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感觉蜀国实力是最差的,什么原因让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

黑厚的人厚黑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1: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蜀汉政府是皇叔为了复兴汉朝所建立的。汉献帝禅让后,皇叔为了复兴汉朝,在蜀中建立了蜀汉。一直都是以正统自居。

那么问题来了,一直以汉朝正统自居的蜀汉如果不去北伐破魏缴贼,那你还能干什么?所以只要三国还没有统一,诸葛亮就必然会北伐。

2: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我们要知道,诸葛亮执政的蜀汉政府,是荆州派、元老派(跟随刘备创业的人员)当权的蜀汉政府,他们在益州并没有多大的根基,没有土地,他们迫切的需要政绩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政治资源。

蜀汉北伐曹魏更是为国家树立了一个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敌人,也有效的转移了国家矛盾,统一了蜀汉内部各阶层的政治力量。

3:诸葛亮的战略眼光。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在出师表中就提到了联吴制魏的大战略路线,三国曹魏最强,吴蜀最弱,在复杂的环境下想要生存,必须通过以弱战强。在隆中对中也提到过:“待天下有变”,待天下有变是在蜀汉统领的益州和荆州的基础下去实行的。现在只有益州一个根据地,曹魏无变那就创造变化。

4:合众弱以攻一强。

三国演义没有告诉我们,蜀汉政府的每一次北伐都是根据吴国北伐的时间范围来开展的。可以说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有效的避开了曹魏的主力军团。

在可以控制的资源下,赢得最大的胜利果实。可以看到诸葛亮的5次北伐都是在自己预先设定的战场上,通过预先制定的战略计划有序的进行。甚至还干掉了曹魏的当代名将张颌。

5:以攻为守。

在诸葛亮9年左右的北伐战争中,蜀汉从未丢过一寸土地,还经常展现出出师讨贼的正义之师。我们可以说他无寸土之功于国家,兴师劳民于国家的过错,但是绝对不影响以攻为守的战略方针。因为蜀汉和东吴和曹魏比不了发育。

6:凉州的战略意义。

三国时期已经过去了步兵为主的战国时期,三国是骑兵的天下。北伐得凉州就可以弥补了蜀汉兵种的不足,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产马地。从而使蜀汉的军队更加的强大。

综上,诸葛亮北伐是不得不为之的一步棋,如果不北伐的蜀汉会怎样?

1:不北伐的蜀汉可能会影响到吴国的心态,吴国在和蜀汉的合作中一直都是盟友的身份。如果蜀汉不北伐,那么蜀汉就可能成为吴国和魏国共同争夺的战略区域。对于魏国得到蜀国就可以得到吴国。对于吴国,蜀汉的战略地位可想而知。甚至早在战国时期司马错就提到了得蜀而得楚的言论。

2:蜀汉可能会出现内斗。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很奇葩。在蜀汉最有发言权的益州本土人士,却没有发言权,这好像自己家一样,在自己家里,最有发言权的是自己的父亲,突然来了一个外人当政,你们心里好受么,且这个外人还掌握着家里的一切。对吧。

3:最终会被曹魏所灭亡。益州怎么能和拥有九州之地的曹魏做发育?最后会和曹魏的差距越拉越大。

以上就是诸葛亮北伐得原因。欢迎大家评论探讨。





读史以明身


这一切都就要从公元207年刘备来到隆中,诸葛亮所作的隆中对开始说起,具体先来看隆中对节选译文:


如果能占据荆州、益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南阳、洛阳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如果刘备不死,诸葛亮可以完全休养生息视情况而定不用做无用之功,可是刘备死了,荆州丢了,宛落依然在曹操手里,看看隆中对策实现了多少,隆中对策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北伐,但北是实现前面几项异常难以实施,荆益两地隔着崇山峻岭无法掌控,对方又是人才济济,不是诸葛亮不行实在是人才匮乏,只能坚持,如果不北伐肯定是对不起先主的遗愿,这是诸葛亮被人神话的原因之一,同时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忠诚之心。


苞谷味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诸葛亮北伐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刘备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一开始,关羽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皇帝,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


丶Pairs


三国时候蜀国叫的国号是汉而不是蜀。这个说明了他北伐的原因


口竖这世界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坚持北伐,其理由如下:

第一,立国根本。蜀汉不像东吴,东吴可以胸无大志可以偏安一隅,而蜀汉不进攻,不北伐,那么就跟守土之犬没有区别,与之前的刘璋没有区别,这个政权的凝聚力和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就会被质疑。

你一个大汉正统,却偏居蜀中不思进取,也配叫汉朝?而且,长期苟且于蜀中,会慢慢消磨锐气心志,失去天下大局的野望。孙子装久了,最后可能真的变成孙子。在角落里看久了,慢慢就只会看了,失去站起来的勇气。比如东吴,孙策时期进取十足,随时准备到中原干一票大的,待到孙权,初时还有点想法,后面就真的成了一个稍微有点强的守土之犬了。

第二,稳定内部。蜀汉内部也是有派系的,虽然蜀汉政权相对于魏吴两国清明一些,但也并不是铁板一块。

益州本土有本来就不怎么听话又很会拖后腿的本土派,比如皇戚吴家等等。这些多是世居益州的世家,掌握蜀中大量的人口与土地,在蜀汉的基层统治当中拥有巨大的能量。同时也最不想北伐,习惯于刘璋麾下的苟且,谁又愿意拼命?再者,北伐或成或败,益州派都得不到什么利。

执掌大权的,也最有能力的是已经失去根基的荆州派,还有五湖四海跟着刘备来到蜀地的元老们,比如诸葛亮蒋琬等人,这些人根基不在蜀中,不像益州本土派有滋养有根源有基本可以生息绵延,一旦偏安一隅,他们的力量会日趋弱小直至慢慢消亡。他们是最迫切的进取派 ,只有打下新的地盘,也会有新的土壤。

蜀汉必须北伐,必须在恢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旗下,蜀汉政权才能统合力量、稳定政权,才能避免陷于内斗无法自拔,毕竟三国里蜀汉底子最薄,经不起折腾。

第三,唯一生机。有些说蜀汉应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真是醉人,是不是有点太相信天府之国的可塑性了。蜀地是易守难攻,也是一大粮仓,但是再怎么强也是仅仅一州之地,人口耕地资源就算给诸葛亮一个300%的buff也不可能跟魏吴比发育啊。

蜀汉毕竟只有益州,而曹魏是青并徐凉冀幽豫衮加上司隶九州之地,大汉最精华的中原之地全部在其囊中。吴也有荆扬交三州,还有个夷州台湾。你让诸葛亮和魏吴拼发展,那也太强人所难了。就像玩游戏,你一个单矿的和人家十矿的拼后期,何来的自信?

由上,诸葛亮北伐是不得不为,不为就是等死,那若诸葛亮不北伐,蜀汉如何?

首先内部不稳,蜀汉会和东吴一样陷于内斗中不可自拔还乐在其中。而且蜀汉内部版图很奇葩,最有根基的益州本土派最无能无地位,最强的荆州派的根基被东吴夺走了,而元老派后继乏力,一旦内斗大规模开启,它的惨象比东吴要厉害的多。

而且前途无亮,蜀汉会发现自己越发展差距越大,越积蓄越毫无积蓄,最终活活闷死在四川盆地。毕竟,你增加十万人口十万钱粮的同时,人家得到的比你多十倍百倍,差距越来越大,统治者只会越来越迷茫,最终失去斗志,守土待死而已。

总之,北伐是蜀汉唯一生机,不北伐,死的更快更惨。至于整个三国形势,蜀汉将毫无存在感,魏晋不会先啃这快又硬又毫无威胁的石头,掌握北荆州的魏晋在没有后患的情况下收拾东吴是没什么问题的。








周朝文DMU


诸葛亮明知蜀国实力不如曹魏雄厚,为何仍屡次兴兵北伐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屡次兴兵北伐,进攻曹魏,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短短七年之内,诸葛亮五次主动率军北伐,进攻曹魏,且期间还防御了一次魏的进攻。

要知道,三国中蜀国最弱,曹魏实力则最为雄厚,在历史上,弱者屡屡进攻强者,且发动战争的频率及规模如诸葛亮这般较为罕见。一直以来,人们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诸葛亮数次北伐这个事件上,但对于其北伐的动机了解的过少或者不全面,弄清楚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有利于加深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对诸葛亮北伐的动机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诸葛亮北伐有以攻为守,借以图存的长远考虑

在古代,一个政权的强弱与否取决于政权所实际控制的人户,即所谓“编户齐民”。汉末天下大乱,全国人口损失惨重。《通典》记载,蜀亡时,“(魏)得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士十万二千”。又按《晋书》所载,吴国为“户五十二万三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而曹魏则为六十六万户,四百四十万口。

需要注意的是,把三国的户口数全部相加,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就只有这么多人口。这是因为虽然汉末混战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但有相当一部分户口没有被政府控制,多为豪强地主和世家大族的私属,所以实际人户要高于三国户籍的总和。但政权所能调动的人力物力不是由境内全部人口决定,而是由其政权真正有效控制的人户决定。

如前文所说,人们虽都知道三国中蜀汉实力最弱,曹魏最强。但对于前者具体有多弱,后者具体有多强,认识却很模糊。通过上面数据可以看出,蜀国与曹魏的国力差距是相当大的,孔明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而退兵,但在退兵时仍不忘将当地居民迁入蜀境,即“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一方面可以看出蜀国对于人口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蜀国国力的弱小。

如果诸葛亮不主动北伐,两国之间和平相处,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两国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也强调了这一点,即“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其次,益州的地形决定了只有北伐才能有恢复汉家的希望

《隆中对》在后世可谓是广为流传。孔明先为刘备分析了一番天下大势,他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刘备若想成霸业、兴汉室,就要先占据荆州、益州,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择机两路出击,进取中原。后来刘备一系列的军事、政治活动也确实是按照这个规划进行的。

但是,关羽丢荆州,刘备兵败夷陵,使得占据荆益,两路出击的战略规划破产。蜀国此时的版图实际上只有益州一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益州险塞”,这是因为益州四周山岭环绕,较为封闭。益州的这种地形于交通而言是一弊端,后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便是一体现;于军事而言,则为易守难攻之绝佳地形。

尽管蜀地地形有利有弊,但就中国历史来看,蜀地的地形在天下大乱,分裂争霸的时期可攻可守,有逐鹿中原的资本。但如果蜀地以外的地区渐归统一与稳定,那么,蜀地的地形就会像一个牢笼一样,将该地的割据政权死死的困在里面,使得蜀地政权在与外部统一政权的战争中被消耗至亡。典型的例子有后世五代十国之一的后蜀,在天下大乱时其割据一方,但等到北宋开始逐渐统一时,则迅速灭亡。元末割据四川的有明玉珍大夏政权,在朱元璋基本完成统一后也迅速被明军击灭。

因此,在荆州丢失,曹魏的统治逐渐巩固,国力蒸蒸日上的情况下,蜀汉若既不想坐以待毙,又想完成统一,摆在诸葛亮面前的也只有“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条路可走了。

最后,北伐以兴复汉室为政治号召,利于团结内部和吸收外部人才

建安十六年(211年),应益州牧刘璋之邀,刘备领军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军攻取成都,占领益州。但早在刘焉、刘璋父子主政益州时,益州内部就存在着本土官僚豪强势力与外来势力之间的对抗。刘备入川所依靠的是以荆楚人士为主体的荆楚集团,这就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新旧、客主矛盾更进一步激化。面对这种情况,刘备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缓和矛盾,团结内部。如他将政权对益州本土势力开放,通过设官分职分享给了本土势力部分政治权力,使得两方各得其所,彼此相安。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居于政治领导地位的仍是荆楚集团。

但如前文所提及的,因关羽丢荆州和刘备兵败夷陵,荆楚集团这个外来集团丧失了其大本营,没有了扎根的土壤,同时集团内部也损失惨重,关羽、张飞、麋竺等人皆亡,在丢掉了荆州的情况下,荆楚集团很难补充新鲜血液。因此,看似强大的荆楚集团面临着困于益州,后继无人,有被益州本土势力取而代之的危险。

刘备政权建立的合法性在于其打出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纲领。在荆楚集团与益州本地势力存在矛盾,且荆楚集团有被取而代之的风险下,只有通过这一政治纲领,不断的发动北伐,才能使两大集团实现暂时的团结,给荆楚集团以喘息之机,并且只有依靠北伐,打出益州,占领更多的土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与魏吴相比,蜀汉的优势是其所拥有的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力,如果不发动北伐,一旦荆楚集团被益州本地势力压制,就会造成“王业偏安一隅”,与刘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号召相冲突,蜀汉也会丢掉在政治号召力上的优势。

并且,除了国力上的巨大差距外,困于益州一地的蜀汉与魏吴相比,人才的匮乏也是其一大短板,只有通过北伐,蜀汉才有可能吸纳更多来自外部的优秀人才,如后来继承孔明事业的姜维,便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过程中所得。

综合来看,促使诸葛亮五次北伐,以弱攻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只有不断地北伐,蜀汉才能够以攻为守,拖延曹魏恢复经济的进程,尽最大可能避免两国国力上的差距更进一步扩大。

同时,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利用好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优势,跳出益州地形的束缚,缓和内部矛盾,吸收外部人才,才能求得发展,使兴复汉室存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