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你對這句話如何理解?

沙漠野格


我來說一下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大家一起討論。

首先,這是孔子的名言。“父母在,不遠遊”這半句話,本身後面就還有半句“遊必有方”。解釋起來也就是,父母健在的時候,不要遠行遊學,如果要去,也要告知雙親位置和方向。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精神。

但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孔子說這句話的時代背景。那是在春秋時期,雖然談不上連年戰亂,但總是交通不便,人身安全也很難保障,可能一別就是一生。

在這種情況下,為人子女,在父母雙親膝下盡應盡的孝道是應該提倡推崇的。但孔子也充分考慮了外出的情況,畢竟他自己就曾經周遊列國,所以提出來遊必有方,也就是,要向父母說明清楚。

放到今天來說,大家可能覺得已經不是問題了。如果從盡孝道的角度出發,那距離已經不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了,更重要的是有沒有一顆陪伴的心。

千里萬里,朝發夕至,再遠的距離都不能阻擋我們回到家人身邊,父母在時能不能遠遊不再是問題,父母在時能不能盡孝才是關鍵。

當然,遊必有方還是要繼續落實到位的。





莫道疏狂


父母在,不遠遊,首先我是贊同這一句話的,也算是自己一點點的貼身感受。

我家是湖北的,曾經在深圳工作一年,當時因為外公去世,我前天晚上回的深圳,第二天早上又趕回家參加葬禮,之後因為工作事情不如意,我就下定決心回武漢了,因為武漢到家也就幾個小時。

我基本上是一個星期和父母打一次電話,然後一次大概1-2個小時,其實就是聊一下家裡地裡種啥,隔壁又有什麼事情,最近吃什麼喝什麼。每次打電話也是我媽向我投訴我爸又抽菸了,又花錢了。

我自己父母本來身體就不好,有一次我媽退摔了,在家臥床幾天,我都是一個月之後才知道。期間我打電話他們也從來沒說什麼,總是怕我擔心,影響我工作什麼。

我現在一兩月就會抽空回家一次,可能今天回去晚上到,明天中午就走了。我媽總是說浪費錢,路費可以買很多吃的了,平常打個電話就行,但是每次我在家他們心裡還是高興的。

今年因為疫情,我被關在武漢,2年過年沒回家的我其實十分愧疚,今年本來說好一家團聚的,家裡也買了很多我喜歡吃的東西。父母總歸把我一直當成是孩子。回不去的是距離,也是那份不遠遊帶來的刺痛感。

父母在,因為父母一直看著自己孩子的成長,想看著他成家立業,想看著他下一代,想看著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作為兒女,其實真的給不了父母什麼,所以不遠遊,幾個月,半年,一年,經常回去看一次,其實他們非常高興了。

我也希望,每個家庭都是倖幸福福,能有一個闔家團圓的年。回家了,就好好吃一頓,父母做的飯。





寫下一縷月光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傳承下來的自古孝為先,孝順父母,孝敬長輩,父母生我們給予我生命的人,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把我們養大,培養成才,但是當我們開始工作的時候父母開始老去,當我們畢業已經工作10年時,父母開始長出白頭髮,皺紋增多,當我們再工作10年後,父母已經60多歲,回首過去,發現除了小時候跟父母相處時間太短,上初中開始住宿幾乎都在學校,只有每個月回家要生活費的時候才見父母,一直到高中,大學,幾乎面對面聊天的機會更少,工作後更忙碌了,當你準備結婚生子,自己孩子上小學了,那時父母真的老了,大部分像我們比較窮的家庭,父母年輕時為了我們到處打工掙錢,這個時候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很正常,即使不出現年齡大了記憶力逐漸減退,行動也不利索,走路都容易摔倒,所以如果我們不回家陪在父母身邊照顧,那麼很可能下次見面的時候就是跟一堆黃土坡見面,所以如果自己混的差不多,要麼把父母接到身邊,要麼回家陪他們,孝順父母是子女必須做的,很多人可能學西方,但是西方子女18歲開始是不靠父母的,都是獨立自主的,18歲以後父母賺的錢給自己養老,而且作為一箇中國人繼承傳統文化百行孝為先,你的朋友親戚同事應該才會尊重你,大家願意和有正能量的人交往,父母都不孝順的人,我是不會與其做朋友的,而且爺爺奶奶也要孝順,有些人爺爺奶奶都不孝順


地瓜種子


父母在,不遠遊。意思大家都懂,父母還健康的活著兒女就不要走的太遠。

但是現在這個社會,80,90後想尋求好的發展就會去發達城市去闖蕩,離家很遠,一年也就回家一次,一次7天左右。甚至有的時候一年都回不去一次家…都說北上廣深生活壓力大,又離家遠,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年輕人去那裡?我想更多的人還是有一些夢想吧。不甘於現狀,想走更多的發展。

雖然不能經常陪在父母身邊,但是可以掙很多錢讓父母生活變的好一些…雖然父母口中滿滿的都是支持你出去闖蕩鼓勵的話語。

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父母的孤獨呢?我親身經歷過一件事讓我感觸很深,過年回家時候在姥姥家。當離家要上班的時候姥姥說了幾句話讓我眼淚不自禁的流了下來。

姥姥說:今年我70歲,就算在活二十年,每年過年天天都能見到你,也就七天時間,乘以而是就是140天。

當聽見這幾句話的時候真的不敢相信,就省短短的140天的陪伴麼?所以不要以為以後時間還長,掙了錢在慢慢孝敬長輩,永遠不要等到失去後才知道珍惜。多多珍惜陪伴長輩的日子吧…你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浪費。
有幾句話寫的特別好,說出了80,90後得心聲 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 有家的地方卻沒有工作, 他鄉容納不下靈魂, 故鄉安置不了肉身, 一個叫家的地方找不到養家餬口的路, 找到了養家餬口的地方卻安不了家, 從此便有了漂泊,有了遠方,有了鄉愁……


一個藝旗艦店


又是一個斷章取意的偽命題,是不知道還有下句?還是故意隱去下句?

整句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後一句是綱,前所述是引,綱刪不復在,引述無意義,若硬要斷章尋意,那其意無法斷,即便斷出也是扭曲了整句本意,只能是不倫不類。

孔子還有一句話流傳甚廣且頗受抨擊,甚至被批到體無完膚。此是 “唯小人與女子不可養也”。這讓天下女性憤而慨之,僅從此句看,孔子確實是在與天下女士為敵,天下女士也該斥責孔子,但是斷這半句的人隱了後半句:“近之不遜 遠之則怨”。孔子的本意是說:當你和 ta 交往過從甚密時 ta 對你言語不敬、舌有毒;但你和 ta 交往保持一定距離時 ta 又會有讒詞怨言,這樣的小人和女人是養不近、不可教誨的。

相信知道孔子這整句的女士都會敬佩孔子所說,因為她們不會去做孔子所說的那種女人。而假如哪個男人再來批駁孔子這句話,那他是不是就有將自己檢討為 “近之不遜,遠之則怨” 那種小人之嫌?

斷章取意,遺害華夏傳承精髓,必須糾正之。


雲中子135xxxx


那個時代,受交通、通信、信息條件限制,一但離家遠行,父母病痛、生死都不得而知,固行成這種觀念。另,古時人煙稀少,各方面都不發達,而如今,醫療衛生遍及社區、街道、村社,一家有事,四鄰也均可以幫上忙。

而如今,即便離家萬里之遙,也可與家人通話,家中有什麼事,飛機,高鐵等交通方便,即可趕回。所以說,這句話的不遠遊並不適應當今年代。


奇堯最棒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

它的意思是,父母在世,不要到遠處去,如果要去,應該告知自己要去的地方。

這段話反映了孔子孝敬父母侍奉雙親的觀點,但如果你有遠大理想,去做一番事業,不反對你去闖蕩天下。

今天,這句話還適應嗎?

1.古代。

古時候是適應的,農耕、小作坊手工操作,需要年輕的勞動力;交通不變,以水運為主,跨省出遊都要幾個月;信息閉塞,郵寄一封家書也要幾月;治安狀況差,土匪強盜謀財害命,殺人越貨,安全無保障。

2.現代。

現今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達。交通四通八達,汽車、火車、輪船、飛機,快捷迅速,全國範圍內動車兩天可以到達,飛機幾個小時到達。信息有手機電話網絡,一秒接通,聲音視頻自由選。現在行業很多,職業選擇性大,體力勞動工作都用機械代替,家中送什麼東西,有搬家公司、運送人員,不用擔心年紀大自己幹不了的。

儘管父母的吃穿住行都不是問題,問候是必須的,抽空打個電話,放假回家看看,與父母家人團聚,一家人其樂融融,幸福啊!雖然遠遊了,一首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


張開笑臉o


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中國人從來不是自我禁錮的民族,它處理問題的原則永遠是彈性的。基於孝道,需要子女待在父母身邊,防止父母因年齡問題導致生活質量下降,一方面這無疑宣傳了孝道,能夠保證家庭關係的穩定有序;但另一方面,這無疑也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維護治下穩固的某種宣傳手段,減少因流民問題造成的國家動亂,從而將人民緊緊粘附在土地上。

遊必有方,是統治階級對孝道的變通,也是對家國的選擇。中國古代宣傳修齊治平,講究達則兼濟天下,即個體才能不僅屬於自己和所處的地方,也需要運用到治國平天下,因此只能國優先、家犧牲,這也正是儒家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非“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原因所在。

在現代社會,基礎的生產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不再依附土地,科技能力、醫療條件、交通條件均也不斷緩解年齡、地域等對親緣關係的干擾,從而使得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無需子女必須時刻待在父母身邊,此外,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力的大量投入,流動的人口才是促進經濟爆炸的關鍵,小農經濟已經成為歷史,因此父母不再是遠遊的主要原因。

現代社會,遠遊的機會收益遠遠大於不遠遊的成本投入,相信國家、社會乃至家庭都會希望兒女遠遊,以此增長見識、不斷成長。


一匹馬的村莊


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

孔子所著重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責任:不遠遊的前提是“父母在”。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這裡的在家或不遠遊可以有多重意義:或是以農耕贍養父母,或是照顧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遠遊而擔心,等等。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遊必有方”。其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也可表明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最重要的是,你不會,可以找度娘啊,也可以查閱書籍啊,況且,不會問人是沒錯,但能自己解決的又何必麻煩別人呢?是吧?


皮ka丘3號


很高興回答題主這個問題,“父母在,不遠遊”這只是半句話,後面還有“遊必有方。”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父母健在,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也就是說聖人孔子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也不是堅決反對子女出遊,但出遠門必須要告知自己的去處,而且要在父母健康的時候外出,也就是“遊必有方”。父母健在時,照顧父母是子女的義務,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但同時,孔子也同意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做為現代的獨生子女,我認為首先要照顧好父母,父母年齡不大,身體健康,自己外出工作奮鬥尚可,如果父母年邁或身體欠佳,如果自己還在外工作的話,那就把父母帶在身邊吧,這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老了,子女就是依靠呀,不要讓老人老無所依。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