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直覺——原創

直覺是指人與動物對事物的經驗反應

什麼是直覺——原創


那麼直覺是如何形成的呢?

直覺是在動物的生存活動中形成。

當動物開始有了意識就能知道了飢餓必須進食,因而就必須知道什麼是可食之物,什麼不是可食之物。辨別總是以第一次為準,一旦某物被動物第一次知道了是不可食之物,以後再遇到此物動物就不可能去食之。

更為重要的是:動物之間的辨別。

在動物世界最初形成的時期,各種動物不期而遇,初次認識相互陌生,彼此之間常常就會通過搏鬥來分定座次,這種搏鬥與相互捕殺形成了動物之間的食物鏈,從而也劃分出各種動物各自的生存能力的大小,這種劃分反映出自然界動物生存鬥爭的必然性與殘酷性。

大多數動物由於被食肉動物所捕殺而產生了恐懼意識,這種經歷過的恐懼就會儲存在動物的基因之中,從而,如果再次相遇時,就會由直覺自動作出選擇——逃跑。

人類最初是食草動物,無疑也受到食肉動物的侵害。這種恐懼意識照樣留存在人類的基因之中,很多人都對陌生人有一種生來就有的恐懼意識,這是根源於人類在動物時期所形成的。

下列研究報導就可以很清楚地瞭解到人類在動物時期形成的直覺在嬰幼兒身上顯現出來。

耶魯大學的這項研究刊登在〈〈自然〉〉雜誌上。負責這項研究的基利、哈姆林說:“決定與誰合作共事是人類與其它社會性動物的一個重要能力,當選擇合作伙伴時能夠判斷出誰是潛在的合作對象是非常重要的。眾所周知,成人具有這項能力。但哈姆林想知道,人類從多大起開始發展這項能力的,嬰兒是否能夠區分‘好人“和’壞人”。

因此,哈姆林與她的同事進行了研究。她們向6個月大的一組嬰兒和10個月大的一組嬰兒演示了一個擬人化的‘木偶表演“。她們用3個不同形狀的木塊扮演3個角色:試圖登上一座山的’攀登者”、代表好人的幫助者,“以及代表‘壞人“的‘阻礙者”。幫助者幫助攀登者爬上山而阻礙者則將攀登者推下山,隨後,研究人員將代表幫助者和阻礙者的木塊放在一起讓兩組嬰兒挑選,在16名10月大的嬰兒中有14個更喜歡幫助者,12名6個月的嬰兒挑選的全部是幫助者。這表明嬰兒有了好壞之分。哈姆林表示,雖然試驗還不能反映出嬰兒們對好人的偏愛是不是一種天生的能力,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不可能是大人教給孩子們的。她說;“也許這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

這是直覺。

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可親近的還是必須逃跑的,是可以打交道的還是不可以打交道的都由於人與動物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有了經驗,從而固定在人與動物的基因之中。從而又表現在人與動物的直覺中。

看似簡單的直覺,它是經驗,是有著反射性記憶的,然而,直覺的出現就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的直覺儲藏在人的大腦之中,儲藏在人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之中。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瑪薩琳、巴納吉得出結論:包括她自己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有先入為主的想法。通過大量試驗,巴納吉證實,當一些白人看到黑人臉孔時比看到與他們同樣膚色的臉孔時大腦中的一個與恐懼有關的區域的活動要激烈的多。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人中沒有真正看到這些臉孔的影像,它們被夾雜在其它影像當中觀看者只是粗略地掃過這些照片,然而,他們的大腦的確對這些影像產生了明顯反應。相反,當他們用足夠的時間看這些展示其它種族人臉孔的影像時,大腦做出的是有意識的記錄。

直覺是意識的產物,直覺的對象最初是經由意識的,所以,直覺是經驗的,直覺的表現形式就是無意識的,然而是難以改變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說:只有長期相處才能改變第一印象。心理學家發現。在看到某一張新面孔100毫秒後,人們就作出關於這個人的吸引力、親和力、信任度、能力和進取心的判斷。他們還發現,對這張面孔多看一會兒人們不但不會更改對此人的第一印象,反而更堅定第一印象的判斷。心理學助理教授亞歷克斯、託多羅夫說:長相和性格的聯繫微乎其微,但這並不能阻止我們以第一印象來判斷人。“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確定一個人是否擁有我們覺得重要的個性比如說是否有親和力和能力,既使我們沒有和他說一句話。看來我們習慣用迅速而不假思索的方式得出結論”。

研究人員召集了200名試驗者向他們出示一些人物的照片,然後讓他們就吸引力、親和力、信任度、能力和進取心幾方面作出評價,人們在十分之一秒後的看法和半秒及一秒鐘後的看法沒有多大改變。託多羅夫說:“我們發現,既使給他們更長的時間人們對這些面孔的根本看法也沒有發生改變,隨著時間的延長這些人只會對自己的判斷更加自信”,他說;對信任度的判斷速度與腦部的一個與畏懼感相關的區域有聯繫

心理學家赫伯特、西蒙指出;直覺恰恰就是識別。

以哈佛大學戴維、萊布森為首的研究小組證實;時間較長的決策是由掌管理智的額前皮層負責,而較短時間內決策主要是由邊緣系統來完成,這個邊緣系統掌管著人的情感和本能行為。

直覺可以說是對已經識別了的重現。然而它就不需要重新再識別,由於不需要經過人的理智來分辨,所以直覺所帶來的判斷很迅速很直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