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次黨錮之禍看官僚集團在東漢後期的衰落

縱觀各個朝代,一般掌握權力可以分為四股勢力,以諸侯王為代表的宗室勢力,以皇后貴妃等人代表的外戚勢力,以士族為代表的官僚勢力以及時不時閃亮登場的宦官勢力。通常情況下,官僚勢力都是朝堂上的主要力量,而東漢王朝末期則成了宦官和外戚勢力交替掌握權力核心,在兩次禁錮之禍後,官僚勢力更是被打擊的一蹶不振,宦官成為了朝堂的主要力量,而這也成了東漢毀滅的直接導火索。


從兩次黨錮之禍看官僚集團在東漢後期的衰落

第一次黨錮之禍發生在漢桓帝時期。漢桓帝由於是依靠宦官才得以掌握政權親政,所以對宦官較為依靠。宦官趙津、侯覽等黨羽與張泛、徐宣等人為非作歹,故意趁著漢桓帝要大赦天下前犯罪。

從兩次黨錮之禍看官僚集團在東漢後期的衰落

李膺因為殺死了張讓,更是成為了宦官的打擊點,負責審理的陳蕃認為“罪名不章”,拒絕判他們有罪,而漢桓帝直接讓宦官負責審理此案,陳蕃再次上書,漢桓帝嫌他煩,便以他推舉的人不合格而讓他辭官。司空劉茂也被罷免。後幸好竇皇后之父竇武同情這些人,而李膺等人也故意說一些宦官是他們同黨的話,使宦官不敢輕舉妄動,後趁著天下大赦,這些人都被放了出來,但是卻被漢桓帝要求永不錄用。

第二次黨錮之禍則發生在漢靈帝時期。漢桓帝死後,漢靈帝即位,竇皇后成為了竇太后,竇武被提拔為大將軍。此時的宦官名士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人得以重新被起用。宦官首領曹節、王甫等人則在竇太后面前諂媚侍奉,竇太后則在他們的慫恿下多次下了錯的命令。這引起了竇武等人的不滿,後來趁著日食的天象要殺死宦官,但是竇太后保住了他們。

從兩次黨錮之禍看官僚集團在東漢後期的衰落

竇武等人準備動手除去宦官曹節、王甫一黨。而不幸的是,此事被宦官所知曉,宦官們歃血為盟,與皇帝乳母一起矇騙漢靈帝,劫持竇皇后,搶奪印璽,追捕竇武,陳蕃。竇武陳蕃不得不武力對抗,竇武不敵,無奈自殺。陳蕃帶領太尉府的人反抗,結果失敗被擒而死。


從兩次黨錮之禍看官僚集團在東漢後期的衰落

此時,漢靈帝年僅十三歲,要讓他完全理解這場宮廷政變,顯然並不現實,在宦官的環繞下,他只知道蒼顏白髮的老師陳蕃和向來一臉嚴肅的外祖父竇武是亂臣賊子,而溫順和藹的宦官們則勇敢的保護了自己。

建寧二年(公元169),張儉上書彈劾宦官侯覽魚肉百姓,侯覽扣下了上書,並指使他人誣告張儉與同鄉24人共為朋黨,圖危社稷。於是,靈帝下令收捕張儉等人。張儉被迫流亡,宦官曹節又趁機奏捕李膺、範滂等人,百餘黨人橫死獄中,受到牽連而被處死、囚禁、流放、禁錮的有六七百人,還拘捕了一千多名太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