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關於肩周炎和類風溼關節炎

病例一

鄭某,女,58歲,反覆左肩痠痛、麻痺3年。患者3年前開始出現左肩痠痛,初未引為意,自敷“傷溼止痛膏”等,後肩痛漸加重,至抬手、梳頭、抓背困難,曾行頸椎、肩、胸X線等檢查,未見異常,診為“肩周炎”,多方求治,曾服用“雙氯酚酸”等消炎止痛藥及針灸理療等,症狀反覆。

辰下症見:左肩痠痛,活動困難,喜暖畏冷,入夜尤甚,天氣變化時明顯,伴久臥後肢體麻木不適,體倦乏力,寐差,大便稀軟,日一行,舌暗晦苔淡黃膩,脈細弦。

辨病證:年過五旬,氣血虧虛,風溼寒雜至,濁邪痺結筋骨之間,阻礙氣血,不通則痛。病屬太陽、陽明、太陰、少陰合病。

治療:以補益氣血,化結通絡。並囑日行“爬牆功”等適當活動肩關節。

藥後左肩痠痛明顯改善,肢體麻木感亦減輕,守原方繼服2月諸症均解。

病例分析:關於肩周炎和類風溼關節炎

病例二

許某,男,52歲,反覆雙手、肘關節腫痛2年,加重1月。患者2年前開始出現雙手腕、掌指關節痠痛、晨僵、晨痛,活動後可改善,院外診為“類風溼關節炎”,診治欠詳,1月前上症加劇,伴雙肘關節腫痛,活動受限。門診查RF480IU/L,抗CCP>200,動態血沉、C-反應蛋白均高,肝功能輕度損害,拒服抗風溼西藥,要求純中藥治療。

辰下症見:雙手、肘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右側尤甚,畏風寒,天氣變化時明顯,口苦,納呆,寐差,溲黃,大便粘滯不暢,日一行,舌晦紅苔黃膩,脈細弦緊。

辨病證:素體不足,感受風寒溼邪,濁邪痺結筋骨之間,鬱而化熱,熱入營分,瘀熱入絡,阻礙氣血,不通則痛。辨為陽明少陰、厥陰合病。

藥後均關節紅腫熱痛減輕,大便通暢、日一次。守此方加減2月,手肘關節腫痛明顯緩解,活動如常,但仍晨僵,複查肝功能恢復正常,血沉、C-反應蛋白有所下降。守上方意減當歸、金銀花、玄參、甘草量加穿山龍繼續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