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李世民用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以才有“貞觀之治”嗎?

大馬哈魚12


上面觀念有些把歷史簡單化了,有失全面。貞觀之治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果。隋末長期戰爭動盪,老百姓苦不堪言,人心思穩。李世明通過戰爭結束了軍閥割據,把土地分配給流民,順應了民心,為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發展提供了條件。李世民對隋朝滅亡的教訓印象深刻,對君民關係認識很準確,比較關注臣民的生活疾苦,制訂的土地和賦稅徭役政策比較合理,減輕了百姓的負擔,調動了生產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李世民不僅極具政治軍事才能,而且十分注重選舉重用人才,身邊聚集了大量人才,如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李績、李靖等,為治國理政發揮很大的作用。李世民注意納諫,從善如流,確保能及時匡正錯誤,國家政治清明。他還採取了許多措施,出臺了許多法規,加強吏治,使下層官吏不敢也不能胡作非為,促進了官吏的清廉。


西楚榜眼


大家好,我是關中王,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和一大批文臣武將共同努力,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魏徵是其中敢於直諫的代表,人們對唐太宗和魏徵最深的印象是一個明君能虛心納諫,一個性格耿直敢於直諫。

唐太宗用的貞觀年號出自《易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思是以正道面對世人,唐太宗親身經歷了隋朝的極盛和迅速滅亡,時時刻刻告誡自己千萬不可走隋煬帝的老路,吸取隋亡的教訓。希望有人監督提醒自己,鼓勵臣下直言直諫,以保持較為開明的政治環境,魏徵就是其中敢於直諫的代表。

貞觀十一年(637)魏徵給唐太宗上了《諫太宗十思疏》的奏章,希望這十條內容唐太宗能好好深思,大概意是大唐立國不久,先要穩固根基,合理運用人力物力,像源泉一樣能細水長流。這樣的道理,像我魏徵地位地見識淺的人都知道,何況皇上你這樣聰明而且地位又高的國君呢!所以保持和平美好的環境,要居安思危,要節約杜絕鋪張浪費。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不能性情寬厚,不能克服慾望,這樣會動搖國家的根基。

之前一些君主開始勵精圖治,但能堅持到底的不多,守江山比打江山更難。一旦成功就開始放縱自己,開始虐待臣民,嚇唬老百姓,臣民表面上恭敬,心裡確不服氣。民心就好比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要剋制自己的愛好,不可大興土木,身在高位更要謙虛自我約束,就像河流那樣處於低位下游,廣開言路就回避免受到矇蔽,才能罷黜佞邪。不要因為一時的高興和憤怒而獎賞或者處罰,能做好以上這些就能治理好天下!(完).........

謝謝大家的支持,歡迎評論!


關中王


因李世民用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所以才有“貞觀之治”嗎?

李世民千古一帝,提出“以人為本的政治主張,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對內勸課農桑、百姓安居樂業國泰平安,虛心納諫,對外開疆拓土,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貞觀之治是李世民及他的文武群臣共同開創的。

李世民用魏徵“以人為鏡明得失”是其虛心納諫的典型代表,兩個都是高手,一個要證明自己是明君,一個就投其所好,各自成就在歷史上流下一段賢君良臣的千古佳話。

所以貞觀之治的開創主要因素在於李世民的“證明”,為了“證明”做採取必然的措施,而用魏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只是其中因素之一。

(圖片採用網絡)


閔遊記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鉅鹿郡(今河北省晉州市鼓城村)人。唐朝宰相、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直言進諫,推行王道,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成為“一代名相”,名列凌煙閣24功臣第四位。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魏徵去世後朕派人到他家裡,得到他的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愛憎之間,應當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遺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說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諫。”

魏徵對於大唐王朝的貢獻是極為頗大的。可是早說沒有魏徵,就沒有貞觀之治,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不太成立。因為李世民本來自己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王,或許因為魏徵只是讓他少犯了幾次錯誤而已。所以我們只能說魏徵進一步促進了貞觀之治的形成,但是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乏味的生活1982


唐朝是推翻隋朝的殘暴統治建立起來的政權,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對百姓的生活極度重視。雖說他一生中有很多黑點,但絕不能忽視他的雄才偉略。唐太宗在聽取諫言方面,也是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有一次,唐太宗就問長孫無忌:“魏徵每次對我提出建議,我要是不採用,他就不答應。這是為什麼?”結果長孫無忌還沒有回答,魏徵就接過話頭來說:(陛下,我之所以向您進諫,是因為陛下您做錯了。如果我順從您的意思,沒有堅持到底,就違背了我的初衷,您的錯誤也不能夠改正,所以我一定要堅持到底,直到您接受為止。)魏徵一生向唐太宗提了兩百多次意見,唐太宗都非常誠懇地接受。貞觀十七年魏徵病逝,太宗哭道:“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唐太宗曾經對大臣說過(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句話充分體現了他以民為本的思想。”貞觀之世,群臣之所以敢於進諫,主要原因就在於唐太宗能夠虛心納諫。“貞觀之治”的出現,也是和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的政治表現分不開的這就使得唐朝逐漸興盛,創下了貞觀之治。





江寒古冷


唐太宗在位23年,知人善任、薄賦尚儉、武功顯赫,才造就了“貞觀之治”,盛唐氣象初顯。

知人善任

唐太宗認為為政之要,在於人才,也正因此,貞觀年間名臣輩出,並且能夠做到虛懷納諫。

宰相里有“房謀杜斷”的房玄齡、杜如晦,一個多謀,一個善斷。另外還有魏徵,魏徵本是李建成屬臣,後來為唐太宗所用,魏徵一生提了200多條意見,成為君臣之典範。

名將更是多不勝數,有李靖、李勳等。李靖曾以三千鐵騎大敗東突厥於陰山,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李勳以80高齡掛帥,滅高句麗、破吐谷渾。

薄賦尚儉

唐太宗在位期間,實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戒奢從簡”,當時的長孫皇后帶頭不穿有刺繡的衣服,皇室帶頭,使得文武百官紛紛響應。另外輕徭薄賦,減輕了百姓負擔,農業生產、社會發展迅速回升,改變了唐初的動盪局面。

武功顯赫

唐太宗對外也毫不手軟,多次主動出擊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紇、高昌、龜茲、吐谷渾等,使得唐朝聲名遠播,四方臣服。唐太宗在周邊設立都護府進行有效管理,唐太宗李世民更被尊稱為“天可汗”。

唐太宗在位23年,經過君臣的共同治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力強大,史稱“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奠定堅實基礎。


史知今


李世民善於納諫、重用各種人才是“貞觀之治”得以開創的重要原因。

李世民和魏徵這一對明君賢臣組合是由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決定的。

李世民想當明君,甚至比別的皇帝想當明君的願望更強烈,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想想,他的皇位怎麼得來的啊?雖然唐朝開國他功不可沒,但李淵立的太子是他哥哥李建成。百姓可不會管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原因是不是想自保,他們只知道結果是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弒兄殺弟,逼迫父親退位,這皇位在很多人看來是來歷不正的。李世民為了在史書中留下好名聲,他必須勤政愛民、虛心納諫、開疆拓土,在史書留下一些好成績。

魏徵想當賢臣的願望也相當強烈,他可以說是“三姓家奴”啊!魏徵最初在瓦缸軍李密手下辦事,李密投降唐軍後魏徵也跟著降唐了,但沒多久又被竇建德俘虜了,魏徵就又任職於竇軍,竇建德最後被唐軍打敗,魏徵又一次降唐,但這次是在輔佐太子李建成,直到“玄武門之變”後,魏徵才找到他的“真命天子”李世民。古代臣子是特別講究“忠”這個字的,呂布因為前後幾次效忠不同的主人就一直被人歧視叫作“三姓家奴”,可想而知,魏徵心底裡也是特別想用“忠”這個字來掩蓋自己之前的經歷的。很慶幸,魏徵遇到的是心胸寬廣的李世民,君臣際會,譜寫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君臣相得的佳話,也開闢了政治清明的“貞觀之治”。


漫談文史八卦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夫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歿,朕失一鑑矣!”

任何事情都不能寄希望於一個人上,而是通過治國體系的完善來實現。而這個治國體系正是魏徵的政治抱負,正是因為前期李世民遵守了這三點才有了貞觀之治。後來魏徵死後,沒人再敢進諫,李世民統治的時期也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如果說一開始就沒有魏徵,那或許真的不會出現貞觀之治,從某種程度來說李世民和魏徵兩個人是互相成全,大家覺得呢?



嬉雅塗


這個並非只有魏徵指出唐太宗個人的缺陷與朝堂弊端的功勞

主要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魏徵等滿殿賢臣,另一方面是因為唐太宗他自己

一太宗自己的心胸與才識

魏徵原本是太子黨的 結果在玄武門之變中太子齊王一黨被秦王所覆滅 後在玄武門之變中唐太宗收編魏徵王圭薛萬徹等有學識有才能的太子黨羽為自己所用從側面證實他的心胸比較寬廣任人唯賢再加上太宗自己的殺伐果斷與心中才識採取了順民心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認可

二魏徵等滿殿賢臣的輔佐

在太宗時期,文有房玄齡魏徵杜如晦的人,武有秦瓊李靖李績等人,正所謂文有才武有德,太宗皇帝正是依靠的這些能臣干將才能治世天下,將大唐的聲威遠播萬里,提高了大唐代國際上的話語權,以及提高了唐人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所以說貞觀之治的功勞並非是唐太宗與魏徵等某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滿殿群臣與唐太宗個人的智慧與武功的結合所產生的




荷包蛋撻


很高興回答這一題,因為用魏徵,李世明才開創了貞觀之治有一定的關係,但關係不大,因為開創一個盛世,主要原因在君身上,而不是在臣身上。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如果把李世民這句話看成是一種感慨,那可能跟“貞觀之治”沒有太大的關係。

可是這一句話,不僅僅是一句感慨。而是李世民對治國的一種

認知,這句話一是誇讚魏徵的忠言直諫,也可以看成是李世民的座右銘。

所以“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跟“貞觀之治”是有直接關係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要想開創一個太平盛世首先得是和平時期,還得有兩個必要的因素:明君、賢臣。

“貞觀之治”的行成,跟李世民用魏徵,並以“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治國方針有直接關係。

李世民治國秉承著以下幾個特點:任用賢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自我剋制。

  • 任用賢能,李世民對於太子府和齊王府的舊人不但沒有秋後算賬,還提拔任用,魏徵便是一個很有力的例子。

李世民的賢明成就了魏徵明相的地位,魏徵的直言敢見同樣成就了李世民千古名帝的稱號。

  • 知人善用,有了人才,如何使用也是一個明君必備的技能,有好鋼,也必須要用在刀刃上,找到適合他們的定位,才能使人才的勢能達到最大。

一個行伍之人用來搞政治那是發揮不出多大能量的。

  • 廣開言路,一個人的力量總是薄弱的,一個人的眼界總是狹隘的。要看到更多的問題,就需要更多雙眼睛。

看到了問題就要表達出來,很多帝王是無法接受忠言的,因為忠言一般都不太順耳。廣開言路也是明君的一個主要特點。

  • 虛心納諫,把自己思想裝進別人的腦子裡是很難的,這也造成了很多臣子明哲保身的態度。李世民知道要想臣子願意說,敢於說,自己就得做一些改變。

雖然帝王在上,臣子在下,地位不對等,但卻絲毫不排斥臣子們的忠言逆耳。

只有臣子們願意說了,君王願意聽了,君臣之間的互動才能達到高潮,帝國的發展才能達到頂峰。

  • 自我剋制,好不容易當上皇帝,緊繃的神經很容易就鬆懈下來,慢慢的被安逸所腐蝕,而一些壞習慣光靠別人說是不行的,主要還是得自己剋制。

就像李世民說的,需要一面鏡子,每天總結、反省。自己有沒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一旦沉迷於享樂,國家傾頹之勢就已形成。

在有能力享受的時候,拒絕享受,何嘗不是一種魄力。

如果明君把自己該做的事情都做好了,給賢臣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賢臣只用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發現問題,找到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來,“貞觀之治”的開創是李世民對帝王之位認知提升之後必然形成的產物。由於李世民面前總有一面鏡子來映射出自己身上的問題,才能幫助李世民找到自己自身的不足,加以改正,培養出一個適合忠臣生存的政治環境。

這也是一個連鎖反應,帝王賢,則忠臣現。而且會源源不斷湧現出來,不管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治世之才,還是為了推動國家發展。總之,國家的賢人會越來越多,這也為太平盛世的行成,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