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兩平方公里的小城,為何成為改寫歐亞歷史的上帝折鞭之處?

南宋末年,在中國西南一隅有一座僅有兩平方公里的小小山城,因為上演了一場令人大跌眼鏡的城塞攻防大戰,而稱其為歐亞歷史的大拐點,被譽為“上帝之鞭被折斷的地方”。這座神奇的城塞就是合川釣魚城(宋時屬四川,今屬重慶市)。

眾所周知,在中國漫長的冷兵器作戰歷史中,都繞不開城塞攻防這個軍事主題。延續了數千年的中原王朝,以農耕文明造就生生不息,

而與之相鄰的遊牧民族,則不斷變換著臉孔與旗號對中原王明形成威脅與襲擾,甚至在軍事上演變為尖銳的抗爭。

一座兩平方公里的小城,為何成為改寫歐亞歷史的上帝折鞭之處?

他們之間的征戰殺伐,構成了泱泱中華大地上戰爭史詩的一根主線,在這個過程中,也演繹出傳奇英雄、經典戰事的不朽篇章。

毋庸置疑的是,蒙元騎軍是中國古代上歷史最為著名的“矛”。南宋末年,蒙古部族以區區百萬之眾,竟然馳騁鐵騎耀武揚威,在歐亞大陸上長驅直入、所向之敵,令整個世界為之震動。

但即便是這一支震古爍今的雄師勁旅,也會遇上宿命中難以戰勝的勁敵。

在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巴蜀之地,蒙古大軍就碰上了他們無論如何想不到、啃不下的一塊“硬骨頭”——以釣魚城為核心的山城防禦體系,以及抗元名將張珏領導下的十多萬南宋軍民。

一座兩平方公里的小城,為何成為改寫歐亞歷史的上帝折鞭之處?

不管在兵員數量還是武器裝備上,釣魚城都遠遠無法與蒙古大軍相提並論。他們根本沒有蒙古大軍在長期征戰中積澱的鐵騎勁弓、雄風強陣,而且絕大多數是平時耕田種地的平民,只是被迫在這亂世中拿起簡陋的武器保衛家園。

乍看起來,這完全不是一次勢均力敵的戰事,宋朝軍民貌似毫無勝算。然而偏偏就是這次戰事,竟然根本沒有朝著人們想象的情況發展,而是打了一場持久戰,並且相持了整整三十六年之久。

更令人難以想象的這是,在此期間一共發生了兩百多場大大小小的戰鬥,甚至直到孱弱的南宋王朝徹底滅亡,不可一世的蒙元大軍仍然未能拿下釣魚城這個彈丸之地。

一座兩平方公里的小城,為何成為改寫歐亞歷史的上帝折鞭之處?

“釣魚城之戰”被後世很多軍事愛好者奉為古代城塞防守戰的經典,直到現在,北京軍事博物館還陳列著釣魚城古戰場的沙盤模型,供人們觀摩。

釣魚城主城牆皆憑藉陡峭的山崖構築而成,城牆之上除了哨塔、炮臺等設施之外,還鋪設了三米多寬的跑馬道,可供五人並行、三馬並進,而且跟城中的道路互相連接,能在戰時讓增援部隊快速行動、來去自如。

為了將強敵拒於城下、阻於江中,南宋軍民還在城南及江岸一帶修築了水軍碼頭和南外城,使其成為更加完備、堪稱鐵桶陣一般的江防要塞

一座兩平方公里的小城,為何成為改寫歐亞歷史的上帝折鞭之處?

通過這些措施,釣魚城正面控扼了聯結涪江、渠江、嘉陵江的扇形區域,擁有三江沿岸這一廣闊區域的戰時後勤保障基地。

釣魚城城內的實際面積有多大?真相令人吃驚——僅有大約兩平方公里。當時的南宋軍民從長期作戰的需要出發,採取了內城與外城結合、江防要塞與山城兼顧、長期戰守與墾田積粟並行、藏兵運兵暗道與補給通道齊備的先進構築方法。

在釣魚城中,建有合州和石照縣的官署,東谷、西市民居,公館、水閣涼亭、亭榭園池,兵工作坊和糧食加工場地,以及暗道出口、校場、倉庫、監獄等。

一座兩平方公里的小城,為何成為改寫歐亞歷史的上帝折鞭之處?

公元1276年南宋王朝覆滅之後,張珏這位民族英雄還在釣魚城內修建了一座皇宮,一心想讓備受戰亂之苦的南宋二王來這裡避難。

令人驚歎的是,以釣魚城為中堅的山城防禦體系,開創了戰爭史上戰區防禦的先河:以江河為線,以城塞為點,造就了點線結合、網狀分佈的防禦格局;據險建城,城塞一體,防禦陣地極為堅固,有林木田池能讓軍隊長期駐守。既有梯次配備、重點部署,又有一定戰略縱深的總體防禦體系。

這樣的城塞防禦體系,既有重點部署,又有梯次配備,而且具有相當的戰略縱深。它不但大大限制了蒙古騎兵的攻擊力,而且能夠充分發揮宋軍步兵擅長近身搏殺的優勢,從而總能讓蒙古鐵騎陷入冒險仰攻、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

一座兩平方公里的小城,為何成為改寫歐亞歷史的上帝折鞭之處?

有軍事研究者認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三大城防體系,前面兩個分別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漢時期,而釣魚城則在此基礎上演繹出全新的形式。再放眼整個世界,歐洲中世紀的貴族城堡和日本、阿拉伯地區的東方城堡,無論在城塞的構築規模及其軍事功能上,都無法與釣魚城相提並論。

在釣魚城的攻防大戰中,元軍統帥蒙哥汗竟然出人意料地因被炮彈擊中而死,致使元軍只能棄城而退。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蒙元大軍跨越歐亞大陸的軍事擴張也從這個關節點開始急轉直下,陷入長久的低潮。正因其如此,釣魚城便被世人譽之為“改寫歐亞歷史的上帝折鞭之處”,這個地處中國西南一隅的小小城鎮就此在世界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