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怎麼讓他平時不小氣呢?

我是勝哥


對於孩子而言,不能用“小氣”這個詞來形容他不分享自己的玩具和屬於自己的好吃的!他只是對自己東西比較在乎。

孩子不願意分享給別人他的玩具和食物很正常,他的思想很單純,自己的就是自己的,為什麼要給別人?如果是自己特別喜歡特別在意的東西,就更不想去分享給別的小朋友!

可能有的時候是大人太不好意思,就覺得不分享給別人太沒面子了,自己的孩子小氣,很多時候是我們成人自己賦予了這種行為不好的色彩!

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懂得分享:

首先,不要強迫孩子!孩子不想分享,遵從孩子的意願。

其次,多帶他和小朋友一起玩,在玩的過程中,讓他逐漸懂得分享著玩、一起玩的樂趣!慢慢的他就會不經意的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慢慢就會分清哪些可以給別人,哪些不可以給,懂得越來越多。每個人的成長都如此,不用過度糾結這個問題,也不能給孩子標上“小氣”的標籤!


李四次方


我家孩子也總被人說小氣,可我一點也不著急,下面和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和做法。

最近給傅馬買了個新玩具,他非常喜歡,吃飯要放在邊上看著,睡覺的時候也要抱著,生怕別人搶走了。

姐姐想要玩,剛一碰到玩具他就撲過去抱著。姥姥勸傅馬和姐姐一起玩,他就是不同意。姐姐趁著傅馬不注意偷偷去玩,傅馬知道後嚎啕大哭起來。

我經常聽到家人吐槽傅馬小氣。壞掉的玩具甚至是玩具盒子都捨不得扔掉,收拾出來已經不能穿的衣服和鞋子,就是不讓送人,非說還有用呢。給傅馬買的吃的,他也會藏起來省著吃,上次就剩下一顆草莓了,他從冰箱裡拿出來舔了舔,又放了回去。

鄰居也說過傅馬小氣,有一次幾個小朋友在樓下玩,別人玩傅馬玩具的時候,他死死盯著,光怕別人拿走。有個小朋友不小心把傅馬的玩具摔地上了,他就不讓人家繼續玩了。鄰居說,現在物質多豐富啊,孩子們玩具也多,很少看到你家傅馬這樣的。

家人和朋友的擔心也很正常,我卻覺得沒那麼著急“改正”。像傅馬這麼大的孩子,小氣是普遍現象,這是他們的自我意識在發展,物權意識也在建立。

姥姥常說,我們都這麼大方,傅馬卻這麼小氣,這是為什麼呢?我說,正是家人過於大方, 傅馬才這麼小氣的。

傅馬小時候一直是姥姥帶著,姥姥待人熱情大方的。有時候別人來串門,看到傅馬的玩具或者衣服想要拿走,姥姥就大方送人了。傅馬不願意,姥姥就覺得傅馬小氣,硬從手裡搶過來給人帶走。

我小時候就被姥姥這樣對待過,自己珍愛的東西別人也喜歡,姥姥就送人了。多少次我哭鬧著想要回來,姥姥就指責我小氣。我有一次去別人家裡,看到自己心愛的小熊玩偶就丟在院子裡,已經髒兮兮的了,我心疼得大哭起來。

所以,我能理解傅馬的“小氣”,他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怕被家人送給別人,也不願意拿出來和別人一起玩。這種被逼迫的分享,對孩子來說是被掠奪。他不僅感受不到分享的快樂,還會對奪走自己東西的人懷有敵意。

我們期待孩子大方,學會分享,但給出的理由孩子卻無法理解和認同。

你是哥哥(姐姐),要跟弟弟妹妹分享。

這個玩具你都不怎麼玩了,送給別人玩吧。

這是爸爸媽媽買的玩具,我們想送給誰就送給誰。

熱情大方的孩子,別人才願意和你一起玩哦。

他是你的朋友啊,他想玩你的玩具,你不讓他會不高興的。

這些指令和要求,都是大人對孩子的期待,大人希望孩子能長成自己期待的樣子,卻忽略了孩子真實的感受。

這樣的要求會有兩種不良的後果:第一,讓孩子缺乏界限感,別人喜歡我的東西,我就得送給他,那我喜歡別人的東西,我也必須要求他送給我。如果得不到,我就哭鬧甚至去毀掉。第二,孩子可能會為了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權益,他是我的朋友,想要我的玩具我就得送給他;他是我的朋友,讓我做其他事情我也得做,要不讓他會不高興的。萬一交友不慎,被朋友慫恿著做一些壞事,對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傅馬的表現還和家庭的養育方式有關係。給傅馬買玩具的時候,我會告訴他這個要好好珍惜,弄丟了、弄壞了我不會給他再買,所以他自己玩的時候很小心,別人要玩的時候也生怕弄壞了。我給他買玩具不算多,每種玩具他都充分創造出各種玩法,我們還喜歡用廢舊物品做手工,裝玩具的箱子和家裡一些瓶瓶罐罐都是他的玩具,當然不捨得丟掉了。

所以,雖然很多人吐槽傅馬小氣、摳門,我卻並不著急。

孩子物權意識剛建立的時候,他們會覺得什麼東西都是“我的”,所以不願意分享。而四五歲的孩子,已經能明白分享的意思,他們不喜歡分享,只是不喜歡“沒有尊重的分享”。比如,爸媽沒有經過自己的允許就把玩具拿給別人。

屬於傅馬的東西,我會明確告訴他這是屬於你的東西,你擁有決定權,你可以選擇分享,也可以選擇不分享,別人都不能強迫你。我需要用的時候,也會經過他的允許才會用。而對於爸爸媽媽的東西,他想使用的時候,也要經過允許。

邀請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傅馬會把自己特別喜歡,不想要別人玩的玩具收起來。這樣沒什麼,我們成年人也不會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隨意拿給別人使用啊。其他的玩具別人想要玩,只要提前詢問,他都會很痛快地答應。幾次因為爭搶玩具而吵架,都是因為別人沒經過他的允許就玩了。

傅馬有個好朋友叫晨晨,他是個熱情大方的孩子。去他家裡玩,他會把所有玩具都翻出來隨便玩。晨晨去了我家,剛開始總和傅馬爭搶玩具,經過了解我才知道,晨晨的物權意識沒有傅馬這麼強烈,他自己很大方,就認為別人也會像他自己一樣。他沒有經過傅馬的允許就拿起玩具,傅馬就不依不饒,倆人表達和溝通能力也有限,就打起來了。

我會常常和去家裡玩的小朋友溝通這些,要動別人的東西必須要經過別人的允許,別人同意了要感謝,別人不同意也不能埋怨。這種規則感看起來繁瑣,但只要建立起後,孩子之間的爭搶反而少了。而且,對孩子物權意識的足夠尊重,他感受到掌控感和支配感,也更願意分享。

有些東西要帶到公共場所了,我會在這些東西上貼上有傅馬名字的標籤,或者做上明確的記號。這樣會讓孩子知道,這些都是你的東西,借給別人使用之後,還是會還給你的,這樣他就會放心地和大家分享了。

大方和分享都是一種很符合社會期待的品德,但前提是自願的,如果逼迫就是掠奪。

作為父母 ,尤其不能因為物品是自己付費買的,就強迫孩子去分享,更不能不經過孩子的允許就拿走送給別人。

一個人願意分享,是因為他在分享中收穫了好處,比如他願意分享給別人,別人也願意給他,或者在分享中感受到了快樂。大方和分享乃至其他的優秀的品德,都是用來約束和要求自己的,而不能去強迫別人。現在很多人指責和攻擊那些有錢人不大方,寧可自己去享受消費了也不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分給別人,這樣的言論不僅沒有道理也沒有道德。屬於別人的東西,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別人是可以隨意支配的。

除了教孩子分享,我們還應該告訴孩子,私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別人的私有財產,我們不能強迫別人分享,屬於我們自己的私有財產,也不允許別人隨意侵犯。

e=v�uU��#


傅馬媽媽的絮絮叨叨


大人一定要做出表率,平時待人也要大方,當著孩子的面送東西給朋友親人,或者拿著東西給孩子,讓孩子送人,讓孩子體驗被感謝帶來的愉悅。

當有朋友或親人送東西過來時,一定叫上孩子,讓孩子將東西接過來,並告訴孩子別人別人對他有多好,叫他也要對別人好,用實際行動告訴他禮尚往來的道理。

不管吃什麼東西,只要旁邊有人,就一定要他分享,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要用相同的方法“以牙還牙”,叫親人配合一下,故意在孩子面前吃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孩子即使很想吃,也不給孩子吃,讓他體會一下別人小氣時他的感受。然後跟他講道理,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小氣的毛病能改掉。

小孩子有段時間是“自私的”,這個年齡階段在2-3歲之間,我記得我大的孩子在2歲時,電視機裡面播放片頭曲,那首曲子正好是孩子喜歡唱的歌,旁人也跟著旋律唱,他就不樂意了,不許別人唱,說這首歌是隻能他唱。別人一唱,他就捂住別人的嘴。但是稍微大一點就不這樣了,現在長大了,很大方,跟同學一起經常主動買單,跟長輩出去也是主動買單,有表弟表妹過來都會從外面帶吃的回來,我想,這是因為言傳身教的影響吧。



恆媽微生活


現在的孩子。都很愛發脾氣,很正常的,平時注意對寶寶加強引導,寶寶聽懂話了,可以多給寶寶講道理,他還是聽得懂的,慢慢就好了。在寶寶發脾氣時,可以儘量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不要糾結在這件事了,寶寶也會很容易就被引導到其他事情上的。一定要讓孩子多接觸小朋友和她們玩,鍛鍊孩子的交往能力,讓孩子懂得分享


家有一寶dyf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希望我的答案能與更多人分享。小氣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對物質上的小氣,還有一種是對個人自身性格上的小氣。

怎麼不讓小朋友不小氣,這也是一個教育的問題,所謂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言傳身教。想孩子不小氣,首先大人做到大氣,大方,這樣孩子看到父母的行為也會學習,模仿,我們平時可以從很多小孩子的身上找到大人的影子,就是這麼個道理。

那麼大人如何言傳身教呢?我先說對人物質上的小氣。一,平時多和寶寶說美好的東西要與人分享,那樣你一個人的快樂就會變成兩個人的快樂。二,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小氣,比如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把一些小禮物送給親人朋友,這樣更能讓孩子學習。三,從一些書籍上學習,讓孩子看一下分享類的書籍,這樣小孩子也能學習書中的人物。四,可以讓孩子的朋友送孩子一點小禮物送給你的孩子。這時候你可以對你小孩說你看你朋友真棒哦,知道給你分享好吃好玩的東西,你下次也要會分享哦。



怎麼教育孩子性格上的不小氣呢,其實孩子的成長路上都是在學習和模仿。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有利於孩子的性格養成。平時父母之間恩愛友善,多溝通交流,這樣就不會莫名其妙的生氣,所以今天不會成為我們口中的小氣了。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長大以後也會是一個溫和友善的人,這樣的人怎麼會小氣呢。

說來那麼多,你知道怎麼做了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4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dc94051f17f4b93ba7ffdb1744b652b\

日日有八卦


可以多給他看點愛分享的書,看動畫片的時候也給孩子講講分享的快樂,多帶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玩的時候可以試著慢慢讓孩子交換玩具玩,這個得慢慢給孩子溝通,不能強求。玩的多了,溝通的多了,慢慢都好了。俺家大寶之前就是從不讓別人玩她的玩具,後來我經常帶她去同小區的朋友家玩,跟她說你看你來阿姨家,玩的多開心,哥哥的玩具都讓你玩,哥哥如果不讓你玩,你肯定也會難過,這樣慢慢跟她說幾次,好了,現在特別願意讓別人來家裡玩。


杜杜321


你好,我覺得不應該給小孩子稱呼為小氣,每個小孩子都有一個唯物主義時期,就是什麼東西都是他的,別人不能動。其實最初小孩子都是通過佔有屬於自己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東西。平時我們給小孩子買的零食或者玩具,只要到了他的手中,這東西就是屬於他的了,他就是擁有了這些東西的處置權。要讓他發自內心的樂於去分享他的東西,1、平時我讓的我小寶分享零食給爺爺奶奶的時候,有兩種情況出現,第一種是在零食比較充足的情況下,他很樂意去分享;第二種是零食只有一點點,可能還不夠他吃,他就不願意去分享了。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有時候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分析,多思考背後的原因,多尊重、少指責。 2、我們需要學會尊重孩子,我們可以建議他分享,但是不要去強制性干涉,如果強制性讓他分享,只會讓他越來越沒有安全感。3、讓他體驗到分享能夠得到快樂和交到好朋友,通過分享,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人玩,別人也會分享他們的玩具給你玩,這是一個互助的過程。這一點一定要在他願意分享的基礎上。小孩子在慢慢長大,認知過程也在變化,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認知規律,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小君的育兒日記


避免圍著孩子轉。溺愛是禍根,有的家長買回 好吃的東西 ,看到孩子興奮異常,父母往往感動萬分:你自己吃吧!我們不捨得吃。就是這種不捨得,久而久之,便沒有別人的份了,你家長不吃,那只有我吃了。為什麼我們當父母的,不多花一點錢,買回同等數量的東西,讓孩子主導分配呢?

加強感恩教育。孩子理解別人,富有同情心,需要一個過程。首先要從孝敬父母開始,這需要創設情境,尤其在家裡,不要老把孩子當孩子,是獨苗百依百順不說,什麼也不讓孩子去做,缺乏體驗。正確的做法應該讓孩子做家務,全家人一起共事,這樣,孩子的內心就會感到,我爸爸很累,媽媽對我付出很多,都是為我好……只有內心產生觸動,才能產生孝心。

  其次,多引導孩子參加情感體驗,比如主動打掃樓院衛生,孩子就會體驗到清潔工人的辛苦,炎熱天出去走走,孩子就會感覺到交警的勞累……等等,這種體驗就是讓孩子產生共鳴,從而懂得感恩。

訓練分享。有的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給小朋友玩,主要是擔心怕丟失了,或被別人搶去。應該說,這種心理是正常的,要糾正的話,其核心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互利,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引導孩子先奉獻自己的“好東西”,然後約定,下次別人來的時候,也要拿著自己的“好東西”,或者提前約定,來的時候帶著,這樣,大家取長補短,互相見識,就很容易產生快樂。

 家長的榜樣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自私、小氣、狹隘、算計的家長,顯然對孩子是有感染的,所以,家長要注意生活細節,孝敬雙方老人,有好吃的首先想著老人,經常陪伴,洗衣做飯……所有這些,孩子肯定看在眼裡,從而指導自己的行動。


伍口之家


孩子小氣如何做

不能被迫選擇

①被迫式的無私和分享對孩子來說不是雙贏的選擇。通常以犧牲自我需求為結尾的。孩子自我邊界不斷被侵犯,這樣的孩子不會維護自己的利益

舉例:媽媽給其他孩子玩具、家裡孩子多的老大比較遷就

如何引導

①尊重孩子。家中兩個孩子的也是先到先得。②心中要有別人而不是隻考慮自己。不是讓別人痛苦的給予。舉例:吃奶酪棒,給她一包。

小故事分享

①講一些大度的歷史小故事

②肯定孩子的分享行為


了凡育兒教育


想讓孩子不小氣的話,那就要正確的富養孩子,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娟兒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