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

红红火火讲历史


1、郑庄公黄泉见母故事的由来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句话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据《左传·隐公元年》等史料记载,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庄公的事。

话说当初郑武公的老婆武姜在生庄公的时候,“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这个寤字,后人理解不太一样。有人说是他在其母梦中出生,有人说是这个庄公胎位不正,险些难产。不管哪个理由,反正是让武姜夫人受惊了。估计还是难产的可能性大一些,让武姜夫人受了些惊怕,她就非常讨厌这个孩子,给这娃起了个“寤生”的名字。从这个太随便且不负责任的名字就能看来,这个武姜也太娇情了。虽然说人生人怕死人,但是自古以来,哪个做娘的不疼孩子呢。

可这个武姜还就真就是和别的母亲不一样。当她又生了一个儿子时,可能是生得太顺利、生得太舒服、生得让她太满意了,她就特别疼爱这个叫共叔段的小儿子。人说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她就是只觉得共叔段才是心头肉。于是,她向老公郑武公吹起了枕头风,让将共叔段立成接班人。自古立长不立幼,郑武公还是有定力的,没有坏了这个规矩。

武姜对共叔段宠溺的太不像话了。当大儿子寤生上台当了国君,她屡屡提出要求,让给小儿子段个封好地,“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这共叔段是成了京城大叔了,可是却越制了,而且他恃宠而骄,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纷纷提醒郑庄公警惕他的弟弟。郑庄公的胸有成竹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于是乎,共叔段得寸进尺,又索取西鄙、北鄙两地。大臣们劝郑庄公“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这共叔段简直是疯了,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这郑庄公面对人们告诫还是说:“不义不暱,厚将崩。”

上帝要叫谁灭亡,就先叫他疯狂。共叔段竟然计划起兵造反了,而且庄姜夫人做内应要给打开城门。可是他们也太低估庄公了,他虽然出生时脑门被夹了,但还没有严重到成为唐氏综合症的地方。小段同学这个纨绔子弟能有什么真本事,很快被打败而自杀了。胜利之后的郑庄公对自己的母亲武姜也还以“恶之”了,将她放流放在城颍,发誓说:“不及黄泉,不相见。”这个誓还真是有点毒。哪儿有儿子发誓不到黄泉不见娘的呢?这母子不亏是一家人呀。

后来,书上说他又后悔了,想念母亲了。很快就有个马屁精颍考叔揣测到了他的心思,国君发的誓,当然不能随便破,就出主意让在地下挖了个大洞,权当是黄泉地府,让母子二人在地下相见,也不算破了誓。虽然有点掩耳盗铃的,终究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几千年下来,也给郑庄公留下个孝名。

2、郑庄公到底为什么要在黄泉见母?

这故事,一直以来被当作慈孝的典范来宣传的。入世久了才发现,其实这个故事是在说一个做了国君的阴险城府和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左丘明先生在写这个故事时,题目是《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微言大义,一个“克”字,就揭露出郑庄公的伪善。

这个郑庄公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政治人物。虽然出生时难产,在完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可是他的事业可不难产。他一生功业辉煌,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作为郑国第三位国君,他带领国家很快崛起,成为春秋三小霸之首,这样的人物不会太简单。

郑庄公在自己的弟弟段与母亲姜氏沆瀣一气谋图作乱时,纵容亲弟弟积恶成罪,最后一鼓击杀,可谓老谋深算。是阴险狡诈。他对母亲假仁假义,把姜氏赶出宫外还发出毒誓,是冷酷无情。等到颖考叔来谏,他又假惺惺地迎回姜氏,是虚伪。所以当他进到洞里见到母亲后,得意地赋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啊,这地道里面真是很快乐呀。武姜夫人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好在她本身就在地里面。所以当她出了地洞时不由地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黄泉虽然好,不如到人间。谁不想好好地活着呢。相信武姜夫人当时肚子里一定恨死了寤生,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把你在尿罐里寤死呢。

书上说“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以后,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到了明朝,冯梦龙先生读史至此,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吟诗一首:“黄泉誓母绝彝伦,大隧犹疑隔世人。考叔不行怀肉计,庄公安肯认天亲。”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流传到现在,成了死了都不愿意再相见的意思。有些恋人分手时,就会用这句话告别,听上去也是很有文化的感觉呢。


去影


是这样。

郑庄公是长子。

因为医疗手段落后,母亲武姜怀孕的时候胎位倒置,所以生产困难,大受伤害,因此郑庄公也叫寤生。

一生无败绩的春秋小霸王郑庄公:

武姜后面又有小儿子段。郑庄公继位后姜氏不断为小儿子索取利益,甚至要求将京城封给段。郑庄公心中虽然很不满,但也委屈地同意,事实上助长了段的野心。后面段果然在母亲的支持下发动叛乱,被郑庄公迅速扑灭,段只能自杀。此事因此称为:

段的行为,也成就了一个成语:

郑庄公随后开始清算,将参与叛乱的母亲囚禁于颍,公开誓言:

(母子)不及黄泉无相见。

不过,后面郑庄公才知道自己倒生导致母亲痛苦难产多日,母亲因为这个原因始终不喜欢自己,心中也就有了悔意,但由于已公开誓言而一直徘徊不定。官员颍考叔建议在当地挖掘地道,见到地下水就标记为黄泉,母子可在地宫见面了。

完成之后,郑庄公跪行去见母亲,母子抱头痛哭,互相自责,重归于好。


四川達州


郑庄公的“黄泉见母”并不是真正指的是死了之后见母亲,而是在母亲犯错之后,自己发过誓:此生不到黄泉不见母亲,但又心里特别思念母亲,所以挖地道直到挖出泉水,然后在地道里建好一座房子,和母亲武姜相见。

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郑庄公要如此呢?

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叫姬寤生,他在历史上颇有名气,他开启了春秋列国争霸的新时代,被历史学家誉为“春秋小霸”,在春秋战国人才辈出的时代,能够做到如此程度,可见他确实不容小觑。

姬寤生的母亲武姜,申国人,嫁给郑武公之后生有两子,老大就是郑庄公姬寤生,老二是公子段,可能是母亲武姜在生产姬寤生的时候因难产险些丧命,所以姬寤生从小就不受母亲喜欢,而弟弟公子段却很得母亲偏爱。

姬寤生是长子,按照祖宗礼法是应该继承君位的,况且郑武公深知寤生的才能,所以即便知道武姜不喜他,同样把他立为世子。武姜知道后很是生气,但是又没有办法,只能不断地在郑武公面前说寤生的坏话,希望废掉寤生而立公子段,但是郑武公到死都没有改变主意。

公元前743年姬寤生登基,是为郑庄公。其母武姜还不死心,竟然要求把战略要地制地封给公子段,姬寤生不同意,过了不久又要求把富庶的大城京邑封给公子段,姬寤生碍于母亲的再三要求就把京邑给了公子段,公子段拥有京邑之后,积极筹备叛乱之事,闹得人尽皆知,朝中大臣就对郑庄公说:“公子段这是要反叛啊”,郑庄公说:“让他去吧,多行不义必自毙”。

公元前722年,公子段果然集结大军叛乱,攻打郑国都城,母亲武姜做内应,郑庄公早就知道消息并做好了准备,所以公子段很快就兵败逃亡了。由于母亲武姜是非不分的支持公子段,所以郑庄公发誓:此生不到黄泉不见母亲,但是过后又后悔了,可是自己已经发过誓也没办法。

当郑庄公邀请一位大臣吃饭时,这位大臣吃完后还把剩下的肉打包回去,郑庄公问何故这样,大臣说:“家中还有年迈的老母,准备把这些带给母亲吃”。

郑庄公听了大为感慨,但又无法见母亲,所以就让人挖地道直到挖出泉水,然后在地道里建好一座房子,和母亲武姜相见。母子抱头痛哭,武姜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就是郑庄公黄泉见母的经过。


绝尘的时光


读书时,老师曾经运用这一段来说明《左传》里的春秋笔法“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这个郑庄公了,一句话里却包好了兄弟手足相残,以及作者的态度在里面。

之所以引起这段兄弟阋于墙的悲剧,郑庄公寤生与其弟共叔段,有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两人共同的母亲姜氏从中作梗。因姜氏生产郑庄公时乃是逆生,在古代生产技术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差点要了为娘的命,故为其母所不喜,后姜氏又生下共叔段,不同于对大儿子,姜氏特别喜欢小儿子,意图让共叔段接替王位。

郑武公死后,共叔段在母亲的支持下与哥哥争夺王位,战于鄢这个地方,共叔段兵败逃走,郑庄公气愤其母,囚禁武姜于颖地,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后书中描写,郑庄公后来思念其母,又不想违背誓言,特命属下掘地修道,于母亲在地道相见,母子和好。

以前读书时,很是奇怪,郑庄公思念母亲,把母亲从颖地接回来就是了,或者自己亲自前往颖地拜见母亲。为何如此劳师动众修什么地道,真的是胶柱鼓瑟愚顽不的很了。

现在想来,当初自己想法太简单了。郑伯掘地为黄泉与母亲再次相见,未必是真的想念母亲,他自有他的政治目的,果然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

强化个人权威,巩固皇权。他发过的誓言,人数共知,他身为一国之主,自然不愿意削弱他的威信。但通过这种折中的方式,不到不有损形象,反而进一步巩固了他言出九鼎的形象。

建立仁孝面目,招揽人心。在古代,百善孝为先,郑庄公即便是业绩非凡,但得不到孝的名声,也是极大的残缺,所以他会在冷静下来给自己找补,此时武姜就是他的一步棋。

拉拢武姜势力,孤立其弟。共叔段虽然已经逃亡,但其残部并不少,再加上武姜作为曾经的郑武公的正室,其后戚势力不容小觑,虽然一时郑老大占据上风,但从长远的利益出发,他们始终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分化母亲与弟弟的合作,兵不血刃瓦解这股势力,何乐而不为!

郑老大这波操作,被左丘明看的很彻底,一句“郑伯克段于鄢”,把作者的态度深深刻在里面,古人不直呼其名,但对待鄙夷的人却是表明态度:共叔段攻打哥哥是为不义,而郑老大赢了弟弟也不是光彩的事情(因为手足相残)。


北望大坡滩


黄泉掘地见母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在东周乱世,兄弟成仇父子反目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兄弟为争夺诸侯国继承权而产生的故事。

郑庄公寤生一气之下下令将母亲武姜软禁在都城之外并发誓“不到黄泉,绝不再见。“然而郑庄公据说是个孝子,很快就后悔,可是君无戏言,实在不知道怎么办。

于是一个谋士给郑庄公出主意说“:黄泉即地下,如果挖一地道,找到泉水,盖上地宫,在地宫里与母见面,就如同黄泉见母。这样既尽了孝,又没违背誓言。郑庄公大喜立马开始挖泉该地宫,母子终于在”黄泉“相见,母子二人冰释前嫌。成就了一段黄泉见母的佳话。这个是大众的看法。

其实我认为这个事情,有因才会有果。真正的原因起源于郑庄公的母亲,对两个儿子厚此薄彼,纵容小儿乱国夺位,实是愚蠢之行。但是郑庄公不能深明大义,耐心加以说服劝导,而是深藏不露,欲擒故纵,害死了亲弟弟。我想到了古语讲不孝有三,排在第一条的就是,知道父母有错而不说。并且发誓,不到黄泉不见其母。此举有违天道人伦,于是背上了不孝不义的坏名声。不过后来又采纳谋士掘地见母的歪主意,实在是可悲可叹又可恶。


特别能睡


黄泉见母这个典故我第一次是在阅读《东周列国志》时看到的,那是在《东周列国志》第四回秦文公郊天应梦,郑庄公掘地见母的章节里做了详细的描述。我后来翻阅《史记》与《左传》发现同样也有记载。

典故的大意为,其母武姜在生郑庄公时险些丧命,所以很不喜欢他,反而对后来出生的小儿子太叔段疼爱有加。郑武公过世后,郑庄公继位,其母和弟弟太叔段企图里应外合谋权夺位,结果弟弟太叔段兵败自刎,其母被软禁颍地。据《史记·郑世家十二》记载,郑庄公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但是之后郑庄公又为此事感到后悔,加上思念母亲,不过自知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一言九鼎,正左右为难时,颍考叔给郑庄公出了个主意,说可以挖地、找泉、盖地宫来让郑庄公母子相见,这样的话既可以尽了孝道,也没有违背当初的誓言,何不美哉?于是郑庄公就按照颍考叔的建议来实行,最终母子二人得以相见,言归于好。

《左传·隐公元年》的记载比《史记》里的记载要更为详细,其中最后一段写道: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可见这是赞美和推崇孝道的典故。


小洛神


俗话常说血浓于水

说的意思是亲人之间总是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而且这份联系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斩断丢弃的

即便是从前有再多的怨恨与不解

这句话放在春秋时期的郑庄公的身上是非常合适的

他曾经非常怨恨自己的母亲

但是真的等到狠话说出口了

心里又不是滋味

那么郑庄公他是怎么做的呢?

要说郑庄公为什么会那么恨自己的母亲

根源还是他的母亲恨他

但母亲为什么恨他?

郑庄公母亲我们称呼为武姜

他是郑庄公父亲的原配

也就是说

武姜所生的孩子都是嫡子

而郑庄公正是嫡长子

按理说

古人既然重视嫡长子

自然对郑庄公应该很爱护才是

为何武姜却是这样的态度呢?

因为武姜在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

他是脚先出来的

并非是头先出来

要知道

难产在现在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更何况古代

所以武姜非常不喜欢这个孩子

尤其与她的对第二个孩子的态度对比一下就更明显了

武姜不喜欢郑庄公

郑庄公偏偏又成为了新君

母子关系当然是非常紧张的

武姜当然不希望郑庄公成为新君

却没办法反抗自己丈夫的意愿

但她一直都希望自己的二儿子继承王位

怎么办呢?

谋反

武姜为二儿子谋取了一些政治势力

但这些其实郑庄公都看的很明白

但他深知什么叫做“多行不义必自毙”

他们自己造下的苦果

只能自己来吃

于是

郑庄公一直都在等

他没有在弟弟调动军队占领郑国军事重地的时候动手

他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

而在他的安排计划之下

武将也落入圈套

最终使得弟弟兵败自杀

而面对母亲

郑庄公有一句话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这可以说是明摆着要和她断绝母子关系了

但是后来郑庄公又掘地见母是怎么回事?

郑庄公那句话一说出来

其实已经后悔了

他不知道为什么母亲对他和对弟弟完全是两种态度

可他还是后悔了

但是话已经说出去了

怎么办?

这时,有一名隐士颖考叔听说了这件事

想来劝劝郑庄公

当得知他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么绝情的时候

给他想了一个办法

既然说“不及黄泉”

那就挖出一个“黄泉”来

他们在地下挖了一个很深的地道

挖到泉水做黄泉

再在这里打一口井

井边建了一间侧室

武姜这个时候或许也和以前不一样了

她也在后悔

都是儿子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呢?

母子二人终于重归于好

也算是一段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