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開始後,革命老區淶源成為穩固的大後方,為前線提供糧食柴草是全縣的中心工作。
1947年5月20日和9月4日,察哈爾省政府分別以財字30號和財字74號通知,兩次從淶源向淶水調小米50萬公斤,支援保北戰役。淶源的翻身農民對子弟兵有無比深厚感情,萬眾一心,積極踴躍,節衣縮食,按時完成了繳糧任務。
1947年10月18日,7區高家莊村預徵公糧1500公斤,一夜就完成了1580公斤,同時還完成乾柴1萬公斤,該村21名婦女3天完成軍鞋20多雙,老太太崔孟雲一夜搓4兩麻的繩子,白天納底子,3天做一雙軍鞋。55歲的老太太陳世明的男人是被地主打死的,八路軍來了,才翻了身,她說公糧繳多少也沒意見,村徵糧大會上給她分了75公斤任務,她又自認了5公斤。
東團堡村因每天有300多人做戰勤工作,大秋時人手不夠,收莊稼有一定困難,廣大翻身農民提出“五不閒”的口號,即人不閒、炕不閒(新打的糧食在炕上烘乾)、牲口不閒、場不閒、碾子不閒,夜以繼日搶收搶打。收完糧食後又踴躍繳納公糧,許多戶繳公糧超過任務的一倍甚至幾倍。送糧的車輛牲口日夜不停,小車拉,牲口馱,身背肩扛,川流不息。
一區為保證各村任務的平衡,召開了徵收會議,制定了具體徵收標準,做法是根據各村耕地的土質好壞及地畝數多少為基礎,訂出各村來年每畝平均產量。再準確核對全村總土地畝數。除去免稅點和正常消耗外,既為應負擔公糧的畝數,按總任務計算出全區每畝納糧14.1公斤。這樣避免了村與村的不平衡。
1948年,淶源城內南關村為保證軍隊供給,積極碾米繳納公糧,村幹部於10月20日從區裡開會回村後,立即阻止起徵收委員會,為迅速把徵收任務佈置到每一戶,當夜又召開了群眾大會,反覆宣傳,幹部群眾情緒極高很,青年團、政權等單位及廣大群眾當場掀起挑戰熱潮,積極提出了繳納公糧的具體條件,並把全村31盤碾子統一組織起來調配使用,督促檢查股將人力畜力相結合,全村組織起25個組,每組10戶至13戶分晝夜兩班,有計劃的進行碾米。在碾子的分配上,適當的照顧了勞動力弱者,如兩盤大碾分給了勞動力強的六組,人畜力較弱或無畜力者,分用小碾碾米。為解決烈軍屬缺乏勞力的困難,又組織起了碾米互助組,這樣一來,碾米效率大大提高。為使徵收任務能更早完成,青年團又組織了兩個宣傳推動組,每天除屋頂廣播出版黑板報表揚積極繳納公糧的英模外,還深入各個碾米組,廣泛宣傳子弟兵的勝利消息,激發大家的碾米積極性。徵收工作中村長積極帶頭,徵糧的第二天就繳了公糧50公斤。全體幹部群眾在村長的影響下積極繳糧,從徵收任務佈置之日起,不到10天,便完成入庫任務。
10月30日,四區西龍虎村村幹部在區徵收會議結束的當天晚上就成立了徵收委員會,組織該村36盤石碾7天碾米28000多公斤。該村總負擔量39341.5公斤,除繳草、柴、菜、豆等折米1萬多公斤外,第一階段圓滿完成碾米工作。第二階段開始徵收,3天就完成了入庫任務。村長、支書在群眾大會上號召大家米要碾3遍(老百姓平時吃米只碾兩遍),保證沒糠沒秕,讓人民軍隊吃最好的米。
11月,七區接到繳公糧28萬公斤的任務後,全區49個村的群眾熱情高漲,碾子晝夜不停,背送穀子的人爭先恐後,來往不斷。戶與戶競賽,村與村挑戰,人人爭取做模範。二道河村勞動英雄盧善家40多個負擔畝,除了柴草折米外,應繳交小米400多公斤,8號村公所把徵收條子一交他,他馬上套上碾子,一氣將400多公斤小米碾成,到9號如數送到糧庫。南趙家莊村連11歲的小姑娘也拉著毛驢送糧,在她的影響下,揹著糧的、拉著驢送糧的婦女十好幾個一起去送糧。
據統計,在解放戰爭期間全縣繳公糧400萬公斤(超額40萬公斤),同時還提供柴草600萬公斤,蔬菜5萬公斤,做軍鞋5萬餘雙,為解放戰爭取得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閱讀更多 松樹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