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累贅無用?不!正確認識儀式感,讓人生散發不一樣的光芒

什麼是儀式感?

儀式感,漢語詞語,是指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是人的精神情感和身體身心得到雙重體驗的愉悅瞬間,可以讓人們記住一些重要時刻。

以上是搜狗百科給出的解釋。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那些隆重的場合,比如婚禮、慶典等才需要儀式感。其實不然,我非常認同作家李思圓的觀點,她在《生活需要儀式感》一書裡說“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她說,“儀式感,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

讓我們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來看看,儀式感會給我們什麼?會讓我們有怎樣的感悟?在普通平常的日子裡,即使你的生活平淡無波,即使你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當生活中有了儀式感以後,你的人生其實是會變得非常不一樣的。其實不論大小,有儀式的時刻總是與眾不同,因此在本文我會分享幾個儀式感讓生活更加美好的時刻,並在分享過程中談談我的思考和見解。

疫情期間升國旗的儀式感,莊嚴肅穆的時刻讓所有人見證民族之魂,儀式感讓家國情懷雋永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

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

不管是多麼平常的日子,聽到這樣的歌聲、這樣的旋律,心裡總會為之一熱。若是在某些特殊的場合、特殊的日子裡聽到,那就更加的不同。

2020年的2月24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寧波惠貞書院寧靜的校園裡,一場特殊的升旗儀式正在進行。有別於平常,原本20人的升旗小組,今天只有區區四位學生;原本人頭攢動的大操場,今天只有楊雲生校長與負責主持的老師,顯得空蕩蕩的。

按原計劃,今天本該是開學的第二週,每一個週一,學校師生都要舉行升旗儀式,同許許多多的學校一樣。然而疫情突如其來,楊校長當機立斷舉行“雲升旗”,他說,愛國主義的教育不能忘記。

於是,屏幕裡,學校操場上的國旗正緩緩升起,嘹亮的歌聲隨之而來,聲聲入心;屏幕外,寧波惠貞書院的1410名學生和130名老師,在各自的家中觀看升旗直播,挺立的身姿,格外莊重,一點不輸於平時,更勝於平常。

升旗儀式後,孩子們在日記裡寫道:

  • “病毒並不能擊垮鋼鐵班意志的中國人”
  •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這是全中國人們要一起抵抗的戰役。”
  • “正是因為有他們的守護,我們才能夠安安心心地在家中學習。”
  • “在肆虐的疫魔面前,唯有吾輩少年當自強,相信待到春暖花開,山河無恙,在美麗的惠貞重逢時,將會是自證強大的我們!加油,少年!加油,中國!”……

與惠貞一樣,許多學校在這個特殊時期都沒有忘記升旗儀式。為什麼呢?昔日的硝煙,那些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那些懸掛著的、雕刻著的、書寫著的歷史,那些先輩血液裡濃濃的家國情懷,雖已遠去,卻永遠鐫刻在我們心裡。

儀式感累贅無用?不!正確認識儀式感,讓人生散發不一樣的光芒

圖1寧波惠貞書院“雲升旗”

  • 這也是,《攀登者》裡曲松林寧願放棄生命,也想著保護攝像機的緣由,只要能攝下五星紅旗插上珠峰的時刻,他個人的生命不足掛念;
  • 這也是,奧運領獎臺上,那些意志堅強、久經磨難考驗的冠軍們,每當國旗冉冉升起,從不掉淚的他們會潸然淚下;
  • 這更是平常的你我,也會在聽到國歌看到國旗升起,內心會有一股熱流上湧的緣故。

國旗,是我們的象徵,凝聚著我們的民族之魂,在這樣的儀式裡,可以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使命感,明白生命的不平凡。此時此刻,那些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們、那些衝上一線的軍醫天團們,那些奮不顧身的專家院士們,那些默默堅守的服務人員、黨員幹部們,那些挺身而出的社工、志願者們,那些靜靜配合待命家中的同胞們,讓每一個人瞬間明白了血肉長城的含義,每一箇中國人血脈裡的家國情懷怦然甦醒。

儀式感累贅無用?不!正確認識儀式感,讓人生散發不一樣的光芒

圖2機場最高禮遇“過水門”

送英雄出征、迎英雄歸來之時刻的儀式感,讓國人見證國之脊樑,儀式感讓英雄的付出被更多人看見和珍視

疫情來臨,武漢封城,全國各地也相繼拉下了剎車,停下了匆匆前行的腳步,一時間,“待在家裡別出門”,成了我們在這個春節裡互道平安的常用語。在這個靜靜等待的日子裡,一群群逆行者以最快的速度,迅速集結,迅速出征,向著同一個地方:武漢,飛奔而去。我們在電視上、手機裡,目送他們出征,見證他們出征的儀式,在這個時候,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

隨著湖北和武漢疫情形勢的好轉,從3月17日起,一批批的援鄂醫療隊開始有序撤離。湖北的人民自發地夾道相送,用種種發自肺腑的語言和行動:

  • 荊門人民夾道十里送別內蒙古醫療隊,
  • 武漢小哥90度深鞠躬後嚎啕大哭,
  • 中年男子跪地感謝,
  • 頭髮花白的老爺爺鞠躬致敬久久不起,
  • 小女孩高唱《我的祖國》含淚相送……

同時,遠在家鄉的人們早已準備好了最高規格的迎接儀式:石家莊交警集結60輛警車以最高規格迎接,山東、江西等機場以最高禮“過水門”迎接,各個省的省長們親自到場迎接,市民們沿途鳴笛致敬……

人民日報說得好:“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英雄是國家、民族的脊樑,英雄也是從平凡人中產生的。致敬英雄的儀式,可以讓我們在危難緊急時刻,放下恐懼、產生力量,同仇敵愾,眾志成城。這樣的儀式感,也可以激發出一個人內在的潛能和信心,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

儀式感累贅無用?不!正確認識儀式感,讓人生散發不一樣的光芒

圖3英雄歸來

平凡日子裡的特別時刻,儀式感幫助我們見證最好的自己,這是每個人平凡人物的心聲和精神

大千世界裡,生活著最多的就是普通人;大部分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平凡而普通的。正因為如此,普通人的我們更加需要儀式,需要有儀式感。而且,每一個人的儀式,都必須由自己創造,因為你是唯一的你,是獨一無二的你,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生活需要儀式感》,是一本闡釋關於普通人需要儀式感的書。李思圓在芸芸眾生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了許多形形色色的小確幸,證明了那些點點滴滴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儀式,所綻放的巨大的能量。我從其中採擷了幾個小故事,讓我們細細品味儀式帶來的令人驚喜的力量。

有一個世界讀書日,李思圓的一個朋友立志要天天讀書。聽了這宣言,沒有人當回事,因為身邊經常能聽到,似一陣風來,又如雲煙般消散,很少有人能做到。當然也沒有人在意這樣一件事:隨後的一年裡,往日在朋友圈活躍的他,竟銷聲匿跡了。大家都忙著自己的事,誰會特意關注他人。

然而,一年後的世界讀書日,朋友圈突然出現了他的一條消息:“我做到了。”原來,他真的做到了:每天看書一小時,每週閱讀一本書,每月寫五篇兩千字以上的讀書心得。

一個大家都擁有的“世界讀書日”,成了他生命裡一個特別有意義的時刻。他不僅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特別的日子,他還擁有了更多的收穫:

他驗證了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毅力;

他證明了自己,同時還有從書本里汲取內化的知識。

孫敬懸樑蘇秦刺股、匡衡鑿壁借光、李密牛角掛書、董仲舒三年不窺園……,自古以來,我們就不缺少讀書人的故事,一個個耳熟能詳。可是你從中明白了什麼?

樊登讀書會的會員遍佈全球,十點讀書的文章總被無數人轉載,喜馬拉雅的聽書、微信的讀書、形形色色的公眾號新媒體,愛讀書的人有很多。因為他們明白: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莎士比亞;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餘秋雨;

作家馮驥才說,“讀一個人,如讀一本書。”而讀一本好書,則是在讀智慧者、聰明人的思想。當你閱讀時,猶如聆聽良師的教誨,可以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引領自己找到更精彩的人生之路,這就是讀書的儀式感。


儀式感累贅無用?不!正確認識儀式感,讓人生散發不一樣的光芒

圖4讀書讓你的人生路更精彩

她,35歲,單身獨居。她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著儀式感:

  • 冰箱裡沒有常見的速食速凍品,卻有擺放整齊的各類新鮮的瓜果蔬菜;
  • 一個人的飯桌上,有搭配悅目、營養可口的飯菜;
  • 再忙再累,也堅持早起一個小時,為自己去菜場採購新鮮的食材;
  • 每天睡前,堅持練半小時瑜伽,讀半小時書;
  • 時常,為自己買一束鮮花,品一杯美酒;

一個人的生活,她過得精緻無比。

再舉一個弘丹老師的例子,有一天,她丈夫外出參加聚會,她獨自在家,隨便煮了點麵條算作一餐,驀然她忍不住問自己“為什麼?”反思之餘,她將自己的心得寫成文章《愛不愛自己,只看三點》,這篇文章成了一篇爆文,點擊閱讀量很高。說明她觸動了無數人的心絃,很多人在匆匆忙忙中忽略了自己,忘了享受當下,等到驀然回首,才發現錯過了生活的許多小確幸,而這些小確幸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

其實,生活是給自己過的,每一天、每一刻,都值得用心對待,不為別人,只為自己。認真對待生活的人,才懂得認真地對待自己,才明白儀式感有多重要。


寫在最後

世界文豪福樓拜在給密友的信中寫到“按時看日出”,不論財富多少、不論地位高低,你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認認真真地對待人生中的每一天:迎接太陽昇起,靜聽雨滴落下,沐浴月光溫柔,細細品味飯菜香甜;遇到特別的日子,還可以為祖國肅靜,為民族自豪,為勇士吶喊,為希望歡呼。

生活的美好,完全可以由你自己打造;你是自己生命的設計師,也是自己生命的體驗者;你的生活,就握在你的手裡。給自己選一個特別的日子,也可以在每一天,給自己選一個特別的時刻,那一天,那一刻,就是你為自己的生命舉行儀式的時刻,告訴自己:我的生活需要我,我值得好好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