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的視角看,養育子女是消費還是投資?

憂鬱的劉先森


這個要從養孩子的目的和結果來說。1. 從目的來說,如果你養孩子是為了養老,那就是投資。

如果只想享受養孩子的愉快過程,那就是消費。

2. 從結果來說,結果這個孩子長大後能回饋你,無論是從精神上、金錢上、還是直接照顧你,能夠給你帶來好處,那就是投資成功。這個孩子長大了,沒有什麼回饋你,也就是投資失敗。

如果你根本也沒想讓他回饋你什麼,長大後,孩子遠走高飛,獨立了,很少跟你聯繫來往,各過各的,那就是純消費了。


櫻桃花開了嗎


父母認為培育子女是消費的,就會常常怨聲載道,恨鐵不鋼。

父母認為是培育子女是投資的,就會始終守望希望,滿心欣慰。

而這個費用實質不是消費,而是投資,不過是回報社會或家庭的投資,而不是哪個個人。

1、往大了說,回報社會的投資,從“吹哨人”李文亮到火神山雷神山抗疫戰士,個個都是家庭養育的兒女,都帶著強烈的社會責任和職業奉獻精神,回報著培育,準確地說這是家庭和社會投資的回報。

2、往小了說,回報家庭的投資。舉個例子,我有朋友得了尿毒症,想換腎可是腎源成了問題,他父親知道情況後去做了配對,他換上了父親的腎,十年過去了,也就是父親投資了一個腎,回報是好好活著。

我在教育諮詢過程中和很多家長交流過這個問題。

所以這個投資是不求個人回報的,如果帶著索求回報的話,只能說收回報客體是整個家庭和社會,是整個家庭和社會在收穫回報,道理很簡單,孩子是家庭和社會的組成部分,如果父母是帶著投資回報的心態,那等於把孩子與自己剝離。

中國父母都認為養兒防老,潛意識裡就把養育孩子教育孩子作為回報式投入,希望孩子將來承擔贍養的家庭義務,而嘴上冠冕堂皇地說“對你好,你學習是為你自己”,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家長在為孩子擇校、補習等方面加大教育投入,事實上這個投入不僅為孩子,更為了整個家庭的成長。

1、或者換一種解釋,對父母而言,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其實不需要多麼卓越,而是成長為不需要父母操心擔心的獨立自主的人,許多父母認為要有“出息”,而無論哪種情況,都是早期教育投入,而後整個家庭的收穫,

2、相反則有的人即使成年了仍要父母操心,仍然在透支家庭,這正是由於把早期教育當作消費了,而且是結構不平衡的不合理的消費,這樣孩子成了不生產的最大消費主體,父母就會帶著抱怨,孩子的存在感、責任感都很差。骨子裡由對家庭的依賴,變成對家庭的排斥,因為他不把自己當作家庭平衡結構的角色,當然想不到家人的感受。

所以父母對孩子無私的付出是對孩子成長的投入,更是對家庭和社會的投資。

3、還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投資更寬泛,不僅是資金,還包括感情、陪伴與科學有效互動,還包括父母自我提升與成長對孩子的影響。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喪偶式教育”,就是夫妻一方與孩子建立了投資單元,這樣孩子將來同樣把回報客體限制在與自己相對“親”的一方,而把相對“疏”的一方被排除在外。

這是我的解釋。



卡農教育


我個人覺得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養育子女是投資。

經濟學是怎麼定義投資的呢?

投資指的是:特定經濟主體為了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獲得收益或是資金增值,在一定時期內向一定領域投放足夠數額的資金或實物的貨幣等價物的經濟行為。

其實我們養娃期望和投資也是一樣,當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對他進行投資,希望他成才後進入社會後,能有所作為和成就。

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上就是投資

1: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

現在父母對孩子教育可以說是非常重視,在孩子還沒上幼兒園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了。培養孩子的才藝和興趣愛好了,有些興趣班花費都不少。

2:學區房/上好學校

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學校,有條件的家長都給孩子買學區房。上海一般都學區房也在10萬/平了,其他地方的學區房也都價值不菲。沒有學區房的,有經濟條件的也想給孩子上好一點的學校。

3:考研,出國留學

考研和出國留學投資的意圖更明顯了

從一個小孩出生到扶養他成才,對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筆不菲的開支。我想很難有家長就是純粹像讓孩子好好長大就行了。我們家長不辭辛苦培養孩子,誰又不是抱著投資的心態呢呢。

只是我們的投資是希望他以後能在社會上能更好立足,能更好成才,父母並不是真的想通過孩子得到多少的回報。孩子能成才,有出息,父母的投資就算沒白投資。


愛我所愛小娜娜


從宏觀上來說,我認為是投資。願望是想得到回報,實際上是為國家、為子女創造條件,是一種無私的付出和奉獻。孩子的成長,傾注了父母的心血,無止境的投資、培養、教育,希望子女有出息,適應社會,報效國家。然而,待子女學業有成,有了自己的亊業,成立了自已的小家庭,陪伴父母的機會也就少了,反而父母仍要繼續付出,承擔帶孫的重任,不可能輕鬆。待自己老了,走不動了,哪裡都去不了,錢再多也沒有用了。歸根結底,養育子女不是物質上的收穫,而是繁衍的需要,只是平添了牽掛和操心,是心靈上的滿足,情感上的享受,算得上天倫之樂。我們對子女期望值不要過高,不要有養兒防老的老觀念。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把兒孫作馬牛,只要能自立,不啃老就萬幸了。


趙建明Zhao


把養育子女用經濟學來研究,你可能能研究出學術成果,可是你的社會學、倫理學、家庭關係學、教育學怎麼研究呢?我估計當你發表經濟學成果的時侯,也是你的子女離你而去的時候。在中國養育子女是父母應當應分的,是不計回報的無私付出,它不要產值、不要效益,只要他(她)幸福成大。就算子女能夠建功立業了,哪有父母去和他(她)核算成本的,難道你還要收回養育成本嗎?

養育子女,在中國看來要倫理學,不太需要經濟學,你還是把勁用到該用的地方去吧。



溫馨紫藤軒


從經濟學角度講,養育孩子是投資,從孩子到25歲大學本科畢業參加工作開始,工作到55歲,實際產出年限是30年[呲牙],按照工資狀況目前平均年薪10W計算,那就是10*30=300W報酬(當然這報酬不是給你的)。而你的付出是幼,小,初,高,大總開銷按照每5W計算,你的付出是25*5=75W..當然養育孩子不能這麼計算啦!更多的是自己精神的寄託!生命的傳承!以及個人和家族的成就感!


冉從莉


討論這個問題就是把簡單的溫馨的家庭環境商業化。

正如,古人每有家庭糾紛,多請鄉老調停,極少有人訴諸公堂,因為那樣會使得家庭情感破壞。同樣的,如果一個家庭,如果討論培養一個孩子是賠了賺了,那麼哪個家庭距離解體不遠矣!

每一個家長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這個觀點不接受反駁,如果你的經歷和這個觀點不符,可以不看本文。

如果是希望孩子好,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好?方法很簡單,那就是要學有所成。可是如何證明學有所成?在還沒到升學中考高考的時候,超過別的孩子的好成績就是證明。這是家長們的內心邏輯,成績是孩子是否最後成功的保證。

孩子成績我不理想,家長覺得自己的願望不能實現,對孩子破口大罵,很正常。正如自己上班一個月,希望能拿到工資,最後公司倒閉,一分沒得,氣的破口大罵一樣的。

不說這樣的結局對不對,只分析這樣的局面為什麼出現。正如最近很多家長流行的一句話:幼兒園階段覺得孩子是天才,要當科學家;小學階段覺得能考上大學就很好,初中時,覺得不惹事就是好孩子;現在則認為孩子身體健康就是家庭教育的生勝利。為什麼這樣呢?還不就是自己在不斷降低對孩子的期望罷了。買股票的時候,都覺得能漲停,拿到手就覺得能賺個炒菜錢就好,到最後很多人都是想不虧錢出手就已經了不起了。

人生就是一場交易,這是實質,心裡明白,但是不說口。

回頭看,誰沒活著?誰的生活很差?懶人的。

與其逼孩子取得好成績,不如逼孩子勤快點。這個品質很重要,真的!

(下面的字是我寫的,麵包是我做的。[呲牙][呲牙])




鐵板銅琶


養孩子都能理性的用經濟學談了???我不反對世界上有很多賣子求榮賣女求榮的貨,但是他們受到的非議是什麼樣的你看到了嗎?

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父母對子女的付出豈是能用物質與金錢來衡量的?你從小到大從嚶嚶學語到自力更生多少年?三年床頭無孝子又該怎麼說??當父母用畢生心血把你培養成才他們得到了什麼???得到的是用攢了半輩子的錢替你出首付!是用佝僂著的身子給你帶孩子!是形單影隻的空巢孤寡老人!

我不懂經濟學的角度是什麼角度!我只知道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反正我是這樣,我身邊的人我遇到的見到人大體都是這樣!


平山齊小老師愛分享


從純經濟學角度看養育子女既是消費也是投資。首先從小孩孕育到出生、上幼兒園、上小學、初中、高中這個過程是消費。因為孩子們還沒長大成人,還不具備生存能力,需要花錢養育他們成長。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養育義務,消費能力大小也是由家庭經濟狀況決定的。而讀大學及讀研應該算得上投資了,高中畢業生一般都有18歲左右巳經是成年人了,他們基本上靠簡單勞動能自食其力了,這個時候讓他們讀大學及以後的讀研就是投資,有投資能力的就去投,沒有能力就不會投。當然怎麼投投多少這是不一樣的,也許註定回報也不一樣。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情感江山如畫


我覺得養育子女既不是消費也不是投資,因為這個問題就不應該從經濟學的方面去考慮,太理性了,把父母對子女的無私的愛,變成了商業化的冷血的東西,不可取。

消費

如果把父母養育子女看成消費,消費必定帶來的是消費品對自己心理預期的滿足,也就是說父母享受養育子女的過程,那麼這麼看的話,當這個過程不能夠帶來心理預期滿足的時候,父母就可以選擇停止消費,也就是說不消費,現實中這種情況還是不多見的吧!即便是家裡再貧窮,再窮不能窮孩子。

投資

而如果把養育子女看成是投資,這個好像和我們說的養兒防老有點相似,養育子女就是為了等到老了的時候有個依靠,但是仔細想想,也沒有見多少父母對孩子未來進行估價吧,因為投資總要進行估值吧,值不值的投資,會不會有風險,其實大部分父母根本就沒有考慮這麼多,他們僅僅考慮的是,他是我的子女,而他們對於子女的愛,也絕對是無私的,不參雜任何不純潔的成分。

之所以不能把父母的愛看作是消費或者是投資,原因在於經濟學那套理性人假設用在現實社會上不適用,如果把它用在父母的愛上面,更加是荒謬,我們怎麼能夠因為懂了幾個所謂的經濟學概念就去懷疑父母對我們無私的愛呢!

經濟學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世界,而不是讓我們變成冷血的經濟人,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溫度的,我們的社會需要這種溫度!

喜歡我的分享就關注我吧!

您的轉發我的動力!

您的關注我的榮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