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山本無愁,因雪白頭;水本無痕,因風起皺”。會想到什麼?

唐詩舍


這段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人的很多煩惱,都是自己聯想出來的,這些聯想是一種慣性,比如看到楊梅就聯想到酸,黑暗中看到黑影就聯想到壞人,等等等等,這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習氣。

山本無情,何來英雄遲暮之嘆?

看到山上落了雪,聯想到歲月滄桑,感嘆英雄遲暮,這就是一種聯想,尤其是人到暮年,聯想到自己的滿頭白髮,更容易有此感嘆,其實山是山,雪是雪,只是因時因地的一種邂逅而已,待到雪化之時,山還是那個山,哪還有白頭的蹤跡呢?

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往往會受到自己心情的影響,比如那些人未老心先衰的人,看到山頂的落雪,就容易聯想到自己將來的白髮,然後就會難免就會生出孟浩然“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這樣的感嘆。

但如果心情換一換,換成樂觀的心態,俗氣一點的,會聯想到“冬天麥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如果雅一些,恐怕早就邀朋攜酒踏雪尋梅去了,說不定一翻吟唱之後,又會生出王荊公“華髮尋春喜見梅,一株臨路雪倍堆。鳳城南陌他年憶,香杳難隨驛使來”這樣的佳句呢。

水本無心,何來紅顏老去之悲?

風來水波起,風去水波平,這也是自然現象,但人在低落之時,看到水波,就會聯想到臉上的皺紋,感嘆紅顏易老。


比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家道敗落,客居賈府,心中本就縈繞著絲絲惆悵,所以看到落花,想到身邊事,便生出了“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樣的感嘆。

如果是不同的心境,那麼看到春殘花落,也許會聯想到夏日的崢嶸,以及秋天的收穫,大千世界原有自己軌跡,花開花落,月圓月缺,都是很自然的,花落了還會開,月缺了還會圓,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因為參雜了各種心情,同一個景物,便生出了多種感嘆。

心能轉物,則同如來!

人的不同心境,影響了看待世界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又借外物反過來影響著我們的內心,所以古人一直都很重視超然物外的修養,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佛家講聖與凡的區別,就在於心與物的關係,心隨物轉是凡,心能轉物則為聖。


《楞嚴經》裡就提出了“心能轉物,則同如來”的觀點,宋代高僧白雲端禪師詩中說“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講的正是這種境界,心若不牽掛外物,不為物累,就不會再那麼多愁善感,就會時時豔陽高照,處處鮮花盛開,不亦樂乎?


澡雪堂主談國學


堅持夢想,不忘初心!

“山本無愁,因雪白頭;水本無痕,因風起皺”,本是一副對聯,原文是:“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作者是清朝文人李文甫及其老師,上聯是老師所出,下聯為李文甫所對。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追求的東西太多,但無外乎“利益”二字。這裡的“利益”既有物質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更不乏權勢、感情之利益。

但有時終其一生,能追逐到的東西又有多少呢?得到之時,心順氣順、仰天大笑;得不到之時,心煩氣躁、愁苦百生。

“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臺”。面對世間紛擾,要是能放下外界的干擾,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不忘初心,何嘗不是一種快樂!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有人好久沒有登錄自己的QQ郵箱了,忘記了郵箱密碼。找回密碼之時,遇到了當時自己設置的密碼找回問題:“你最初的夢想是什麼?”他輸入了幾個答案,都顯示錯誤,這讓他大吃一驚!之後,他想了好久,又輸入了幾個答案,還是不對!這讓他不禁感嘆道:“我每天都在為生活努力奮鬥,卻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是什麼!”

看到這個段子,不禁想起自己現在何嘗不是這樣!少時的夢想已在腦海中逐漸模糊,眼下每天的起早貪黑也是為了碎銀幾兩。

雖然生活本就是平淡無奇的,但沒有夢想的生活就沒有靈魂!在生活的道路上,現實的壓力和誘惑讓內心變得波瀾起伏,一時讓壓力變得苦惱,一時又讓誘惑變得貪婪,此時若沒有堅定的內心,人生這條大船就會被波浪所左右,飄飄蕩蕩靠不了岸!

白雪之下,仍是青山;風波過後,仍是靜水。願堅持夢想,不忘初心!任世間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


竹林中看天下


當你不在乎,你就得到;當你變好,你才會遇到更好的。只有當你變強大,你才不害怕孤單;當你不害怕孤單,你才能夠寧缺無濫。

孩子理直氣壯的相信童話和夢想,而我們微笑著質疑,用我們自以為是的滄桑。

千帆過盡,只想覓一葉小舟,任流東西。閱人無數,唯願在戲夢中,找尋知己。

最雋永的愛情,不是選擇題,非此即彼,而是一道證明題,需用盡一生真心作解。

真正美的人,只是靜默的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外界的豔羨或者冷漠,並不會引起內心的波瀾。只因無關,所以無畏。

翻過高山,正遇江海。行過雪原,恰逢花期。這大概就是行走的意義。

有趣的靈魂,能把一地雞毛的瑣碎化為雲淡風輕的談笑,讓枯燥的生活開出花來,生活有了有趣的底色,無論遭遇什麼都不會慌張。

在我想起你的時候,萬千潮汐自心中湧起。那些被你善待過的時刻,就像荒年落雨一般酣暢淋漓,且會落滿我的一生。

與你有關的一切幸與不幸,都讓我感覺志得意滿。在將至未至的未來,在離開你的目光以後,我會是寡言且溫柔的人。

眉目清澈,胸有磅礴。因了我的內心住著歲月,住著與你經過的晨曦初現及落日長河,也住著一個永遠不會老去的人。

我愛過你,我仍然愛著你。歷久彌新,人間值得。


孫遠遠


山本是沒有憂愁的,奈何到了冬天,因雪白了頭;水本是無痕、無愁、無憂無慮的,奈何遇到風,泛起了波浪。

人本是沒有憂愁的,奈何長大了,因壓力雙鬢斑白;人本是沒有憂愁,也沒有能力去憂愁的,奈何遇到了歲月,掀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波浪,而且一浪高過一浪。

山本無愁,因雪白頭:

山是靜止的,在我們肉眼看到無法移動的。山會孤獨嗎?答案先留在腦海裡,看看我們兒時的靜止狀態,剛出生,包裹在一層一層棉被裡,腿被綁定,一動不動在哪裡睡覺。這時候我們是沒有憂愁的,也是沒有想法的,唯一的只是吃喝睡覺,正是現在很多人的終極追求夢想。

然而你說兒時孤獨嗎?山孤獨嗎?我說孤獨,因為那時候我們無法獲取外面的世界,也無法認知外面的世界,就好比山只有遇到了雪才會有點不同的色彩,不是山去招惹了雪,而是雪將鋪滿天下的愛撒在了山頭之上,讓山頭變得美麗,讓山變得不再那麼孤獨。

而我們,努力掙扎,想要逃出襁褓的棉被,然而,真正逃出去的時候,我們發現,發現都不一樣了。發現我們被母親的愛之手送到世界的時候,不是我們招惹了世界,而是世界正在將你培育成適應社會的人。

我們會因為沒有憂愁,而去躲避。我們不願接受社會的洗禮,不願接受頭上的白雪,也不願改變自己。真正要改變你的是,這個社會,這個社會讓你去適應它,讓你去擁抱它,愛它,你就得要做出改變,否則,你會失去它的愛。

水本無痕,因風皺起:

水面很平靜,沒有外力干擾之下,水面很難泛起一層波浪。但是有了外力干擾,水不起波浪,都很難。

這有點類似與這句話:“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

所以,不要以為你覺得沒事就沒事了,不要以為你覺得沒有壓力就沒有了,千萬也不要以為你想安靜就能安靜了。這些都是相對美好而言的,而好的美好又是一種來之不易的寧靜,這份寧靜會帶給我們一刻閒暇的美妙。

我們想要努力工作,順風順水的時候,不好意思,大風來了,要讓你泛起波浪,你不得不泛,你工作上遇到困難了,你不得不去面對,這就是:“水本無痕,因風皺起”。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啃書少年


看到這句話,瞬間我就想到了“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也立刻想到中國歷史上那幾個“山因雪白頭,水為風起皺”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嵇康之死》

魏晉時期的一個夏天,烈陽下的廣場上,一位“犯人”身帶木枷,準備接受死刑。

忽然前方有喧鬧聲,原來是三千名太學生在為嵇康請願,希望朝廷能赦免嵇康,讓他當他們的太學老師。

但最後一名官員宣佈:朝廷有旨,維持原判。嵇康瞧瞧太陽,正午還未到,便在刑場彈奏了一曲絕響。

曲畢,從容赴死,偉岸的身姿就此倒下,從此世上再無嵇康,也再無《廣陵散》。此年,嵇康三十九歲。

他是為何受罪被殺呢?是為了朋友。

嵇康有兩個朋友,他們是兄弟,這天,哥哥企圖佔有弟弟的妻子,又沒想到好的辦法,就去官府告弟弟“不孝順”。

而“不孝”在當時是死罪,嵇康知道緣由,不想坐視不理,便寫信怒斥這個哥哥,並與之絕交,自己卻也因為這封信被捕,以“不孝罪的同黨”之由。

何其無辜,僅僅是在一封書信裡為一個蒙冤的朋友說了幾句話,就被判死刑,這難道不是“山因雪白頭”嗎?

另一個故事叫《東坡流放》

文化全才蘇東坡,似乎一直被流放。

上學時只要你認真聽了課,就一定會知道“烏臺詩案”這個故事 ,名動京城的蘇東坡因為一封《湖州謝表》,而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

這還是因為他運氣好,在王安石等有識之士的勸諫之下,皇帝才從輕發落。

你看,就因為幾句詩詞,別有心人利用、曲解,就能讓一個如此偉大的詩人被貶謫。

或許是因為他的存在讓那些故作姿態的小人不安吧,也是一直生活在別人的光環下,讓他們感到嫉妒吧,所以才會肆意造謠打壓。讓天才隕落會讓他們感到興奮,不是嗎?這難道不“因風起皺”嗎?

最後我想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至少是正面的,而無妄的“因風起皺”卻是有違人的道德。


木小乞


“山本無愁,因雪白頭;水本無痕,因風起皺!”這會想到人生、個人與社會的相處及成長,這種句子其實是很有哲理意義的!

一個人從小生長,還沒有到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只知無憂無慮玩樂、嬉戲,按時上學、讀書,到時吃飯、睡覺,“年少不識愁滋味”,傻傻的盼望著自己快快長大,“愛上層樓,愛上層樓”!這是不是就是“山本無愁;水本無痕呢”?

有一天,突然就面對社會了,長輩不能在繼續供養你了,首先就是要找個工作,以保障生存和生活,找什麼工作好呢?拿錢多的可能自己不喜歡;自己喜歡的工作又給錢少!是不是已經開始愁了?這才開始呢,以後愁逐漸開始慢慢襲來,房子、婚姻、家庭、債務、年邁的父母、白己的小孩……這是不是“因雪白頭;因風起皺”呢?

多數人的童少時期都是幸運的,但也有少數人從童時就不得不早早面對社會的風霜雨雪,那是因為給他們擋風雪的人早早的倒了!

所以少年人,還是好好珍惜現在吧!

勸君惜取少年時,

勸君珍惜少無憂。

有樂當樂直須樂,

莫帶無樂空寂寞!

好好與長輩小伴相處盡享天倫人倫之樂!莫要過後只是空唱

“是不是我們再撒撒嬌,你們就會再把我們舉高高……”

那時他們已經舉不動你了!

我們就好比山和水,社會責任,發展規則就好比雪和風!所以“山本無愁,因雪白頭;水本無痕,因風起皺”!讓我們好好的感受體味人生、社會、生存和生活吧!


蘭影竹風


我們常說"一百個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同樣,對一景一物、好詩名詞的理解也會千差萬別。就是同一景物和美文,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和不同的心境下,也會有不同的答案,正所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山水和風雪的變化中,讓我想到了詩境和哲理

有人說,"山本無愁,因雪白頭。水本無痕,因風起皺。"這上下兩整句是出人清人李文甫的一副對聯。我也沒考證其真偽,但我想如是對聯,古人應該比較講究格律,而此聯從對仗和平仄上看,似乎不合邏輯,你看"此聯"的基本的上聯應仄收,下聯應平尾都搞反了。所以我認為這四句話十六個字應該是一首四言古體詩。

從古體詩的角度分折,此詩富含詩境和哲理性。

全詩看似簡單直白,第一二句是寫雪山這一自然景觀,第三四句是寫微風吹起的水面。這最平常的自然景觀變化,在作者的眼裡卻深藏人生的變化與發展,無奈和憂思。

一個"愁"字,既寫出了自然界的變化,也道出"無愁"這一客觀事實。其言外之意,那是誰有"愁"呢?是你我之人的心中有愁。因何而愁?緊接著第二句告訴我們,那是因雪蓋住青山,看似白了頭的中老年人或是少年白頭人,作者把山雪擬人化,此景此情,怎能不讓人滿腹生愁呢。

一個"痕"字寫出了水過無痕的基本特徵,我們常說水至柔至剛,變化多端,包容萬物,水給我們無限的生活生存啟示和做人做事道理,在這裡作者所看到的水的視角非常獨特,也是以擬人化的手法,把微風中的水面景像,看作人臉上的皺紋,把風比作人生的歲月。每個人年輕時,滿面紅光,春風滿面,隨著年齡增長,臉上的皺紋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微風中的水面,多像漫長的人生歲月,在不知不覺中臉上就留痕了,誰也抵抗不了這一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

我們能做的是保持一顆永這年輕的心,笑對人生霜雪,笑對人生波折,人生易老心不老,天地之間留初心。

在山水和風雪的變化中,我想到了自然與人的有常亦無常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這泓水。在四季的輪迴中,春山,定是萬紫千紅、春意盎然;夏山,即是萬木蔥鬱,枝繁葉茂;秋山,必是滿山紅葉,碩果累累;冬山,也許銀裝素裹,山舞銀蛇。

而這泓水也許隨季節和氣候變化,或風平浪靜,或波光粼粼,或波濤洶湧;也許潮漲潮落、水漲船高、時濁時清。山水風雨的變化是大自然的常態,"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也是常態,山高水長流亦是常態。

"人生易老天難老"。這無常的是人世間的人啊!歲月讓我們從牙牙學步到意氣風發,歲月讓我們"因風起波痕",從如日中天的成長成才走到兩鬢斑白、滿臉歲痕;這無常更是心境的無常!開心得意時,秋山秋水在你眼裡是"不是春光,勝似春光";失意落魄時,你眼中的雪山就不會是"欲與天公試比高",而是"因雪白頭";就是眼前的春雨,此時此刻也會是滴在你心中的淚水。

面對此情此景,景有常亦無常,人無常亦有常,我們改變不了景的常態,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只要心裡多一些積極向上和陽光的心境,就會四季如春。

結語

總之,這是一首意境深遠富含哲理的以景寄情的好詩,給人以啟迪和思考。但作為我們每個人都要勇敢面對一切,走穩走好人生每一步,儘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容過好每一天!

純屬一家之言,喜歡的請點贊。對此詩,您又想到了什麼呢?歡迎參與討論評論!



這兩句其實原本是一副對聯,它有這麼一個來歷。作者年少時隨師父出遊,老師指著雪山出上聯,李文甫則以見到江水被風吹起引起水波,對出下聯。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以擬人的手法,把人的憂愁賦予到山水之間,也可說是因外物變化引起人的思緒。

所以當我讀到這詩句時,

想到的是憂愁,觸景生情特別是出門在外的人每逢節日思家念親。這種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對於很多漂泊在外的打工者而言,應該是感觸比較深的。


多少人遠離家鄉選擇在外打工是為了家庭生計,平時的生活可以說兩點一線,住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時間都被工作填滿,連傷感都未曾來得及感慨。但是我又很多次看到,在節日時期很多的人都表示想家,想念父母,想念兒女,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有多少父母會感慨,我在家給不了孩子未來,遠離家給不了你陪伴。在城市孩子裡看來很普通很常見的遊樂場、動物園、海洋世界等等,可能在鄉村孩子眼裡卻是可望不可即。我相信,每一個遠離孩子的父母,在外打拼看到這樣場景的時候,肯定會想到自己遠在家鄉的孩子。

對於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來說,在大城市打拼除了意味高薪資多機會,還伴隨著焦慮和壓力。走在高樓大廈之間,時不時會有一種疏離感,在一個城市辛苦工作多年卻沒有歸屬感,也許不少人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曾失聲痛哭。有時憂愁就是這樣,你忙碌的時候根本想不起哀傷這回事,往往是在獨處時候,或者是見到什麼景物,碰到什麼事情,觸動了內心柔軟的一面,所有的憂愁情緒一下子全部湧上心頭。看到高樓大廈,看到車水馬龍,走在繁華的街道,不少人會在偌大的城市裡,倍感孤獨憂傷。就像詩句說的那樣,山水本是沒有憂愁,皆因白雪覆蓋、清風擾亂引起。人也一樣,憂愁來自外物的紛擾。



漫漫三思


此句意思是說山本來沒有憂愁,卻因為白雪的覆蓋讓人產生了愁白了頭的感覺;水本來沒有痕跡,因為風吹過產生了皺紋。這反映了道出此言的人,心中有可能存在著千愁萬緒,無處排遣,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這個句子和杜甫在《春望》裡邊的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相似之處。因為感傷國事憂愁,所以看到美麗的花,也彷彿和自己一起哭出了淚水;憤怒和仇恨交織在一起的的別離時刻,天上飛的小鳥好像也因此感到驚心動魄,嚇得急速飛走了。和這個句子都是主觀色彩強烈的產物,不是客觀事物的本來形態。

但是正如蘇軾在《題西林壁》一詩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是白雪覆蓋的高山,在偉人毛澤東看來,卻是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不同性格和志向的人,看同樣的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卻說出不同的話語來。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我國明代明代洪應明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菜根譚》。其中有名句說:“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燕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清風吹過稀疏的竹林,一定有風吹的竹葉在嘩嘩作響,但是風平浪靜後,一切歸於寂靜,萬籟無聲,彷彿從來沒有風吹過一樣。秋後微寒的潭水像明鏡一樣,照出了一群南飛的大雁凌空經過的情景,等這群大雁經過後,潭水依舊像不染塵埃的明鏡一樣,水天一色,空無一物。

所以當一個有智慧、品德高尚的君子在處理事務的時候,不能主觀臆斷,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要客觀的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等辦完事情或者事情過後,心裡也不要留戀或者後悔,讓自己的心靈保持一個空曠的狀態。

總之,一個人一生中,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我們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不如意的事情上,而是要隨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享受生活的每一刻。這是簡單而又淺顯的道理,但是很多人一直沒有明白。


墨幻樓主


境由心生!唐代禪師惟信有一段話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善知識,悟得一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你們說,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描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