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明清】于谦:能救时的宰相,却难救自己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风云变幻不断,多少兴亡更替。每当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总能涌现出英雄人物,他们生前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死后能彪炳史册,留下千古美名。

在明朝历史上,也出现过这样一个英雄人物。他在明朝生死存亡关头,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救万民于水火,挽救了大明王朝,他被史学家称为“救时宰相”,他就是于谦。

【大话明清】于谦:能救时的宰相,却难救自己

于谦

但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却不幸成为了明朝政治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牺牲品,最后以悲惨的结局收场。

事情源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当时的瓦剌部在也先的率领下,大举进犯明朝,打到了河北,北京危在旦夕。在关键时刻,明英宗朱祁镇,不顾朝中众大臣的反对,反而听信宦官王振的谗言,在作战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之间,率领东拼西凑的二十万人马御驾亲征。

结果可想而知,明军惨败,二十万人马只剩下几万。结果当明军撤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时被瓦剌军围困,这一战,明朝六十多位大臣战死,明英宗被俘,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大话明清】于谦:能救时的宰相,却难救自己

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到京师,城中大户富商纷纷出逃。朝中有人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等人极力反对,认为京师为天下根本,不可轻言放弃。于是,于谦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负责京城卫戍;众臣拥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坐镇北京,遥遵英宗为太上皇。瓦剌军以明英宗为质,要挟明朝,于谦以“君为轻,社稷为重”之由拒绝。瓦剌军大举进攻北京,列阵西直门外,将明英宗置于德胜门外空房内。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会战于德胜门下,瓦剌军被击溃。随后,又转战于西直门,明军再次大获全胜。在于谦的精美安排下,用城内仅存几万老弱之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巨大胜利。这一战,成就了于谦“救时宰相”的美名,也是于谦政治生涯最辉煌的时刻。

【大话明清】于谦:能救时的宰相,却难救自己

北京保卫战

此时,国内政局趋于稳定,但于谦没有料到危险却在悄然来临。

首先,瓦剌军撤退后,两国相安无事。见无利可图,瓦剌便以释放英宗为条件,派遣使者与明朝商议议和。此时的代宗刚坐上皇帝的宝座,如果英宗回来,该怎么办呢?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代宗不会轻易放弃好不容易到手的皇位。所以代宗起初并不愿意迎接英宗回朝,但是架不住于谦的劝说,又碍于情面,只好勉强同意。

英宗被释放回到北京后,代宗与英宗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了。回到北京后,英宗的日子并不好过,名义上是太上皇,其实跟囚徒没有区别。他被代宗囚禁在了南宫,守卫森严到什么程度?不仅派锦衣卫把守,还给宫门上锁,甚至连锁芯也被灌了铅。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沦为阶下囚,英宗怎能不怀念过去的日子,所以一旦有机会翻身,他绝不会放过。同朝两个皇帝,一个留恋权力,一个怀念权力,当外部矛盾消失后,内部矛盾自然就会激发出来。而于谦以为矛盾已经解决,对英宗及其支持者疏于防范。

而另一方面,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朝廷论功行赏,于谦当然是首功,但其他人也是出了力的。以于谦的功劳,只要他不犯特别大的错误,再加上代宗对他的信任,代宗不会轻易罢黜他的宰相职位,其他人别说取而代之,恐怕连晋升之路都没有了,再加上于谦刚直的性格,得罪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要想往上爬,只有两条路,一是打垮于谦,另外一条路就是想办法把于谦背后的靠山弄下去,拥立别人,自己拥立有功,自然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看起来这两条路都不太容易,但俗话说的好:天无绝人之路。还真让他们等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在惊恐不安中度过了七年后,也就是景泰八年(1457年)的正月,趁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之际,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率士兵千人攻破南宫大门,释放了朱祁镇,并拥立其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后,石亨等人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勾结襄王,再加上英宗本来就记恨于谦在战争期间不顾他的安危,两下一拍即合,最后以谋反罪判处于谦斩刑。

【大话明清】于谦:能救时的宰相,却难救自己

于谦之死

可怜这样一个有能力拯救国家的民族英雄,却救不了自己的命。到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只给我们留下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和“两袖清风”的美名。

【大话明清】于谦:能救时的宰相,却难救自己

石灰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