克服困難和勇往直前,才能真正達到“心流”狀態。

心流,就是快樂的源泉。

我們通過控制意識,集中注意力於目標,獲得內心的秩序,以達到心流體驗,進而得到幸福。

希望我們擁有更多的心流體驗,以“玩”的心態體會到幸福的生活!

2020年3月25日星期三

心流,創造健康的心理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