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全书导论(耶鲁公开课)第15讲 先知书 阿摩司书

第十五讲 先知书-阿摩司书

一. 先知书简介

1. 按时期分

1) 亚速危机时期:南北两国并存,在北部先知书有阿摩司书和何西阿书,南部有以赛亚书和弥迦书

2) 巴比伦危机时期:北方王国已灭亡,亚述在公元前612年灭亡。那鸿书讲述亚述灭亡,公元前7世纪末到公元前6世纪初,犹大国灭亡,那时先知书有耶利米书和哈巴谷书

3) 流放时期:以西结书

4) 后流放时期或重建时期: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约珥书,玛拉基书

2. 按篇幅分

1) 3个长篇: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每个长篇对应一个历史时期与3个危机有关

2) 其他都是短篇,俄巴底亚书最短

3. 长久以来学者们都在争论这些古典文学预言先知在多大程度上回溯到以色列悠久的传统或构建了后来被视为长期的以色列传统的标准。考夫曼视这些先知为契约标准的承担者,他的观点里先知是保守的,但出于同样的原因,他认为新的预言构想了以色列人早期没有设想的观点,因此也是激进的,他称他们为激进的保守派或保守的激进派。

1) 由于预言中一些内容的激进本质,预言有时相当夸张,有很多戏剧化意象,戏剧化特点,他们声讨惩戒人们,最终常被嘲笑或迫害,最后这个国家终将在古老神圣遗产中铭记他们的话,预言在不断变换的政治和宗教现实中扮演重要角色。

2) 我们已经讲过

申命记派历史观以及他们是如何阐释公元前722-前586年的历史灾难,这使得以色列人能够接受失败的现实而非在同时失去对上帝的信心,以色列的灾难并不是证明上帝不是历史上至尊的主,或者说上帝是背信弃义的,抛弃了契约和他的人民,正相反,失败和流放说明上帝作为全宇宙的上帝,可以将其他国家当作工具,以对他的人民进行审判,这终究是一个忠诚的行为,是对他契约的忠诚,因为契约里承诺对人的罪行(偶像崇拜)进行惩罚。

3) 古典文学预言的3个长篇12个短篇,都是遵行这个基本推力来解释事件的,他们一致将战败与流放看作证据而非对上帝宇宙统治权的反驳,他们认同是上帝对罪恶的惩罚,但这与申命记派学者在2个重要方面产生分歧:a. 对原罪sin的识别,先知认为,不光是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应该受罚; b. 对于未来的复兴和荣耀的重点不同,这一信息在申命记史料中并未出现

4. 每一本先知书都按2个原则来安排:篇幅大小和年表先后。一开始3本都很长,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是按年表3个危机顺序排列。然后是短先知书,基本按篇幅排列顺序。在古代这种按篇幅长短排序的方式很常见,而我们

上课不按圣经书上的顺序,我们按时间顺序来讲

二. 阿摩司书简介

1. 阿摩司书是在一段相对较稳定的时间段进行的讲道,发生在公元前750年耶罗波安2世统治时期,这个时期亚述的威胁还没有那么明显,很多段落显示阿摩司是一个普通的牧羊人,来自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外的一个小镇,因此他来自南方国,去北方国预言,除了他是一个牧羊人的说法,他更可能是一个相当富裕的人,有大量土地和牲畜而且受过良好的教育,北方人都惊讶于他的口才和智慧,但他们不喜欢他讲的内容所以最终他被迫回到南方国

2. 本书结构上分成4个部分

1) 第1,2章 关于厄运的简短神谕

2) 第3-6章:一系列的3个短神谕,关于撒玛利亚女人,关于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富人,关于整个以色列的

3) 第7-9章 5个幻象,被后人诠释了,是大审判的幻象,蝗虫,火,建筑时用的铅垂线,一篮水果,上帝站在伯特利圣坛旁,另外还有一些小篇幅是阿摩司和伯特利祭司的冲突,这个祭司控告他叛国罪

4) 结语

三. 先知书的文学特点

我们选择阿摩司书作为讲解先知书的开始是非常合适的,因为他包含了古典文学先知书的典型特征

1. 编者注释。在阿摩司书中有以第三人称写的注释,在开头最常见,是一种介绍,基本上所有的先知书都有这样的介绍,点明地点,先知,时间等。也有一些先知书是以第一人称以先知的口吻写作,写他自己的经历。用第三人称,我们猜想可能是先知自己写的,也有可能是他们的门徒或者其他人负责搜集先知的神谕然后写成文章,如阿摩司书第7章,描述阿摩司和伯特利祭司辩论,因此全书有口头陈述,有识别段落,有描述性段落

2. 先知书是各种材料的汇编,这些材料被搜集,改编,补充。先知的神谕,经过一段时间被呈现,明显被保存编订了,也许是被先知本人,也有可能是被他的弟子。我们知道先知书写下来后也输入其他古近东社会,比如亚述,这些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本质使他不按时间顺序来的原因,这是为什么有时理解这些预言这么困难。因为先知或其弟子或编辑会按文学原则合并或并列神谕,比如有一些导词,某个神谕在最后一句或最后一行会有一个特别的词作结尾,紧接着的第二个神谕在开始时会重复这个词,这样前后2篇就从文学角度被串联起来。阿摩司书3:2“you alone have I know of all the families of the earth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这是这段神谕的总结性句子,其中know是关键导词,下一句是“Do two people walk together unless they know each other 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这就指出了前后2个神谕的并列性。先知书从文学性而非实质内容或时间年表排列, 这和之前的如约书亚书到列王纪按时间顺序排列是非常不同的

3. 一个有意思的怀疑是先知书多大程度上保存了先知的真实预言,当然阿摩司书不可能记录阿摩司的每一句话,

先知书被修改补充,人们想象先知的话具有持久的意义。预言被增补因为人们确信其具有持久的意义,这也是学者认为阿摩司第2章能预言犹大国灭亡的原因。阿摩司生活在公元前750年,这段内容是在犹大国灭亡后被加进阿摩司书中的,我们在一些先知书里看到的修改和增补,有些是很明显且混乱的。有很多例子,一个先知的话语未经修改没有与时俱进,从而导致先知的语言与后来发生的事不一致,这种先知语言和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说明了想要保持忠实先知原话的倾向,因此我们可以见到2种倾向,一种是忠实保存原话,一种是对先知预言进行增补

4. “the call 召唤:。这对大多数先知来说很常见,这是由于被上帝召唤而获得的权威以宣告他的预言。我们之前讲过先知预言,这里先知的概念是被上帝派来传递消息的使者,而非受客户委托去发现上帝在想什么的那种先知。召唤的不可抗拒性是这种段落的特征,阿摩司书3:7-8有详细说明,在引用了一系列说明不可抗拒原因的谚语和影响后,阿摩司说”网罗若无所得岂能从地上翻起呢“”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

5. 先知书大量使用了隐喻,阿摩司用2种隐喻来描述他的语言:言辞和幻象

1) 很多预言的神谕将会用这样的句子讲出来”耶和华和某某先知说了一些话“。上帝好像直接用人类语言对先知讲话,然后再被复述或转述给听众,这是一种隐喻,上帝与先知交流沟通,先知再将信息传递给大众。

2) 除了倾听上帝,阿摩司和其他先知也“看”。神谕也通过与观察和幻象相关的词表达,因此seer观察家也是先知的指代词,阿摩司看到各种幻象,在第7,8,9里有5个幻象,这些幻象可能是上帝说的话,上帝干的事,也可能是普通的事物或事件,具有象征意义:

a. 蝗灾, 在交了属于国王的农作物税后发生,消耗了农作物

b. 火焰,消耗着地下水给地球土壤带来威胁

c. 铅垂线,用于建筑房子的工具,这是上帝毁灭寺庙中朝拜者的幻象

d. 一篮夏天的水果, 希伯来语夏天的水果是kayits,这是个双关语,代表结束,象征以色列的结束

e. 上帝站在伯特利圣坛旁

6. 先知书运用了各种文学形式,最平凡的形式是多次出现的与国家对立的神谕,这在阿摩司书和3个长篇先知书里都有。

a. 阿摩司1,2章里包含了7个猛烈反对国家的神谕,7条中有6条是直接反对周边国家的,严厉谴责了在以色列人和非以色列人的战争中,他们对其他人的不人性对待。作为对他们战争中所犯罪行的惩罚,圣火将摧毁他们的宫殿和防御工事。

b. 然后是一个扭转,在前6 个谴责别国在战争中的暴行后,阿摩司转向本国人,他说同样的神力会降临在耶和华子民身上,因为即使在和平时期他们也犯下同样的罪行。第7是最高的神谕,宣布上帝的愤怒也会直接作用与以色列

c. 这是一个不受欢迎不受期待的公告,可以看到阿摩司的技巧,先是谴责敌人,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听众相信,然后扭转到以色列,这里以色列是个模棱两可的词,不清楚是指北方国还是包含南北两国。

d. 在阿摩司中另一个是反对犹大国的神谕,这在第2章有2行,很多人认为是后来的编辑加进去的,首先是因为他用很标准的申命记派形式写作,另外如果我们剔除这个神谕,我们就有一个很标准的6+1文学模式神谕,6个反对别国,一个反对以色列。这种模式在圣经诗歌篇中多见,而先知书是用更高级的诗歌篇形式写成。这和在阿摩司中看到的另一形式3+1相关,6+1是它的翻倍。

7. 其他的文学形式和模式:

a. 赞美诗,歌曲,哀悼。尤其是对以色列灭亡的哀悼好像灭亡已成事实。

b. 箴言,当先知引用箴言时,会将其转换为人们能接受的意思,会将旧箴言用于新情境中,赋予新的意思,让读者感到震惊。阿摩司书3-8里有很多箴言。

c. 另一个重要形式是riv,指的是诉讼,尤其是契约诉讼

。很多先知书都提到上帝对人民提起诉讼的段落,指控他们违背了契约。在这些段落中,贯穿着法律隐喻,针对以色列成为作证人或目击者“以色列能为自己辩护吗?”这个模式在约伯记也有

8. 先知预言类文集运用了以色列文学传统上所有出现的文学形式,给予作品丰富多样的质感

四. 先知书的主题

阿摩司书从文学角度看是个典范,从主题和内容上也是典范,阿摩司书明确表达的主题响彻整个预言先知文学中,有些主题会有变化,但基本主题不变。

1. 古典先知文学最明显和强烈的特征是谴责道德衰退和当时的社会不公。阿摩司批判这个国家出现的罪孽,他批评所有的人,中产阶级,政府,国王,神职人员。他们都被一种肤浅的虔诚所困扰,契约的概念规定了一种与耶和华的特殊关系,不仅和耶和华,也存在于与其他人类之间,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为以色列穷苦人着想是接近上帝的标志,二者是紧密缠绕互相联系的,

阿摩司谴责富人和权贵对待穷人的方式

a. 4:1-13运用了戏剧化的修辞方法“你们住撒玛利亚山如巴珊母牛的啊,当听我的话吗,你们欺负贫寒的压碎穷乏的,对家主说:拿酒来我们喝吧!主耶和华指着自己的圣洁起誓说,日子快到,人必用钩子将你们钩去,用鱼钩将你们余剩的钩去,你们个人必从破口直行前行,投入哈门(废物堆)”。这里运用了完美的双关语,富裕的撒玛利亚女子被喻为巴珊母牛,在迦南文学中指贵族,甚至迦南神也可用牛,绵羊来比喻,这在当时是称颂性词语,因此这个双关语是奉承她们,但巧妙之处是先知说这些人最后会胖的像肥牛一样,成为肉食店的肉腐烂后被用钩子扔进垃圾堆,开首的奉承引向最后可怕的结局。

b. 6:1, 4:7是另一个对那些生活富裕无忧而又忽略穷人的人的一个打击,在描写了之前富裕生活后,最后写这些人“必在被掳的人中首先被掳,舒身的人荒宴之乐必消灭了”他们是首先被流放的人,考古发现出撒玛利亚的象牙装饰家具,和这段中贵族躺在象牙床上描写相符。

c. 道德衰退,贪婪,上层阶级的放纵都直接导致了社会不公,这些激怒了上帝8:4-6,这里用极端公式化和高度夸张描写富人对穷人的盘剥,当读者撕开修辞,会看到被谴责的罪行并非谋杀,强暴和暴力,而是违背社会道德,这里所谴责的罪行是在各个社会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的,完全不被上帝认同,因而激怒上帝毁灭国家的罪行我们每天都能在身边看到,如收受贿赂,缺斤少两,对穷人缺乏善心,对困境中的欠债人冷漠

2. 道德至上。道德不仅是与文化或宗教义务同等重要的义务,道德也许比宗教更为重要。上帝对以色列的要求是美德而非宗教仪式。接下来我们会看到先知们对祭祀的不同态度,有的反对国家祭祀,有的赞成。在祭祀态度上他们观点不同,但对美德的观点是一致的。

a. 5:21-24 “我厌恶你们的节期,也不喜悦你们的严肃会,你们虽然向我献燔祭和素祭,我却不悦纳,也不顾你们用肥畜献的平安祭….惟愿公平如江河滔滔“。这是

对空洞虔诚的抨击,实质无意义献祭仪式甚至会带来社会不公,这是先知书不断重复强调的主题。

b. 阿摩司和其他先知都认为,不公是对上帝的冒渎,契约的理想是最重要的,这是为什么他们被称为契约的标准承担者,回归到契约义务上。没有契约理想,祭仪的实施和义务只是一场闹剧,这并不是说如果以色列坚持盟约,他们将被拒绝,因此对于祭仪的反对取决于对祭仪表演的讽刺,先知将其描画成毫无意义的,是对伦理或社会正义的漠不关心。内在文化冲突确实经常包含对对手信仰和行为的讽刺和嘲笑,一些先知对祭仪的反对非常激烈,这个观点在阿摩司书里并未完全形成,在其他先知书里我们会看到有的先知非常激进,不仅反对空洞的祭仪,甚至对正直的人进行的恰当的祭祀,也觉得对上帝是无价值的。

c.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观点我们在P材料中都接触到了。P材料早已接近这个观点或建立这个观点,既祭仪是神恩的表达而非神的需要。对上帝来说并没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并不影响他的活力,它作为一种礼仪送给人类,以吸引和保持上帝在社会里的存在,为那些暂时性的使人和上帝分离的不洁行为赎罪。

d. 在P材料中,我们已经看到一个祭仪对于社会和人类的作用的复杂概念,因此道德至上的先知预言学说,是对其他祭祀行为祭仪带来的自动功效的普遍受欢迎的观点的对立回应。学者认为先知书将美德提升到一个绝对宗教价值的等级,因为他们认为美德是本质上神圣的,上帝的本质是他的道德本性,道德属性是上帝的本质,上帝要求人类正直公平,有怜悯心,实际上他自己是这样的,有道德的人被隐喻为分享了神性,这是一种颂扬。不是在生前或者甚至死后成为神,而是一个人通过努力模仿上帝的道德而成为神,这又是对神的模仿概念。

五. 先知和申命记派的不同

1. 历史观

a. 先知们特殊的历史观,对公元前722-公元前586年间灾难的解释,这是一种以他们的道德观为中心的解释,先知们坚持认为道德是国家历史的决定因素,以色列接受与上帝缔约为他带来了宗教和道德上的要求。

b. 在申命记派学者看来,某一项罪对这个国家由决定性的作用,就是偶像崇拜,尤其是王家的偶像崇拜。申命记派呈现了2个王国的悲剧历史,从本质上来说是偶像崇拜最终得到了惩罚,这个过程不断循环最终导致灭国。在申命记派眼中,当然那些道德罪孽和其他宗教罪孽都应受到惩罚,但只有崇拜别神导致了灭国和流亡,这个观点在列王纪下17中已经阐释了。

c. 古典先知的观点有所不同,以色列历史由道德因素决定,不仅是宗教因素。国家因别神偶像崇拜和道德沦丧而受惩罚,当然这2者是不可分的。但先知更强调道德因素。上帝因重大道德罪行如谋杀或暴力给一个国家或一代人降厄运,大洪水,索多玛和蛾摩拉城的毁灭就是如此,但先知声称国家遭厄运是因普通的错误,如受贿,缺斤少两,这是先知和申命记派阐释国家历史的第一个不同。对于先知,国家的毁灭是因对罪的惩罚, 而不只是别神崇拜这个罪,因为罪行无论大小都违背了以色列人签的约

d. 先知们在多大程度上重新回归到以色列传统,以及契约关系,这些传统认为以色列的救赎和选举需要道德义务,这其中有多少是先知们产生的观点,这些是学者们一直争论的问题。我只想强调以色列宗教中的道德至上观点,至少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先知时期既阿摩司的公元前8世纪,甚至可能更早,这当然不是流放时期才出现的,也不是申命记派历史学家发明的

2. 先知们将他们灾难和厄运信息与希望和安慰信息配对,这在申命记派是没有的

a. 古典先知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们给予以色列旧的末世论(世界末日)的观点注入新的内容。Eschatology末世论意味着结束。先知警告说除非人们改变,否则就会收到应有的惩罚。

b. 人们很愚蠢急切地期待着广为人知的耶和华日the Day of Yahweh,或上帝日the Day of the Lord。 当时普遍认为在未来的某个场合上帝会戏剧化地干预世界事务,且是代表以色列这么做的,以色列会战胜敌人,敌人受到惩罚,以色列会恢复以前的富饶荣耀。人们认为上帝日是个了不起的日子,是以色列胜利的日子,是对敌人复仇的日子

c. 但先知却有另外的观点。阿摩司书5:18,29里,讲到人们多么渴望耶和华日,但先知说如果人们不改变,上帝日不是人们期望的那样,而是黑暗日,充满了厄运,上帝会让他的子民偿还,这是另一个先知想要颠覆的传统观点,将人们普遍认为的上帝日是国家胜利日转化成国家审判日。”想望耶和华日子来到的有祸了!你们为何想望耶和华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没有光明,景况好像人躲避狮子又遇见熊,好像进房屋以手靠墙,就被蛇咬,耶和华的日子,不是黑暗没有光明吗?不是幽暗毫无光辉吗?“

d. 这个概念核心是耶和华日成为审判日。在先知之前或没多久之前的观点里,是上帝通过审判来控制别的国家从而惩罚他们使他们臣服于以色列,但先知们挑战这一观点,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特别陈述,上帝当然是历史的神,他关心所有的国家不仅仅是以色列,但他干涉别国并不扩展到使他们臣服于以色列。如果有必要,如果是以色列应得的,上帝会扶持一个国家以对抗以色列。所以阿摩司最后宣告这个国家的灭亡

e. 如何解释契约,难道契约不是特权或安全的保障吗?契约的基本作用是给国家约束一个行为规范,违反就会遭到严厉惩罚。阿摩司书9:7-8,阿摩司给出一个让人吃惊的宣告,在上帝眼中以色列和其他国家并无区别,他可以高抬以色列,也同样能贬低他,”耶和华说,以色列人哪,我岂不看你们如古实人吗?我岂不是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领非利士人出迦斐托,领亚兰人出吉珥吗?主耶和华的眼目察看这有罪的国,必将这国从地上灭绝,却不将雅各家灭绝净尽“。

f. 这是非常严厉的话,阿摩司生活在公元前750年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年代,人们信心倍增,觉得上帝与他们同在,他们不会面临即将到来的或明显的危险。阿摩司认为抛开这些外表的繁荣,人们因在社会上所犯的罪,对契约义务的不忠,正在使国家走向灭亡的下坡路。也许因为当时的乐观主义,阿摩司不得不强调厄运,因为他的书十分令人沮丧。后来的先知,因为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处在更加绝望的时代背景下,他们说的话就会更加安慰和充满希望。

g. 阿摩司的目的是改革或者对国家的重新定位,他试图叫醒以色列人改革是必须的。阿摩司书5:14-15 “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这样,耶和华万军之神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要恶恶好善,在城门口秉公行义,或者耶和华万军之神向约瑟的余民施恩“。”或者“这个词很重要,很能代表阿摩司的宿命论。这本书是非常宿命论的,阿摩司的主题就是:惩罚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相信书的最后几条内容9:8-15是后来编者加进去的内容,他是一个结语,为了减轻文中宿命论的悲观主义。因为这几条里,阿摩司彻底改变了。9:8前半部完全是毁灭性的审判”必将这国从地上灭绝“,但后半部分却说”却不将雅各家灭绝净尽“。似乎编者已经限制了最后这个厄运的神谕。”我必出令,将以色列家分散在列国中,好像用筛子筛谷,连一粒也不落在地上,我民中的一切罪人说,灾祸必追不上我们,也迎不着我们,他们必死在刀下“。

h. 最后关于以色列未来复兴,使上帝对以色列的惩罚并不是故事的终了,只是过程中的一步,痛苦和惩罚服务于一个目的,清楚渣滓,磨练以色列,人们将被筛选,罪人受到惩罚,正直的人被剩下,可以存活,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复兴。

六. 总结

阿摩司书是是先知为解决北方王国的具体情况而给出的一系列神谕,他包含了一些补充内容,以反映后来编者的观点,阿摩司的观点是罪恶会被上帝惩罚,而且是全国范围的,国家会灭亡,当北方灭国,人们认为阿摩司的预言实现了。亚述是上帝惩罚以色列的工具,他的话在犹大国保存下来,犹大灭亡后,后来的编者加了一些话,以反映这个事实,最明显的反对犹大国的神谕是2:4-5合结语9:8后半部和9:15,很明确的提到南方国的灭亡。”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表明了大卫王权的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