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慈樸合一

天人關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事關係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人我關係的最高境界的慈樸合一。人作為一個生命系統,最重要和最安全的事情是如何保持平衡。個人的平衡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內部結構平衡——身心平衡,包括生理平衡和心理平衡;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平衡——人際平衡,包含著個人與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的平衡;三是人與外部環境的平衡——天人平衡,還包含著個人與自然環境、與名利環境的平衡。人是身心平衡、人我平衡、天人平衡的統一體,順天應人就是與天與人平衡,於人於己、於天於地,人生最緊要的莫過於平衡。

道儒釋分別講人的三個平衡層次,這也許正是它們的價值所在。老子之“道”從自然角度——重人與天的平衡;孔子之“仁”從社會角度——重人與人的平衡;釋氏之“空”從彼岸角度——重人內心的平衡。佛教三法印:諸行無常是求物我平衡,諸法無我是求人我平衡,涅槃寂靜是求內心平衡。理學重在天人平衡,而心學重在自心平衡。作者以為,人與自然平衡的最高境界是董仲舒說的天人合一;個人修心功夫的最高境界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人與人之間的最高境界是本著提出的慈樸合一。

關於天人合一:首先,天與人不是對等並列的關係,人類僅是自然平衡循環的一部分或一個環節,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具有決定性作用。人類只是大自然的小學生,小自我應當師法大自然。其次,是人合於天,非天合於人。人類應主動適應自然環境,遵循自然平衡之道。所謂“合一”就是平衡和諧,包括人道與天道、意識與存在的合一。第三,人僅是萬物之一物,眾生之一生而已。人並不是什麼“萬物之靈”,人類只是地球生物圈某個時期的一個生物種群,人類的生存是建立在與其它生命系統平衡基礎之上的。第四,天人既合一又相分,“自然我”與天原本就和合一體,因“當然我”貪婪才導致不合一,“超然我”所求天人合一只是返歸本然而已。天人相分只佔“三我”分之一。

關於慈樸合一:剩餘智慧用於求存求活——有智無慾的“超然我”為“慈”,生存智慧用於求存求活——無智無慾的“自然我”為“樸”。對照“三我一體”理論,“慈樸合一”缺少了那個貪名貪利的“當然我”。也正是少了這個“貪”字,慈樸合一才成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最高境界,最典型的就是母慈嬰樸。母嬰之間就是屬於在生存基礎上的相互需要,而名利人之間則是在名利基礎上的相互爭鬥。“慈樸合一”是完全超然於名利的“人我合一”,即完全建立在生存基礎上的那種人我平衡關係。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的“三寶:慈+儉+後”也可作用於人的三個平衡層次:慈——慈柔無為、惻隱之心、慈悲為懷,慈樸合一,有利於個人身心平衡。儉——無智無慾、勤儉節約、克己修身、儉以養德,有利於天人平衡,治人事天莫若嗇。後——虛靜不爭、謹小慎微,凡事準平衡,求名求利甘居人後,不敢為天下先,有利於人際平衡。在名利上,人人都不甘居別人之下之後,老子卻主張反其道而下之後之。

成就人生有兩大算法:平衡人生=知行合一 +人我合一 +天人合一;個人價值=超然我÷當然我×自然我,人生價值是“當然我-1”。人生一大錯就是加減算法錯誤:自家生命在做減法——過一天少一天,見一次少一次;而物慾卻在做加法——多了還想再多,有了還想更有。本論解決方案有:三我一體——人性是“自然我+當然我+超然我”結構;平衡兩難——難超然+難放下。平衡三思——與“環境+他人+良心”平衡否?平衡三觀——客觀於事+樂觀於心+達觀於人。平衡三十六字心法——思維方法——吃苦吃虧+低期望值+高容忍度+苦勞餓空+修齊治平+自強厚德+出世入世+超然反觀+寧靜淡泊。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慈樸合一

易經+老莊=三玄,大乘+三玄≈禪宗,儒學+禪學≈心學;相對論×進化論×系統論×易老莊×道儒禪≈一般平衡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