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共建幸福中華

看世界的文字,不管是英文、德文、法文等,雖然現在的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但是語言大約三十年一變,一百年前的這些文字的書籍,除非專家,否則是莫辨雌雄的。

中國的老祖宗曉得語言和時代是要變的,所以把文字脫離了語言。只需用很短的時間,經過兩三年的練習,就能寫出來,這個文字就單獨成為一個體系,用來表達思想。

因此這種文字所保留下來的幾千年的思想,在幾千年以後的人看來,沒有阻礙。如果有阻礙的話,只是因為後人對於國學的修養沒學好。拿上廁所來說,以前叫出恭,後來叫解手,現在叫上衛生間,隨著時間的推移,變了很多。

弘揚傳統文化,共建幸福中華

中國文化的演變發展,大致以秦漢為分界線,分為兩大段。

秦漢以前的中國文化,人們習慣拿孔孟思想代表一切,孔孟思想只是中國文化中間主要的一環。

道家、墨家、諸子百家都是中國文化一個系統下來的。如果縮小範圍,則主要是道、儒、墨三家。

到了唐代,講中國文化,已不是道、儒、墨三家了,而是道、儒、釋三家。

弘揚傳統文化,共建幸福中華

中國歷史上,每逢變亂的時候,拔亂反正,都屬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則用的是孔孟儒家思想。

釋是印度傳來的佛學,代表整個印度文化的精華,它從東漢末年開始傳人中國,宋朝以後,印度本身已沒有真正的佛學,佛學在印度式微。現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學,只有到中國來。

弘揚傳統文化,共建幸福中華


之所以出現討厭四書五經的情形,是因為四書五經的孔孟思想被解讀錯誤,把孔孟思想教條化,這個問題不是近代出現的,從唐宋以後,許多要點,就一直講解錯了。

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把唐宋以後的註解推開,僅讀原文,把原文讀熟了,它本身的語句思想在後面的語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釋,就自然會找出孔孟原來的思想。

弘揚傳統文化,共建幸福中華

通俗一點來理解,把道、儒、釋三家比喻成三家大店鋪。

佛家像百貨店,貨物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以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拔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的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把糧食店打倒了,中國人沒飯吃,只吃洋麵包,中國人吃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

孔孟思想沒有被打倒,是越打越光輝。本來別人不肯研究的,現在反而變成弘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