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军把全部兵力都投入苏联战场后果会如何?

AstroC


日本永远不可能将自己全部兵力用去攻打苏联,这是典型出力讨不着好处的事情。二战期间日本海军综合实力排世界第三,仅次于英美,然而提起陆军来就算了,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基本停留在西方国家的一战时期。对付一些实力较弱的邻国还行,像其他军事大国可不好啃,搞不好会被反碾压。好在也就日本士兵的战斗意志较高,又有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所以直接提高了其作战能力,但是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的差距可不是靠“万岁冲锋”就能弥补的,尤其是是像苏联这种玩大纵深战略的国家,一个冲锋本子是根本抵抗不住的。

看看苏德战场上双方的较量,从武器装备的性能和规模比较,日本陆军根本就不在同一等级层面。

从兵力投送方面来看,日本有这个能力将大部分军队投入到苏联战场,这得益于日本海军,如果论起玩海战,那么十个苏联海军绑一起也不是联合舰队的对手。怎奈苏联是有战略纵深的大领土国家,就算日本依靠强大的海空力量建立桥头堡稳固登陆港口,那么陆军绝对难以往纵深制造战果。接下来就是要考虑日本陆军在何时登陆苏联最佳了,从苏联角度出发过早过晚都不怕日本,那么最害怕的时候就是各种格勒战役期间,这个时候与德军打的最难最苦,此时日本在背后插刀绝对是苏联最不想看到的,但绝对不是致命的。

日本在二战期间动员兵力最高时可达900万,但是质量不行,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下滑严重,在这之前还算凑合,我们姑且算日本能集合300万军队在海军的支援下参与对苏作战,实际上会远远低于这个数。就个人感觉,苏联方面拿出50万部队防御应该足够了,而现实中苏联做的更加稳妥。

再来看看1941年12月苏联用于防守远东方面的军事力量,步兵师24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4个,航空兵师23个,此外还有11个步兵旅,7个坦克旅,4个航空兵旅。整个战略纵深共计15道筑垒防线,总兵力达到134.3万人,坦克2100多辆,飞机约3200架,各类火炮8700多门,抛去后来抽调的11个步兵师25万人,远东仍然还剩下110多万部队,而且坦克飞机数量没有减少。

再来看看关东军的兵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关东军的质量是整个日军中最好的,兵力大约在77万人左右,装备300辆坦克和552架作战飞机。我们姑且直接将关东军乘以4,再找补一点给它300万兵力加上1500辆坦克和2500架作战飞机,这样一来除了总兵力比苏军多外,武器装备上仍差一大截。尤其是日本坦克,这可不是在抗日战场上,几门小口径反坦克炮都是稀有品,而且弹药还不管饱。苏军步兵师除了装备各个口径反坦克炮外更有数不胜数的反坦克步枪,应付日军的脆皮坦克不会比打玩具难多少。再加上苏军成熟的坦克战术和步坦协同,搞不好都不用防御,一个冲锋能将日军赶海里去。

用大口径火炮打日本坦克都是浪费资源

试想一下就算把这货当成固定防御炮塔用,也会让日军颇为头疼。

实际上与其被动防御,还不如主动出击,日军连像模像样的反坦克武器都少的可怜,不难想象他们将继续用“肉蛋”攻击与苏联坦克同归于尽。当然战场上的形势变化莫测,如果求稳,这个兵力和装备绝地能抵抗的了日军,而日本发疯似的与苏联硬杠,那么对其他国家来说这绝对算好消息。到1944年的时候,总共从远东抽调的兵力达到40多万,可见越往后越不把关东军放眼里。

二战末期,在日本本土运不出去的重型战车。

我是军武奇兵,欢迎您的交流与观点,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战武奇兵


如果日军北上入侵苏联,那么苏联恐怕真的就悬了!

首先要明确一点,很多人认为二战时的日军完全不是苏军的对手,日军北上进攻苏联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日军军部大本营这才选择南下与英美决战。

这个观点太低估日军了,也太高估苏联了,巅峰时期的日军在远东地区一点都不怵苏联,若日军全力北上,苏军在远东地区肯定会遭受沉重打击,二战的局势也必然会发生改变。

日军在二战时期是非常狂妄的,狂到谁也不怕,日本人连美国的珍珠港都敢炸,还怕苏联?要知道苏联海军是非常弱小的,日本与苏联开战,即便是战败,日本本土也不会受到什么太大的威胁。而跟美国开战就不同了,美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如果跟美国开战,搞不好自己老窝都要被端了。

所以说如果跟苏联开战打输了,日本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要被美国打败了,旧日本帝国就彻底走进历史教科书了。

对于这一点,日本高层肯定是心知肚明,但日本最终还是决定同美国开战,说明日本根本无所畏惧,一群战争疯子连美国都不害怕,还怕什么苏联?(从1938—1939年,日本曾与苏联爆发了两次较大的军事冲突,虽然结果都是以日本失败而告终,但无论是诺门罕战役还是张鼓峰事件,日军都是以少打多,火力、兵力都处于劣势,而苏军在占有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伤亡惨重,战后统计苏军伤亡远高于日军,可见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二战时期的日军信奉武士道,谁都不怕,更不怕苏军)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就已经制定了一套大陆扩张计划,即先占领朝鲜半岛,再染指满洲,最后谋求关内。

不过这只是一个理想型的计划,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原本要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和辽东,但因为触及俄法两国利益,最后被迫放弃了辽东。

由于在甲午战争中国力消耗严重,日本在短时间内也无意再扩张。但是在1900年,沙俄趁八国联军侵华之际,出兵18万占领中国东北,并准备进一步威胁朝鲜半岛,日本就座不出了。

虽然日本已经向沙俄表明,愿意承认沙俄在东北的利益,但沙俄却不断地试图染指朝鲜半岛,最终导致日俄战争的爆发。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最后惨胜与俄国,拿下了南满地区,可北满还在俄国手里。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沙俄倒台,北满地区被苏联接管,但苏联对北满的控制就非常薄弱了,苏联人的势力只限于中东路沿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拿下整个东北,苏联人并没有进行干涉。随后几年中,日本人通过赎买的方式将中东路从苏联人手中拿了过来,苏联势力完全退出东北。

占领东北的日本人完成了质的飞跃,此时的国际环境也是大战一触即发,而日本人也将面临着人生一个重要决择,到底是北上攻打苏联,还是南下于英美开战。

九一八事变主要策划人之一,日本少壮派代表石原莞尔极力反对入关与中国开战。石原莞尔认为拿下满洲对日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入关攻打中国是不明智的选择,这会激化与英美的对立。而当时日本的主要工业原料,尤其是石油和橡胶都要依赖英美等国的供应,与英美决裂对日本百害无一利。(石原莞尔,号称“日本第一兵家”)

石原莞尔主张日军应该以满洲为基地,全力北上攻打苏联,即便是日本打输了战争,美英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必然会帮助日本遏制苏联南下。这样一来,日本就算是输了,也不至于倾家荡产。

并且若与中国全面开战,日本也没有短时间内结束对华战争的能力,万一到时候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那情况可就不妙了。石原莞尔认为在占领满洲后,日本应该与中国缓和关系,将中国拉拢过来,或者是慢慢的蚕食分裂中国,不应该再以武力压制中国。

平心而论,石原莞尔的主张还是很毒辣的。日本若与苏联开战,打赢了就能拿下西伯利亚,打输了英美也会出手相救。因为在二战前,英美是非常敌视苏联的,英国为了引诱德国入侵苏联,甚至不惜一再纵容希特勒的对外扩张。所以美英是非常乐于见到日本去主动进攻苏联的,到时候美英一定会为日本提供支持。若日本有什么闪失,美英必然会在紧急时刻拉日本一把。当年日本和沙俄开战的时候,英国就是日本的大后台。

但是,如果日本与美英开战,那么跟苏联就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了。日本若是击败美国还好,可若是打输了,苏联人必然会落井下石。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石原莞尔的预见,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和苏联一直维系着和平,直到二战末期,眼见日本已是日薄西山,于是苏联决定趁火打劫,在中国东北捞够了好处。

但可惜的是,七七事变的爆发让日本彻底放弃了北上的打算。说实话,七七事变是一场偶然事件,但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谁没想到事态会严重扩大化,直至演变成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七七事变后,日寇占领北平)

日本侵华肯定是侵犯了美英的利益,不过美英并不想为了中国而与日本撕破脸,纷纷保持中立。

但是随着二战欧洲战场的爆发,美国也渐渐感觉到日本的威胁,开始控制对日本的物资出口。华府也不断督促日本与中国和谈,要求日本尊重《九国公约》,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在华利益,这是明显要让日军撤出中国。

此时日本认定美国早晚会干涉日军在中国的战事,但侵华战争已经开打了,中国东部的几个重要地区已经落入日寇之手,日军又怎会轻易封刀?于是在日军大本营中,对美英开战的主张逐渐占了上风。

而且如果南下进攻美英控制的东南亚,日本可以获得现成的石油和橡胶以及大量的人口,这会为日本提供丰富的战争资源。相比之下,西伯利亚就比较蛮荒,即便是能够夺取西伯利亚,短时间内该地区也不能为日本提供战争所需的物资。而若想进攻苏联的欧洲部分,这个距离又太遥远,日本的后勤补给跟不上。

总之,在经过激烈争吵之后,日本最终选择偷袭珍珠港,经略东南亚,送美英白人回老家。但如果日本选择北上攻打苏联,那么驻守在远东的七十多万苏军根本挡不住日本人。

试想仅仅是一个诺门罕战役就已经让西伯利亚大铁路超负荷运转,几近瘫痪,倘若日本大举来犯,那么苏联根本无法迅速的向远东输送足够的军用物资。届时苏联将会受到德日的两面夹击,苏联根本挺不住。

并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日军北上,那么日本和美国的战争就不会爆发,起码也是推迟爆发,美国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参加二战。而没有了美国的援助,苏联真的抗不住。

(图为苏联港口正在卸装一辆美国援助的坦克,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为苏联提了102亿美元的物资援助,单卡车一项,美国就给苏联送去了40多万辆,飞机也有1.4万架,如果美国不参战,苏军是拿不下柏林的,苏德很有可能打成平手,最后议和,但要是日本此时从背后捅刀子,苏联就悬了)


千佛山车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就会完全不同。

很多人认为,苏军比日军强大得多,这是很大的误解。

比如在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坦克战并没有落下风,当时苏军还只有BT3/5/7坦克这类坦克,并不强于日军的95式。

空军更是占了上风,日军战斗机从开始到最后,始终比苏军要强一截。

苏军完全是依靠兵力和火力的巨大优势,才击退了日军。

比如合围23师团2万日军的苏军,高达6万多人,火炮是日军3倍。

即便如此,苏军伤亡高达2万多人,日军只有1万多人。


要知道,当时日军正在陷入侵华战争泥潭,根本不敢集中主力和苏军拼。

而苏军当时并没有打仗,所以敢打敢拼。

如果日军将侵华日军120万和南下对付英法美的75万南方军,全部投入北上作战,那是非常可怕的。

面对着200多万日军,苏军就算再强,至少也要拿出200万以上的军队。

根据诺门罕战役苏军的表现,恐怕200万苏军还不够。

要知道,如果是一对一单挑,苏军拿200万不对自然小意思。


但当时德军正在西线把苏军打的一败涂地。

苏军将远东的很多精锐部队都掉到西线,这才获得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

如果有二三百万军队被日军牵制,苏军尚且不是损失几百万部队而已,还要冒险两线作战。军队和物资要在长达1万多公里的国土来回运输,就算今天也是撑不住的。

那么,苏军就有可能出现顶不住,全军败退到西伯利亚的情况。

自然,苏军顶不住的是德军,日军恐怕最多只能占领远东或者外蒙古而已,不可能进入西伯利亚。

那么苏军未必会垮台,但想要独立反攻可就难了。



甚至只能靠盟军诺曼底登陆,占领柏林以后,苏军才能收复莫斯科了。

那么,冷战也就没有了,苏联不会是超级大国,因为他的很多加盟国必然在盟国扶持下独立了。



只是,日本会北上吗?

当然不会了。

就一句话:北上了,石油问题怎么解决?


萨沙


日本真正的死结是什么?是石油与橡胶,日本最需要的就是这两种资源,来支撑整个中华区战线。北上必死无疑,因为夹击苏联,压根就不可能阻止美国对日禁运以及参战,而美国参战必然是参加同盟国。

先说美国,因为轴心国的利益和美国是完全冲突的,不论是德国的战争目的亦或是日本的“大东亚战争”都直接或间接的触犯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参战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不是是否参战的问题。

再说日本,如果日本按照石原莞尔的方法,把新京发展成远东的资本主义政治中心,并且加强奴化教育,那么这场战争日本完全可以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蒋介石是个十分随便的事,共产党永远是他的第一心腹大患,而且没有一点点战略的眼光。当年的九一八完全就是按照石原莞尔的预想发展,甚至还超出了他的预想(东北军不抵抗)。然而九一八后他逐渐成了日本的弃子,226兵变是他最后的辉煌。不过辩证来看,日本也不可能按照石原莞尔的方法走,毕竟日本军部架空日本内阁后,军人是要升官发财,升官最快就是打仗。打中国又必然触犯美国的利益。

打不打苏联,都会触犯美国的利益,而美国又掌握了日本的生命线,就算美国不参战,日本打赢苏联,日本依旧却石油和橡胶,西伯利亚的资源日本能不能快速消化?这都还是个问题,在集上日本军国主义内部本身就矛盾重重,这场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的







富士康一哥


苏联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国土以及自给自足的军事工业体系,同时还拥有强大的军队,最关键的是还有着强而有力的领导人。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决定下,日本即使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苏联战场,也很难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日本兵力不足,是其失败的决定性因素

相对于苏联广袤的国土,日本的五六百万的兵力根本不够用,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对于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来说,高素质兵员的数量还是很重要的,而日本在战争后期娃娃兵都上了战场,这足以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兵力有多么的欠缺。

日本人口在二战时不足八千万人,这些人口所能提供的兵员计算到极限也不会超过一千万。何况支持战争的所有工业部门都是需要强壮劳力的,而提供食物的农业人口也需要大量的人口,这么算下来日本军队就比较懵逼了,如不能速战速决陷入持久战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在苏联做不到以战养战,苏联的巨大战略空间可以对人口进行大量的转移

日本如果攻入苏联境内,苏联可以把大量的人口转移到后方,使日本占领一座没用的空城。日军如果想要站住脚还得抽出人员来维持城市的运转,这可不像中国到处都有大量的人口来让日本抓壮丁。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占领的苏联国土越大,反而对自己的拖累越大。日本最终会把大量的人员维持到补给线上,当补给线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日本军队的作战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虚弱。

苏联完备的军工生产体系可以为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装备

我们都知道苏联的军工系统是非常发达的,在二战后期生产的飞机坦克都是数以万计的。这对于日本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军队来说简直就是致命的,越到战争的后期日本越被动,最终只能忍受被宰割的命运。

这就是大国的好处,一旦动员起来潜力是小国所难以匹敌的。日本可以在战争初期所向披靡,但是在战争后期就将被自己的贪心所捉弄,占领的地盘越大,自己的负担也会越重,直到压垮自己。


异域边缘


日本把全部兵力投入苏联的前提是,中国已经被打趴下了。

即使日本战斗力比不上苏联,但是如果后顾无忧,那至少会有200万兵力可以进攻苏联,这会产生蝴蝶效应。


欧洲可以都看不上日本,认为当时最大的对手是德国,但如果日本在东边进攻苏联,哪怕攻不下苏联任何一个地方,但苏联需要在东方投入一定的兵力,至少几十万,而且需要建立横穿整个苏联的后勤补给线。


这样苏联就没法全力对付德国,如果德国打下斯大林格勒,那苏联就面临全面崩盘的局面。


如果德国和日本从苏联在东方会师,那德国还可以在印度洋和日本会师,这样德国和日本就有了中国、印度和整个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的资源。


这样德国和日本就可以从太平洋和大西洋对美国合围,那美国就不是后方而是前线了,而德国和日本可以依靠印度、中国、整个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为大后方。


那我们的官方语言就是德语和日语了。


二战三巨头,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只有罗斯福重视中国战场,而且在战后肯为中国说话,为什么?


罗斯福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没有中国拖住日本,那么日本就会和德国两面夹击苏联,如果苏联被打败,那么美国就可能要在洛杉矶和日本开战了。二战历史要重写了。


而中国战后能位列战胜国四强,是真的实打实的打出来的。


战争初期日本军部对天皇喊出的口号就是:“三月亡华”。对日本来说,从来都是一把梭,赌国运,日俄战争他们赌赢了,甲午战争又赌赢了,满洲他们也拿下了,所以他们以为中国人是好欺负的。


但是!我们这个内部谁都不服气谁的国家,到了外敌入侵的时刻,却能可以无与伦比的团结。


日本原来打算三月亡华,但光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日本人认为蒋介石到四川肯定会被架空,但最不听话的川军却真的愿意把地盘让出来。


这就是中国人的骨气!


C叔聊历史


在二战历史上,日军的南进北进策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德军在西线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势如破竹,苏军损失惨重,数以百万的军队被歼灭,大片国土沦陷。这时候,日本的大本营也在考虑进攻的方向。是北进苏联,还是南进南洋。早在1938年,日苏就爆发了张鼓峰事件,在39年又爆发了诺门坎事件。虽然无数果粉日吹,叫唤诺门坎事件中苏军伤亡惨重,现实的看,自诺门坎事件以后,关东军基本上就放弃对苏作战企图。

当时的局势是,日军百万兵力深陷中国战场,侵华战争处于打不赢也不能体面结束的状态。每天上亿日元的军费也使得日本经济濒临破产。金属,石油的消耗也是日本负担不了的。而美国趁日本困难时期,提出的日美谈判条件之苛刻是日本无法接受的,简单地说就是日本放弃侵华战争得到的利益,放弃印度支那,交出亚洲的领导权,以换取石油,金属,橡胶等战略物资。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石油储备不能支持一年以上,金属如钢铁,镍这些更加缺乏。甚至连粮食供应都有困难。

那么日军如果集中兵力全面北进,打垮苏联,会师德国,这种可能性有没有?回答是没有。

北进,在日本大本营的决策里是要等德国打下莫斯科,苏军全面崩溃的情况下,去摘桃子,而不是冒着和苏联远东红军决战的风险去为德国吸引苏军远东兵力使之不能西移。

远东红军虽然部分兵力西移去参加莫斯科保卫战,但是在远东还是保留强大的兵力。1940年7月,远东方面军领率机关在赤塔方面军军队集群领率机关(辖红旗独立第1和第2集团军、第15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群)基础上重新组建。到1941年7月,远东方面军增编诸兵种合成第25和第35集团军,到1942年8月,又编入由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方面军航空兵组建的空军第9和第10集团军。1943年7月起,诸兵种合成第16集团军亦属该方面军建制。苏联始终保持近百万兵力在远东,而且空军和海军舰队力量始终没有调动。

而北进的主力关东军,在1941年7月的准备对苏作战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即关特演)里,日军兵力也是不足的。日本驻中国东北、朝鲜的兵力仅14个师团。因此还要从本土调入7个师团,从中国关内调入4个师团,另外再从中国关内抽调6个师团作为总预备队。在战略物资上,关东军当时所拥有的弹药仅可满足30个师团2-3个月作战消耗,粮食仅可供16个师团2个月之需,汽油可供16个师团5个月之用。为了准备对苏战争,不得不要从日本本土运去大批作战物资。

由此看来,日军的兵力不足以进攻苏联。

那么把日本留在本土的部队和侵华日军全部抽调拼一下怎么样?结论还是不行。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73万人,中国派遣军62万人,共计135万人。如果全部投入对苏作战,就算中国军队不加以任何干扰,日军总兵力也就是略多于苏军。在进攻作战中,进攻方兵力必须倍数于防守方兵力,或者火力要倍数于防守方。日苏兵力对比不到1.5:1, 火力很可能1:1.5. 诺门坎事件中,苏军的火力是压倒性的,关东军把自己的重炮和坦克师团全部派上去也是相差甚远。

另外后勤补给,日军无法解决。西伯利亚地区地广人稀,公路不发达,仅有一条西伯利亚铁路。上百万军队的后勤无法保证,日本不是工业发达国家,不可能提供大量的机动车辆和车辆燃料。西伯利亚铁路绵延上千公里,苏军的游击部队可以随时切断铁路,日军即使攻下海参崴,伯力,庙街一线,在向乌拉尔方向进军的途中,随着补给线的延申,必然陷入供应不足的困境。缅甸战役十八师团的惨剧会提前4年发生。

而且很难相信,日军全部扑向北方的时候,美英在太平洋地区会坐着不动,中国战区的八路军和部分国军会不收复东北失地。日军的后方也不是那么安全把。

所以,南进是日本的必然选择,南进有资源可以攫取,英法的殖民部队不堪一击,日军的强大的联合舰队会发挥最大威力。只有美国是个威胁。日本大本营的将军们再傻,也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兔子李谈天下


诺门坎一埸小小挫折决定了日本軍部不敢与苏軍效量,永远是一个历史笑话,而日軍对寒冷的西伯利亚毫无兴趣,早己垂涎石油与粮食资源丰富的南亚。斯大林凭生犯过许多错误,甚至重大错误,以至于苏德交战中惨败。但恰恰在对日关系上取得了至关重要的胜筹,与日中立,彻底避免了危局中苏联的腹背受敌的战略被动局面。当強大的百万德軍中央集团軍兵临莫斯科坚城,进行了长达半年关系苏联最后生死存亡的莫斯科大会战,双方死伤惨重,攻者力竭,守者淹息,完全都拼完了自己力量的时刻,都希望天降一支強大的援軍,希特勒想到过吗?防守莫斯科身为西方軍区司令员朱可夫想到过嘛?都沒有。只有一个人,就是红軍最高统帅斯大林早已暗中准备足了,紧急抽回西伯利亚軍区中几平所有部队,装备精良、养精畜锐五十万大軍,突然间投入几乎失去枪炮声沉静的战埸,大败德軍,便德軍向西狂泻两百多公里,幸尔依着尚存中央集团軍出发处的防御工事,才勉强稳住阵脚,让二战风头出尽的德軍首次大败而归,伤亡五十余万,从此步步走下风…历史不能改写的。假设百万关东軍突然猛攻苏联唯一战略大后方西伯利亚,接着从东面不顾一切狠狠向莫斯科打,数千架世界最強零式战机群覆盖整个莫斯科天上,将会带来什么战局?说到底日本軍部,太考量经济利益了。二战后的日本更是如此,就决定日本根本不可能做世界有影响的政治大国。


高友峰1


日本军部中一直有“北进”和“南进”的路线之争,两条路线的支持者分别是陆军部和海军部。对中国战争的顺利,使得陆军声望大涨,战争初期是陆军部的“北进路线”占主导。

1939年5月的诺门坎之战,是一次试探。如果苏联露出一丝胆怯,日军可能就会把计划变成事实。



如果日本陆军主力全力北上,对苏联来说将是致命威胁,但也仅是致命,却不一定能要了苏联的命。因为时机不对,此时欧战还未打响,日本也只能独自面对苏联。等德国结束西线作战,转向苏联,最快也是一年后的事。

战争机器一旦开启,只有不断胜利,不断掠来财富、资源,才能提振民心士气,维持战时社会、经济运转,日本没有时间等待,否则战争怪兽会连它自己一起吞掉。

日本陆军分为五大战略集团:中国派遣军、关东军、南方军、第一总军、第二总军。其中,第一、第二总军守卫本土,关东军负责中国东北地区战事,中国派遣军负责山海关以内的侵华战争,南方军负责东南亚及太平洋群岛作战。

1939年以后,侵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派遣军兵力略显不足,不能大规模抽调。守卫本土的部队也不能外调,近在咫尺的海参崴是苏联太平洋舰队基地。南方军是为了对东南亚作战,从其他战区抽调部队组建的,暂不能动。

北上主力将是关东军。是否全力进攻苏联,要根据第一阶段战事结果做出决策。而在诺门坎,日军已经见识到了苏联红军的战斗力。



进攻苏联,摆在眼前的就有两大难题:寒冬和补给。西伯利亚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常年生活在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日本人,做好迎接寒冬的准备了吗?比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还要寒冷的冬天。

漫长的补给线,是日军的另一个难题。森林、草原加剧了补给运输的困难;补给线过长,保卫补给线将占用大量机动兵力;城市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远离国境线,日军很难以战养战,苏联有充足时间坚壁清野。

即使日军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对苏联的伤害也还不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大都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国土上,战争潜力依然巨大。而日军却会被西伯利亚广袤的土地拖住大量人力、物力、兵力、财力,好吃却不易消化。

对苏宣战,将陷入与中国、苏联两线作战的局面,稍显不足的兵力会变得捉襟见肘。为应付战事,只能对国内继续征兵,过度征兵则影响国内生产和经济发展。如果局势恶化,深陷泥潭的日本将面临经济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为打开局面,不得不选一个弱势地区,再开战线,以战养战。

头顶“软柿子”光环的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地区,将重新进入日本军部的视线,南进路线会重新开启,历史将回到原来的轨道。


寒星针


咱顺着这个假设来说。

如果日本把全部兵力都投入苏联战场,那么意味着日本结束了对远东(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

1、中国向日本投降,日本得以放弃南下策略,把全部精力放在北进苏联之上。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么?显然是不可能的。二战时日本将中国视为其囊中之物,妄图独占中国,甚至狂妄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可日本没有预料到中国军民的抵抗如此顽强,不得不硬着头皮打下去,把超过半数的军队布置在中国战场,可谓焦头烂额。

持续的战争消耗让资源匮乏的日本捉襟见肘,盛产石油、橡胶、稻米等战略资源的东南亚地区成遂为其下一个作战目标。为达成战略目标,日本不得不铤而走险,突袭珍珠港,进军东南亚。

战争打到这一步,中国肯定不会投降,美国也不会放过日本。所以不是日本想脱身就能脱身的,必须要分出个胜负。以这个状态来看,日本把全部兵力投入苏联战争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假如日本真这么做了,那它简直就是脑抽了,会死无葬身之地。

2、日本不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不要招惹美国,把全部精力放在苏联战场。

如果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占据东三省地区后就此停止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脚步,也不要侵犯英美等国在华利益,那么日本则可以腾出全部精力放在苏联之上。

其实在1939年,日本和苏联军队在中蒙边境的诺门罕地区就发生过大规模军事冲突,双方战损大致相等,算是个平手。

其实苏联军队有些过分轻敌,所以在战斗初期损失较为严重。后来苏军改变了战略战术,用火力优势对日军进行狂轰滥炸,最终打崩了关东军。

诺门罕战役之后,日本就再也没有和苏联发生过冲突,老老实实地南下去了。同时为了防备苏联,日本在东北地区始终留着近百万关东军。

所以论实力,日本是打不过苏联的,即便苏联留在远东地区只是边防性质的军队,其火力也是碾压日军,日本人毫无胜算。

另外,日本打苏联为了什么?

虽然苏联远东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那里气候高寒,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开发,不能满足日本的战略资源需求。而且苏联远东地区人口稀少,也不是粮产区。日本打下苏联远东地区的意义其实并不大,甚至得不偿失,因为苏联迟早会夺回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