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两平方公里的小城,为何成为改写欧亚历史的上帝折鞭之处?

南宋末年,在中国西南一隅有一座仅有两平方公里的小小山城,因为上演了一场令人大跌眼镜的城塞攻防大战,而称其为欧亚历史的大拐点,被誉为“上帝之鞭被折断的地方”。这座神奇的城塞就是合川钓鱼城(宋时属四川,今属重庆市)。

众所周知,在中国漫长的冷兵器作战历史中,都绕不开城塞攻防这个军事主题。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原王朝,以农耕文明造就生生不息,

而与之相邻的游牧民族,则不断变换着脸孔与旗号对中原王明形成威胁与袭扰,甚至在军事上演变为尖锐的抗争。

一座两平方公里的小城,为何成为改写欧亚历史的上帝折鞭之处?

他们之间的征战杀伐,构成了泱泱中华大地上战争史诗的一根主线,在这个过程中,也演绎出传奇英雄、经典战事的不朽篇章。

毋庸置疑的是,蒙元骑军是中国古代上历史最为著名的“矛”。南宋末年,蒙古部族以区区百万之众,竟然驰骋铁骑耀武扬威,在欧亚大陆上长驱直入、所向之敌,令整个世界为之震动。

但即便是这一支震古烁今的雄师劲旅,也会遇上宿命中难以战胜的劲敌。

在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巴蜀之地,蒙古大军就碰上了他们无论如何想不到、啃不下的一块“硬骨头”——以钓鱼城为核心的山城防御体系,以及抗元名将张珏领导下的十多万南宋军民。

一座两平方公里的小城,为何成为改写欧亚历史的上帝折鞭之处?

不管在兵员数量还是武器装备上,钓鱼城都远远无法与蒙古大军相提并论。他们根本没有蒙古大军在长期征战中积淀的铁骑劲弓、雄风强阵,而且绝大多数是平时耕田种地的平民,只是被迫在这乱世中拿起简陋的武器保卫家园。

乍看起来,这完全不是一次势均力敌的战事,宋朝军民貌似毫无胜算。然而偏偏就是这次战事,竟然根本没有朝着人们想象的情况发展,而是打了一场持久战,并且相持了整整三十六年之久。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这是,在此期间一共发生了两百多场大大小小的战斗,甚至直到孱弱的南宋王朝彻底灭亡,不可一世的蒙元大军仍然未能拿下钓鱼城这个弹丸之地。

一座两平方公里的小城,为何成为改写欧亚历史的上帝折鞭之处?

“钓鱼城之战”被后世很多军事爱好者奉为古代城塞防守战的经典,直到现在,北京军事博物馆还陈列着钓鱼城古战场的沙盘模型,供人们观摩。

钓鱼城主城墙皆凭借陡峭的山崖构筑而成,城墙之上除了哨塔、炮台等设施之外,还铺设了三米多宽的跑马道,可供五人并行、三马并进,而且跟城中的道路互相连接,能在战时让增援部队快速行动、来去自如。

为了将强敌拒于城下、阻于江中,南宋军民还在城南及江岸一带修筑了水军码头和南外城,使其成为更加完备、堪称铁桶阵一般的江防要塞

一座两平方公里的小城,为何成为改写欧亚历史的上帝折鞭之处?

通过这些措施,钓鱼城正面控扼了联结涪江、渠江、嘉陵江的扇形区域,拥有三江沿岸这一广阔区域的战时后勤保障基地。

钓鱼城城内的实际面积有多大?真相令人吃惊——仅有大约两平方公里。当时的南宋军民从长期作战的需要出发,采取了内城与外城结合、江防要塞与山城兼顾、长期战守与垦田积粟并行、藏兵运兵暗道与补给通道齐备的先进构筑方法。

在钓鱼城中,建有合州和石照县的官署,东谷、西市民居,公馆、水阁凉亭、亭榭园池,兵工作坊和粮食加工场地,以及暗道出口、校场、仓库、监狱等。

一座两平方公里的小城,为何成为改写欧亚历史的上帝折鞭之处?

公元1276年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张珏这位民族英雄还在钓鱼城内修建了一座皇宫,一心想让备受战乱之苦的南宋二王来这里避难。

令人惊叹的是,以钓鱼城为中坚的山城防御体系,开创了战争史上战区防御的先河:以江河为线,以城塞为点,造就了点线结合、网状分布的防御格局;据险建城,城塞一体,防御阵地极为坚固,有林木田池能让军队长期驻守。既有梯次配备、重点部署,又有一定战略纵深的总体防御体系。

这样的城塞防御体系,既有重点部署,又有梯次配备,而且具有相当的战略纵深。它不但大大限制了蒙古骑兵的攻击力,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宋军步兵擅长近身搏杀的优势,从而总能让蒙古铁骑陷入冒险仰攻、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一座两平方公里的小城,为何成为改写欧亚历史的上帝折鞭之处?

有军事研究者认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三大城防体系,前面两个分别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而钓鱼城则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全新的形式。再放眼整个世界,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城堡和日本、阿拉伯地区的东方城堡,无论在城塞的构筑规模及其军事功能上,都无法与钓鱼城相提并论。

在钓鱼城的攻防大战中,元军统帅蒙哥汗竟然出人意料地因被炮弹击中而死,致使元军只能弃城而退。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蒙元大军跨越欧亚大陆的军事扩张也从这个关节点开始急转直下,陷入长久的低潮。正因其如此,钓鱼城便被世人誉之为“改写欧亚历史的上帝折鞭之处”,这个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小小城镇就此在世界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