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俠義精神?俠義精神是怎麼發展來的?

淨談文化


我來說說我所理解的俠義精神。我最先對俠義的認知是源於小時候看的武俠小說和武俠劇,那些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深深地感染著我,那時候理解的俠義精神就是代表了正義的化身,是一種典型的英雄主義象徵。真正的俠義其實是廣義的,泛指一切為了真理和正義而誕生的思想,外在表現出的就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從明末清初的章回體小說裡,有比較詳盡的體現,那些打著為民除害,替天行道的旗幟的英雄人物身上,淋漓盡致的彰顯出俠義精神。為朋友兩肋插刀是俠義,路見不平一聲吼是俠義,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是俠義,身先士卒是俠義。所以,俠義精神的概念是非常多的,新派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又是更高境界的俠義精神。從發展歷程來看,俠義精神可以追溯至千年前,湧現了一代代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





千里煙雲


俠之小者:除奸扶弱,行俠仗義。

俠之大者:保家衛國,為國為民。

關於俠的起源,現代學者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共有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方面意見認為俠起源於某一學派。章太炎、梁啟超、孫鐵剛認為俠起源於儒。侯外廬、聞一多、魯迅等人認為俠起源於墨。

第二方面意見認為俠起源於某一階層,馮友蘭認為俠出於士,陶希聖認為俠出於遊民。

第三方面認為俠起源於某一種人的氣質、精神,劉若愚、崔奉源持這種觀點。

第四方面說法是俠起源於原始氏族的遺風。原始氏族的風俗是,氏族成員之間都平等互助,人人勇於擔負起為氏族成員復仇的使命,好勇輕死,勇於捍衛氏族的利益。

從對俠的概念追蹤與俠的概念考證中可知,俠的歷史肇始於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充滿血與火的時代,春秋末期,周室勢威,諸侯並起,固有秩序已被打破,天下大亂,正值此時,遊俠以獨特身份穿梭於王侯將相、黎民百姓之間。那個時代,出現了荊軻等一大批千古傳送的俠客,他們張揚著自我獨特的個性,挑戰業已僵化的秩序,追逐建功立業的夢想,他們的浩然正氣、氣貫長虹之歌仍為今人所傳誦。

  當然,俠橫空出世在各朝各代之中,又有著獨有的特徵。諸如秦漢的任俠之風數量極多,《漢書·遊俠傳》說,其時“俠者極眾,而無足數者”。隋唐之時,全社會都將任俠視為一種高尚行為,一種光榮標誌,社會上很多人都想成為俠士,任俠者大量湧現層出不窮。宋明清三朝,俠的活動進入低潮期。

  清王朝從鴉片戰爭後的晚清到辛亥革命的七十多年間,任俠之風又高漲起來。從事維新、革命活動的革命黨之俠則是尊奉古俠義精神的基礎上又加以提升的新質之俠。新質之俠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主要致力於救國救民,在俠的歷史上是最高境界的俠。

  通過對俠基本知識的簡單梳理可知,兩千多年以來,俠的命運在歷史長河之中跌宕起伏,但仍是歷久彌新,從未絕跡;俠義精神也變得更加豐富與充盈。兩千多年的俠歷史似乎雄辯地證明著任俠風潮成為一個朝代的興衰標誌,興,則漢唐盛世便是明證;衰,則晚清貧弱又是一次證明。

  由此可見,辨證地對待任俠風潮,是世人應有的態度。當然,進一步驗證了只要社會不平之事存在,只要有血性良知、俠義氣質人存在,俠就會存在,俠義精神就會有所體現。這些都在冥冥中註定了俠及俠義精神自身存在的客觀價值及合理性所在。


慕容沄浠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句詩出自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纓》,這句詩讀起來令人蕩氣迴腸豪氣頓生,不由的生出想仗劍天涯,殺富濟貧,笑傲江湖的年頭,所以說有句話叫做“千古文人俠客夢”,無論是中國的“成人童話 ”還是西方的 “白日夢 ”都毋庸質疑的指出了“社會是建立在英雄崇拜之上的。”

俠,最初出自《韓非子 ·五蠹》,韓非子說這天下的儒生喜歡厚古薄今,搬弄上古時期的“聖人之言,擾亂國家的法規;而遊俠們則是倚仗超人的武力觸犯刑法。

《韓非子 ·五蠹》“儒以文亂法 ,俠 以武 犯禁 。”後司馬遷《史記 ·遊俠列傳》記載 “今遊俠 ,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 ,不愛其軀, 赴 士之厄 困。既 已存亡死生矣 ,而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 ,蓋亦有足多者焉。”

司馬遷在《史記 ·遊俠列傳》裡提出了遊俠們所具有的幾個特點:守信用,辦事求結果,答應人家的事一定兌現,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去解救別人的危難。做到了使危難的人獲生,施暴的人喪命,卻從來不誇耀自己的本領。以稱道自己對他人的恩德為恥。

義薄雲天 ,豪氣干雲是俠義的風範“俠 之大 者 為 國 為 民”這是俠的精髓 ,愛 國主義、民族 氣節 、善惡正邪之分是俠義的表現。大俠們在自己心中都有一套評判的原則與標準 ,它不需要統治階級的接受和認可 ,是一種融合儒家與墨家精神的利他主義。所謂俠義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具有俠義精神的人必定是重承諾的人。司馬遷的季布列傳裡說,當時楚地流傳著一句話“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為什麼黃金百兩也比不上季布的一句承諾呢?因為季布是個特別講信用的人,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

二,兼人之勇捨生取義、救人於困厄而不自誇本領和功德的美德,其核心正在於見義勇為而不懼自我生死。

侯贏:戰國時魏國俠客,足智多謀,深感魏公子信陵君之禮賢下士。公元前257年,侯贏獻計,使信陵君得以率大軍進攻秦軍而幫趙國解圍。侯贏因覺對魏王不忠,自殺而死。

第三,濟弱扶貧天下為公。具有這樣精神的俠義之士都是心繫天下不計較個人生死與得失的,關鍵時刻他們能為了天下蒼生捨棄自己的生命演繹了那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

王著:元初俠義之士,字子明,青州(今山東益都)人。膽識過人,仗義疏財,殺死軍功累累的宰相阿合馬後,同伴勸他快逃,他卻鎮定地對禁軍士兵說:“殺賊者是我!”聲言:“吾為天下人除害,死而無憾。”隨後被殺。

第四,正直善良義薄雲天,遇事勇於負責任、能擔當,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好男兒,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救助金氏父女,就表現出他富有正義感、嫉惡如仇、慷慨豪爽、勇而有謀、粗中有細的性格。外表粗魯內心善良柔軟,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行為。

總結:俠義精神是一直存在於傳統以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的。真正的俠,崇尚、依靠的是道德力量和人格力量,不是武力和暴力。他們追求的,也是道德理想和人格完善,不是功名利祿、富貴榮華。

事實上,俠是一種身份(俠客),更是一種精神(俠義)。


花拾間文化


俠義精神,我理解是:鋤奸扶弱,主持正義。金庸先生有一句話講的特別好: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但尋根朔源,俠和義是兩碼事,不但是兩回事,還是相反的思想。義是儒家孟子思想的核心。俠是最早源自墨家。在戰國時,墨家和儒家是相互抨擊的

墨家把很多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形成了最早的民間幫派,推行“兼愛”,“非攻”,“摩頂放踵以利天下”,這就是今天的“俠義精神”雛形。《韓非子》講“俠以武犯禁”。後來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遊俠列傳》,後來俠主要是江湖豪客和幫派組織的代名詞。另外在《莊子》中也提到“盜亦有道”。在春秋戰國那個時候,俠和盜其實是差不多的。

後來,由於武俠小說的興盛,俠義精神成了一代人心中的熱血。我也是從小看著武俠小說長大的。只是武俠小說裡沒有講,各位大俠的收入來源是什麼,靠什麼賺錢?[呲牙][呲牙]

今天的俠義精神,可以理解為“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只是在現代法治社會,一定要在合法的前提下行俠仗義[祈禱]


涵山藏海


俠義”一詞最早是從武俠小說裡引申出的一種精神,類似於“捨己為人”的精神,“俠義”從字面意思上便可看出它是一種抽象的思想表示,並非實物,而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熱情。具體的,如劫富濟貧,伸張正義等,這些都包含了“俠義”,“俠義”在小說中也許只是身懷絕技、武藝高強的江湖兒女的專利。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人物,雷鋒也許就是代表。舊派武俠小說中,俠義在主人公身上體現的只是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往往不能包含所有臨近民族或者說是兄弟民族,不能針對天下所有人.有較強烈的大民族思想,排斥外族.新派武俠小說中,俠義精神有了發展和壯大。不再只是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可以上升到代表了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甚至是對全人類。



油管趣評


1.曾有人問金庸,什麼是俠義精神?金庸在自己的作品《射鵰英雄傳》 第二十回中回答: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這位作者心中,俠義精神是武林高手郭靖為國家和人民拋頭顱,灑熱血。是重視義氣,痛恨小人的精神。是捨己為人,幫助弱者的精神。

2.歷史上,俠義精神源遠流長。韓非子在《五蠹》中說:“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他是法家代表,他站在自己的學術立場認為,文人總是婆婆媽媽、說著說那,武人用自己的武力違法亂紀。當然,因為人非草木,心有不平,所以有“婆婆媽媽”;心有不公,所以“以武犯禁”。因此,俠義精神可以說,就是有強悍能力的人,不侷限於武力,包括思想智慧,為他人謀福利,為他人發聲。我覺得不僅僅《射鵰英雄傳》中武藝高強的郭靖是大俠,寫出《吶喊》和《彷徨》的魯迅也是大俠!他們的思想就是保護弱者,為弱者發聲!在強者林立、在競爭日漸趨於無序、在人人沉默的時代,願意發聲和深處手臂的都是“真的勇士”,真的俠客。

3.俠義精神是怎麼發展來的?孔子之徒為儒,墨子之徒為俠。想必,在春秋致之時代,就已經有了很多俠客。當然,司馬遷曾記載《刺客列傳》,裡面有很多俠義之人。我相信,在春秋之前的夏商就有捨生取義、捨己助人的人,只不過那個時候沒有歷史記錄罷了,或者記錄了沒被保存下來。春秋戰國時代,是中華文明大發展時期,可以說是文明的一個軸心時代。很多後世影響深遠的思想都起源於當時,比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俠義精神是墨子精神的一部分吧,因為墨子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他的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各國之間也沒有互相攻伐的現象了。我們知道,俠客不就是看不慣“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嗎?因此,可以說墨子是系統總結或者發揚了俠義精神的大家!後世的俠義精神,多在其內或與其類似!


歷史講談社


您好,所謂俠義精神即是公正,鋤強扶弱,助人為樂等品質的概括。在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其中墨家所提倡的兼愛非攻的思想就已經具備俠義精神。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到您。


話噬人


“俠義”一詞應該是從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裡引申出的一種精神,一種類似於“捨己為人”的精神,“俠義”從字面意思上便可看出它是一種抽象的思想表示,並非實物,而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熱情、具體的,如劫富濟貧、伸張正義等,這些都包含了“俠義”。而現在俠義精神有了發展、壯大,不再只是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可以上升到代表了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甚至是對全人類。從人類知道禮義廉恥逐漸延伸而來……


格物致知


“俠義”一詞應該是從中國特有的武俠小說裡引申出的一種精神,一種類似於“捨己為人”的精神。

相關介紹:

“俠義”從字面意思上便可看出它是一種抽象的思想表示,並非實物,而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熱情、具體的,如劫富濟貧、伸張正義等,這些都包含了“俠義”。“俠義”在小說中也許只是身懷絕技、武功高強的江湖兒女的專利,但在現實社會中也同樣存在這樣的人物。


Andrew讀書


狹義古已有之,所謂遊俠,即是。

武俠的精神是什麼呢?金庸先生告訴我們,答案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其發展經歷千年。但是狹義的存在,其根源是匡正社會秩序之得失,拯救社會之不公,為弱者爭強,為貧者爭利,為危難者救急。做官府所不能做之事,為不公現象爭取公平。

不得不說,俠義的存在是人們嚮往公平、正義、公正的另一種主張,只不過不符合於法和道德,是一種高尚的情操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