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回憶種菜的時光

圖:來源網絡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小農經濟年代,私自栽種蔬菜賣被抓到是要挨批斗的。生產隊有些人把自家自留地栽種的蔬菜,偷偷摸摸地挑到集市去賣。短短几年,就由剛開始的星星之火到迅速蔓延成全村家家戶戶效仿之勢。種植規模越來越大,成了許多農家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離我們村三、四里路的長樂集鎮周圍的溝南宋和寺門口兩個小村子,由於田少人多,經上級同意,以自留地種菜、賣菜為主,生活過得相對好一些。受其影響,我們生產隊很早就有我父親和幾個堂叔伯們,經常下半夜全家大人都悄悄起來,點著馬燈,藉著昏暗的燈光,偷偷摸摸地把自家自留地栽種的大蒜一根根從土裡挖出來,將黃葉摘乾淨,用稻草把大蒜紮成一小把一小把,再挑到水塘洗乾淨;或把雞毛菜菜從地裡一根根拔下來,輕手輕腳地用剪刀一棵棵剪去根,再細心地裝進筐子裡。


鄉情散文:回憶種菜的時光


這時候父親和堂叔伯們就餓著肚子,“吱吱呀呀”地挑著幾十斤重的蔬菜,藉著夜色,一路疾步向東到離家五、六里路的復興集、山王集或十幾里路的橋頭集、西山驛去賣。賣完後,有時會狠下心來買幾根油條或幾個肉包子,用紙包好,一路小跑趕到家裡,喝一碗稀飯,吃半個油條,就趕忙去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剩下的油條或包子,往往就被我們幾個小孩分著吃了。那時候蔬菜幾分錢一斤,每次能夠賣二、三塊錢就開心的不得了,因為每個成人勞動力每天參加生產隊地裡勞動,也就掙十分工值一毛幾分錢。

我們生產隊幾乎家家都種蔬菜,由於效益不錯,就連鄰居兩個生產隊也開始種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都種起蔬菜,已開始形成了栽種規模,主要是夏秋種辣椒、茄子,冬春栽種蔥、蒜。那時都是露天栽種,產量不太高。後來有條件的人家栽種比較多的,搭起大棚,產量高,也往往可以早上市,錯開了賣菜高峰時間,而且會賣出比較好的價格。


鄉情散文:回憶種菜的時光


種菜離不開水。我們那裡的水源主要來自於兩個地方:井水和塘水。井水一般供每戶人家吃和用;塘水則主要是用來洗衣服、澆地。江淮地區的夏天,由於乾旱少雨,酷熱難當。每天傍晚,生產隊一收工,男男女女就頭上戴著草帽、脖子上搭一條毛巾,男人們大多光著上身、穿著短褲,女人們把褲腳挽得高高的,都赤著腳,挑著糞桶,拿著糞瓢,急匆匆地趕到菜地附近的水塘,在水比較淺的東南角挑水。只見大家彎著腰,一隻手抓住一個糞桶平著按到水裡,等到灌滿了水,挺起腰,抬起頭,挑起兩桶水,一步一步吃力地往上走,挑到自家自留地,再輕輕地放下糞桶,卸去扁擔,拿起糞瓢舀滿水,往辣椒秧根部澆水,一糞瓢水有2斤左右,可以澆5、6棵辣椒秧。一擔水澆完了,連忙挑著空桶,一路小跑到水塘邊,有時候人多要排隊等待的。辣椒秧栽種多的每天要澆十幾擔水,澆完後早已是繁星滿天,回到家往往已是精疲力盡了。

剛開始時種的蔬菜主要是挑到附近的鄉鎮集市上去賣,偶爾賣剩的菜也會走村串戶,大聲吆喝著去賣;有時希望賣個好價錢,會挑著蔬菜步行到二十幾里路遠的肥東縣城去賣;最遠的是坐手扶拖拉機到合肥市區去賣,大多以批發售賣為主。賣蔬菜幾乎已經成為村子裡每家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民們的腰包開始鼓了起來,翻蓋新房的多了起來,年輕人穿的衣服也好看多了,肉香味則可以經常聞到了。


鄉情散文:回憶種菜的時光


辣椒皮薄,炒肉絲,是當地人的最愛;蔥、蒜炒豆乾,再放一些肉絲,裝盤前用少許澱粉汁勾芡一下,味道好極了,是當地的特色菜。2000年前後,我們村栽種蔬菜有了規模和名氣,合肥市蔬菜公司和村子簽訂了蔬菜栽種基地、收購承包合同,並撥款幾百萬建蔬菜大棚、修建道路,方便車輛直接進村裝運蔬菜。

歡迎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接受鄉情、鄉愁、鄉憶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以及個人原創的聲明,帶圖片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