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與王朝——東漢

東漢末年,由於東漢王朝長年戰爭,帶來死亡、逃難和饑荒,導致當時漢帝國內部的瘟疫開始大規模流行,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漢靈帝時大疫五次,漢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 一188 年)時的公元171 年、173 年、179 年、182年、185 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自從建安(漢獻帝劉協年號)初年以來,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

瘟疫與王朝——東漢

大漢王朝


當東漢朝廷面對大批民眾患病死亡束手無策,甚至坐視不管時,張角卻帶著兩個弟弟, 以符水咒說(符水,是指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為民治病,首先在災情特別嚴重的翼州(今山西絳縣一帶)一帶開始傳教活動,大量招收學生、培養弟子、吸收徒眾的基礎上,創立了太平道。十餘年間達數十萬,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大方三十六,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由他統一指揮。

公元182年,東漢王朝的瘟疫再次興起,朝廷束手無策,加之各種原因,民怨四起。公元183年,張角廣泛傳播“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又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張角和眾人相約於三月五日同時起義,試圖以太平道取代漢朝。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於是36方“一時俱起”,眾達數十萬人。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靈帝慌忙調集各地精兵,進剿黃巾軍。各地豪強地主也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其中著名的有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

瘟疫與王朝——東漢

黃巾起義


雖然黃巾起義僅僅幾個月時間就被鎮壓下去,但是瘟疫和戰爭卻沒有遠去,卻由此開啟了長達近百年的亂世,人口急劇的減少,從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算起,當時中國的人口從漢靈帝時期的5000多萬人,銳減至三國後期的700多萬人,全國人口的銳減率達85%以上,瘟疫是人口銳減的重要原因之一。

瘟疫與王朝——東漢

赤壁之戰


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發動對長江以南的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在以往的歷史敘述中以及影視著作中,“赤壁之戰”的勝利的焦點總是集中在“孫劉聯軍”的齊心協力,以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等人的巧妙指揮和將士們的英勇作戰,但是忽略了戰略背景以及更加重要的歷史的大背景之下,當時中國境內大規模的瘟疫仍然四處橫行,以及馬超、韓遂的關西軍仍然在關西,時刻威脅曹軍。加上曹操的軍隊大多是北方人,在南方相對溫暖的氣候中,水土不服,瘟疫更是在曹軍中廣泛流行。

《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孫劉聯軍大破曹軍,曹操被迫燒燬剩餘的船撤退,在撤退途中士兵因為糧食短缺和瘟疫原因減員嚴重。

《三國志·曹操傳》: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東漢末年的戰爭大多在瘟疫盛行的大背景之下,是瘟疫引起戰爭還是戰爭引起瘟疫,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兩者之間卻又密切的關係,“黃巾起義”因瘟疫無法有效控制,民怨四起,給張角機會舉事。“赤壁之戰”發生在東漢末三國大亂世之時,瘟疫處處橫行,是導致曹操敗北的一個重要原因,最終奠定三國鼎立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