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对此您有何想法和建议?

有关幸福的事


家长的溺爱,老师的束手,导致现在很多的孩子嚣张跋扈,目无尊长,所以,支持国家立法引导正确的教育观,保护教育者的尊严


微-精致


本来是应该的,但是说实话我对现在老师的素质深表怀疑,我觉得不在少数的老师会用“歪”,我小时候被老师用教鞭打过,教鞭都断了,手都烂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恨过,因为我当时是因为调皮经常不写作业被揍的,老师是“恨铁不成钢”,可是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都有被针扎的,小学老师可以说出“你就这一个孩子,我有40个学生,你的孩子废了我不心疼因为我还有39个”这样貌似有道理但是很没有师德的话,我很担心戒尺到了他们手里会怎样?与其建议把戒尺还给老师,不如禁止家长宠溺孩子来的更有效果


棲梧鷹


的确需要还,但是怎么还,怎么用、教师采用后如何评定同样是问题。没有批评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毕竟不会有完美的学生什么错都不犯。

但是在很多老师眼中,还了等于没还。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是媒体的引导,另一方面是操作的不可预见性导致的。

首先,媒体在学校矛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新闻媒体对家校矛盾尤其关注。所以在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体罚两个字。但是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一个文件界定了什么是体罚,什么是惩戒。所以往往在媒体曝光相关事件时,由于教师是成年人就会在字里行间更偏向于学生,导致教师成为弱势群体,甚至被冤枉。这也就导致后面的教师及时手上有权,但也不会轻易地使用。

其次,在惩戒权使用的过程中,即使对相关的行为有着明文规定,但是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情况。所以,即使在规定范围内使用惩戒,但依旧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又是怎么处理?教师正常行使个人权利,会不会担责任,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又是什么态度,这些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毕竟,很多教师都是要养家糊口的,不能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个问题毁了自己的一生。

最后,在惩戒权回归课堂,回归教师手中的同时,我想,惩戒的方式及责任应该也做好划分。惩戒权是为了让教师有胆量管理学生,而不是一纸空文让教师心生厌恶。所以,对于惩戒权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还需要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声音,多考虑考虑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细化其中的各项原则和问题。毕竟不能寒了那些负责任教师的心,也不能让保障变成毁灭!


站三尺迎诸公


当社会开始讨论重塑教育形象的时候,背后的逻辑就是在引发对授课老师课堂控场不作为的行为展开批评。

到底教育该不该正面管教,严师出高徒的老话还能被新新孩子的家长接受吗?

你看,古老的管教模式,再一次被放到桌面上讨论,难道不是家长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吗?

受过传统教育的家长,一定认为学习就是学习,学校就是学校,应当遵循正面管教的手法,包括一些非常规的责罚,体罚也是可以的,都是在可容忍范围之内的,因为有的孩子你不打敲打他,效果根本不行,平常父母的话他们几乎都不听,哎,家长也是没有法子呀!

还有另一部分的家长,崇尚的是快乐学习法,有点儿佛系,觉得孩子没必要受到这般责罚,甚至认为是人格上的侮辱和诋毁。

当新旧观念冲突的时候,其实就是善意的社会沟通,但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着实需要家长和老师们一道,以平常心代之,包容一些老师善意的作为,因为大部分老师都是爱学生的,成就孩子就是他们的唯一使命和责任,看不惯的事情,看不惯的做法,多包容和理解,并没有什么!


校长名家


问题本身是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我们是否需要惩罚措施,二是怎样的惩罚措施是好的。先说结论,惩罚措施是必要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类型的惩罚。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不是所有学生都适用的,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学生的情况可以大概分为上面四种。激励型的学生往往喜欢被人夸赞。这一类的孩子从小就是被家长夸起来的。他们可能经受不住负面的评价。对于成绩好的激励型学生。应当采取适当的谦虚教育。而对于成绩不好的激励型学生,我们也要以鼓励为主,适当的批评。他们的心理接受能力可能比较差,批评强度太大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另一种类型是惩罚型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从小就在严苛的家庭环境中生长。其实对于成绩很好的学生,如果他是惩罚型的,也可以给他展示更为优秀的榜样。这一类的学生往往有自卑心理。当他看到更优秀的榜样时,他就会害怕自己被淘汰而更努力的学习。

对于成绩不好的惩罚型的学生,可以采用适当的鞭笞,但

同时也要注意其心理健康

惩罚的本质实际上是破坏了需求。而用鞭子抽打是最低级的生理需求或安全需求,因为疼痛与我们的生存有关。稍微高级一点的,比如社交需求。激励型的方案,比如说这次成绩考得好,就带你跟朋友们一起出去玩。惩罚型的方案,比如说你这次考的不好,那你就不能与你最好的朋友玩了。再高级的尊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最好不要打击。这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心理健康。

惩罚和鼓励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的,也要让他知道什么是错的。对的问题有标准答案,但是错的有各种各样的不对。老师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只是学习知识,上网课就够了。老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所犯的不同类型的错误给予指点。因此戒尺可以有,但是对谁用,如何用需要老师自己进行判断。


小宇哥师兄


“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这个问题要视情况而定吧!



有的地方,学生很猖狂,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对学生也没什么好处。究其原因,老师怕学生和家长胡搅蛮缠,某市某小学的一位代课老师,班里有一个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上体育课,老师就让他待在教室里。结果被家长投诉到教育局了,理由是:老师剥夺了该孩子晒太阳☀的权力。就这样都能被投诉,更别说戒尺了。

我们老家,有的老师简直是老虎🐯,就差吃人了。上课回答不上来问题,扇耳光;考试成绩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扇耳光;字写得潦草,扇耳光;不听老师的话,扇耳光……没有戒尺,学生都苦不堪言了,有了戒尺就没有学生的活路了。孩子挨了打,家长也不敢说什么,要不然老师就不管了。有的老师就是地头蛇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挨打了,能爱学习才怪呢。



我衷心地祝愿那些无德的老师早日归天!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老师健康长寿!


wode吉祥三宝


只有老师和学生整体素质都提高了,才可能如此。

否则,老师不能以身为范(即无仁爱宽慈之量),学生不能以尊促学(即无尊师重道之心),则师道丧而学业废。

另,今之国人,家教多失,宠溺生患,即使老师有宽慈之心,亦难保偶尔有狼子之辈,伤师伤己,可悲可叹!


国学归元


有些事是不可逆的。就像这件事那是不可能的。老师的地位之低贱,恐怕历史上还没有吧。经济上贫穷,思想上的腐化,已经远离了“灵魂工程师”范畴。为了金钱,为了权利不顾人格与尊严,什么违法乱纪,拍马溜须的损失正常人格的事都能做的出来。这样的环境,怎能再拿起戒尺?!怎敢给他戒尺?!


小飞侠新


我非常支持老师使用戒尸,但要清楚地规定使用权限,要有操作性,有实际效果,不可滥用,对低年级学生应该是象征性惩戒!


贵州兴仁94汪元辉


一篇关于教育的热文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孩子,妈妈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当一个心怀敬畏、不丢信仰的学生。”

手持戒尺、眼中有光,这样的老师多么令人向往!

然而,曾几何时,老师们手中的戒尺消失了,或者说丧失了威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