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位,人心向漢,曹操篡位,人心已不向漢了嗎?為什麼?

於野洋


前言:孟聖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心是什麼,人心就是誰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一、新蟒篡的西漢

西漢自高祖劉邦鼎定天下後,休養生息,減少賦稅,鼓勵耕種。文帝景帝時期繼續不斷給老百姓減擔子,百姓安居樂業,君民齊努力,開創了西漢王朝第一個盛世。皇位傳到了漢武帝后,漢武帝對內打壓豪強、貴族,對外厲兵秣馬,讓漢朝的綜合國力得到空前發展,打敗了強大的草原帝國-匈奴,讓漢朝的疆域推到了長城以北,陰山地區,收復了隴西、北地、雲中、雁門,新增了朔方和五原2個郡;西邊打通了河西走廊,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新增張掖、金城、武威、敦煌和酒泉5個郡;南方征服南越國(大致在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新增南海、蒼梧、合浦、交趾等10個郡;東南邊消滅閩越國(大致在浙江南部和福建),新增領土全部劃歸會稽郡;西南邊征服夜郎等國(大致在川貴黔地區),新增武都、益州等7個郡;東北邊征服朝鮮(大致在朝鮮半島西部),新增樂浪等4個郡。文治武功達到了巔峰,國人的自豪感爆棚,漢武帝晚期有感軍事頻繁,對百姓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開天闢地頭一回地以皇帝之尊下了罪己詔,決心與民休息,這段輝煌的時期被譽為漢武盛世,是西漢的第二個盛世。

漢武帝臨終之時,將輔佐皇帝的重任託付給霍光,霍光大權獨攬,卻以周公自居,盡心竭力輔佐漢昭帝,繼續穩步發展,到了漢宣帝時,整頓吏治,嚴懲貪官,設計常平倉,減少百姓負擔,對外依然不負眾望,把剛有點死灰復燃的匈奴切實的打趴下了,呼韓邪單于親往長安請降,史稱昭宣中興,這是西漢第三個盛世。

宣帝后為元帝,元帝的皇后叫王政君,王政君孃家侄子叫王莽,正是這層關係,讓王莽以外戚的身份慢慢攫取權力,直至篡漢,但是他篡漢以後考慮的不是發展國家,而是制定各種不切實際的政策,攪的民不聊生,同時不斷壓榨百姓,最終激起了綠林、赤眉大起義,推翻了他的新莽。

二、曹魏篡的東漢

東漢是建立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的,皇室和世家被捆綁在了一起,牽一髮動全身,偏偏幾代皇帝身體素質都不太行,皇帝換代頻繁,世家大族越發坐大,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到了東漢後期甚至可以和皇室比擬,加上皇帝年幼帶來的外戚持續干政,為了平衡控制,宦官勢力也崛起了,外戚,宦官,朝廷,你爭我鬥,經濟沒人抓,政治沒人抓,國家陷入一片黑暗,老百姓的耐心、信心、忠心都在不斷地消磨,直至一聲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席捲全國各地的黃巾起義爆發,雖然最後起義被平定了,但是起義帶來的結果是很難消除的,漢室的皇權威望都所剩無幾了,地位越來越強大,中央越來越弱小,董卓進京以後,中央更是一點權力都沒有,四世三公家的袁術,竟然在群雄割據時直接稱帝,進一步打擊了漢室的威望,老百姓對漢已經沒有多少信心了,這為曹魏代漢夯實了基礎。

結語;王莽篡的是一個有著輝煌歷史的王朝,篡位以後又不好好管理國家,激起起義,自然人心向漢。曹魏篡的東漢已經從根子上爛起的朝代了。這就是問題答案!

謝謝大家閱讀!歡迎大家給予意見,不勝感激!


鄂G遊天下


這裡面有一個問題要糾正,王莽篡漢是真的,並且是公開的!天下劉姓掌握者不少兵馬,所以人心向漢是很正常的!打著恢復漢室的名義,道義上也會得到支持。但是曹操有生之年是沒有篡漢的,一直以漢朝丞相、最後是魏王自居。真正篡漢的是魏文帝曹丕,曹丕登基追封曹操為魏武帝!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王莽篡漢和曹丕篡漢之間的差別:

王莽得位的方式是以外戚干政宮廷政變的方式,獲得的政權。這種變化,不像曹魏取得政權是由下至上的根基牢固,由於是自上而下的變化,沒有基礎民意和朝外地方大員的支持。而朝中大臣權貴必然會在利益分配被打破的情況下反對王莽篡漢。另外一點是王莽雖然是取得了政權,但並沒有許多天下所有的軍權。一個沒有取得天下絕對軍權的人,控制政權但卻不能鞏固政權。天下其他握有兵馬之人必然會,揭竿而起。無論是真心向漢,還是打著恢復漢室的名義,收買勢力都是可以的。說白了

有些操之過急和得位不正。另外王莽篡位以後,本來應該以著手穩定政權,和收攏天下軍權為首要任務。王莽卻採取了制度改革,這樣又不僅僅得罪了士大夫階層,又得罪了原有的地主階層,所以隨著不同階層的反抗,讓剛剛建立不久的王莽政權腹背受敵。至於是不是人心向漢,不得而知,但除了農民階層,其他階層都想要推翻這個政權!

曹丕取得帝位的方式,採用強大武力逼迫漢獻帝,禪讓地位的方式取得的。曹丕篡漢時天下已經三分,其中魏蜀吳三家以曹魏一家實力最強,邊境戰爭雖多,但是

邊境線相對穩定。漢朝末年天下軍閥混戰,在鎮壓黃巾之亂平定天下其他諸侯過程當中曹操積蓄了強大的能力,採取脅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到自己的大本營許昌,可以說朝中文武絕大多數都是曹操的家將家臣!長江以北,各個郡的太守邊境鎮守的武將,也都是曹操選拔委任。在經歷幾次對朝中反抗大臣清洗,就算曹操篡漢自立,也沒有誰敢反對也沒有能力來反對。但是曹操始終沒有做出僭越之事,到最後去世也僅僅是做到魏王的位置!最後有自己的兒子曹丕完成篡漢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即使是自己手握天下之兵,曹丕也還是比較注重個人聲譽,並沒有將皇帝直接廢除或者刺殺,而是採取禪讓的方式取得帝位。雖然以漢室正統自居的劉備,和偏安東吳的孫權,並不承認。但是魏國內部政權是承認的,並沒有太大的分歧。曹操和曹丕在位時,對統治區農業商業文化相當重視,對外作戰也以勝利居多,所以統治區的人民對曹丕篡漢也幾乎沒有反抗,所以說民心不向漢也屬於正常。

淦珩讀歷史,讀的是一種情懷。歡迎大家切磋指教,點贊留言!


淦珩夢侃


“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陳勝造反之時,就已經喊出了這種反血統論的口號。陳勝、吳廣雖敗,可得天下的劉邦,不過一泗水亭長,妥妥的草根皇帝,百姓早就沒了天下當姓什麼死腦筋,誰當皇帝不都是種糧吃飯?所以百姓更期盼老天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皇糧國稅交完後,自己能多餘些糧食,一家老小不為吃食發愁,誰當皇帝真的不重要。反而心裡想的是誰能讓大家日子過得好,就支持誰!這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理論基礎。

所謂“皇權神授”,皇室正統,篡位僭越,禮教制度,都是儒家為向皇家表達忠心,不斷去完善出來的求生求榮之道,而且南宋之後,對中華文明的戕害越深。儒家文化,有經典有糟粕,而越早的學說中,精華越多,後世言論是糟粕越重。什麼王莽篡位,曹操為漢賊,這都是後世儒家為其血統論給加上去的罪名,至今還在影響國人,可見荼毒之深,流毒之久,令人心顫!

王莽所謂篡漢,老百姓反對了嗎?起來造反了嗎?其實並沒有,就如前面所述,朝堂上的更迭,只要不把百姓裡入戰亂,與他們何干?所謂人心向漢,純粹是無稽之談。

可王莽登基後,並不安於只當個皇帝,而是想改革社會,大家現在都戲稱王莽是穿越者,王莽新政做了一大堆土地改革的嘗試,思想之先進,幾乎於2千多年後的土地政策相似。只是王莽理念太過於先進,改革總會受到傳統利益者的抗拒,總會有一些挫折和失敗,結果這些負面的東西被利用,這才無法進行下去。這是一次失敗的社會實踐,並非是其身份不正所至。

曹操則更是被後世儒家嚴重汙名化之人,就連題主都仍在抹黑曹操。當然題主算不得“大儒”,不過就一受毒再傳毒之人。

曹操終其一生,都是漢臣,沒有篡位之說,儘管他有了這方面的能力。人家沒做就是沒做,法不誅心,何況曹操是否有此“心”都無法確定。

東漢末年的戰亂,是黃巾軍起義引發,平亂過程讓中央集權衰落,地方諸侯並起,戰亂在黃巾之後仍在頻發,老百姓就求個平穩生活都不能。而曹操在平黃巾後,再平諸侯,統一北方,讓百姓生活迴歸正常,這是老百姓願意而擁護的。如不是赤壁之戰失敗,國家將再回大一統時代,反而對舉國百姓是大好事。而赤壁之戰後,曹操並沒為自己之名再起戰端,而是與民休養生息,是深受百姓愛戴的。至曹丕代漢,大魏推行新政,經濟、人口快速恢復,人民生活平安,誰會去反曹丕?反而是劉備、諸葛亮,為一己之私,窮兵黷武,不斷挑起戰事,為百姓所厭。這也是孔明六出祁山,始終不能如劉邦出陳倉而奪天下的政治原因。關中無百姓響應孔明,反同仇敵愾防蜀漢作亂。

這才是歷史真相,大部分人被三國演義作者的政治立場給帶偏了,孫劉、周瑜、諸葛亮才是逆時代潮流者,給百姓帶來災難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