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7歲寫下一詩,便悟出一個道理,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

與唐詩重“情”不同,宋詩的主要特點,便是開拓了詩的境界,從而追求詩中蘊含的“理”,即所謂的“理趣”。由於這類作品,往往是詩人觀照人生後的感悟之作,所以總能發人深思。如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自有源頭活水來”;歐陽修《畫眉鳥》:“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人間自在啼”等。

黃庭堅7歲寫下一詩,便悟出一個道理,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牧童詩》,亦是一首充滿理趣的詩。不過與尋常理趣詩所不同的是,它是宋代詩人黃庭堅7歲時所寫。根據《桐江詩話》記載,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黃庭堅的父親黃庶曾邀請了幾位詩友在家飲酒吟詩。其中一位說道:“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於是7歲的黃庭堅便以牧童為題寫下了這首詩。

黃庭堅7歲寫下一詩,便悟出一個道理,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

那麼黃庭堅這首《牧童詩》所蘊含的“理”是什麼呢?結合詩意來看,我們可以得知它便是人應該活得像牧童一樣悠閒自在,而不是像名利客一樣受名利所驅過著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社會生活。很顯然,黃庭堅7歲時,悟出的這一個道理,便已經蘊含了人生大智慧。倘若以封建社會的性質,恐怕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

黃庭堅7歲寫下一詩,便悟出一個道理,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兩句“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即遠遠地看見一位牧童騎著牛兒,從前村慢慢走過,隔著田壟傳來了牧童的陣陣吹笛聲。“騎牛”與“吹笛”,顯然是描摹出了牧童悠閒、灑脫的心情。而“前村”與“田壟”則是為了突出牧童所處環境的開闊,從而襯托出這位牧童過著的就是很多大人也向往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

黃庭堅7歲寫下一詩,便悟出一個道理,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兩句“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即長安城裡那些追逐名利的人,是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閒自在啊。這兩句詩是黃庭堅的即事論理,也就是拿出鉤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長安名利客”,與悠閒自在的牧童相比,拋出自己的觀點:人就應該有過悠閒自在的生活,不追求名利的情懷。

黃庭堅7歲寫下一詩,便悟出一個道理,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

其實唐詩宋詞中,有很多這樣歌頌“田園牧歌式”生活的詩詞。像我們熟悉的詩人王維,他的很多山水田園詩,就是這類典型。如《積雨輞川莊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等。但結合當時社會制度的特殊性來看,想要過著這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很難,因為大部分文人一生都無法擺脫名利的追逐。

最後,我們再一起來回顧下這首詩。牧童、短笛、老牛,這三種不同的意象,組合在了一起,就成了一幅清新悠閒的田園風光圖。而這就是生活在這幅田園風光圖中的牧童所過著的生活,無憂無慮,悠閒自在。它和唐代京城長安裡那些為了名利而不擇手段的人,顯然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黃庭堅這首詩還含有諷刺意味在其中。

黃庭堅7歲寫下一詩,便悟出一個道理,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

綜上所述,這首詩其實就是7歲的黃庭堅,悟出一個道理,人應該活得悠閒自在,不為名利所驅,可惜很多人到老也看不透。雖然如今距離黃庭堅所在的時代,過去了近千年,但是他悟出的這個道理,其實也仍然適用。當然,正常的追逐名利並沒有什麼不好,而是應該擁有高潔自許的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