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多陪伴孩子好還是孩子上學多陪伴孩子好?

ANGLE2003


不管在孩子什麼年齡,父母的陪伴都很重要。孩子對父母的陪伴需求會根據年齡的增長和社交圈子的擴大,而逐漸減少。即年齡越小,對父母的陪伴需求越大,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會比較好。


為什麼小的時候多陪伴會比較好呢?

舉個例子,當我們去到新的環境裡,我們融入環境的方式,都是先跟一個人建立關係,然後再跟其他人逐漸建立關係,如果我們在與第一個人建立的關係裡,感到舒服且得到幫助很大,那麼我們會強化我們雙方的關係,緊緊綁定在一起。如果我們在第一個建立聯繫的人裡,有著不好的體驗,我們會立馬找新的對象,重新建立對這個環境的認識。

同理於我們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新的,他們無依無靠。而父母就是他們唯一的依靠,他們需要與父母建立聯繫,綁定關係,通過這個關係去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在這個安全感下去探索世界,去探索自己。如果我們這個時候不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沒有辦法馬上建立與這個世界的聯繫,孩子會很慌亂,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懷疑,但是為了生存下來,他們會去尋找其他的人,去建立關係,來認識世界。當孩子已經通過其他人建立了自己跟世界的關係,如果父母在突然加入進來,孩子會非常的牴觸,他們會用叛逆的行為去反抗父母,不去聽從父母的教導。即使父母在後期花大量時間去做彌補,都很難去完善這個關係建立。因為當孩子越大,可以跟這個世界建立關係的方式就越多,並不僅僅依靠父母。所以,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比孩子上學的時候陪伴要好。

孩子小的時候多陪伴是不是就意味著要全部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呢?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多陪伴,不是希望父母將全部的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對於孩子來說你是他們的主要依靠對象,但是隨著自己探索能力的提升,他們對你的陪伴需求從100%逐漸下降,尤其是當進入自主意識發育階段,他們也是需要有自己獨處時間,不需要父母的全程陪伴的。所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用刻意要求自己100%的時間給到孩子,這個不是愛孩子的行為,相反,我們要合理分配給自己與給孩子的時間。因為愛自己,和自己獨處的方式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同時我們也需要給到孩子自己獨處,認識自己的時間,不能全部佔用孩子的時間。

小時候的陪伴比長大的陪伴更重要。如果會產生糾結,不妨想一下我們成長過程中對父母陪伴的需求。雖然我們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是我們曾經都是孩子。

以上是我的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作者:育兒分享鵝 | 90後育兒小寶藏,專注於早期教育,深耕母嬰行業。做專業的育兒知識輸出,讓父母更懂孩子,與父母共同成長。關注我,一起科學育兒。

免責申明:本文分享內容純屬個人論點,僅作參考,如果我分享的內容有誤,請留言於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育兒分享鵝


從我的經歷而言,小時候多陪伴孩子好處多多,尤其是0到三歲的孩子。我在我家大寶滿百天的時候離開去北京讀書,當時真的是很不想離開,但是公婆和我之間的矛盾加上老公不給力導致我嚴重的產後抑鬱,每每有自殺的傾向,家裡呆不下去了,沒有辦法我只得躲到學校。火車在風雪交加中前行,我的淚流了一路,真的捨不得自己的孩子。聽老公講,大寶在我離開的那天晚上哭了一夜,嗓子都啞了。我很想回去,但回去恐怕我只有自殺。讀博期間,我一邊學習一邊治療產後抑鬱,回去的次數比較少,大寶每次見我先是怯生生的然後親熱再然後黏著我不讓走,後來我都是趁他睡著悄悄離開,等大寶兩歲多時他已經習慣了分離,因為姥姥照顧他近一年,剩下半年多的時間是奶奶照顧的,假期是我帶的,有時我上課急了找不到人帶就讓鄰居照看一會,這麼多的人在他生命裡進進出出,他嚴重缺乏安全感,從幾個月時他就緊緊抓住一個藍色的小棉襖,無論白天黑夜都抓著,無論到哪裡都帶著,睡覺坐車吃飯等這個小襖必須在身邊。另外就是我們走在路上,他每次都緊緊的抓住我的手,幼兒園也是每次都坐在角落裡老師提問也不敢舉手,他的表現讓我很後悔,後悔自己太自私把孩子給耽誤了,從他三歲起我就努力找一切時間陪他。懷二寶時,別人都勸說讓大寶跟奶奶睡,減輕我的負擔,我問他時他說他要跟著媽媽,我就堅持把他放在身邊,給他講有個小朋友要來和他成為好朋友,結果大寶很開心,不知不覺間把小襖給忘記了,而且開始有意識的保護我,但他的不安全感依然存在。二寶時,我不在乎周圍人只在乎孩子,從出生到他現在兩歲多一直在我身邊,雖然不論白天晚上的照顧很辛苦,而且經常要給他喂著奶給大寶輔導功課,但二寶特別自信滿滿,走路做事獨立性特別強,特別會撒嬌賣萌。

有句話說的非常好,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人用童年治癒一生,成年人的性格缺陷都能在兒童期的創傷經歷中找到答案,所以給孩子一個健康幸福的童年就是給孩子最大最好的禮物,我真的建議孩子小時候多陪陪他。上學後的孩子幫他建立好各種學習習慣,孩子就真的不喜歡你的過多陪伴。多陪陪幼年時的寶寶,畢竟他們黏你的時光只有那麼幾年。


黃黃66336


這個問題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心理學是有專門答案的。

如果家長有時間和精力,可以陪伴孩子到12歲。

如果時間、精力不允許,非要取捨,六歲之前,或者起碼三歲之前,要陪伴孩子。

孩子上了小學,家長可以選擇去上班。

第一,我們常說孩子的安全感,正是來自三歲前他和媽媽的關係。

三歲前,孩子沒有客體穩定性與情感穩定性。

什麼意思?

客體穩定性,就是一個物品,在不在眼前,其實這個物體都客觀存在。但是三歲之前的孩子不知道,所以你去廁所,他不讓你關門;或者他喜歡你拿一本書遮住臉,跟他躲貓貓;因為他認為看不到你,你就不存在。

這時候如果媽媽離開孩子兩週(14天)以上,孩子內心就會留下創傷。

情感穩定性,就是父母對他的愛是永恆的。你會不會發現孩子三歲之前經常會說:媽媽不愛我了…或者問:媽媽還愛我嗎?

大人會覺得很搞笑,我是你爸你媽當然愛你,可是孩子並不知道你對他的愛是永恆的,他需要一遍遍確認。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你離開孩子,孩子會懷疑你對他的愛,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值得被愛?

這樣的孩子敏感膽小,沒有安全感…

第二,三歲之前,孩子和媽媽建立的關係,形成一種模式,以後成為他的人際關係模式。

如果三歲之前,他無法和媽媽建立一種穩定的關係,他內心會有很多的焦慮,未來和其他人打交道,也不敢深入。

第三,三歲之前孩子會度過無數個敏感期,而媽媽對孩子相對包容有理性,與老人對孩子的完全溺愛不同。媽媽的育兒觀也會更跟得上時代。

所以三歲前,如果完全把孩子交給外人,或者交給老人。孩子上小學時,媽媽想管,發現已經晚了,因為孩子的習慣,孩子的部分心理發育,已經呈現了某種固定模式。

所以三歲前是最應該陪伴孩子的關鍵階段,如果家長時間精力有限,就要把這些用在刀刃上,一定在三歲前多陪伴孩子。

我是心理諮詢師蓮君 ,為你的的教育加點陽光💕


親子故事蓮君說


每一個家庭的條件都不一樣,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在幼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多陪伴孩子。



幼兒階段是培養孩子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

現在很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陪伴的概念,事實上陪伴是遠遠不夠的。家長更應該在陪伴的過程中,有效的培養孩子的各種核心素養,比如孩子的意志力,專注力,閱讀理解能力,思辨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等。而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都是可以融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的,沒有必要刻意的去上什麼培訓班,是每一個家長都能夠在家庭中有效完成的。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和學科思維的重要時期。

小學階段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是有效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基礎的學科思維的關鍵時期。如果家長有意識的從低年級階段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這些核心能力,那麼孩子在以後的學習中就必然可以遊刃有餘,舉重若輕,在學習上也不需要家長操太多的心。事實上到了小學高年級或者中學,很多的家長輔導孩子就明顯的感覺到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所以,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培養好孩子基礎的學習能力就顯得極為關鍵。

但是很多的家庭可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家長當中有一個人全職出來照料孩子,那麼儘量找一份相對比較平穩的工作,能夠及時的上下班,下班以後及時的陪伴和培養孩子這些核心素養和基礎的學習能力,也是完全可以的。一般來說,無論孩子在幼兒園還是小學,白天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學校,所以,上班不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致命影響。

在孩子的教育上,家長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情況來科學合理的安排。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當中,要積極的去學習國際前沿的現代家庭教育知識,有效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智慧,從而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不至於缺席最重要的時刻。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三歲以前,媽媽儘量陪伴孩子,佔據孩子內心的情感位置。三歲以後,孩子的情感上,就形成了依賴,如果這個人不是媽媽或者爸爸,後續是很難很難改變的。

我孩子四個多月的時候,我就回去上班了。我當時就認為,反正孩子還這小,啥也不懂,誰看著都是一樣的。於是把孩子交給了奶奶。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就發現孩子有什麼委屈,有什麼事情,最先想到的人是奶奶,而不是我,小時候,這種情感的培養,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基調,很難改變的。

此外,好多習慣都是在孩子三歲養成的,例如:孩子吃飯的習慣,大概一週歲左右開始吃飯,大部分奶奶帶大的孩子,都是喂大的,孩子自己根本不動手。媽媽帶大的孩子,會有更好的習慣。

有句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覺得有道理。其實,好多習慣,三歲就養成了,會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我建議三歲之前陪孩子為主,三歲之後,繼續打拼事業。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祝寶貝健康成長!


Veeyn


我是ivan媽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條件允許的話還是要一直陪伴。

給你講一個我的列子:我的孩子(是個男孩子)在一週歲後我就去上班,孩子由我父母在帶,因為這是我們兩個家庭裡第一個孩子,外公外婆特別疼愛,我媽媽有時候在他犯錯誤的時候也會批評,但沒有正確引導他改正,晚上回家相處的時間也不多也沒有及時發現他身上的小毛病,到了孩子7歲我就自己接回來自己帶,我才發現孩子身上的小毛病特別多,

1、特別愛哭,一說就哭個不停(到現在10歲了,有時候孩子這樣)

2、做事拖拖拉拉(一個作業半小時他能解決,他要拖到一個小時,到現在四年級了還是一樣)

3、愛插嘴(現在慢慢改了)

......雖說我們去工作是為了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很多小毛病在小時候未能改正到大就特別難改,孩子交給別人帶,未必在生活上的小事上發現孩子的問題,父母自己帶的話,發現問題會及時糾正,而且我們會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小問題。

再說說在孩子上學的時候,再去上班吧,如果條件不允許的,可以找一份早點下班的工作,雖然現在託管很多,可是託管很多為了讓孩子能早點完成作業,甚至拿答案給他抄,而且託管的很多是不同班同學,考試有早有晚,有的託管老師甚至會把考過的考卷給沒考的孩子做,所以寄在託管的孩子平時考試都感覺考得不錯,可是到期中期末就有差別,如果說帶回來自己教,家裡老人很多都不會,所以說孩子上學的更需要家長在,最起碼我們也會認真去教,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條件允許父母最好多多陪伴。希望我的回答你給帶來幫助


ivan媽媽


1⃣️


奧特曼卡片凱旋麟來


一直陪伴


三湘行萬里路


兩者只能選一個的話,我選第一個


軒寶媽媽生活記


寶寶的成長跟父母有很大的關係,從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一直到讀書,這都需要父母的耐心呵護,細心的文化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人生的最好導師,就拿我來說吧,從孩子出生那天我一路相伴左右,他的點點滴滴我都拍照留念,現在他上一年級了,每次我翻開手機相冊看他一路走來的照片很是欣慰,感覺很幸福,他偶爾會問我,媽媽我小時候哭的樣子很好看嗎,為什麼你每次看了都會笑,我不會走路你每天都抱著我那不是很累呀?我不會說話每次把床尿溼了那你怎麼睡的呀?把屎粑粑拉褲子上好髒啊你不嫌棄我髒嗎等等,當你都回答了他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勁兒的往我懷裡專,從而你會發現他越來越懂得心疼人了。這對於他以後的生活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他將來也要為人父母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