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漁者》中寫出了對小舟的什麼?

用戶4160678481686


《江上漁者》通過寫小舟在風波里出沒,反映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心。

首先,要結合整首詩來理解。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指的是江上來來往往很多人,都是因為愛鱸魚味美而來。寫的是一副恬淡靜美,生活和適的購魚場景。後兩句場景一轉,立即提到了漁人捕魚的場景,駕著一葉小舟,在風浪裡出沒,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提醒人們對漁民的關注。

其次,我們相信作者范仲淹的側重點是在後兩句。

這讓我想起了蔣勳先生對紅樓夢中風月寶鑑一事中對賈瑞的評價,即使對沉迷風月的賈瑞都有大悲憫之心,對勞動人民就更加要關注、同情和理解,讓人們明白一切美食、美好的事物都來之不易。

最後,來回顧一下北宋文學家范仲淹。

范仲淹作為北宋名臣,有流傳千古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他曾駐守邊防,曾發起新政,身居廟堂而心憂天下,一朝名臣而體恤漁民之苦,我們從這句詩裡面深切感受到了他的真誠和責任感。


秋陽讀線裝經典


《江上漁者》,是范仲淹寫的一首小詩。

這首小詩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同情勞動者。

先來看看作者范仲淹是怎樣一個人

說到范仲淹,大家立刻就會想到有名的《岳陽樓記》。

在《岳陽樓記》中,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像范仲淹這種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能夠有這樣的抱負,這樣的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范仲淹少年貧苦,後來做到宋仁宗趙禎的副宰相。

他比較關心人民的廣次苦。據說,有一次他考察地方官吏,對一些不稱職的,便在名單上用紅筆一勾,準備罷免。

富弼在一旁,便說:“您這樣一勾,那一家子人就要哭了。”

范仲淹回答道:“一家人哭,何如一路苦。”意思是說,罷免他,是他一家苦,比起不罷免他,讓他繼續把事辦壞,害得一路人都哭。孰輕孰重呢?

“路”是宋代比較高級的地方行政區劃,管好幾個州縣。

從這一件事情上不難看出,范仲淹在封建社會里,還是比較正直的人,他留下的散文和詩詞雖然不多,但都寫得相當不錯。

再看這首《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鱸魚是一種味道鮮美的魚,在我國南方的一些河流中,可以捕撈。

在人剝削人的封建社會者,勞動者向來不是享受者;捕魚的人在波浪裡冒著危險,而吃鱸魚的人卻在那裡袖手旁觀。

詩人范仲淹感到了這個不平的事實,對勞動者給以同情,於是寫下了這首題為的《江山漁者》的詩。

鱸魚生長在水裡。“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的,卻是那些專門想吃鱸魚而又不肯沾溼鞋襪的人。他們靠別人去捕捉,而自己專門享受。

他們能知道鱸魚是怎麼得來的嗎?能夠去體會捕魚者的心酸嗎?

詩人深切的同情進一步指出,“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一葉舟”,形容捕魚的小船像一片樹葉似的在水上飄蕩。

以一葉小舟出沒在驚風駭浪之中,這是驚心

動魄的隨時都有被淹沒的危險。

漁者為什麼要冒這種危險呢?而另一種人為什麼能夠安然享受呢?

這一連串的問題,自然會引起深思。詩人只是形象的把江上和舟中做了對比,沒有再多說什麼道理。但是正是在這對比當中,讀者已經可以充分察覺到這種不平了。

在同情愚者苦難的同時,詩人也表現了勞動者的勇敢。

大江中波濤洶湧,浪花四濺。漁者駕著一葉小舟,隨波上下。

從岸上看去,一會兒淹沒在波濤中,一會兒又被推出波浪外,漁夫同這樣風浪搏鬥,這需要何等的機智和勇敢呵。

這種對勞動的讚美,對勞動者的同情,正是這首語言質樸的小詩,所具有的意義。


文子心語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看看那些可憐的漁人,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裡上下顛簸,飄浮不定。”

作者借這首詩表達了對漁民艱辛勞作的同情,也呼籲人們關注疾苦人民的生活。

詩中將“一葉舟”與“往來人”做對比,用往來人的熱鬧來反襯了“一葉舟”的淒涼;江上往來人的華麗與出沒風波里的辛酸構成對比,那些大家的人是靜謐的出行,而漁人是冒著生命危險在討生活;

我認為,“一葉舟”就是代表一個漁民。

“一葉舟”的孤苦伶仃,也是辛酸勞作之人的孤苦伶仃;一葉舟遇到的風浪就是辛苦勞作人民的致命打擊與生活的考驗。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主持了“慶曆新政”,終失敗。但他素有體味生活疾苦的想法,這一點可以在《岳陽樓記》中看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在品嚐魚的時候,由此感發出這一些想法,這是發自內心的不做作、不虛偽的想法,是對一切勞動人民的讚美認可與同情。

我們現在也應該關注民生,因為民生是國家的關鍵問題。


輕瑤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詩人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死後諡號文正,史稱范文正公。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

釋義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只喜愛鱸魚的美味。

你看那漁人駕著像樹葉一樣的小舟,在大風大浪裡時出時沒。

賞析

此詩約作於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當時范仲淹四十六歲,主政蘇州,為治水患,正在蘇常一帶察看水情。目睹江中一葉扁舟,在風急浪高的水面忽浮忽沉,感慨賦詩。

本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全詩用詞精練,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了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神奇的髮際線


“君看一葉舟中”的小舟是詩人借物抒情的一種表現。小舟在狂風巨浪中飄浮不定、忽上忽下,從而“往來人”與“一葉舟”形成鮮明的對比,規勸“往來人”,鱸魚的味道很美,但是漁民冒著生命危險打撈上來的。表達了詩人對底成生活的勞苦大眾的同情。范仲淹主張革新變法,北宋仁宗時期擔任參知政事。他平時深入社會底層,看到了平民百姓生活的艱辛,力求通過改革手段來改變百姓的生活狀況。



漁陽掛月


這是一首記事詩。詩中反映了漁民生活的艱險和作者對漁民的同情。鱸魚,是一種身體扁狹、色白、有黑斑、口大鱗細、味道鮮美的魚。味道鮮美是鱸魚特有的屬性,因此,人人愛吃,就不限於“江上往來人”,作者只寫“江上往來人”,是因為“江上往來人”能夠看到江中漁民捕魚的情景。作者按事物的內在聯繫,把“人”和“景”結合在一起。詩的前兩句和後兩句是互為轉折關係。意思是說,江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歡吃味美的鱸魚,不知道漁民是冒著風流去捕撈的,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後兩句的意思作者沒有明說,而是令“江上往來人”去看捕魚的險景。看到一葉小舟顛簸在大風浪裡,一會兒被送上浪峰,一會兒又陷入波谷的驚險場面,自然會懂得“吃魚容易,捕魚難”的道理。前因後果十分清楚,可見詩人思維活動多麼符合邏輯性!



名橓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十個字平淡無奇,卻有魔力。“君看”二字如同詩人站在我們身邊,站在好吃者的身邊,長臂一指,牽引著我們的視線去看,必須去看,看一葉舟在風波里出沒。這裡,一葉舟”的量詞用得很驚人,“葉”字寫出了小舟的窄小,像一片樹葉一樣,它落在江水裡會怎樣呢?“出沒”二字寫得驚心動魄:浮浮沉沉,時隱時現,高上低下,此刻不知下一刻的命運。小舟和巨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漁者和吃貨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陶盡門前土”的陶者無法“居大廈,出沒風波里”的漁者又有機會品到“鱸魚美”嗎?

當然,《江上漁者》和《陶者》在表達的情感上還是有所不同的。雖然都包含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之心,但《陶者》批判性更強,而《江上漁者》要委婉的多,更多的是對“只愛鱸魚美”的江上人的規勸之意。


靈魂有書香


江上漁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江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愛味道鮮美的鱸魚。你看那一葉小小漁船,時隱時現在滔滔風浪裡。 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味道鮮美的鱸魚,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首句說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後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隻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浪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被風浪隱沒。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知道喜歡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裡捕魚多艱難多危險哪!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本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他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


廣慷Talk


本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范仲淹是江蘇吳縣人,生長在松江邊上,對這一情況,知之甚深。他在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到風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

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嚐味道鮮美的鱸魚,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首句說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自然引出第二句。原來人們往來江上的目的是“但愛鱸魚美”。但愛,即只愛。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但是卻無人知道鱸魚捕捉不易,無人體察過捕魚者的艱辛。世人只愛鱸魚的鮮美,卻不憐惜打魚人的辛苦,這是世道之不公平。

  後兩句將人們的視線引向水面,向讀者展示了以下一番景象:起伏的波浪中,一隻小船,船上的漁夫正在捕魚,那小小的漁船在波浪中飄搖顛簸,忽隱忽現,一會兒露出水面,一會兒又被風浪隱沒。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啊,你們只知道喜歡鱸魚味道鮮美,可以一飽口福,你看那像一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裡捕魚多艱難多危險哪!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希望對你有幫助[笑]


寶貝國學愛朗讀


君看一葉舟,一葉寫出了小船的輕.漂.單溥,及浪裡漂流顛波的身影。側面襯托了捕漁者的艱幸和危,小舟深透著漁人的辛酸和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就詩說詞,不願扯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