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草廟嶺,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深藏在伏牛山脈之中,遠離現代化的喧囂。在這裡,有一處保存完好古建築群,這就是郭家大院。郭家大院是普通的北方民居,土牆瓦房,樸實而不華麗,實用而不張揚,看似普通人家,大院主人卻有顯赫的家族背景。

郭氏先祖:廣為流傳戲劇《打金枝》的男主角

郭氏先祖郭曖(公元752-800年)是盛唐時期汾陽王郭子儀第六子,就是河南豫劇《打金枝》裡的駙馬。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立下赫赫戰功,受到了唐代宗重用,並把昇平公主嫁給郭曖。郭曖人長得帥,又能文能武,自視甚高,依仗父親功勳,根本不把升公公主放在眼裡。昇平公主出身皇家,自覺高人一等,哪能受得了這般閒氣?少年夫妻,年輕氣盛,口角相向,互不相讓。夫權社會,男尊女卑,丈夫尊嚴豈容挑戰?公主也是人妻,豈能對丈夫撒野?郭曖一怒之下,暴打公主。嬌生慣養的公主何時受過了這樣的委屈,一怒之下跑回皇宮告狀,要求父皇懲辦駙馬。父皇告訴她,沒有郭家就沒有他們的今天,為了江山社稷,受點委屈算什麼,批評公主不該任性,要以大局為重,為孃家的江山做出一點犧牲也是應該的。郭子儀害怕郭曖家暴一事禍及全家,把郭曖一頓痛打之後,綁上兒子向皇帝請罪。昇平公主明白了郭家對李氏王朝的重要性,原諒了駙馬,從此放下身段乖乖做人,融入郭家。郭曖也認識自己所作所為的嚴重後果,向公主講和,自此收起高調的個性,與公主成為和美夫妻。郭曖與昇平公主的故事記載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四》,被後人編成了戲劇《打金枝》,廣為流傳。

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舊唐書》記載,郭曖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左散騎常侍、太常卿,襲爵代國公,食邑在今汾陽愛子村,在郭子儀的八子七女(一說八女)中地最為顯赫。郭曖雖然只活了48歲,但他子孫在郭氏家族中最為強大,女兒郭念雲是唐憲宗還是廣陵王時的王妃,生下唐穆宗,“歷五朝母天下”,是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五朝皇太后。長子郭鑄,官至衛尉卿、太子左庶子,死後贈工部尚書。次子郭釗,其妻沈氏是唐代宗女兒長林公主之女,官至西川節度使。三子郭鏦,娶唐順宗之女漢陽公主李暢,贈尚書左樸射。四子郭銛,娶唐順宗之女西河公主,官至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宮苑閒廄使、駙馬都尉。

常言說,富不過三代,顯赫的郭子儀家族在第四代之後衰微,掩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元朝初年,郭曖後人中的一支從山西來到洛寧躲避戰亂,在伏牛山脈末端的雲夢嶺安家,就是郭家大院的創始人。

聖母廟:郭氏立足的精神依託

郭家先人來到雲夢嶺後,在嶺上建了一座娘娘廟,供奉祈福求子的“奶奶爺”,既是尋求神靈的護佑,求神靈保佑多子多福,也是一種精神的號召。娘娘廟建造之初,只有四根木柱支撐,茅草覆頂,俗稱草廟,草廟嶺村由此而得名。

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隨著郭氏族人的日漸富足,娘娘廟不斷擴建。1329年,草廟改建為瓦房。1439年,廟宇規模擴大,建在前殿、後殿、東殿、西殿、獻殿、鐘樓、鼓樓,十分壯觀,娘娘廟更名為聖母廟。廟門前有一求子許願池,池邊設有一對龍、鳳椅,祈求子祇的人,先在許願池前許願,求子的坐上龍椅,求女的坐上鳳椅,然後進廟燒香,祈求聖母娘娘實現自己的願望,子女成龍成鳳。

廟宇對面設有戲樓,每到清明節,這裡都要舉辦聖母廟會,唱戲三天,還有民間雜藝秧歌、竹馬、高蹺、鬥鳥爭奇鬥豔,熱鬧非凡,轟動嵩縣、盧氏、欒川、宜陽等周邊四縣,吸引眾多鄉鄰前來趕會,進行生產和生活用品交易。廟會鼎盛多時,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

現存的聖母廟框架還在,主殿保存相對較好,木架結構,並不高大,雕樑也不繁複,式樣簡潔,畫棟卻豔麗華美,人物、瑞獸栩栩如生,動態感、立體感很強,呼之欲出。整個廟宇因年久失修,充滿了滄桑。

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廟中存有三塊古碑,分別是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所立,記錄了聖母廟的由來以及不斷修建過程,是研究聖母廟重要的原始資料。2008年,聖母廟被洛寧縣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邪兩說:撲朔迷離的發家史

關於郭氏發家有兩個不同的傳說。

一個傳說是得意外之財而發家。郭氏先人郭興特別精明,善於勤儉持家。一日到伏牛山中,迷路而誤撞入一個山洞,發現洞內有奇石,便挖了幾塊。後來,他回到家中,拿出奇石,反覆琢磨,發現是銀礦石,就帶領家人開採,從此發了家,大量置辦田產,開始修建郭家大院。

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一個傳說是因不義之財發家。郭氏安家之後,家族慢慢發展,開起了銀貨店,常年收購銀貨。鄰村有一村民在山上開荒種地,偶然發現一個藏銀洞,因其不識銀子,送到草廟嶺讓郭家鑑別是白鐵還是白銀。郭氏掌櫃見對方不識貨,就矇騙說是白鐵,以鐵價收購。村民日送一次,累月不斷。錢雖然少,得錢容易,勝似日常辛苦,村民也沒有識破真相。

有一天,村民遇到神人,神人說:“洞門對廟門,廟門對洞門,取出洞內銀,富我全縣人”。村民這才知道自己每天送的不是白鐵而是銀子,消息不徑而走,全村半數以上的人擁上山去。走到半道,突然狂風大作,黃沙漫天,飛入眼中,所有人瞎了雙眼,藏銀洞也被黃沙覆蓋而不可尋。後人多方探查,終無所獲,郭氏卻因為低價收購白銀髮了家。

兩個傳說,具有神話色彩,為郭氏發家蒙上了神秘面紗,孰真孰假難辨,有一點可以肯定,郭氏發家與銀有關。

耕讀傳家:傳遞普通人家的美好向往

耕讀傳家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普通家庭發展的兩條線索,耕種可以養家餬口,讀書可以科舉求官。郭氏家族秉承耕讀傳家的中國傳統,設有私塾,培養子弟。

私塾是郭氏子弟讀書的地方,緊挨大院的西側,是一所獨立的院子。私塾實行封閉式教學管理,子弟全天在私塾學習,中午在私塾吃飯。東廂房是先生的住處,牆內鑲嵌簡易書架。南屋為學堂,講臺座北朝西,牆上有簡易書架;房屋高大空曠,合棚樓,捱了教書先生板子的學生羞於見人,就躲到樓上去聽課,上樓成了受罰的代名詞。飯堂設在上房,房門是四開扇的雕花門,窗欞的雕刻與門上部雕刻精緻,遙相呼應,黑底紅刻,色彩濃烈,是郭家大院做工最精的裝飾。飯堂如此精心,學堂很簡約,不知安排者初衷為何?是要暗示子弟十年寒窗苦讀書,才能有飯吃,前程似錦?

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據說郭氏後人說,南邊兩座院落住的是郭氏長房,繼承郭氏家業,長房之外的人住在北邊的院落,要自力更生,自謀生路。北邊院落的子弟想要出人頭地,就要靠勤奮讀書,考取功名,像郭雄、郭起就是靠讀書而成名。北院子弟以愛讀書聞名,就是在當今,北院的弟子中出了不少國家幹部,老師最多,在五六十個。

郭家大院:中國北方傳統民居的縮影

目前普遍認可的一種說法,郭家大院由先人郭興開始修建,始建於明代,興盛於清代。現存郭家大院,四進八套四合院落,共128間。

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東西向的車馬巷將郭家大院一分為二,南北對稱,各有兩座大院落,南北大門對穿,門上額懸掛匾額。

南邊兩座院,東邊的大門刻匾為“汾陽世澤”,追憶先祖郭子儀福廕子孫。郭子儀封為汾陽王,他的子孫都以“汾陽”為堂號。郭子儀死後,郭曖繼承郭子儀的食邑最多,又是草廟嶺郭氏先祖。西邊的大門刻匾為“懿範永昭”,昇平公主諡號懿,以此紀念昇平公主美好的品德遠遠流傳。

北邊兩座院落,傳說由郭氏四十九代祖郭雄修建,他還築起堅固的寨牆,把在四座院落圍在其中,寨牆的四介角設置炮樓,防止匪患,如今寨牆不復存在。郭雄是清乾隆年間永寧縣內一代大儒,先後被赦封郾城、杞縣儒學正堂。一個大門匾額為“泮水生輝”,就是盛讚郭雄為河洛兒女爭光增輝。北邊的另一院落大門的匾額為“通經奪席”,紀念郭氏先人郭起。“奪席”是比喻學識淵博、博學精通、論辨過人的人。說明郭起精通經學,博學善辯。

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每座大院的大門開在院子一側,門板厚重,進門是過道,過了又一道門,才能進入院內。郭家大院每一座院落都是四進,分主院和跨院,院子呈長方形,南北狹長,有上房、東西廂房和下屋,為完全閉合的四合院,極具有私密性和安全性。

院內青磚鋪地,鮮少樹木;房屋為土木結構,藍瓦覆頂,土坯為牆,門窗朝內,都是五間頭,一座院裡可以住幾十口人。屋內是合棚樓,頂棚由木板搭成,可以住人,可以儲物;夏季烈日曬不透,冬天寒風吹不進,冬暖夏涼,適宜人居。房屋都有前簷,簷下搭晾棚,可以晾曬糧食,儲存物品。

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在封建社會傳統大家庭中,要求尊卑長幼有序,對家庭成員的居住有嚴格規定。郭家大院中,家長及長輩居住上房,晚輩住在廂房或耳房,廂房以東為尊,一般為家中的長子居住;正房住主院,偏房或地位次一點的住跨院。跨院與主院並排,穿過上房旁邊的磚拱門,就到了跨院,佈局同主院一樣。

郭家大院:保存完整的北方民居群,展現名門望族衰落後的奮鬥史

郭家大院是典型的北方普通民居,房屋經濟實用,鮮少雕樑畫棟,除了屋脊、龍吻雕刻精緻,個別門窗刻著富貴不斷頭,整座大院樸素無華,處處透露著居家過光景的樸實。

現存的郭家大院彙集了從明清到民國再到現代不同時期的民間建築風格,建築群規模比較大,保存基本完好,這在北方現存的民居中是不多見,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2013年,草廟嶺因郭家大院而入選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名錄。

郭家大院位於洛寧縣底張鄉草廟嶺村,離縣城不過二十多公里的路程,開起導航,個把小時就到。許多城裡人慕名而來,把它當作休閒的好去處,人們穿行在古樸的大院中,感受往昔普通人家的簡約生活,追憶淡淡的鄉愁。

(文中配圖均為本人首創,部分在網絡上發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