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在白门楼上为何听从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

清山雅舍


大家好,很高兴能为你回答这个问题。我有个同学就是姓曹。我一直以为他是曹操的后代,所以呀,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再合适不过了。

曹操一个枭雄,绝对不会对刘备言听计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还有就是对刘备的考量和利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对决。

正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所以曹操才就处理吕布的问题,听从了刘备的意见,曹操和刘备都是聪明人,深知吕布是一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之人,此人不可用。曹操之所以要问刘备,看似是明知故问,实际暗含着曹操的诸多考量,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对决。曹操对刘备的利用,给他泼一盆脏水。杀吕布,曹操想杀,但吕布下面还有张辽等猛将,曹操还想着要收服这些猛将,自己绝不能提出要杀吕布,你刘备不是新人吗,就你了,让刘备来个投名状,帮我说出杀吕布的话,顺便把吕布部下对吕布之死的恨全部推倒刘备身上。

曹操问计刘备显然是奸雄本色,既是考验刘备也是给刘备挖坑。刘备如果说吕布可以活,那么显然是对曹操包藏祸心的,以吕布的性格,绝对不会对曹操忠诚,不死必然是祸害。这是考验刘备的忠诚度。刘备如果说吕布必须死,那么吕布曾经辕门射戟对刘备有恩,而且刘备以仁义之名行走天下,知恩不报必然会被人唾弃。这也曹操给刘备挖的坑。


謀略國學


曹操使离间计拿下徐州,生擒吕布,是杀是留问于刘备。一来刘备和吕布同在徐州,相处密切,彼此了解。二来刘备素有仁义之称,若刘备都不愿留其性命,那曹操必然也能下定决心。刘备对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是杀是留,显然一目了然。

其实是杀是留,曹操已然心中有数,刘备不过是说出了曹操的心里话。吕布号称三国第一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三英战吕布”,“辕门射戟”都可以显示其实力。以曹操的胸怀大志的气略,若能得此猛将,那就是如虎添翼。

吕布之前偷袭曹操老巢兖州,联手刘备抵抗曹操攻取徐州,两人之间是有过节的,但这并不能使曹操下定决心杀掉吕布。陈宫为吕布出谋划策与曹操作对,曹操还苦口婆心的劝其为已所用,说明曹操还是不拘小节的。对于所用之人,曹操还是有一套的。吕布反复无常,忘恩负义,而曹操生性多疑,恰好中了曹操的忌讳,对比曹操对关羽的态度一目了然。吕布又勇猛过人,就算暂时可以用得上,以后不定会出什么乱子。留着个定时炸弹,不如早点给排了。

丁原、董卓前车之鉴

中平六年(189年),时任并州刺史的丁原担任骑都尉,在河内驻扎,任命吕布为主簿,对他很亲近。汉灵帝死后,丁原接到何进的徵召,率领军队到洛阳,密谋诛杀宦官,被任命为执金吾。适逢何进为宦官所杀,董卓入京,掌握了朝中大权。丁原对吕布有知遇之恩,董卓以一匹赤兔马就使吕布为了一己之私杀了丁原。

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自知自己凶暴,为人所恶,所以时常要吕布作自己的侍卫及守中阁。不过,董卓性格又十分猜疑,曾因小许失意而向吕布掷出手戟。又吕布与董卓的婢女有染,恐怕事情被董卓发觉,所以心中十分不安。之前,由于王允因为吕布是并州的壮士,对他以厚礼相待。自从吕布怀恨董卓后,他去见了王允,述说了董卓差点杀他的经过。王允密谋除掉董卓,便使美人计令两人反目成仇。吕布成功刺杀董卓,拜奋威将军,自此成为三姓家奴。

吕布趁刘备出征袭取徐州

吕布被董卓被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击败后,因骄恣、恣兵抄掠先后被袁术、袁绍赶走。吕布在兖州被曹操击败后投奔刘备,趁袁术刘备相争袭取徐州,擒获刘备妻子家眷。吕布落难受刘备收留,反过来鸠占鹊巢,忘恩负义。

曹操设离间计攻打徐州,吕布自以为是,不听陈宫言,导致被部将生擒弃城于曹操。


沐鱼看剧


曹操其实不算是听从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而是本身就已有杀意,即使容其归顺也是要时时提防的,毕竟前车之鉴摆在那。吕布其人品及作为本不为曹操所欣赏,但于现场厮杀勇猛无比,而曹操向来爱才,所以一时又起了招揽之心,故而有此一问。而刘备的这句话只是使他心里的平衡更加偏向了杀吕布的一边而已。

从后面青梅煮酒的谈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曹操眼中袁绍之辈都不足以称为英雄,所以吕布这种贪生又无义之人的生杀根本不在他考虑的范围内。若是生,则得一员猛将;若是杀,则除去一隐患。当时一起被擒的将领中,唯有当初对曹操有救命之恩的陈宫是曹操真心想留住的,文中写到“操有留恋之意”,但反复劝说最终无果,只能“起身泣而送之”之后厚葬。除此之外,吕布即使为主将,也并不得曹操青眼,他的生死根本无足轻重。而刘备当时的这句话只是提醒曹操吕布其人威胁极大,留之弊大于利,不如杀之。

而刘备的这句话说的也很有艺术,及其恰当的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又不是直接表明态度。换而言之,刘备如果直接表明吕布威胁甚大,应除之。以曹操多疑,可能反而未见得会听。

那么刘备为什么说了这样一句话呢,原因其实有三。其一,此前刘备为徐州之主时曾收留吕布,而此时刘备投靠曹操帐下,刘备没有为吕布求情首先有避嫌的倾向。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如果此时为吕布求情,必会引来曹操的猜忌,有勾结拉拢之嫌。所以刘备此时不能求情;

其二,刘备此前收留了吕布,而吕布却恩将仇报趁其在外时夺了徐州。虽又辕门射戟解围之事,但吕布与刘备实是有仇怨的,刘备没有理由为敌人求情;

而其三,即使不为其求情,刘备为什么一定要置吕布于死地呢?前面说过,有了上面两点原因,刘备当时是不能为吕布求情的。而吕布又是翻脸无情之人,若是留下,日后必然记恨刘备不为其求情之事,且二人本就有仇怨,必然不死不休,刘备此时将其置于死地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曹操,曹操乃世之枭雄。丁原董卓之辈无法驾驭吕布反被杀,但曹操未必不能驾驭。且曹操实力雄厚,可以为吕布提供一切他想要的高官厚禄,良驹美妾。以吕布之勇,若是日后真的死心塌地的为曹操所用,必然是刘备争夺天下的一大劲敌。

所以,刘备必然在曹操多疑担忧上面加上一笔,借曹操之手除掉吕布,也除掉自己当下的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心腹大患。


寒汐


这就是曹操做事的特点.表面上是听从了刘备的建议而杀了吕布.其实曹操内心杀吕布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征求刘备的的建议呢?原因1.曹操明白,当时最恨吕布的人就是刘备.吕布落难时各路诸侯没人敢收留这个跟谁害谁的三姓家奴.丁原,董卓之死就是前车之鉴.而刘备自命不凡,用妇人之仁收留了吕布.后被吕布夺了仅有的一块地盘.使刘备兄弟们又一次成了丧家之犬,不得已在曹营中寄人篱下.这就是吕布所赐.2,曹操在买给刘备一个空头人情的同时,也撕下了刘备假仁义的面具.同时也使正在创业期的广罗人才的曹操避免了杀降的恶名,而使天下士人寒心.3,曹操是一个有战略头脑,大格局的大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大才.他在煮酒论英雄时就把刘备作为唯一的假想敌.同样,刘备肯定认为自己的假想敌非曹操莫属.因此,曹操认定刘备绝不乐意吕布为自己所用,必杀之而后快.常言说,事在人为.同样一个事情经过不同人的运作,会有不同的结果.丁原,董卓之流的惨剧绝不会发生在曹操身上.恰恰相反,吕布会在曹操麾下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会成为了一流上将.这也是刘备所不愿看到的.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有勇无谋,命殒白楼.以一路诸侯的身份向曹操请降.也不失为吕布一生惟一的明智之举.然而被自已辕门射戟而救的刘备所坏.因而也警示了后人.立人先立德,乃千古之道也.





老文110


吕布是三国时代最强的武将,他弓马娴熟,号称“飞将”。在很多的战场上,都能够看到吕布的身影。他率领的骑兵是当时最精锐的骑兵,而他和他的坐骑赤兔马被人称作“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称雄一时。

但是,吕布此人虽然武力超群,但是声誉极差。最主要的一点,他是被当时的人公认的见利忘义,轻于去就的人。他在刚开始是丁原的部下,后来被董卓引诱,就杀了丁原去投奔董卓。在董卓那里,他受到董卓的器重重用,情同父子。可是就是因为和董卓的小妾有私情,就翻脸杀了董卓。

后来在关中战败后,他来到关东。先是投奔袁术,后又投奔袁绍,都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被陈宫推举,袭取曹操的兖州,逐渐成为一路诸侯。他和曹操作战失败后去投奔徐州的刘备,不久就趁刘备出征袭取了徐州。

最后吕布在袁术、曹操和刘备这些势力中来回争斗,最终被曹操和刘备一起包围在下邳。最终,背信弃义的吕布众叛亲离,在白门楼被曹操擒获。

吕布被擒后,为了活命对曹操百般乞怜。史书在当时是这样记载这段历史的: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

我们看这一段历史,就感觉有几个疑点。那就是,刘备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曹操和刘备是表面和睦,内心猜忌的关系。在处理吕布的问题上,为什么曹操会听取刘备的意见,他不怕上了刘备的当吗?

其实,我们看这一段记载,就应该能够看出来,如何处理吕布,曹操在事先已经有了打算。只是在最后实施的时候,他犹豫了。这是因为,吕布给他的诱惑太大了。

我们知道,曹操本身就是个爱才之人。他用人的标准就是唯才是举。吕布的武力是当时最强的,尤其是他的骑兵更是天下无敌。如今吕布满口讨饶,要归降于自己。这样杀了他似乎十分可惜,这让曹操感到迟疑。

曹操犹豫主要还是两个原因,一是当时马上要对袁绍作战,正是用人之际,对吕布这样的武将杀之可惜。如果能够收为己用,肯定会大大提高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二是吕布口口声声投降,杀了他对自己的名声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个时候,刘备看出了曹操的犹豫,于是他向曹操劝说,让他汲取丁原和董卓的教训,免得将来落得个丁原和董卓的下场。曹操同意了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

刘备和曹操互为死敌,他这次向曹操进言,实在让人难以捉摸。如果他真的想害曹操,那么他应该让曹操收下吕布,然后再从中取事才对。为什么要替曹操除了这个隐患呢?

这是因为,刘备已经看出了曹操的心意。曹操肯定要杀吕布,那种迟疑只是故作深沉。刘备如果不按照曹操的心意说话,反而会引起曹操的猜忌。因此,刘备选择了进言杀了吕布。

这是因为,刘备曾经想将吕布收为己用,可是反而被吕布抢占了基业。但是,刘备心里知道,自己收服不了吕布,曹操可不一定收服不了。如果曹操收服了吕布,那曹操的势力如虎添翼,更无法对敌了。所以,让吕布去谋害曹操这一招是有风险的。

如果杀了吕布,就消除了一切风险。吕布一死,对大家都没有影响。而且刘备在曹操那里还得到了信任,两全其美,刘备何乐而不为。

而曹操自己呢,他本意就是要杀吕布的。在听到吕布的乞降后,曹操马上在心里开始了盘算。他在衡量留下吕布会出现哪些利弊。

留下吕布,曹操就多了一员大将,正如吕布所说,自己的骑兵在吕布率领下,肯定会战斗力大大提升,会对以后的战争有很好的作用。

可是,从弊端来看,留下吕布的好处也就仅此而已,而弊端则是一大堆。首先是吕布这个人狼子野心,两面三刀。他不是屈居人下之人,在利害面前,他丝毫不讲道义。留下吕布,以曹操多猜忌的性格,怎么能够放心?

第二,曹操马上就要和袁绍交手。袁绍的势力要远强过自己,以吕布的性格,到那个时候,吕布再反叛自己,投奔袁绍。那么曹操就成了养虎为患,自食其果了。

第三,自己手下收降了大批的吕布的将领和士卒。这些人中,有背叛吕布的,见到吕布被重用肯定会心里不安。而那些同情吕布,被迫投降的人,会暗中拥戴吕布。这无异于曹操自己分裂自己的军队,得不偿失。

曹操经过一番的考虑,已经下了杀吕布的决心。但是,他为了考验刘备,故意给刘备说话的机会。当刘备说出吕布不能留的意见后,他就坡下驴,杀了吕布。

曹操用采纳刘备的意见的形式杀了吕布,既向大家显示了他爱才不忍的一面,又将罪过推给了刘备。果然,吕布临死不抱怨曹操,反而谩骂刘备是无信之人。这样一来,投降曹操的吕布军队,都会感恩曹操,不齿刘备。这样,曹操也就达到目的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对于“曹操为何听刘备的意见杀了吕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而这些原因,都有必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去一一分析。

白门楼事件

说起这个事件的背景,中间有着一连串的事件,我们需要耐心地梳理一下。起初,吕布在“连环计”事件中杀了义父董卓后,便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火并争权。结果,对方兵多,任吕布是三国第一猛将也是双拳难敌四手,大败而逃。先是北投袁绍,但是袁绍一看这人连杀两任义父,吓坏了,坚决不接纳吕布。

吕布没办法,只能又灰溜溜地南下在河内郡驻扎。河内郡离曹操的根据地兖州比较近,当时曹操正在攻打徐州的陶谦,原因是陶谦的手下杀了曹操的父亲。而陈宫和张邈抓住这个机会引吕布入兖州,起兵造反。老窝被端,曹操只能回头反攻吕布,经过一番对战,吕布又一次败退,向东投靠徐州的刘备。此时陶谦已病逝,让徐州牧于刘备,被刘备接纳后,吕布又一次忘恩负义,将刘备击败,反客为主,占据下邳。而一年多后,曹操在完成迎献帝、击袁术等大事后,再度发兵攻打徐州,欲灭吕布。结果,吕布节节败退,最终被曹军围困在下邳。由于当时发生粮荒,曹操欲速战速决,便采纳郭嘉、荀攸的计策决了泗水、沂水,淹了下邳城,最终俘虏了吕布。

据《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记载: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之。布回顾玄德曰:“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在白门楼上,吕布乞求投降,曹操便问刘备意见,

结果刘备出言提醒曹操丁原和董卓的下场,那意思自然是吕布此人留不得。

不得不杀

前面说过,曹操之所以听从刘备建议杀吕布有两方面原因。而这两个原因从上段的事件脉络种不难发现。

一是因为吕布此人反复无常太甚,毫无忠义之心,坑人无数。曹操当时正在为对抗袁绍做准备,需要将周边的势力都清除一遍,稳定后方。若是不杀吕布,一旦吕布再次起兵造反,那可就追悔莫及了。

二是因为吕布毕竟是当时的有名人物,一方诸侯,若是随意加害,曹操的容人之量可能会被人诟病,要知道当时一个主公的名望是招揽人才的重要法宝,只可强化不可毁伤。曹操算准刘备不愿自己如虎添翼,顺势借刘备之口说出吕布该死的原因,这样自己也不会因杀吕布而有什么副作用。

其实,曹操并非是听从了刘备的建议才会杀吕布,当时就算是刘备不那么说,曹操出于第一个原因,也会杀了他。而这一切,都是吕布自己毫无底线地恶劣操作所导致的,怨不得别人。


三味翁童


曹操没说收吕布当义子,只是吕布跟曹操说,他愿意向曹操投降,他服了,愿为曹操效力,说曹操带步兵,他自己带骑兵,这样就天下无敌了。可惜他多嘴向刘备求助,说是让刘备看在他曾经救过刘备一次(辕门射戟)的份上帮他说几句好话。但刘备却对曹操说,你不记得吕布是怎么对待丁原和董卓的吗?结果吕布被杀了。 《后汉书》记载布见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缚虎不得不急。”乃令缓布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操谓陈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意何如?”宫指布曰:“是子不用宫言,以至于此。若见从,未可量也。”操又曰:“奈卿老母何?”宫曰:“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夫以孝理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操复曰:“奈卿妻、子何?”宫曰:“宫闻霸王之主,不绝人之祀。”固请就刑,遂出不顾,操为之泣涕。布及宫、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 《三国志》记载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农村孙哥


大家好我来说下我的观点

1:吕布愿意向曹操投降,他服了,原为曹操效力,说曹操带步兵,吕布带骑兵,这样就天下无敌了,可惜他多嘴向刘备求助,说是让刘备看在他曾经救过刘备一次的份上让刘备帮他说几句好话。

但是刘备却没有帮他说好话,反而对曹操说你不记得吕布是怎么样对待董卓和丁原的吗?结果曹操就把吕布杀了。

2:(三国志记载:)布日: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日: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日: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3:《后汉书》

记载:布见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缚虎不得不急。”乃令缓布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操谓陈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意何如?”宫指布曰:“是子不用宫言,以至于此。若见从,未可量也。”操又曰:“奈卿老母何?”宫曰:“老母在公,不在宫也。夫以孝理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操复曰:“奈卿妻、子何?”宫曰:“宫闻霸王之主,不绝人之祀。”固请就刑,遂出不顾,操为之泣涕。布及宫、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

总结一下刘备对曹操说了吕布以前怎么样对待董卓的,怕以后也会背叛自己。所以把吕布杀了。你们觉得呢





妍邦影视


曹操雄才大略,非常爱才,而且其人才观“看任人唯才”,不同于当时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风尚,所以赤壁之战才有“八十万大军,上将千员”的说法。而吕布称得上是三国前期的优秀武将,与貂蝉是天作之合,一杆方天画戟,更得胯下赤兔马,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

按理说,曹操爱才,吕布这样的终极武将,他是求之不得呀,为什么会听刘备一言而杀之呢?

原因如下:1,曹操爱才,但是猜疑心很重,不像刘备,用人不疑,人尽其用。比如杨修一案,杨能揣度曹操心思,曹疑心重必杀之而后快;2,吕布为终极武将,却与同时期多数武将不同,反复无常,刘备提丁原,董卓之事,更多是从道德上指责吕布,而曹操疑心重,必不能容;3,吕布与一般武将不同,他是类似于孙策,马超一类能割据一方的势力,曹操想一统天下,就必然是不断扫除割据势力,他要的是依附型人才,不是独立型人才,4,吕布和刘备曾联手抗曹,吕布有个女儿,袁术曾有意联姻,对于吕布这样反复的人,不排除投奔,联合其他势力的可能,曹操名言“宁可我天下人”,绝不会留后患;5,曹操爱人妻,恰好貂蝉又是个绝世美人,因为有纳张绣婶婶,被围攻失典韦的先例,只能杀吕布才能纳貂蝉

曹本有意要杀吕布, 但又怕天下人说,正好借刘备之刀杀吕布,刘备深知曹操多疑,此一功,正是刘备为了寄居曹操势力做出的“投名状”~~日后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处处小心,不得不说刘备比曹操更识人,不然后来刘备难逃一劫


笔刀耕火种


吕布在三国里是公认的战力第一,有万夫不当之勇,刘关张三人才能勉强和吕布战成一片。

不过,吕布的名声却不太好。吕布本姓吕,父早逝,后来拜丁原为义父。不过在丁原攻打董卓时,吕布却将丁原杀死,又认董卓为义父。在董卓手底下没多久,又因为貂蝉,将董卓杀死。被骂做“三姓家奴”,为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

曹操是个非常爱才的,尤其是像吕布这样战力无双的人,但同时曹操也是个非常多疑的人,“梦中杀人”就是他的杰作。

曹操一直认为刘备是个较为仁义的人,对刘备的印象是宽厚待人,当然这是刘备的自我保护色。曹操认为现在连刘备这个厚道人都表示吕布不能相信,不能为我所用,怎么办,那就杀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