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暴露了多少人性的丑恶?

桃源山朗


在疫情期间国家提倡戴口罩再出门,而有很多人无视,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安危,对人对己都缺乏安全意识。也是对社会的极不负责。

我疫情期间,很多人不得不由于工作关系出去,我也是其中一个。但在温度检测中,有人居然高烧38度还来上班,让门卫给拦下才返了回去,引起很多人的哗然和谩骂。他的这种行为固然不好,但你们骂人家就对了吗?都各抽大板。

在工作中遇到一件糗事,一个自称来自武汉的同事,跟另外一个同事闲谈,被其他同事知道,被得知其身份,然后被举报。所有人都在责怪这个武汉同事。后来这个同事被公安机关带走被医务室人员检查去了。我对此很茫然,难道是武汉人怎么了?就应该如此敏感吗?如果换做我们呢?不也是一样吗?提高警惕没错,但也不能有歧视心理啊!没有问清楚缘由,妄加猜测,是不是对这位武汉朋友太不公正了呢?还有在疫情面前,小人嘴脸比比皆是,落井下石的人大有人在。丑恶至极!

本来人人遵章守法,一个按要求去做,可就偏偏有人搞特殊,不带口罩不让进小区,有的人就开始谩骂,无理取闹!素质低下不守章法。甚至有的不接受检查,开车就行走,丝毫不顾及。安全意识特差。

有的个别商铺趁机把口罩卖高价,哄抬物价。有的药铺扫温枪紧缺,本来着急购置,偏偏遇到骗子,明明没有货,却以“诚信”做抵押来欺骗药铺。开着国际玩笑。在疫情面前表现的极不严肃。耽误需求。

有的以讹传讹,照成医药的紧缺,粮食的紧缺,盲目跟从,盲目歧视,盲目恐慌。丑恶行为数不胜数。人性在此时一览无遗。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好的行为,社会正能量还是占上风的,我们看到的只是社会一角,不能以点带面。大多数人还是积极响应,还是以公正,仁爱之心关爱社会的。全民素质还是很高的。不能让一条鱼腥了一锅汤。

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多些包容,多些关爱少些歧视。人们众志成城一起度过难关。





小寒知秋


“人之初,性本善”是国人熟知的名句,可在重大疫情中,人性的丑恶现象也会暴露出来。

一是在电梯里看到的:为防止病毒传播,小区电梯里面放置的抽纸,有人就整包拿走;有人用它擦鼻滴,吐痰;有人往废纸箱里倒垃圾等。相反,有人出电梯时,将用过的纸叠起来,装进口袋,返回进入时再用,然后丢进垃圾箱(这是社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一个老人取快递时的行为)。

二是在菜市场:有的商家贪婪成性,在疫情期间,谋求暴利,一颗白菜竟标价40多元;

清晨去菜市场买菜,有人不排队验体温,直接闯进市场;有人多次超量储存蔬菜,造成市场缺菜假象,而自己储存的蔬菜,日久不鲜也烂掉。

三是社会上:有人趁机行骗,收取好多医疗用品订金,可自己连一只口罩、一斤酒精也没有;有人高价倒卖医疗卫生用品;有人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履行管控措施,甚至打骂警察、安保人员;有人编造虚假消息,造谣惑众,只是为谋求一点私利。


熊猫胖胖17


疫情爆发至今,我们经历了一系列不寻常的事情。

这对于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太特殊了。

环境的转变,压力的突袭,让不少人暴露出了自身弱点:

身体不适、惊慌失措、余粮不足、放纵自我……

再加上生活医疗物资短期内紧缺,各类谣言、假消息趁虚而入。

更进一步促发了各种应激反应。

巴菲特曾经说过:

“只有当潮水褪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平时,多少人肆意挥霍身体、精神、金钱。

让生活陷入“垃圾健康”状态却浑不自知。

一场疫情,是时候让中国人正视这5种健康漏洞了。

身体健康

每天上涨的死亡数字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生命的离开。

一场疫情,夺去了他们生的希望。

死去的人生前痛苦挣扎,活着的人无限惋惜。

人们终于意识到了生老病死的残忍。

正应了那句: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多少人由衷感叹,身体健康是多么重要,活着是多么幸运。

在《奇葩说》,邱晨曾经分享自己一段患癌经历。

她说手机上有一个倒计时,219天前,她确诊甲状腺恶性肿瘤。

在接受治疗后,邱晨脖子上留下了一道很长的疤。

别人问她怎么回事,她轻松地说,“换了个头。”

但知道真相的人都笑不出来。

她说,“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死亡不会跟我们讨价还价,它对我们一视同仁。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放下内心的偏见和傲慢,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漫不经心。

茨威格曾说: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总以为疾病和死神只会光顾别人。”

有太多的人,趁着身体健康,拼命工作,肆意玩乐。

还不以为意地自我调侃:敷着最贵的面膜,熬着最长的夜。

殊不知,人生只有一次,身体才是最宝贵的财产。

之前看过一条微博,让我记忆犹新:

“我以为一般来停尸房的逝者大多是老人,但是我没想到年轻人这么多。

这世上,所有的猝不及防,都是蓄谋已久。

如果一味透支身体,无视健康,最终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这次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也给每个人一次全面自省和调整生活作息的机会。

毕竟在生死面前,其他的都是小事。

心理健康

除了感染的人,在疫情中,我们还看到了一种“情绪的瘟疫”。

许多人淹没在各类负面信息中,情绪过度卷入,但又无能为力:

“焦虑地持续刷手机,越看越沮丧”

“呼吸不畅、胸闷、莫名地想哭”

“坐立难安,什么事情都做不进去”

曾经看到一个新闻:

家住湖北的周先生,疫情期间能吃能喝,体温一直正常,却每天反复量体温。

平时内向的他,还变得精神亢奋。

一天晚上泡脚后,体温上升了一点,竟在家崩溃大哭。

父亲抱着他说:“不担心你得肺炎,就怕你精神出了问题。”

面对新型肺炎,大家难免精神紧张。

特别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任何一件事情都会被不断重复、不断出现。

每一件坏事的刷屏,都会对人产生心理负担。

这给我们的心理素质,来了一次突击测试。

面对从未遇到的困境,心态健康的人能及时调整自己。

稳定的情绪,让他们面对问题时态度积极,思路专注且清晰。

能冷静识别、分析出有效信息。

而焦虑的人,由于担心和无措的累积。

在信息过载中无法专注,陷入盲从。

一般来说,这类人在平时往往不善于觉察、处理负向情绪。

凡事憋在心里,即便对亲近的人也避而不谈。

就像一个皮球,越撑越大,最终在疫情中爆发出来。

在往后的日子里,一定要注意,在觉察到负面情绪后,要及时倾诉出来。

让情绪被他人看见,除了缓解一时的焦虑,还能带来链接感和安全感。

面对危机和困难,我们需要负重前行。

但扛过之后,也别忘了将重担放下。

以健康的心态看待事情,不要忽略身边每一个关心我们的人。

财务健康

疫情的肆虐,让没有存款的人感到冲击。

特别是那些一日不复工就没有收入的家庭:

没钱花、水电费交不起、房贷还不上……

人们不禁感叹:“存钱真的很重要!”

如果留有余粮,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也能扛一阵,也不怕失业。

更不用每天一睁眼,就想到这些烦心事。

平时,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新闻:

父母突发脑溢血,需要手术费十几万元。

家里人一筹莫展,东借西凑也攒不齐。

最后要么为了治病倾家荡产,要么病人放弃治疗,甚至自杀保财产。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活在这个世上,没有人不需要钱,成年人的底气都是钱给的。

可现代人处在一个消费无限便捷的时代里,欲望被无限放大,并没有太多存钱意识。

忽视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面临的人身风险、财产风险和市场风险。

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如何真正回归理性,增加生活的容错率?

存钱是一种习惯,与贫富无关,它不仅为你的生活保驾护航。

更是一种对自己、对家人认真负责的生活态度。

作为大多数普通人,钱就是最好的安全感来源,也是一种抵抗风险的能力。

面对那些充满诱惑、可买可不买的东西,我们要非常有自制力。

不要相信会花钱才会赚钱,钱存在银行里贬值,还不如花出去及时享受的鬼话。

当你开始存钱、规划收支,不再为消费环境里营造出的欲望和幻觉裹挟时。

才会有“自由”与“独立”,以及在风险面前选择的权利。

社交健康

疫情期间,我们足不出户,社交骤降。

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好像也没有因此而疏远。

不禁让人反思,日常的频繁社交,究竟是否真的必要。

记得南洋理工大学拍过一部动画短片《魔方人生》,内容是对社交的思考。

在某一个神秘次元,住着一群魔方小人。

他们根据魔方正面的颜色是否相同,来判断彼此是不是同一类人。

如果颜色相同,就碰杯喝茶交谈互动,不同,则拒绝交往。

点击播放 GIF 0.7M

其中有个小人天赋异禀,他可以转动魔方拼成各种颜色,和不同的人交往。

可是过频的社交让他不停地转动脑袋,最终头部的魔方碎了一地。

现实中,我们又何尝不是魔方人。

努力想要融入各种圈子,广交朋友,积累人脉。

到头来,不仅得不到真正稳固的关系,还在八面玲珑中迷失了自己。

其实,你原本是什么颜色,自然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圈子不同,不能强融。

比你厉害的圈子,硬挤进去了也会被“退”出来。

而平庸的圈子,并不能为未来的人生储备点什么。

反而会将你同化,变得和他们一样平庸。

古人说:

“觥筹交错尽虚佞,推杯换盏无真衷。”

无意义的社交,只会不断消耗你的精力,拉低生活质量。

就像街边滥发的传单,只要是人,都能收。

与其浪费时间接过他人肆意发放的传单,为了客套而细细阅读,浪费时间。

倒不如一开始就体面婉拒,攒起珍贵的时光,留给旗鼓相当的人。

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交往,不是所有的局,都值得参加。

最令人舒服的社交状态,是不卑不亢,彼此欣赏。

既不惶恐落单而努力合群,也不躲在角落享受自我。

正如余华所说: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以真正的自我开始生活。”

精神健康

疫情在家“禁足”这段时间。

不少人闲到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每天睁开眼就玩手机,然后浑浑噩噩到深夜。

偶尔在朋友圈发一句“无聊,求聊天。”

或是叫一堆外卖胡吃海喝。

这次疫情,暴露了每一个人的精神健康。

这让我想起一条微博的内容:

就算这些年你一事无成,也肯定已经是:

拖延大师;

妥协天才;

咸鱼精英;

夜宵外卖品鉴师;

“无所谓”专属代言人;

“再说吧”终身成就奖得主;

熬夜脱发国服最强王者;

减肥失败大中华区形象大使;

“常年缺钱”非遗传统技艺唯一指定继承人。

细想真的很心酸。

对娱乐的欲罢不能、对口腹之欲的不懈追求。

让我们这代人,逐渐失去把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平时大家总抱怨时间都被工作、通勤占据,没空看书学习,提升自己。

等到真有了十几天自由时间,没有了借口。

一下子就把精神上的空虚匮乏,全部暴露出来。

没有无聊的生活,只有放纵的生活态度。

正如陈道明所说:

“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放纵。”

如果你总感觉什么也不想做,整天躺着、玩着、吃着,虚度光阴。

只能说明,精神健康出现了问题。

不如花点时间静下心来,审视自己,扎扎实实过好生活。

别让浮躁和空虚令你失去了沉淀的能力。

疫情终将会过去,生活也将回到正轨。

但我们千万别忘了,在疫情中吸取到的教训。

在和平的日子里,一定要注意,别让“垃圾健康”侵蚀我们的身心。

只有在安宁的时候未雨绸缪,才能随时无惧风雨。


豪横的胖虎


这场疫情真的让大家都猝不及防,当然通过这场疫情,也看到了人们的善与恶。这里既然问题是问暴露了哪些恶,那我就重点说恶。当然这场疫情也有很多感人的事,也为那些默默奉献的人表示深切的感谢。


口舌之欲

这就要从疫情的起源说起了。17年的SARS是因为人们贪吃果子狸,而引发。虽然这回疫情的源头到底来自何方,还不清楚。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口舌之欲,追求刺激。吃野味之风盛行,这就是人性的贪。也导致我们大部分的人为了少数人的贪而去买单。

赚国难钱之贪

相比与口舌之欲,更让人气愤的是,疫情期间,少数商家恶意提高商品价格,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

还有令人可恨之人居然把回收的口罩用来再次售卖。

价格之高的商品也许太多数人可以无奈的接受,但是有很多家庭贫穷的人,孤寡老人,孤儿寡母,这些人真的承担不起啊。

而低劣,三无的口罩,并没有防护功能啊,这又导致多少人被感染呢。

钱是赚到了,可是这样血淋淋的钱,真的赚了不会难受吗?

制造谣言之阴

这场疫情真的是谣言无处不在。谣言制造者,不管是出于利益或者是因为自我心理因素。谣言的制造都导致了部分的恐慌,干扰了防控。谣言真的是一个无情的杀手。


伊偌资讯


疫情之下暴露的人性都是非常丑陋的 倒卖口罩制作不合规格的医用品都是对医护人员的不负责 甚至危害人民群众的安危


大韩Mr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1f95a91a06f14a7cb7e2643aa3a6cda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