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被“困”在家,親子關係緊張怎麼辦?

疫情期間被“困”在家,親子關係緊張怎麼辦?

一個超長假期,外部病毒肆虐,被“困”在家,父母反覆嘮叨,各類網課……讓孩子們的內心變得波濤洶湧,易煩躁易動怒,逆反心理嚴重。

而父母同樣備受煎熬,“再不開學,都快被氣成心臟病了。”“我和兒子根本無法交流,一說話就吵架,都快成仇人了。”疫情之下的父母和子女,都出現了不同的心理反應與心理調適。

“疫情期間,親子之間的互動和摩擦都會多一些,也是發現彼此的好機會。而彼此的尊重,正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心理教研室主任喬昆認為,疫情期間,也給父母上了一堂課,孩子要尊重父母,父母也要學會尊重孩子在不同時期發展的特點,尊重孩子不同的人際需求,才可以培養有邊界的完善人格,迎來各自的成長。

彼此尊重 是親子關係的潤滑劑

在疫情持續的日子裡,有小朋友開心地說爸媽可以天天陪我了,有小學生說爸媽上班誰陪我上網課啊,也有中學生吐槽快被爸媽管成機器了,還有大學生說為了在家待下去,天天洗碗做飯,再不開學就快待不下去了。

這是普遍現象。超長假期,學生停課不停學,是滿腹牢騷。居家辦公或者復產復工的父母,親子關係緊張。父母與子女該如何相處?喬昆說,疫情期間的這道難題,恰好是親子關係最好的磨金石。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父母相處的原則也要發生一些變化,對0-3歲的孩子,父母可以儘可能與孩子多接觸,充當孩子最好的玩具和玩伴。

3-6歲的孩子,開始進入第一反抗期,有了自己的想法,進入認知探索的發展階段,也是規則意識形成的階段,父母要通過言傳身教,示範正確的生活規範、時間管理的秩序,及時矯正不良行為,是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任務。“應該說3-6歲是父母影響孩子最重要的時期。疫情影響下孩子上不了幼兒園,父母要肩負起言傳身教的重要職責,管理好自己,才能教好孩子。”喬昆說。

對於7-12歲的小學生,父母親可以通過討論和建議,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時間管理策略,逐漸學會自主學習。

“現在小學生們正在參與學校的網課,父母總說,一天網課沒學多少,遊戲倒玩得溜,之後是家裡雞飛狗跳,輔導功課又是一陣兵荒馬亂。”喬昆說,親子關係緊張,只有彼此尊重,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畢業班的孩子 更容易焦慮和抑鬱

無論是小升初、中考還是高考的學生,儘管所處的年齡不同,但面臨共同的任務:升學。畢業班的學生更容易出現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

喬昆說,有畢業班的學生的家庭,要營造寬鬆的家庭氛圍,調整孩子的心態,科學減壓,切忌主動詢問復學和考試問題,避免家庭關係緊張,以及家庭矛盾的產生,否則易導致孩子心理壓力和情緒波動。

此外,處於13-17歲年齡段的中學生,第二叛逆期還沒結束,家長可以多一點傾聽和理解,要多聽少說,如果說的話,可以用7:3的說話策略,孩子說7句,家長說3句,疫情讓父母和孩子多了相處的機會,互動時間長,家長可以和孩子談談人生髮展方向,討論而不是指導,一起探索新知識,也許可以幫助孩子找到他生命為之奮鬥的理想和方向。

大學生已經步入成人狀態,此刻的父母親可以把他們當作即將離家的客人,以禮相待就好了。除了尊重,也是彼此欣賞的好時間。

甘肅省二院、省精神衛生中心主治醫師陳瓊瓊建議,疫情居家期間,孩子的規律作息時間被打破,變成了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不來的惡性循環。家長們應幫助孩子培養睡眠驅動力,尊重生物鐘,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讓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每週三次以上,每次40分鐘以上的堅持和規律運動,對自己健康有宜。

對於情緒容易激動的孩子,建議他們觀察自己的情緒,可以鼓勵他們用詞語形容描繪當時的內心感受:擔心、害怕、憤怒,還是難過?觀察情緒後,運用自己的想象力,為情緒畫一幅畫。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圖畫代表不同的情緒,如黃色太陽代表開心,黑色怪獸表達恐懼,紅色火球表達憤怒……“我的情緒我做主”,也可以選擇一首喜歡的歌曲,讓情緒在舒緩的音樂中得到釋放。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歐陽海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