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唐、明,宦官專權的“突出代表”,三朝間的專權有何異同

宦官專權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同時也是專制政權所特有的毒瘤。宦官的歷史幾乎和中國的封建史共始終,最早的宦官據說出現在周朝。而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宦官專權應該是嫪毐,在他之後就是臭名昭著的趙高,第一個由宦官執掌大權的人。此先例一開,之後歷朝歷代都或多或少存在這個問題,其中尤以東漢、唐、明三朝最為嚴重,那麼,這三個朝代的宦官專權有什麼異同呢?

東漢、唐、明,宦官專權的“突出代表”,三朝間的專權有何異同

一、共同點:

1.這三個朝代都是長期統一的朝代,東漢、唐、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持續時間最長的幾個統一王朝。由於國家的長期統一穩定,往往使得統治者生活腐化,久而久之皇帝就容易相信他身邊的宦官,而願意把權力交給他們。

2.宦官專權大多出現在王朝的中後期,因為一般王朝初期,統治者大多有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經歷,因此都有著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頭腦,面對繁重的國事,他們往往能堅持下來。但到了中後期,皇帝大多生長在宮廷,既沒有充沛的體力,也沒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來應付繁重的國事,這就給了最接近皇帝的宦官們以竊取最高權力的機會。

二、不同之處:

1.起因不同。

①東漢的宦官專權是為了對抗外戚而產生的,因為東漢中後期的皇帝大多比較短命,即位的皇帝年齡小, 太后要依賴外戚掌握權力。當皇帝長大後,要想奪權就必須依靠身邊的宦官。如此宦官在推翻了外戚之後,就得到了信任和皇帝賞賜的權力,並且宦官容易控制皇帝來打擊反對他們的文官集團

②唐代中後期由於藩鎮的問題,認為宦官就是家奴,比較容易控制,皇帝就不斷的削弱武將的權力,轉而交給宦官,如派往各地的監軍就是為了防止武將的叛變。但皇帝把禁衛軍的軍權也交給宦官時,形勢就發生變化了,皇帝就變成了傀儡了,任由宦官們擺佈。

③明朝的宦官專權則是由於制度的原因,皇帝的權力由於宰相被廢除而大大的加強,隨之而來的是皇帝要處理的事務也就越來越多,因此在皇帝身邊就必須有人來幫助他,而宦官則是最好的人選。這就有了司禮太監和秉筆太監這兩個職務。由於皇帝對處理國事的興趣越來越低,因此就有了為皇帝批閱奏章的秉筆太監。這樣大權就落到了宦官的手中。

東漢、唐、明,宦官專權的“突出代表”,三朝間的專權有何異同

2.專權的形式不同。

東漢和明代宦官專權的形式有些相似,都是通過皇帝來達到專權的目的,但又有所區別。

①東漢的宦官是通過取得皇帝的信任,向皇帝提出他們的意見,從而達到控制朝政的目的。

②明代則是通過代皇帝批閱奏章來達到控制的目的。

③而唐代的宦官則比較直接,他們掌握了皇帝的生殺大權,把皇帝當作了傀儡,直接掌握權力。

3.危害的程度不同。

①東漢的宦官對國家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使朝政陷於混亂,尤其是在財政上,他們大多貪得無厭,是加速王朝滅亡的催化劑。

②唐代的宦官對皇帝和皇權的危害比較大,因為他們控制了禁衛軍,所以對皇帝的人身安全有了威脅,甚至直接參與對皇帝的廢立。

③明代的宦官則有點區別,因為明代的宦官是機會受正規教育的,他們中間不少人也有為國為民的,對國家也是有所貢獻。比如神宗時的馮保,他和張居正一起執政,正是由於他支持張居正的改革,才延緩了明朝的滅亡,當然更多的是為滿足私慾而危害國家的人。

三、東漢後期的腐朽政治

1.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東漢章帝以後,皇帝多因有病或被害而短命,皇太后懷抱幼主處理朝政,常常令父兄掌握朝廷實權,把皇帝變為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長大後,不甘心受制於外戚,往往與宦官定謀,依靠自己的奴才驅逐或削弱外戚勢力。在這一過程中,宦官立了大功,接著又控制了朝政。這樣,便出現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情況。

東漢中後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事件主要有四次:

①和帝時期,和帝即位,年方10歲,由竇太后臨朝聽政。竇憲專權,開始外戚專權。92年和帝與宦官鄭眾定謀,迫使竇憲兄弟自殺,宦官因此得勢,開始參預朝政。

②殤安時期,和帝死後,鄧太后臨朝聽政,鄧騭掌握國柄。鄧太后一死,安帝乳母王聖和宦官李閏等人無情的地剷除了鄧氏勢力。當時朝廷的權要之事,都由宦官李閏、江京等人處理。

③少順時期,安帝死後,皇后閻氏立幼劉懿為帝(少帝),閻顯處死宦官江京,獨攬大權。幾個月後,宦官謀殺死閻顯,誅鋤閻氏。自此,在外戚在爭權奪利的鬥爭中開始居優勢。

④衝質桓帝時期,144 年衝帝僅2 歲,梁太后臨朝,梁冀輔政。衝帝命短,梁冀立8歲劉纘為質帝。質帝少而聰慧,被梁冀毒死;復立桓帝,外戚勢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桓帝對梁氏深惡痛絕,與中常侍單超等五人成謀誅冀。如此在東漢大約持續了一百餘年。

東漢、唐、明,宦官專權的“突出代表”,三朝間的專權有何異同

2.黨錮之禍:東漢中葉以後,外戚與宦官的爭權奪利,宦官專權壟斷仕途,大批太學生和儒生們上進無門,就與官僚士大夫結合,在朝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對宦官專權的社會政治力量。他們以清流自命,視宦官為濁流,對宦官以上奏書的方式進行猛烈地抨擊,揭露宦官罪惡,或利用職權直接懲治貪樁枉法的宦官及其黨羽。他們"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興起"清議"之風。桓帝時,以司隸校尉李膺、太尉陳蕃、王暢為首的官僚集團,與以郭泰、賈彪為首的三萬餘太學生聯合起來,結成朋黨,抨擊宦官專權的黑暗統治。宦官依靠皇權,兩次向黨人發動大規模和殘酷迫害活動,史稱“黨錮之禍”。一是166年,宦官黨羽張成教唆其子殺人,被李膺處死。宦官遂派人誣告李膺等,在宦官的操縱下,桓帝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逮捕“黨人”,赦歸田裡,禁錮終身,不許做官。二是發生在169年,山陽督郵張儉上書告發大宦官侯鑑依仗權勢,殘害百姓,強佔民女,侵奪田宅,請加赤族之誅。侯覽反唇相譏,再度搜捕“黨人”。李膺、杜密、範滂等一百餘位知名人士皆死獄中,太學生千餘人被捕。凡黨人父子兄弟、門生故吏,及五服以內諸親,皆免官禁錮。經過這場浩劫,天下儒生幾乎被一網打盡。“黨錮之禍”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產物。但“黨人”推崇賢臣,反對宦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黨錮之禍”的發生,標誌著士大夫反對宦官鬥爭的失敗,說明統治階級的腐朽,已達到了不能自救的地步。

四、唐後期的政治鬥爭

1.宦官專權:玄宗時,宦官數量逐漸增加,高力士尤被重用,後逐漸宦官專權的局面。

①掌握兵權,掌握禁軍,出任督軍使,安史亂後,凡有兵馬處,莫不有監軍。

②控制將相,代宗以後,宦官二人充內樞密使,權勢日重,任免將相。

③廢立皇帝,唐朝皇帝,從肅宗起,除哀帝外,都是由宦官擁立的。

2.牛李黨爭:唐後期朝官內部歷時最久、鬥爭最為激烈的一次朋黨之爭。這次黨爭源於唐代科舉和門蔭取仕的兩種不同途徑。其中牛黨首領李宗閔和牛僧孺是科舉派的代表,李黨的首領李德裕和鄭覃則是門蔭派的代表。兩黨鬥爭從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制舉考試發端,直到唐宣宗大中初年結束,歷時近40 年。雙方圍繞選官制度、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等關係國家大政方針的問題,各持己見,互爭高下,各有曲直。但從李黨首領李德裕輔佐武宗時裁抑宦官、打擊藩鎮和禁斷佛教等為政舉措來看,不失為一個頗有才幹的政治家。只是由於朋黨積習太深,使他的政治才能受到限制。

3.南衙北司之爭:朝官和宦官的衝突與鬥爭,一直持續到唐王朝滅亡。

永貞革新:唐朝後期宦官專政,永貞元年,順宗即位後,任用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劉禹錫等進行改革。革除官吏在正稅以外的進奉,罷去宦官擾民的宮市和五坊小兒,並準備奪去宦官手中的兵權。可惜計劃被視破,宦官首領俱文珍逼順宗退位,二王被貶逐,柳宗元等被貶為邊州司馬,革新失敗。歷史上也稱作“二王八司馬事件”。

甘露之變:唐文帝即位後,深惡宦官專權亂政,乃以李訓為宰相,以鄭注為鳳翔節度使,謀內外結合而除之。大和九年(835)十一月,李訓、舒元輿與金吾將軍韓約、河東節度使王璠、邠寧節度使郭行餘、御史中丞李孝本等合謀,以左金吾仗院內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為名,誘使神策軍中尉仇士良、魚志弘等往視,但被宦官發覺,仇士良等人立劫文帝入宮,封閉宮門,髮禁兵五百人,殺死金吾吏卒六百餘人,諸司吏卒及民酤販死者,又千餘人。宰相舒元輿、王涯、李訓、賈餗及王璠、郭行餘、鄭注等皆被執殺,妻女不死者皆被沒為官婢。朝列幾為之一空,宦官更為專橫,文宗鬱郁而死。

東漢、唐、明,宦官專權的“突出代表”,三朝間的專權有何異同

五、明朝宦官之禍

明初鑑於前代宦官之禍,制鐵牌置於宮門,規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防範嚴密,宦官無機可乘。朱棣起兵“靖難”,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許多宦官立過戰功。李興、鄭和始受到重用。

宦官專權主要表現在:

1.利用司禮監干預朝政。在宦官24 衙門中,司禮監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權力極大,“秉筆批朱”,勢焰在內閣之上;

2.操縱政府官員的任免,甚至左右內閣大臣的去留;

3.提督京營和監軍統兵;

4.擔任鎮守和守備等職務;

5.操縱廠衛,實行特務統治,殘害官民。

明代宦官之禍迭起,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即成化以前的王振專權;成化年間的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專權;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