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重構國民健康生活體系從“吃”開始

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共識

,正知、正見是形成基本的社會共識的前提和基礎。

原文 :《重構國民的認知和健康生活體系》

作者 |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蕭淑貞

圖片 |網絡

國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國家戰略,將“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文化理念重新拉回人們的視線,此次疫情的爆發促使我們深刻反思,需儘快重構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認知和健康生活體系。

在去世前寫的《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錢穆先生曾說:“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惟到最近始徹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全面審視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涵蓋生態、生產、生活和生命四大系統,古人將這樣的宇宙觀和認識論變成了生態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又通過絲絲入扣的教育傳承這一文化,藥食同源的食物體系和中醫中藥是“天人合一”的大道深入生活的方便器用,也是文化傳播的手段和工具。

视域 | 天人合一,重构国民健康生活体系从“吃”开始

走出僵化的“科學迷信”的認知和知識系統

首先,我們迫切需要走出僵化的“科學迷信”的認知和知識系統。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共識,正知、正見是形成基本的社會共識的前提和基礎。從新冠肺炎的治療結果看,知識就是命運。選擇什麼樣的知識,就選擇了什麼樣的生活;選擇什麼樣的治療方式,就會選擇什麼樣的命運。

無論中西之爭,還是中西醫之爭,表面上是文化之爭,深層的是兩種不同的認知方式和知識系統之爭。錢穆先生認為:“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離開分別來講。換句話說,他們是離開了人來講天。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愈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天命’與‘人生’分別各有所歸。此一觀念影響所及,則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兩截分開,便各失卻其本義。決不如古代中國人之‘天人合一論’,能得宇宙人生會通合一之真相。”

這種全面、系統、聯繫的“求善”主導的思維方式“象天法地”“天人合一”,構建了將“天地人三才”緊密聯繫的認知體系,將自然與科學、自然與人文高度結合在一起,將生產、生活、生命和生態融會貫通,系統地解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己之間的關係。二十四節氣就是這種認知方式的代表,幾千年來物候、氣候的變化描繪還如此精確,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今天建設生態文明也需要以這種認知方式引領研究、政策與實踐,才能走上正途。

视域 | 天人合一,重构国民健康生活体系从“吃”开始

重構國民健康生活的知識體系

其次,如果採用中醫主導的診療體系,或許能根本性地解決醫療問題。在現有的依賴各種儀器檢測、診斷的體系下,醫療勢必高價、天價,低效、無效甚至有害,不能解決醫療保險問題,也不能解決醫患關係問題。根據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調查結論,中醫“簡便、安全、廉價、高效”,疫情已經使大部分國人重新認識了中醫,今後應採取適合中醫的培養方式,培養真正的好中醫,不以收治病人數量和效益作為考核指標,迴歸醫者的仁心,“只要世上人莫病,何愁架上藥生塵”“但願人皆健,何妨我獨貧”。中醫中藥不但可以造福國人,也能造福世界。

最後,重構國民健康生活的知識體系。當務之急要關心食物和健康養生,掌握有關技能。古人將“天人合一”宇宙觀和認識論落實為衣食住行和健康養生之道,留下了很多健康生活的知識和技能,如食物有藥食同源的作用和寒溼溫涼熱的食性,穿衣不露肚臍,不露腳踝,保護背後的大椎穴,太極拳、八段錦強身健體,按摩、針灸、艾灸等自然療法簡便實用。

因為吃出了問題,建設生態文明應首先從吃開始。對於食物,不能僅僅相信食物的營養成分,還要學習中國文化和知識體系的食物智慧,關注食物的性質和功能。食物是最好的藥,以食悟道,由“關心糧食和蔬菜”,關心食物和健康與土地、與大自然,進而關注鄉村與農民的價值,自覺地選用生態種植和生態加工的食物。《道德經》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工業加工的食物添加了各種化學成分,刺激人的感官,聞起來特別香,卻讓人們感覺失真,忽視了食物是人與自然聯結的重要紐帶。

在健康養生方面,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很多農村大娘都懂得養生知識,掌握拍打、按摩、捏脊等基本的健康技能,不用花錢,就能治療家人的常見病。“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如有可能大家可以學習《黃帝內經》,在經過時間檢驗的古老文化的滋養下,衣食住行、生活起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做一個健康的中國人。

视域 | 天人合一,重构国民健康生活体系从“吃”开始

迫切需要重建道德和精神的教育

另外,教育要重拾自信,充當中國文化自信的先鋒。最好的教育應該首先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現如今,青年一代普遍覺得空虛、無聊,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到底為什麼要活著?僅憑高分數、高學歷回答不了這些問題,當今世界迫切需要重建道德和精神的教育。“尊道貴德”,把五倫有序的社會和人生穩妥地安置在天地之間,讓人們安身立命。有道德才能遵守自然規律,有智慧的都是有德行的,文化知識體系、國家和個人都是如此,概莫能外。中國文化教人從小立志、靜心、自覺,注重道德心性。個人道德和精神的成長在危機頻發的時代日益重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將不斷得到彰顯。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99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思語 | 避疫,一次反省生活的機會

視域 | 身體美學,能否讓人工智能走出“靈魂困境”?

视域 | 天人合一,重构国民健康生活体系从“吃”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