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否存在殺熟?它帶來的是“精準定位”還是“價格歧視”?

大數據帶來的是“精準定位”還是“價格歧視”?

在“雙11”的背後,科技正在慢慢發揮出它的力量。伴隨著精準定位用戶的需求浮出水面,大數據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大數據是否存在殺熟?它帶來的是“精準定位”還是“價格歧視”?


對於“雙11”的印象,許多人腦海裡出現的是“突破天際的銷售額”或是“千手觀音變成維納斯的剁手宣言”。然而,其實在“雙11”的背後,科技正在慢慢發揮出它的力量。在物流領域,全自動化分揀流水線、AR量方技術、“物流天眼”……小小快遞藏著不少“黑科技”;另一方面,基於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智慧型零售已成為商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將成為拉動消費的重要抓手。其中,伴隨著精準定位用戶的需求浮出水面,大數據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大數據是否存在殺熟?它帶來的是“精準定位”還是“價格歧視”?




用“大數據”為用戶“作畫”

雖然“大數據”如今已是“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是關於它具體的定義,或許沒幾個人能準確說出。作為一種IT術語,大數據是指無法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用常規軟件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信息資產。分析大數據便意味著更準確地把握住相關領域內的信息。越來越多的決策者開始重視數據的力量,會在決斷時參考各類統計、分析報表,而不再是憑直覺“拍腦袋”。

大數據的力量很快被當下火熱的網購和電商注意到。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如同戰場的商場上,這是一句金玉良言。然而,要做到知己知彼又是何等艱難,許多商家都面臨著無法細分自己的受眾群體,對於自己舉辦的促銷效果如何也只能靠銷量和少數既有數據去估量,同時線下活動用人力去調研和採集所能獲得的數據又相對有限。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浪潮的推進下,智能化客流分析漸漸浮出水面,為無法準確採集商場數據的商家們帶來了福音。

大數據首先呈現出網購的趨勢,從2009年11月11日的5 000萬元成交量,到2018年的2 135億元成交量,再到2019年的總成交額2 684億元,天貓“雙11”的戰績屢屢在刷新。阿里巴巴營銷平臺事業部總經理家洛曾表示,通過大數據,我們基於對7億名消費者在用戶年齡、消費習慣和購買力上的深入洞察,提出十大新消費趨勢,幫助品牌更敏銳地把握靈活多變的消費新動向和新需求。這是用戶行為較高,用戶參與較多,用戶增長較多,同時能夠給品牌帶來機會較多的十個趨勢方向。


大數據是否存在殺熟?它帶來的是“精準定位”還是“價格歧視”?

大數據首先呈現出網購的趨勢


另一方面,分析和統計大數據的科技產品也陸續進入商家的眼簾。其中,上海傑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全客通客流分析決策系統聚焦於更精準的用戶分析,通過採用運動人體輪廓辨識、動態視頻追蹤、立體視覺等算法,對視頻圖像中不同形態的人群進行檢測、識別、跟蹤、分析,實時獲得指定區域內的人群流動數據,為商業企業管理提供精密準確的客流統計及線下消費行為分析數據。

上海傑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學軍看來,通過大數據對客流進行分析已是大勢所趨。他介紹說,最初國內市場主要是被國外產品佔領,國外品牌在國內處於壟斷地位,價格貴,軟件使用又不符合國情。

全客通的技術創新之處,就是在客流視頻常規的算法基礎上增加了人臉識別這個算法。楊學軍介紹道:“我們提供給商場或者運營著商業地產或者對數據有需求的人的是一個多維的數據,它不是簡單地展示今天有多少人來逛了商場,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走的。我們提供的信息不但你知道來了多少人,還知道來了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年齡層是怎麼分佈的。過去通過客流數據只能知道一個維度的數據——來了多少人,現在通過這種人臉識別技術分析以後,我們就不光知道顧客人數,還知道顧客的性別、年齡層信息。這樣,對商場的運營和整個管理來說就增加了維度,數據也是多角度的,能更好地幫助商業企業來運營了。”

大數據是否存在殺熟?它帶來的是“精準定位”還是“價格歧視”?

商業企業來運營


目前,全客通已經應用於老牌商場梅龍鎮廣場、世紀匯、長泰廣場,以及國內前50強的丹尼斯集團等多家大型購物城和購物廣場。對這些商場,上海傑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不僅做了客流實時數據統計分析,還專門為其定製了報表應用開發,幫助它們在日常運營中提高效率。

對於商家而言,大數據正發揮著越來越精準的“用戶畫像作用”,然而在細分用戶的背後,又衍生出了另一種截然相反的現象。



你被“大數據殺熟”過嗎?

如果把所有客戶按照購買慾望分類排列成一個金字塔,那麼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是死心塌地購買產品的“老用戶”,中層的則是想要購買但還沒購買的“潛在用戶”,而那些基本上不會購買的是“邊緣用戶”。那麼商家更看重哪一類用戶呢?

大數據是否存在殺熟?它帶來的是“精準定位”還是“價格歧視”?


其實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老用戶”已經購買了產品,他們是“鐵桿粉”;“邊緣用戶”無論怎麼動員都不會購買產品,所以他們是“絕緣體”;因此,商家們更看重的是可能轉化為“老用戶”的“潛在用戶”

當大數據技術撞見這樣的金字塔時,便誕生出一種新的現象——“大數據殺熟”。所謂“大數據殺熟”,是指互聯網商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自身所擁有的用戶數據信息作深度分析,對分析出的客戶消費習慣進行分類,進而對老用戶實行有針對性的“價格歧視”。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互聯網安全服務SAAS平臺、眾測平臺“漏洞銀行”首席技術官張雪松表示,“大數據殺熟”在技術上實現其實並不難。藉助如今的大數據技術,商家會記錄用戶過去的消費記錄,然後分析出具有高消費能力的客戶群體,在部分商品上加價。由於用戶通常無法知道原商品的價格,會選擇性相信系統定價,從而也就被商家收了額外的錢。

眼下,大數據是互聯網企業實現“千人千面”的重要工具,通過大數據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搜索推薦,實現用戶對商品需求的精準化。但是由於大數據“殺熟”的概念具有主觀性和模糊性,形式具有多樣性和隱蔽性,消費者越來越難以發現“大數據殺熟”問題,即使發現被“大數據殺熟”,維權舉證也比較困難。

“大數據殺熟”反映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個人信息受保護的權利未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保障。這需要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將數字信息網絡中不斷湧現的個人信息種類納入保護範圍內,如網絡用戶註冊信息、搜索記錄、定位信息、消費偏好等。重要的是創新監管方式方法,採取技術手段和技術設備,建立相應的大數據網上監管平臺,對網絡平臺進行全天候的在線監管,提高對各種隱性利用大數據違法行為的查處能力。同時,要暢通維權渠道,減少維權成本,更要加加處罰。如此,才能倒逼“大數據殺熟”最終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